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考试答题技巧与规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485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考试答题技巧与规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理考试答题技巧与规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理考试答题技巧与规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地理考试答题技巧与规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地理考试答题技巧与规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考试答题技巧与规则.docx

《地理考试答题技巧与规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考试答题技巧与规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考试答题技巧与规则.docx

地理考试答题技巧与规则

地理考试答题方法与技巧

一、审题:

明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条件

(一)抓关键词:

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包括显性和隐性信息)。

地理试题中的关键词主要有以下3种:

1.中心词:

往往是地理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如洋流性质、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区位因素等。

正确解题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地理概念,形成概念体系。

例:

“位置特征”可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板块位置、交通位置来分析。

“自然环境(地理)特征”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等要素分析。

“气候特点”可从气温(年均温、冬夏季气温、年较差)、降水(总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与气温的配合情况)、光照等方面去分析。

“水系特征”可从支流、流程、流域、流向等方面描述。

“水文特征”可从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水能等方面去分析。

“自然资源”要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方面分析。

“自然灾害”可从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暴雨、干旱、沙尘暴),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生物灾害(病虫害)等类型分析。

“环境问题”可以从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石漠化、红漠化)),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资源不合理利用(开采、运输、使用中的问题)。

“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结构(各部门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有些试题会提出新概念,这就要根据试题材料,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去准确理解、把握其内涵,大多数是望文生义字面理解概念。

2.中心词的限定词:

限定词对中心词的限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定具体事物;

(2)限定位置;(3)限定时间(季节、时刻);(4)限定分析问题的方向(自然/人为因素;有利/不利);(5)其它限定(限定某方面的特点或功能)。

中心词的限定词很关键,它大大缩小了中心词的范围。

忽略限定词,答案往往会偏离重点,答非所问。

作用强的限定词,就是解决问题道路上的灯塔。

3.答题方式的指令词:

指令词有两类。

一类提示回答问题所要借助的知识、材料,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指令词可能出现在分问题中,也可能出现在题干中,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此类指令词是解题的“友情提示”,务必要认真揣摩,按提示去做。

第二类指令词对答题形式提出具体的要求。

如“指出”、“说明”、“概述”、“简述”等。

常见的此类指令词及其具体要求如下:

指出:

简单说出某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

描述、简述、概述:

要求使用语言越来越少,概括度提高。

阐述:

属于较高的要求,要指出判断的依据、推理过程和结论。

说明:

说出是什么?

为什么。

分析:

运用材料,依据原理,得出结论。

比较:

要在某些选定的方面面,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夹叙夹议。

评价:

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有利与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要有结论与理由。

解题的程序就是围绕关键词展开的。

首先确定中心词,回归地理基础知识;关注限定词,弄清具体地理事物或现象,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根据“提示”查找分析资料,并按要求组织答案。

高度关注地理试题中的关键词,养成随手标识、认真分析的好习惯,是快速、准确解题的重要保证。

4.试题中常见的关键词隐含的信息或答题思路:

关键词

隐含的信息

关键词

隐含的信息

等高线

地形

某地(经纬度)

对应气候(气温、降水、风向)等

河流

水源、河运水能

矿产(符号)

资源或能源

大学

技术

铁路、公路、河流

交通

城市

工业基础、市场

沿海(港口)

海运、海洋资源和海外市场

人口

劳动力、市场

某区域(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等)

5.在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空间想象等方面,可以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绘制出简图,即以图再现题干要求,以图解帮助分析,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6.关于地理事物量及量变分析要注意:

(1)可把题干表述“公式化”,从计算的角度分析量变:

相减看“0”,如自然增长率(>0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相除看“1”,如人口抚养比=非劳动力人口/劳动年龄人口。

(2)热量变化、水量变化、人口变化等类似的问题可以从“收支(入出、生死)”方面对比分析,也可划折线图分析,注意:

收>支:

量增加;收<支:

量减少;收=支:

量最多或最小。

(二)以区域地图为题干的试题一般思维流程:

定位→特征→发展(优势、问题、对策)

1.穷尽图形信息,准确定位。

(1)经、纬度定位。

(2)相对位置定位。

(3)典型地理特征定位:

①面积、轮廓、形状等定位;②气候、地形、植被、动物、土壤等特征定位;③工业、交通、人口、城市等特征定位;④代表性地理事物定位(特殊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

