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 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107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 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 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 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 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 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 教案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 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 教案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 教案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案设计

第13课、唐诗五首

【目标】

了解有关律诗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题。

体味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歌隽永的意蕴。

借助课下注释,结合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指导】

揣摩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从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角度赏析精彩语句,品味诗歌的优美意境。

反复诵读,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赏析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考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为中考古诗文默写的常考语句。

赏析诗歌描绘的画面是中考的常考点,考生在备考时要予以重视。

中考对赏析诗歌中的典故及其作用的考查比较频繁。

如黄冈中考《送魏大从军》要求说说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用典),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题文解读】

文题解读“野望”,即眺望原野。

标题简洁明了,表描写的是田野的景色,交代了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者作品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其诗多写仁隐逸田园之趣,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表作品有《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醉后酌》等。

【背景】

背景探寻本诗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版)。

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

这首致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课文解读】

野望

唐代: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揭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景做铺垫。

“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是对薄暮中所见之景的具体描写,勾勒出一幅山家秋晚图,营造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静谧氛围。

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动静结合,光色相衬,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秋色”“落晖”于宁静中透出萧瑟之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驱”“返”“带”“归”用得简单自然,衬托出了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尾联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暗含一种避世退隐的心态。

“无相识”表现了诗人的孤苦无依;“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友,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字词详解】

东皋: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地

薄暮:

傍晚。

薄,接近。

徙倚:

徘徊。

落晖:

落日的余光

犊(dú):

小牛。

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顾:

看。

采薇:

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东皋秋景进行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情怀。

【重点难点】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是如何表达其思想感情的。

诗歌首联开篇点题,以一个“望”字统领全诗,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表现了其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为下文的写景做了铺垫。

颔联、颈联,诗人借景抒情,对东皋的秋景进行细致的描绘,山山树树,牧人猎者,营造了静谧闲适的氛围,然而这看似静谧的秋景中却隐约透出一种萧瑟和凄凉,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希望和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交朋友的意愿,表达了知音难觅、孤独抑郁的心情。

【总结】

1.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诗歌颔联描绘了一派秋意颇浓的田园景色,颈联描绘了牧者驱犊、猎者带禽的场景,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中,让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薄暮而兴愁,在“秋色”和“落晖”的渲染下诗人的情感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结合,为这萧瑟的秋景更增添了一丝凄凉。

这两联虽然写的是景,却处处透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惆怅,景情结合,情景交融。

2.借用典故,言浅意深

诗歌尾联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友的愿望。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抒情怨而不怒,于浅显平淡的叙述中抒发真情实感,耐人寻味。

野望

【图文导航】

首联————心情彷徨

颔联————背景静谧孤独无依

野望

颈联————田园气氛前途渺茫

尾联————追怀古贤

黄鹤楼

唐代: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借用传说,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给黄鹤楼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令人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再之感。

开篇借传说落笔,饱含浪漫主义色彩。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领联紧承首联,引出作者对岁月易逝的感慨。

“空”字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诗意一转,描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下文写出了草木繁密、茂盛的样子。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作以“愁字收篇,情景交融,引出乡关何处的愁情。

“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怅然的乡愁交织,诗人的心境复归于那渺茫的忧思,不能自己,这与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以乐景衬哀情,渲染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

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字词详解】

昔人: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

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历历:

分明的样子。

汉阳:

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qī)萋:

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

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乡关:

故乡。

【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思。

【作者简介】

崔颢(hào)(?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代表作有《黄鹤楼》《赠怀一上人》《渭城少年行》《行路难》等。

崔颢的诗作风格分期比较明显前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期漫游各地,随军出塞,诗风变得雄浑奔放。

【文题解读】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h)矶上。

《太平寰宇记》:

“昔费祎(y)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酿驾故号为黄鹤楼。

”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本诗以楼名为题,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对象。

【背景】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三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

诗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

这首诗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重点难点】

本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秋”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字。

尾联中“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交融,这样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的忧思之情。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儿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

诗歌以一“愁”字收篇,表达了诗人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表现出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总结】

1.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歌首先虚写黄鹤楼的由来,仙人驾鹤而去,去不复返”,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再实写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以及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虚实结合,意境悠远,更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2.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篇所展现的画面中,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烟波,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全诗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3.声韵铿锵的音乐美诗歌多次运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此地”“江上”等叠韵词,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这些词的运用使得此诗声韵铿锵,富于音乐美。

