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检测与简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494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6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检测与简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检测与简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检测与简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检测与简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检测与简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检测与简析.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检测与简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检测与简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检测与简析.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检测与简析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检测与简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

2.如图所示,“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如图所示,“辽宁”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  )

A.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传播B.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防止次声波对人耳的伤害D.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产生

第3题图

第2题图

3.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

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

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

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的传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质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等透明物质

D.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真空可以传播声音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5.如图所示,一辆卡车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沿直线运动,它行驶至A处呜笛,在A处正前方440m处有一峭壁,经过2.5s它行至B处,并听到了反射回来的汽笛声。

若声速为340m/s,则该卡车的速度为(  )

A.22m/sB.17m/sC.15m/sD.12m/s

第5题图

第6题图

6.堵住自己的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脸上、后脑的头骨和牙齿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与实验相符的是(  )

A.抵在后脑勺上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它离耳朵最近

B.抵在脸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脸最敏感

C.抵在牙齿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牙齿直接与颌骨相连,骨传导效果好

D.抵在哪里听到的声音都一样

7.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传播速度变大

8.下列关于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传播的速度一定是340m/s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考场附近禁止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9.笛子演奏者演奏乐曲时用手指按压笛孔的不同位置,这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B.“轻声细语”指的是降低声音的音调

C.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D.敲锣时锣面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11.铜鼓是流行于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制作精致声音洪亮。

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击鼓表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观众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发出的

B.演员击鼓时,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C.观众离鼓越远,感觉声音越大

D.观众听到的鼓声主要是靠大地传入耳朵的

第12题图

第11题图

12.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如图所示。

青铜编钟按钟体大小依次悬挂,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下列关于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编钟正在发声,但不一定在振动

B.编钟钟体越小,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编钟钟体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编钟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但不会产生噪声

13.在武侠小说或电影里,经常会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大侠,还能判断出前来攻击他的敌人的方位,这是因为(  )

A.他的眼睛原来没有失明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这是一种巧合D.由于双耳效应,他可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

14.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洛浦公园里,游客听见鸟的鸣叫声,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客厅电视插放着《成都》,厨房做饭的妈妈能够辨别出是赵雷的歌声,是依据音调的不同

C.跳广场舞已经成为大众喜爱的运动、楼上的住户关紧门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学校运动会上,同学们的呐喊声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大

15.关于声现象说话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

B.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人们听到回声需要一定的条件

C.只要物体振动,人总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6.声音输入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如图。

其中表示噪声的是  ,甲乙两个声音的  是相同的,  是不同的。

(以上两空选“音调”或“响度”)

17.医院的“B超”是  的应用,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均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18.在班级组织的迎新年联欢会上,小凯弹奏了一首吉它曲,吉它声是由弦的  发出的,并通过  传播。

若小凯改变弹奏的力度,改变的是吉它声的  (选填“音色”、“响度”或“音调”)。

19.小王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在相距几百米的铁轨另一端,小李用小铁锤用力敲一下铁轨,则小王可以听到  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  传来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  传来的。

20.声音能在气体、  和  中传播。

声音在15℃的空气中其传播速度为  米/秒,不同物质中声速的大小是  。

(选填“相同”或“不同”).若人的反应时间为0.1秒,要能够区分出原声和回声,障碍物至少离人  米。

21.从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考虑:

在摩托车上加消声器,这是在  减弱噪声;在城市道路旁加装隔声板,这是在  减弱噪声。

22.如图,由图1波形可以看出:

两个音频的音色  (填“相同”或“不同”);图2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填“甲”,“乙”或“丙”)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满分40分,其中23题8分,24题14分,25小题18分)

23.如图所示,小明和小李用棉线连接两个塑料杯制成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在相距10m远的地方可以相互通话,这表明  ;

(2)如果他们保持相同的距离,改用金属丝代替棉线且仍以相同大小的声音通话时,发现听到对方的声音大了一些,这一现象表明  ;

(3)当他们正在用“土电话”通话时,另一位同学捏住了棉线的某一部分,此时他们都听不到对方的声音,这是由于  ;

(4)用“土电话”通话,如果棉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通话对方  (选填“能”或“不能”)。

24.如图所示,将播放着音乐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口瓶中,用抽气机通过密封瓶塞上的气道向外抽气。

(1)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的声音  (选填“逐渐增强”、“逐渐减弱”或“保持不变”)。

(2)产生乐音的声源是  ,音乐声通过  传进人的耳朵,引起鼓膜  ,产生听觉。

(3)打开进气门,让空气重新慢慢进入广口瓶中,听到的音乐声逐渐  。

(4)现有的抽气设备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这

种情况下,怎样得到实验结论?