(4)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定位。

(5)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

2.区域特征:

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带,资源和灾害等。

人文特征:

生活,生产(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人口,聚落,交通,与其他区域的联系等。

3.区域发展:

从区域特征中明确区域优势和问题,发挥区域优势(区位、资源、技术、劳动力、市场、交通等),解决区域问题(社会、经济发展,防灾,环境问题)。

考试中多考查区域特征和区域发展;区域定位的考查在弱化甚至不考查,但是区域定位是做题的基础,不能忽视。

(三)做题思路口诀:

1.自然地理重原理(推理要注意一般性和特殊性;地域尺度的大小);人文地理重(人地)关系;区域地理重材料(挖掘)-----区域通常范围较小,切口小,两项不定时要注意回去读题目的材料和题干,谓之“回马枪”。

2.选择题重基础靠运气,客观题重材料靠能力。

3.图例是地图构成要素,是答题思维角度。

4.经纬网:

先标记(EWSN)后定位(大致区域)关键定气候(纬度+区域)。

5.等值线:

先宏观看趋势,后微观断异常(疏密定梯度,弯曲定高低,闭合定大小)。

6.判断流向看地形、判断地势看流向、判断风向看气压。

7.天气系统:

先排高压,后定低压(中心为气旋,槽线为锋面,左冷右暖(锋),冷气团一侧降水)。

二、选择题答题技巧

1.选择题审题时还要注意方向性词语,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2.常见的选择方法如下:

(1)直选法:

根据题干关键词,对各选项进行直接判断,选择正确答案。

(2)排除法:

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误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

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

前后矛盾,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

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

选项内容不符合题干要求或没有关联性。

(3)转换法:

用同一事实的两种解说,检查考生的思维灵活性和知识迁移能力,考生在解题时可将命题条件转换成与该条件意义相同的另一种说法,即转换角度。

(4)优选法:

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如果都符合题干要求,但题干中又有“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等字样,就应该采取选优法进行取舍。

3.很多时候前2个错误选项较容易排除,最后2个选项常难以筛选,这时要再审选项的关键词是否正确,选项与问题是否有明显的关联性。

4.在解连锁题时,往往第一题的解题最关键,若解答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后续问题。

相反,若在解答后续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时,则需反思第一步的选择是否有误;有时后一题能够明显选出,这个时候又可以反推前一题答案。

5.是考试后期检查试卷时改动答案要慎之又慎,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检查时先检查关键词扣的有没有问题,再看答案正误及与问题的关联性,只有当你确认另一个答案更正确时,才能改动它。

6.高考地理选择题蒙题技巧——迫不得已方能用:

首先地形和市场,后蒙洋流和科技。

首选单句,不选复句(,和与)。

特别难的蒙AB,实在不行看概率(选项分布较为均衡)。

一组材料不同样(同一材料下的题目,选项一般不同)。

 

三、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总的原则:

1.先看问题,后看材料,先从材料中找答案,后从知识中找答案(把问题与主干知识相联系,明确考查的是什么主干知识),即客观题三步走:

先材料,后模板,最后常识。

2.根据题目分值判断答案有几个要点:

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很少有1分一点的。

3.答题要规范:

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答题不在答题卡范围之外。

4.答案要有关键词,要点之间应是因果关系或并列关系。

5.答题要有逻辑性:

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如先自然后人文);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答案中尽量不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

6.避免主观题得分不全,建议:

每个要点要三段论,2句话(依据和结论),例: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7.根据知识体系思考答题思路(力求全面,减少漏答丢分);根据关键词明确答题点(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减少得势不得分)。

(二)主观题常见类型及答题技巧:

1.特征问题:

要素要点化。

有时要注意描述:

量的多少及变化;分阶段描述特征。

2.“成因”“原因”类:

三段论式答案,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结果,基本可以从自然原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和人文原因(生活活动、生产活动)方面作答。

例:

大陆西部---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干燥。

3.分布特点:

时间分布(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日变化);空间分布{(是否均匀;分布形态(点状,线状、带状及走向,放射状,面状、团状或块状);哪里多哪里少;极值分布;差异显著的要分段、分区、分时描述}。