【图文导航】

首联

——借用传说引出黄鹤楼黄鹤楼

颔联——感慨仙人已逝愁而不怨

黄鹤楼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意境高远

尾联——抒发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

唐代: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交代诗人此次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方。

“单车”说明诗人一行规模之小,单车出边有孤独之感。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品入”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与抑郁,写出了行程的遥远。

写法上,“征蓬”对“归雁,“出汉塞”对“入胡天”,对比强烈,对仗工整,于凄凉中含有悲壮。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写日落时分在边关的所见。

“大”写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写出景物的单调,显出人烟的稀少;“长”写出了黄河横贯沙漠,无尽头的景象;用“圆”字来修饰落日,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照应诗题和首联。

诗人到达箫关,遇到巡逻的侦察兵,才知道军队统帅还学在更遥远的边防前线,这从侧面反映了前线守边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诗人对边关将士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赞叹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译文】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字词详解】

单车: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

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

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的使者身份。

居延:

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人民的地方。

胡,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

孤烟:

指烽烟。

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长河:

指黄河。

萧关:

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

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

这里指前线统帅。

这里指前线统帅。

燕(yān)然:

燕然山,这里边防前线。

【主旨】

这首诗记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及行程中所见的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悲壮之感,显示了一种豁达的情怀。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请,唐代诗人、画家。

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又因其常以禅入诗,故有“诗佛”之称。

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诗著称,多咏山水田园,体物精细,状写传神。

代表作有《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背景】

本诗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

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出使凉州时所作。

当时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文题解读】

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题目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同时也表明了诗歌描写的是塞外之景。

【重点难点】

从炼字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遒劲,意境雄浑。

“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远处独起的炊烟既显得孤单,又显得格外醒目,也只有“孤”字方能状刚其神韵;一个“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直有力。

一“长”一“直”一“圆”,似几何图形一般展现在天地间,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大”对“长”,“直”对“圆”,对仗工整而巧妙。

在这里,直与圆、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等多种相对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

【总结】

1.即景设喻,自然贴切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这里诗人即景设喻,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的心绪。

2.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将诗人坚毅刚强的人格与孤寂惆怅的感受融人雄奇苍茫的自然景色之中。

上句写沙漠浩瀚,无边无际,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不见行人。

极目远眺,但见天边有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内心为之一震。

下句写傍晚所见之景,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烁着粼粼波光,恍如红日出入于长河之中,给黄河增添了吞云吐日的宏阔气势,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

这一联对仗工整,形象传神地描绘出了落日时分的大漠景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图文导航】

首联——出使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颔联——边塞风光和出使的心情奇特壮美的风光使至基使至塞上

颈联——日落时雄浑壮阔的景色抑郁孤寂的心情

尾联——紧张的战斗生活

 

渡荆门送别

唐代: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点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写景。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见的壮丽景象,营造了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

“随”“入”,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流动感,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豪情万丈的胸怀。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继续写景。

这两句通过对途中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在这里,诗人将江水中的月影比作“飞天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来形容江上的云霞,托了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意境深远,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与不舍之情。

“怜”字暗含依依不舍之意,“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说故乡水来送别自己,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

诗歌以浓重的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字词详解】

从:

楚国:

楚地。

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平野:

平坦的田野。

大荒:

辽远无际的原野。

下,日意

月下飞天镜: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海楼:

海市蜃楼。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怜:

喜爱。

故乡水:

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万里:

比喻行程之远。

【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地面上山光水色和空中奇异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云霞构,展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云成的壮丽画卷,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与赞美,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不舍之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今有《李太白全集》行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文题解读】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送别”点明了本诗的主题,但这首诗不是送别朋友,而是设想故乡送别自己。

标题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

【背景】

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

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沿长江东下时离别家乡而作。

当时,诗人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途中,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经荆门一带时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时开阔,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重点难点】

诗歌的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月当空、银辉四射的“月下飞天镜”描绘了夜晚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的景象。

明月倒映水中,皎洁如镜,“飞”字更是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一种如影随形之感,又能唤起童话般的联想。

月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

“云生结海楼”描绘了白天彩云兴起、变幻无穷、海市蜃楼舰奇景。

“结”字,用语形象,引人联想。

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

这一想象奇异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总结】

1.构思巧妙脉络清晰诗歌首联是总叙,交代诗人此行的目的,为下的写景和抒情做了铺垫。

接着,联、颈联详细地描绘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言语间满含诗人初见平原的新奇感受。