  

A.借助日常生活经验B.利用实验直接证实

C.采用理论推导D.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

(5)假设忽略悬线对声音的传播、广口瓶内的空气被全部抽出,手机产生的音乐声便  (选填“仍会”或“不会”)被听到,说明声音  中传播。

25.下面四幅图片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图:

(1)如图甲所示,当瓶中空气不继被抽出时,可听到振铃声  ,由此推理可知:

  ,这种物理方法叫  。

(2)如图乙所示,敲鼓时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  。

此现象表明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声源的  。

我们可以放一些  在鼓面上来比较振幅大小,这种物理方法叫  。

(3)如图丙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两次用的力一样大),能够听出卡片声音的  发生了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4)如图丁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

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若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  。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

四.计算题(共1小题,本题10分)

26.汽车向放置在路边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如图所示,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m?

(2)汽车的速度为多少m/s?

(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检测参考简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

【解】: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相同的,故C错误。

D、敲鼓时,鼓发声,鼓面一定在振动,故D错误。

故选:

B。

2.如图所示,“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如图所示,“辽宁”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  )

A.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传播

B.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防止次声波对人耳的伤害

D.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产生

【解】:

“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3.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

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

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

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的传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质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等透明物质

D.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解】:

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声音越来越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仍能看见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说明光传播不需要介质。

故选:

B。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真空可以传播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解】: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此选项错误;

B、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说话靠的是声带的振动。

此选项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此选项错误;

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此选项正确。

故选:

D。

5.如图所示,一辆卡车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沿直线运动,它行驶至A处呜笛,在A处正前方440m处有一峭壁,经过2.5s它行至B处,并听到了反射回来的汽笛声。

若声速为340m/s,则该卡车的速度为(  )

A.22m/sB.17m/sC.15m/sD.12m/s

【解】:

因为t车=t声=2.5s,

又因为v=

所以s声=v声t声=340m/s×2.5s=850m,

由图可知,s车+s声=880m,

所以s车=30m,

所以v车=

=12m/s。

故选:

D。

6.堵住自己的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脸上、后脑的头骨和牙齿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与实验相符的是(  )

A.抵在后脑勺上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它离耳朵最近

B.抵在脸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脸最敏感

C.抵在牙齿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牙齿直接与颌骨相连,骨传导效果好

D.抵在哪里听到的声音都一样

【解】:

声音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做骨传导。

当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时,由于牙齿直接与颌骨相连,可直接将声音传给听觉神经,没有经过其它骨头的传播,因此听到的声音最大。

故选:

C。

7.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传播速度变大

【解】: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

B、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B正确;

C、振动的物体都能够发声,但是频率不同,不是所有频率的声音都能听到,故C错;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传播速度变小,故D错。

故选:

B。

8.下列关于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传播的速度一定是340m/s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考场附近禁止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解】:

A、声音是一种波,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在15℃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B错误;

C、因为不同的物体发生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

D、考场附近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

C。

9.笛子演奏者演奏乐曲时用手指按压笛孔的不同位置,这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

【解】:

笛子演奏者吹笛子时空气柱振动会发出声音,用手指按压笛孔的不同位置控制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时,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故选:

B。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B.“轻声细语”指的是降低声音的音调

C.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D.敲锣时锣面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解】:

A、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传播介质和温度有关,故A错误;

B、轻声细语是指降低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播能量具有能量,如利用B超对孕妇做常规检查,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C正确;

D、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则锣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

故D错误。

故选:

C。

11.铜鼓是流行于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制作精致声音洪亮。

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击鼓表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观众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发出的

B.演员击鼓时,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C.观众离鼓越远,感觉声音越大

D.观众听到的鼓声主要是靠大地传入耳朵的

【解】:

A、观众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响度与振幅有关,演员击鼓时,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

C、观众离鼓越远,人感知的声音就越小,故C错误;

D、观众听到的鼓声主要是靠空气传入耳朵的,故D错误。

故选:

A。

12.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如图所示。

青铜编钟按钟体大小依次悬挂,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下列关于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编钟正在发声,但不一定在振动

B.编钟钟体越小,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编钟钟体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编钟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但不会产生噪声

【解】:

A、编钟正在发声,说明编钟一定在振动,故A错误;

BC、编钟振动频率的大小与编钟钟体的大小有关,编钟钟体越小,越容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而响度是由物体的振幅决定的(即编钟发出声音的响度与敲击的力度有关),故B正确,C错误;

D、美妙的音乐如果影响了人们正常的休息、工作或学习就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

B。

13.在武侠小说或电影里,经常会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大侠,还能判断出前来攻击他的敌人的方位,这是因为(  )

A.他的眼睛原来没有失明

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这是一种巧合

D.由于双耳效应,他可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

【解】:

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大侠双目失明,还能判断出攻击者的方位,主要是因为声音传到武侠者的两只耳朵的时刻和强弱以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他用耳朵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故D正确。

故选:

D。

14.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洛浦公园里,游客听见鸟的鸣叫声,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客厅电视插放着《成都》,厨房做饭的妈妈能够辨别出是赵雷的歌声,是依据音调的不同

