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1844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docx

《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docx

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1总则

1、为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水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政策。

2、本技术政策所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以下简称“污泥”),是指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半固态或固态物质,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

3、本技术政策适用于污泥的产生、储存、处理、运输及最终处置全过程的管理和技术选择,指导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设计、环评、建设、验收、运营和管理。

4、污泥处理处置是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污泥处理处置应遵循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原则,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源头控制,根据污泥最终安全处置要求和污泥特性,选择适宜的污水和污泥处理工艺,实施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

5、污泥处理处置的目标是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鼓励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

坚持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实现污泥的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

6、地方人民政府是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和建设的责任主体;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运营单位负责污泥的安全处理处置。

地方人民政府应优先采购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污泥衍生产品。

7、国家鼓励采用节能减排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鼓励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处理处置污泥;鼓励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鼓励研发适合我国国情和地区特点的污泥处理处置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

1.2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和建设

1、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应纳入国家和地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应符合城乡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与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土地利用等相关专业规划相协调。

2、污泥处理处置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污泥处理处置设施3、应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规划污泥产生量,合理确定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模;近期建设规模,应根据近期污水量和进水水质确定,充分发挥设施的投资和运行效益。

4、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改建和扩建时,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

污泥处理必须满足污泥处置的要求,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项目不能通过验收;目前污泥处理设施尚未满足处置要求的,应加快整改、建设,确保污泥安全处置。

5、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应统筹兼顾污泥处理处置,减少污泥产生量,节约污泥处理处置费用。

对于污泥未妥善处理处置的,可按照有关规定核减城镇污水处理厂对主要污染物的削减量。

6、严格控制污泥中的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

工业废水必须按规定在企业内进行预处理,去除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达到国家、地方或者行业规定的排放标准。

1.3污泥处置技术路线

1、应综合考虑污泥泥质特征、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污泥处置方式。

污泥处置是指处理后污泥的消纳过程,处置方式有土地利用、填埋、建筑材料综合利用等。

2、鼓励符合标准的污泥进行土地利用。

污泥土地利用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标准和规定。

污泥土地利用主要包括土地改良和园林绿化等。

鼓励符合标准的污泥用于土地改良和园林绿化,并列入政府采购名录。

允许符合标准的污泥限制性农用。

(1)污泥用于园林绿化时,泥质应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园林绿化用泥质》(CJ248)的规定和有关标准要求。

污泥必须首先进行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并根据不同地域的土质和植物习性等,确定合理的施用范围、施用量、施用方法和施用时间。

(2)污泥用于盐碱地、沙化地和废弃矿场等土地改良时,泥质应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土地改良泥质》(CJ/T291)的规定;并应根据当地实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3)污泥农用时,污泥必须进行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并达到《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等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农用标准和规定。

污泥衍生产品应通过场地适用性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

污泥农用应严格控制施用量和施用期限。

3、污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

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推广污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

污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是指污泥的无机化处理,用于制作水泥添加料、制砖、制轻质骨料和路基材料等。

污泥建筑材料利用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并严格防范在生产和使用中造成二次污染。

4、污泥填埋。

不具备土地利用和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条件的污泥,可采用填埋处置。

国家将逐步限制未经无机化处理的污泥在垃圾填埋场填埋。

污泥填埋应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混合填埋泥质》(CJ/T249)的规定;填埋前的污泥需进行稳定化处理;横向剪切强度应大于25kN/m2;填埋场应有沼气利用系统,渗滤液能达标排放。

1.4污泥处理技术路线

1、在污泥浓缩、调理和脱水等实现污泥减量化的常规处理工艺基础上,根据污泥处置要求和相应的泥质标准,选择适宜的污泥处理技术路线。

2、污泥以园林绿化、农业利用为处置方式时,鼓励采用厌氧消化或高温好氧发酵(堆肥)等方式处理污泥。

(1)厌氧消化处理污泥。

鼓励城镇污水处理厂采用污泥厌氧消化工艺,产生的沼气应综合利用;厌氧消化后污泥在园林绿化、农业利用前,还应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2)高温好氧发酵处理污泥。

鼓励利用剪枝、落叶等园林废弃物和砻糠、谷壳、秸杆等农业废弃物作为高温好氧发酵添加的辅助填充料,污泥处理过程中要防止臭气污染。

3、污泥以填埋为处置方式时,可采用高温好氧发酵、石灰稳定等方式处理污泥,也可添加粉煤灰和陈化垃圾对污泥进行改性。

(1)高温好氧发酵后的污泥含水率应低于40%。

(2)鼓励采用石灰等无机药剂对污泥进行调理,降低含水率,提高污泥横向剪切力。

4、污泥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为处置方式时,可采用污泥热干化、污泥焚烧等处理方式。