最后两句紧扣“送别”主题与首联的诗意遥相呼应,脉络清晰。

2.意境开阔,风格雄健比如诗歌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尽,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画。

“随”“人”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流动感,营造了一种开阔豪放的意境读来气势磅礴。

首联:

交代旅程叙事渡荆门送别颔联:

山光水色1颈联:

月影云霞∫尾联:

【图文导航】

首联——交代旅程叙事渡荆门送别

颔联——山光水色赞美壮美河山

渡荆门送别绘景颈联——月影云霞抒发思乡之情

尾联——思念故乡—抒情

 

钱塘湖春行

唐代: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从大处落笔,交代了诗人观景的处所和时令,勾勒出了早春的轮廓。

“孤山寺”“贾亭”两个地名连用,表明诗人是边走边观赏,暗扣诗题的“行”字。

后一句通过“水面”与“云脚”的相连写出了早春湖面烟雾迷蒙、水汽萦绕的特点。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由“几处”可见不是处处,由“谁家”可见不是家家,“争暖树”是竞相飞向暖树,“啄春泥”是啄泥街草筑巢,用语准确,描绘了早春特有的景象。

“争”“啄”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表现了初春满活力的动态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用花草来衬托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渐”写出了人们缓缓行进的动态,切合诗题“行”;因为是春天各种野花争相盛开色彩缤纷艳丽,所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花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草。

“迷”写出了人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痴迷情态。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用“最爱”和“行不足”暗写白沙堤美不胜收,从侧面突出了湖东白沙堤的景色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和意犹未尽的情怀。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字词详解】

孤山:

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贾亭:

即贾公亭。

唐贞元(785—805)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面,水面

水面初平:

春天湖水初涨,水刚刚与湖岸齐平。

初,刚刚。

云脚低: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莺:

黄莺。

暖树:

向阳的树。

乱花:

纷繁的花。

迷人眼:

使人眼花缭乱。

白沙堤: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作者简介】

白居易(722-864),字乐天,年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通俗易懂。

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主旨】

本诗以“行”为线索,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亲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草色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尽兴游春的无比喜悦,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文题解读】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行”即在春天出行。

【背景】

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这首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或824)春诗人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春天,诗人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观看风景迷人的西湖,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

于是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重点难点】

1.结合本诗,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行”来描绘西湖的美丽景色的。

这首诗以“行”为线索,截取了孤山寺北至白沙堤这一段路途中的风景来写。

开头写的“水面初平”是诗人在孤山寺北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的动植物;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

诗人以“最爱为感情线,一路上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饱览莺歌燕舞、鸟语花香。

最后,诗人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荫底下驻足停留,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西湖春景的热爱之情

2.本诗的尾联含不尽之意,却戛然而止。

请简要说说这一联的妙处。

在前面六句中,诗人已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吉尾处则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堤有怎样的景色,除了点明是在“绿杨阴里”之外,未进行任何形容,全凭读者根据前面的描绘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

含蓄隽永,韵味无穷

【总结】

1.用词准确,形象生动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准确、具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描绘和渲染。

如用“早莺”“暖树”“新燕”浅草”等特定的词语来描绘早春的特征,用词恰当准确;又如“几处”“谁家”等词的使用极有分寸,表明诗人所写之景并非花草茂盛的晚春,而是春意微露的早春风光。

一自然,盖干选取物

2.语言平易自然,善于选取和描绘景物

诗歌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途中展开景物描写,从孤山寺写到贾亭,又写到湖东白沙堤,诗人的足迹遍及大半个西将西湖春景写活了,可谓独具匠心。

【图文导航】

起点——孤山寺以北、贾亭以西

云水争春意

钱塘湖春行所见之景莺燕争春光对西湖春天的热爱

花草竞春荣

终点——白沙堤。

◆课内素材◆

一缕狼烟,那是大漠的呼唤;一条黄河,那是大漠的眷恋。

长河落日,又岂是大漠最美的容颜?

一片片黄沙,一张张熟悉的脸,那千年的胡天,至今还流浪着几声呐喊。

一把剑,几千里的边关,从此,长城脚下,血和泪挥不尽硝烟。

几千将士来,几千将士还,横断祁连,冰雪连天,一支横笛送走了多少鸿?

雁。

鸿雁,鸿雁,可否携带上我的思念

适用话题:

保家卫国思乡之情

◆拓展阅读◆

送行

(节选)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

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

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踏歌而来,那幅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