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4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2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403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4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2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第4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2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第4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2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第4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2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第4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2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4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2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

《高中地理 第4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2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4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2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4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2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

高中地理第4章区域发展战略第2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1.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综合思维)

2.通过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分析,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

3.通过对某区域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区域认知)

4.能够调查、查阅、收集、分析某区域的相关背景资料。

(地理实践力)

一、区域发展战略

1.含义:

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

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制定原则:

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二、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基本国情:

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

(1)改革开放之前:

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以后:

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3)新时期

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

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长江经济带概况

(1)范围: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面积:

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

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导向:

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2.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3.定位:

国家重大战略。

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4.重点: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5.目标

(1)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2)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  )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  )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  )

(4)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  )

(5)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关于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世界城市群

B.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

C.北方地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D.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

提示:

(1)× 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 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皆可通航。

(3)√ 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比较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

(5)B [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

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以长江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分布示意图。

问题1 (综合思维)评价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

提示:

有利:

长江水运能力大;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多样;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运输线路等级高;各种交通运输衔接程度好;经济带走向与长江航运方向一致。

不利:

长江中上游地区航道季节变化明显;沿长江东西向铁路不足,影响运力。

问题2 (综合思维)指出长江三大城市群中先天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提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地理位置)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的入海口,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发展空间)地势平坦开阔,腹地宽广;(劳动力数量)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移民规模)城市群对外开放程度大,能吸纳大量国内人口和海外移民。

问题3 (人地协调观)为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应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

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促进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环保意识。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因素

条件

影响

外部环境

国际背景

连接了“一带一路”

能同时与“一带一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国内背景

长江经济带北接沿海的环渤海经济区,南接沿海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临近经济发达地区,技术力量、资金雄厚,工业化、城镇化程度高,市场广阔,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强大依托和保障

内部环境

自身实力

以黄金水道长江为轴,覆盖11个省市,人口众多、经济总量高

综合实力强大;战略支撑全国的发展

空间组成

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依托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航道

可以形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有利于发挥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整体发展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

战略

发展条件

发展目标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长江黄金水道;沿岸纵横交错的铁路线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

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

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东部沿海,与海上丝绸之路衔接;西部沿边,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

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山、水、河、湖生态要素丰富多样

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

[拓展延伸] 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之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关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整治措施如下表所示:

地区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上游

①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破坏;②水能开发程度低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③建设三峡工程

中游

①洪水威胁严重;②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③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河床抬高

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搞好荆江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拦洪治沙功能

下游

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

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1.在2019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我国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据此,回答

(1)~

(2)题。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是(  )

A.横贯东、中、西三大区域

B.廉价便利的黄金水道

C.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条件

D.与“一带一路”衔接

(2)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的是(  )

A.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B.形成东、西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C.形成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D.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1)D 

(2)D [第

(1)题,A、B、C选项描述的都是长江经济带内部的有利条件,与“一带一路”衔接,可以形成全面开放的局面,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选D项。

(2)题,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中,是建成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不是全国范围,A项错误;形成东、中、西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不只是东、西部的合作,B项错误;对内对外的开放带依赖的是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不止局限于沿江和沿边,C项错误;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D项正确。

]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京津冀共处同一环境,共用同一水电路,共争同一市场。

因行政区划而三足鼎立,而区内各种资源浑然一体、纵横交错的客观事实,又表明这是一个极易整合开发的经济区域。

问题 (综合思维)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

提示:

区内生产要素及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区内产业结构有升级需求(区内产业合作有一定基础);区内整体科技实力强大,有力量参与国内外竞争;区域性政策和规划出台,促进区域整合;地缘毗连,交通网络发达;周边省份的崛起(经济往来久远),经济腹地好。

[归纳提升]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1)出发点: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

(2)三个坚持: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

(3)四个立足:

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

(4)五项要求: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

(5)六个着力:

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

(6)落脚点:

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

5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推动要素充分自由流动。

下图为京津冀区域联系图。

请你谈谈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措施。

[解析] 完善城市交通建设;加强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间的联系,促进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升级;进行通信改革,建立京津冀地区通信同城化等。