(1)污泥热干化。

采用污泥热干化工艺应与利用余热相结合,鼓励利用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沼气热能、垃圾和污泥焚烧余热、发电厂余热或其他余热作为污泥干化处理的热源;不宜采用优质一次能源作为主要干化热源;要严格防范热干化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

(2)污泥焚烧。

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可采用污泥焚烧工艺。

鼓励采用干化焚烧的联用方式,提高污泥的热能利用效率;鼓励污泥焚烧厂与垃圾焚烧厂合建;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污泥作为低质燃料在火力发电厂焚烧炉、水泥窑或砖窑中混合焚烧。

(3)污泥焚烧的烟气应进行处理,并满足《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等有关规定。

污泥焚烧的炉渣和除尘设备收集的飞灰应分别收集、储存、运输。

鼓励对符合要求的炉渣进行综合利用;飞灰需经鉴别后妥善处置。

1.5污泥运输和储存

1、污泥运输。

鼓励采用管道、密闭车辆和密闭驳船等方式;运输过程中应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防止因暴露、洒落或滴漏造成的环境二次污染;严禁随意倾倒、偷排污泥。

2、污泥中转和储存。

需要设置污泥中转站和储存设施的,可参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等规定,并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建设和使用。

1.6污泥处理处置安全运行与监管

1、国家和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行的监管;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应保障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

2、运营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和规范,保证从业人员的卫生健康;应制定相关的应急处置预案,防止危及公共安全的事故发生。

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运输单位和各污泥接收单位应建立污泥转运联单制度,并定期将记录的联单结果上报地方相关主管部门。

4、运营单位应建立完备的检测、记录、存档和报告制度,并对处理处置后的污泥及其副产物的去向、用途、用量等进行跟踪、记录和报告,相关资料至少保存5年。

5、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对污泥土地利用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污泥土地利用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定期对污泥衍生产品土地利用后的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进行评价。

污泥处理处置场所应禁止放养家畜、家禽。

6、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填埋场的监督和管理。

填埋场运营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定期对污泥泥质、填埋场场地的水、气、土壤等本底值及作业影响进行监测。

7、污泥焚烧运营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定期对污泥性质、污泥量、排放废水、烟气、炉渣、飞灰等进行监测。

污泥综合利用单位还需对污泥衍生产品的性质和数量进行监测和记录。

1.7污泥处理处置保障措施

1、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主管部门应加强污泥处理处置标准规范的制定和修订,规范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

2、地方人民政府应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和管理水平,污水处理费应包括污泥处理处置运营成本;通过污水处理费、财政补贴等途径落实污泥处理处置费用,确保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正常稳定运营。

3、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对于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和设备,按规定给予财政和税收优惠;建立多元化投资和运营机制,鼓励通过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营。

2、相关污泥处理国家标准

2.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时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容许含量。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积累,以不致造成作物的生育障碍、在籽料或可食部分中的过量积累(不超过食品卫生标准)或影响土壤、水体等环境质量为界限。

1、土壤:

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指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借静电引力而对溶液中的阳离子所吸附的数量,以每千克干土所含全部代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

3、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类

我国国家标准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将土壤环境质量分为三类

表2.1-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类

分类标准

具体内容

I类

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引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II类

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III类

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

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4、标准分级

标准分级

具体内容

一级标准

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

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级标准

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5、各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标准的级别

I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

II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

III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

6、本标准规定的三级标准值

表2.1-2本标准规定的三级标准值(mg/kg)

一级

二级

三级

自然背景

>7.5

隔≤

汞≤

砷水田≤

旱田≤

15

15

30

40

25

30

20

25

30

40

铜农田≤

果园≤

35

-

50

150

100

200

100

200

400

400

铅≤

35

250

300

350

500

铬水田≤

旱田≤

90

90

250

150

300

200

350

250

400

300

锌≤

100

200

250

300

500

镍≤

40

40

50

60

六六六≤

滴滴涕≤

2.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分类(CJ/T239-2009)

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

城镇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净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含水率不同的半固态或固态物质,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池砂砾。

2、污泥处理

对污泥进行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一般包括浓缩(调理)、脱水、厌氧消化、好氧消化、石灰稳定、堆肥、干化和焚烧等。

3、污泥处置

污泥处理后的消纳过程,一般包括土地利用、填埋、建筑材料利用和焚烧等

4、污泥土地利用

将处理后的污泥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的材料,用于园林绿化,土地改良或农业等场合的处置方式。