C.跳广场舞已经成为大众喜爱的运动、楼上的住户关紧门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学校运动会上,同学们的呐喊声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大

【解】:

A、公园里,游客听见鸟的鸣叫声,是声音靠空气传播的,故A正确;

B、厨房做饭的妈妈能够辨别出是赵雷的歌声,是依据音色的不同,故B错误;

C、人们关紧门窗,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运动场上,同学们的呐喊声越大,声音传播的越远,声音传播速度与响度大小无关,故D错误。

故选:

A。

15.关于声现象说话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

B.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人们听到回声需要一定的条件

C.只要物体振动,人总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

【解】: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

B、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只有当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人才能听到回声,故B正确;

C、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20000Hz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的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故C错;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故D错。

故选:

B。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6.声音输入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如图。

其中表示噪声的是 丙 ,甲乙两个声音的 音调 是相同的, 响度 是不同的。

(以上两空选“音调”或“响度”)

【解】:

根据图示可知:

(1)甲、乙图中的声音有规律,丙图中的声音无规律,有规律的是乐音,无规律的是噪声;

(2)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甲和乙的音调相同;

(3)甲振幅最小,响度最小,乙的振幅较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所以甲乙两个声音的响度是不同的。

故答案为:

丙;音调;响度。

17.医院的“B超”是 超声波 的应用,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次声波 (均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解】:

人耳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B超”是超声波的应用,地震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

故答案为:

超声波;次声波。

18.在班级组织的迎新年联欢会上,小凯弹奏了一首吉它曲,吉它声是由弦的 振动 发出的,并通过 空气 传播。

若小凯改变弹奏的力度,改变的是吉它声的 响度 (选填“音色”、“响度”或“音调”)。

【解】: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吉它声是由弦的振动发出的;

吉他声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

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改变弹奏的力度,可以改变吉他发声的振幅,所以响度改变。

故答案为:

振动;空气;响度。

19.小王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在相距几百米的铁轨另一端,小李用小铁锤用力敲一下铁轨,则小王可以听到 2 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 铁轨 传来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来的。

【解】:

敲一下铁轨发出的声音,可在铁轨和空气中向外传播,所以听到了两次响声;由于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所以第一次是声音通过铁轨传来的,第二次是声音通过空气传来的。

故答案为:

2;铁管;空气。

20.声音能在气体、 液体 和 固体 中传播。

声音在15℃的空气中其传播速度为 340 米/秒,不同物质中声速的大小是 不同 。

(选填“相同”或“不同”).若人的反应时间为0.1秒,要能够区分出原声和回声,障碍物至少离人 17 米。

【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15℃时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不同物质中声速的大小是不同的;

一个人要想从听觉上把能够区分出原声和回声,声音来回传播需用时间至少0.1s,

则声音从发出到障碍物的时间为t=

=0.05s,

由公式v=

得,障碍物到人距离为:

s=vt=340m/s×0.05s=17m。

故答案为:

液体;固体;340;不同;17。

21.从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考虑:

在摩托车上加消声器,这是在 声源处 减弱噪声;在城市道路旁加装隔声板,这是在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

【解】:

在摩托车上加消声器,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在城市道路旁加装隔声板,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

声源处;传播过程中。

22.如图,由图1波形可以看出:

两个音频的音色 不同 (填“相同”或“不同”);图2中音调相同的是 甲、乙 ;响度相同的是 甲、丙 (填“甲”,“乙”或“丙”)

【解】:

从图1可以看出,波形的形状不同,说明它们的音色不同;

从图2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乙、丁振动的次数相同,频率相同,所以它们的音调相同;

从图2可以看出,甲、丙振动的幅度相同,则它们的响度相同;

故答案为:

不同;甲、乙;甲、丙。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3.如图所示,小明和小李用棉线连接两个塑料杯制成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在相距10m远的地方可以相互通话,这表明 固体可以传声 ;

(2)如果他们保持相同的距离,改用金属丝代替棉线且仍以相同大小的声音通话时,发现听到对方的声音大了一些,这一现象表明 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

(3)当他们正在用“土电话”通话时,另一位同学捏住了棉线的某一部分,此时他们都听不到对方的声音,这是由于 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

(4)用“土电话”通话,如果棉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通话对方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

【解】:

(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了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细线被捏住,就停止了振动,所以发声停止,所以找一个同学用手捏住棉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说话的声音了;

(4)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棉线“松弛”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振动。

故答案为:

(1)固体可以传声;

(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振动停止,发声停止;(4)不能。

24.如图所示,将播放着音乐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口瓶中,用抽气机通过密封瓶塞上的气道向外抽气。

(1)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的声音 逐渐减弱 (选填“逐渐增强”、“逐渐减弱”或“保持不变”)。

(2)产生乐音的声源是 手机 ,音乐声通过 空气 传进人的耳朵,引起鼓膜 振动 ,产生听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