[答案] 加强区域之间的信息、产品、劳动、技术等的联系;推进区域交通、市场等一体化;发挥各自区域优势,加快区域分工;促进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区域环境的整治工作等。

题组1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生活中的地理)2019年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

据此回答1~2题。

1.与西部地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是(  )

A.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B.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扩散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以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等问题

D.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使其成为全国的动力基地

2.西部大开发中的青海、新疆都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下列关于两省“特色经济”的叙述中,属于青海省的是(  )

①全国的钾肥基地 ②我国特色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③全国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 ④我国的水电基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④

1.C 2.D [第1题,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

应发挥其能源、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第2题,青海有我国著名的察尔汗盐湖,建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黄河上游的青海、甘肃境内河段水能丰富,已实现了梯级开发,这二者是新疆所不具有的优势。

]

题组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规划。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轴”是指的京沪铁路

B.“两翼”中的“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

C.“三极”是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

D.“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地级市的支撑作用

4.长江黄金水道是实现长江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依托,其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A.水量大,水位变化小

B.上游资源丰富

C.宜宾以下可通航

D.中下游沿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3.C 4.D [第3题,“一轴”是指长江黄金水道,“两翼”中的“南翼”是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市的支撑作用。

第4题,长江黄金水道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沿途特别是中下游沿岸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社会经济发达,货流量大,人流量大,对运输需求大。

]

教材P91探究

1.途经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等国内段和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俄罗斯(莫斯科)、白俄罗斯(明斯克)、波兰(华沙)等国际段,最后成功到达目的地——德国(杜伊斯堡),全程经过了6个国家。

2.促进重庆经济总量的增长;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西南地区贸易的发展;为西南地区提供了新的进出口通道;缩短了重庆乃至中国内陆货物出口欧洲的时间;增强了重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3.我国对外贸易需求增多;产品特征对运输时效性要求高,运输瓶颈出现;其他国家企业对西南地区的关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需求。

教材P93~94活动

1.

(1)

(2)

四大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范围

黑、吉、辽3个

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13个

晋、豫、皖、湘、鄂、赣6个

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桂12个

地形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

北部以平原为主,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

北部以高原、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

地形类型多样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主要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西藏为高原山地气候

农业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北部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工业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交通

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陆运输兼备,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3)

地带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北

主要的农林基地,能源等常规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可发挥东北亚、俄罗斯的传统开放优势

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层次低,转型升级困难

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高产、优质农业基地

东部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江河下游洪涝多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陆上邻国多,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建设中国动力基地

(4)略。

2.

(1)因为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

(2)中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

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教材P95~96活动

1.位置和交通优势:

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资源优势:

丰沛的淡水资源,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产业优势:

重要的工业走廊,农业基础地位高;人力资源优势:

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市场优势:

人口密集,收入水平高,具有各种消费需求,对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2.环境污染严重;沿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同质化;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能源资源不足。

教材P99活动

1.

地理背景

资源环境条件

社会经济基础

内部空间结构

对外空间联系

优势

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丰富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经济发展水平高、工农业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科技水平高、腹地范围广

区域内城市联系紧密,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

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辐射引领作用,长江经济带拥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衔接,对外联系便捷

限制性因素

水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化石能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

沿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

产业同质化;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

2.对长江沿岸的污染型工业企业进行整治;对长江岸线进行生态恢复;统筹岸上水上,正确处理防洪、通航、发电的矛盾;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避免产业同质化,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3.略。

教材P101活动

1.

(1)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地理位置优越;立体化的交通便捷通畅;坐落于华北最大的湿地白洋淀周围,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土地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2)重要意义:

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利于区域的分工和合作;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

(3)雄安新区的建设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生态、绿色、环保、高端高新产业;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实现错位发展;依托白洋淀湿地,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因地制宜,进行城市规划。

2.

项目

优势

限制性因素

北京

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层次高;旅游资源丰富

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市化问题突出

天津

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沿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水资源严重短缺;专业化高端人才相对缺乏

河北

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科技水平、产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不完善

措施: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合理规划,形成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建立高端并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建立区域完整产业链;提高经济合作层次,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资源获取渠道,进行产业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