表2.2-1污泥处置按污泥的消纳方式进行分类。

序号

分类

范围

备注

1

污泥土地利用

园林绿化

城镇绿地系统或郊区林地建造和养护等的基质材料或肥料原料

土地改良

盐碱地、沙化地和废弃物矿场的土壤改良材料

农用

农用肥料或农田土壤改良材料

2

污泥填埋

单独填埋

在专门填埋污泥的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置

混合填埋

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混合填埋(含填埋场覆盖材料利用)

3

污泥建筑材料利用

制水泥

制水泥的部分原料或添加料

制砖

制砖的部分原料

制轻质量骨料

制轻质骨料(陶料等)的部分原料

4

污泥焚烧

单独焚烧

在专门污泥焚烧炉焚烧

与垃圾混合焚烧

与生活垃圾一同焚烧

污泥燃烧利用

在工业焚烧炉或火力发电厂焚烧炉中作燃料利用

农用包括进食物链利用和不进食物链利用两种

2.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表2.3-1基本控制项目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日均值)

项目

基本控制项目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a标准

b标准

1

化学需氧量(cod)(mg/L)

50/60

80/60

100/120

120

2

生化需氧量(bod)(mg/L)

10/20

20/20

30/30

60

3

悬浮物(ss)(mg/l)

10/20

20/20

30/30

50

4

动植物油(mg/l)

1/20

3/20

5/20

20

5

石油类(mg/l)

1/10

3/10

5/10

15

6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mg/l)

1/5

2/5

5

7

总氮(以n计)(mg/l)

15/-

20/-

-

-

8

氨氮(以n计)(mg/l)

5(8)/15

8(15)/15

25(30)/25

-

9

总磷(以p计)(mg/l)

3/1

5

10

色度/稀释倍数

30/50

30/50

40/80

50

11

PH

6~9/6~9

6~9/6~9

6~9/6~9

6~9

12

粪大肠菌群数(个/l)

103/-

104/-

104/-

-

注:

括号外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括号内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

/前后数值分别表示现标准值、原执行标准。

表2.3-2一类重金属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日均值)

项目

标准值

总汞(mg/l)

烷基汞(mg/l)

不得检出

总隔(mg/l)

总铬(mg/l)

六价铬(mg/l)

总砷(mg/l)

总铅(mg/l)

注:

/前后数值分别表示现标准值、原执行标准。

本控制项目标准18项,选择控制标准39项。

有3项指标适当放宽,即cod一级标准60mg/l调整为:

a标准50mg/l,b标准80mg/l;总磷一级标准:

0.5mg/l;调整为:

a标准0.5~1mg/l,b标准1~1.5mg/l;总磷二级标准1mg/l调整为3mg/l

2.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

1、标准值

2.4-1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值(mg/kg)

序号

控制项目

最高允许含量(mg/kg干污泥)

在酸性土壤上(PH<6.5)

在中性和碱性土壤上(PH≥

1

总隔及其化合物

5

20

2

总汞及其化合物

5

15

3

总铅及其化合物

300

1000

4

总铬及其化合物

600

1000

5

总砷及其化合物

75

75

6

总镍及其化合物

100

200

7

总锌及其化合物

2000

3000

8

总铜及其化合物

800

1500

9

硼及其化合物

150

150

10

石油类

3000

3000

11

苯并(a)芘

3

3

12

多氯代二苯并二噁英/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D/PCDF单位:

ng毒性单位/kg干污泥)

100

100

13

可吸收有机卤化物(AOX)(以CI计)

500

500

14

多氯联苯(PCB)

*铬的控制标准使用与一般含六价铬极少的具有农用价值的各种污泥,不使用含有大量六价铬的工业废渣或某些化工厂的沉积物。

2、其它规定

(1)施用符合本标准污泥时,一般每年每亩用量不超过2000kg(以干污泥计)。

污泥中任何一项无机化物含量接近于本标准时,连续在同一块土壤上施用,不得超过20年。

含无机化合物较少的石油化工污泥,连续施用可超过20年。

在隔年施用时,矿物油和苯并(A)的标准可适当放宽。

(2)为了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在沙质土壤和地下水位较高农田上不宜施用污泥;在饮水水源保护地带不得施用污泥。

(3)生污泥须经高温堆腐或消化处理后才能施用于农田。

污泥可在大田、园林和花卉地上施用,在蔬菜地带和当年放牧的草地上不宜施用。

(4)在酸性土壤上施用污泥除了必须遵循在酸性土壤上污泥的控制标准外,还应该同时年年施用石灰以中和土壤酸性。

(5)对于同时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而含量都接近本标准值的污泥,施用时应酌情减少用量。

(6)发现因施污泥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或农产品超过卫生标准时,应该停止施用污泥和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例如施石灰、过磷酸钙、有机肥等物质控制农作物对有害物质的吸收,进行深翻或用客土进行土壤改良等。