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4.人类活动问题(条件分析、评价类,意义影响类问题):

注意3个效益(社会、经济、环境)的统一;2个角度(利和弊);要素要点化(要说依据和结论,避免只有区位因素一个关键词)。

5.线状重大工程问题:

两个端点和沿线×3个效益(社会、经济、环境)。

6.地理事物的变化:

趋势((直线/波状);上升与下降、增加与减少、变大与变小,起伏)与状况(多少、大小、高低);有明显拐点的要分阶段描述特征;地位的变化(为主、次要地位)。

7.回答是否赞同发展某类产业问题:

是否能生产(自然条件和技术),是否能够卖出去(市场与交通),是否有效益(社会、经济、环境)。

8.对比问题(相同点、不同点):

最好要说出双方的突出特点及差异,不要只说一方。

(三)高频简答题答题模板:

1、空间分布特征描述:

是否均匀;分布形态(点状,线状、带状及走向,放射状,面状、团状或块状);哪儿多哪儿少;极值分布;分布差异显著的要分段、分区、分时描述。

2、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描述。

地理位置描述:

经纬度位置、五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板块位置、交通位置来分析。

地理位置重要性描述:

从不同方向、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不同历史阶段等角度描述,常见关键词:

扼守、必经之地、连接、沟通、缩短、节省等。

3、区域地形特征描述;地形区形成原因及过程解释。

地形特征:

地势高低趋势,地形类型及分布,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海拔),坡度大小,特殊地貌(如石灰岩)。

地形(地貌)成因分析:

一般强调某一种主要的地质作用(重点论),有时也要明确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点论),具体要看分值大小而定,是突出重点还是强调全面。

地形区形成原因及过程解释:

要从物质来源,变化原因、过程、结果等方面描述。

4、气候特点描述、成因分析。

气候特点:

可从气温(年均温、冬夏季气温、年较差)、降水(总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与气温的配合情况)、光照等方面去分析。

气候成因分析:

(1)从纬度位置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夜长短决定太阳辐射状况(气温);具体的风带、气压带。

(2)从海陆位置分析大气环流---气压(高压---下沉---晴朗,低压---上升---阴雨)和风(近岸---带来水汽---阴雨,离岸相反)。

(3)下垫面:

地形类型-----平坦利于气流运动;盆地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或低温中心;山脉走向与风向(近似)平行,利于风深入(冷空气深入加剧寒冷程度;暖湿气流深入带来水汽);山脉走向与风向(近似)垂直,阻挡了气流(若是冷空气,导致迎风坡寒冷,背风坡温暖;若是暖湿气流,迎风坡湿润,背风坡干燥)。

海拔。

坡向-----只有东西走向的山地才有明显的阴阳坡;迎风坡背风坡。

地表物质-----比热容,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吸收率等影响气温;蒸发影响水汽、降水;起伏状况影响风力大小。

洋流-----主要影响沿海:

寒流降温减湿,多雾,形成逆温层;暖流增温增湿。

5、水文特征、水系特征描述及分析。

水系特征:

河流的流向(垂直于等高线、与等高线突出方向相反),流程(取决于源头距海远近),流域面积(集水区域),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水系形状,河道(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系数)等。

河流水文特征:

(1)水位、径流量大小及变化(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是否有断流现象、是否水量递减),汛期及长短:

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和流量季节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

径流总量还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和蒸发量的多少(温度高低)。

(2)结冰期:

取决于气温的高低(<0℃);是否有凌汛。

(3)含沙量:

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的覆盖率,坡度陡缓,降水多少及是否多暴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小。

输沙量指总量;含沙量指平均量。

(4)落差(航运价值、水能):

与地形起伏有关。

河流的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都取决于流域内的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

6、湖泊、沼泽成因及意义;

成因(地表积水的现象,可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

a.降水较为丰沛;b.气温较低,蒸发微弱;c.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或有凌汛,排水不畅,地表有多条径流汇集;d.地下有隔水层或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作用:

调蓄水量(纳蓄洪水,枯水期供水)、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是野生生物栖息地、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减少的原因:

泥沙淤积;水体富营养化;围湖围海造田;引水灌溉和河流改向致使水量减少;全球变暖,蒸发加强。

7、区域资源开发条件及评价分析:

资源优缺点、市场、运输、技术。

区域资源判定:

矿产----取决于地质条件;水能----取决于落差和径流量大小;太阳能-----干旱地区丰富;风能----干旱、沿海地区丰富;地热能----板块边界、断层线附近丰富;潮汐能----喇叭形河口、风向吹向河口加剧潮势。

8、自然灾害判定(成因):

(1)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

板块边界,地壳运动频繁,岩层破碎,多断层,地壳内能容易释放。

滑坡、泥石流:

地质---内力作用和风化作用强烈,岩体破碎,多松散碎屑物质,植被较少;地形---山地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多陡峻的沟谷;气候---雨季(连续性降水或降水集中),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气温迅速回升);人为原因---工程建设频繁,植被破坏严重。

(2)气象灾害:

寒潮:

快行冷锋;台风:

热带沿海;干旱:

非干旱区长时间降水少(旱季;雨带推移异常;厄尔尼诺、拉尼拉现象),生活、农业、工业用水量大。

沙尘暴:

对流天气(午后,起沙);大风(搬运);下沉气流(沙尘沉降);植被少,多沉积物,不结冰(沙源。

(3)水文灾害:

洪涝:

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融雪性洪水----杜绝积雪多,春季气温迅速回升,积雪迅速融化。

凌汛:

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封冻时和解冻时;影响下游。

(4)生物灾害(病虫害):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C外来病原体入侵。

D人为原因:

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9、区域环境问题判定:

水土流失----湿润山区;沙(漠化)-----干旱区;次生盐碱化-----干旱区大水漫灌;环境污染----农业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废气、废渣。

10、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光热水条件优越(雨林);纬度高,夏季白昼长,晴天多,光热充足,利于作物光合作用(着色),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冬季低温利于冻死害虫(温陆);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季风);生长期长(无霜期短),热量充足,作物一年2—3熟,产量高(热带、亚热带);一年一熟,作物生长周期长,利于养分积累(温带);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光照充足,利于作物光合作用着色,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冬季低温利于冻死害虫(山地)。

(2)地形:

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利于大规模种植,机械化;山区不便耕作,森林、草场资源丰富宜林牧业,发展立体农业,多种经营。

(3)水源:

高山冰雪融水、临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

(4)土壤:

河流冲积平原、黑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黄土土层深厚,沙质土壤,透气透水,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5)生物:

种质资源丰富。

11、农业发展方向:

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效益统一,做到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

(1)创设和保护农业品牌。

(2)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就业增收。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提高单产,提高经济效益。

(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观光农业。

(5)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经济效益。

(6)扩大生产规模,实行标准化生产。

(7)强化与市场的联系,加强信息化建设,进行网络销售,拓宽销售渠道。

(8)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

(1)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减少大水漫灌,实行微灌、滴灌,节约水资源,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4)退耕还湖,保护湖泊、湿地,减轻旱涝灾害。

(5)使用有机肥和绿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土地退化、土壤、水污染,实现无公害生产;(6)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种植薪炭林,减少森林砍伐。

(7)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

12、区域产业迁入(发展)影响:

(1)就业增收,利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2)增加地方税收和财政收入;(3)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4)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创新思维;(5)加强与外界联系,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6)加强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7)不利:

破坏生态,带来环境污染,资源紧张;带来社会治安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13、重点交通工程意义:

(1)合理布局交通网---活跃路网,减轻区域运输压力;缓解过江(海)的运输压力;缩短运输距离;节约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2)加强区域联系和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社会经发展差距----有利于内陆地区和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内陆地区和沿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并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内陆地区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内陆地区和沿线地区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内陆地区和沿线地区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3)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巩固民族团结;有利于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社会稳定;(4)有利于沿海地区城市、港口扩大经济腹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14、农产品品质优的原因:

(1)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色泽鲜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

原因是:

①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②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晴天多,③地中海式气候,夏天降水少晴天多。

(2)热量:

生长周期长,有利于养分积累。

原因是:

①高原海拔高,气温低;②纬度高,气温低。

(3)水源:

矿泉水、冰雪融水富含矿物质,水质好。

(4)土壤富含矿物质及有机物、沉积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5)病虫害少,不使用农药。

原因是:

①高原海拔高或纬度高,气温低;沙漠中的绿洲,降水少,与外界隔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