2.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CJ247-2009)

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

城镇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净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含水率不同的半固态或固态物质,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池砂砾。

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

特指经过稳定化处理或脱水处理后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达到的质量标准。

表2.5-1泥质基本控制指标及限值

序号

基本控制指标

限值

1

Ph

5-10

2

含水率/%

<80

3

粪大肠菌群菌数

4

细菌总数(MPN/kg干污泥)

<108

表2.5-2泥质选择性控制指标及限值单位(mg/kg)干污泥

序号

选择性控制指标

限值

1

总隔

<20

2

总汞

<25

3

总铅

<1000

4

总铬

<1000

5

总砷

<75

6

总铜

<1500

7

总锌

<4000

8

总镍

<200

9

矿物油

<3000

10

挥发酚

<40

11

总氯化物

<10

2.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CJ248-2009)

1、污泥园林绿化

指处理后污泥用于城镇绿地系统或郊区林地的改造和养护过程

2、污泥质量准入标准的相关规定

(1)关于外观和嗅觉的规定

比较疏松;无明显臭味

(2)关于理化指标的规定

PH范围定5.5-8.5;含水率<45%;

(3)关于营养指标的规定

总养分(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总氧化钾)≥40g/kg干重;有机质≥200g/kg干重

(4)关于安全指标的限定

表2.6-1污泥用于园林绿化时污染物浓度限制值

序号

控制项目

最高允许含量(mg/kg干污泥)

在酸性土壤上(PH<6.5)

在中性和碱性土壤上(PH≥

1

总隔

5

20

2

总汞

5

15

3

总铅

300

1000

4

总铬

600

1000

5

总砷

75

75

6

总镍

100

200

7

总锌

2000

3000

8

总铜

800

1500

9

150

150

10

石油类

3000

3000

11

苯并(a)芘

3

3

12

多氯代二苯并二噁英/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D/PCDF单位:

ng毒性单位/kg干污泥)

100

100

13

可吸收有机卤化物(AOX)(以CI计)

500

500

14

多氯联苯(PCB)

2.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CJ/T309-2009)

1、污泥农用

将污泥在农业用地上有效利用的方式,一般包括污泥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用于农田、果园或牧草地等

2、污泥农用泥质

将处理后污泥用于农用地过程中,污泥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

3、污泥农用泥质

表2.7-1污染物浓度限值

序号

控制项目

限值/(mg/kg)

A级污泥

B级污泥

1

总隔

<3

<15

2

总汞

<3

<15

3

总铅

<300

<1000

4

总铬

<500

<1000

5

总砷

<30

<75

6

总铜

<500

<1500

7

总锌

<1500

<3000

8

总镍

<100

<200

9

矿物油

<500

<3000

10

苯并(a)芘

<2

<3

11

多环芳烃(PAHs)

<5

<6

表2.7-2污泥农用时候物理指标

序号

控制项目

限值

1

含水率/%

≤60

2

粒径/mm

≤10

3

杂物

无粒度>5mm的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瓦片等有害物质,杂物质量≤3%

 

表2.7-3卫生学指标

序号

控制项目

指标

1

蛔虫卵死亡率

≥95%

2

粪大肠菌群值

表2.7-4营养学指标

序号

控制项目

指标

1

有机质含量(g/kg,干基)

≥200

2

氮磷钾(N+P2O5+K2O)含量(g/kg,干基)

≥30

3

酸碱度

4、其它要求

2,农田连续施用不得超过10年。

湖泊周围1000m范围内和洪水泛滥区禁止施用污泥。

2.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CJ/T291-2008

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

城镇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净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含水率不同的废弃物。

本标准所指的污泥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池砂砾。

2、排水管道通挖污泥

城镇排水管道在养护、疏通过程中产生的污泥。

3、污泥土地改良

将处理后且满足本标准的污泥用于盐碱地、沙化地和废弃矿场土壤的改良,使之达到一定用地功能的处置方式。

4、土地改良用泥质

(1)外观

有泥饼型感官

(2)理化指标

污泥用于土地改良时,其理化指标应满足表2.8-1的要求

表2.8-1理化指标

序号

控制项目

限值

1

PH

2

含水率

<65%

3

臭度

<2级(六级臭度)

(3)污泥物指标

污泥用于土地改良时,其污染物浓度限值应满足表2.8-2的要求。

表2.8-2污染物浓度限值

序号

控制项目

最高允许含量(mg/kg干污泥)

酸性土壤(PH<6.5)

碱性土壤(PH≥

1

总隔

5

20

2

总汞

5

15

3

总铅

300

1000

4

总铬

600

1000

5

总砷

75

75

6

总镍

100

200

7

总锌

2000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