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11级巢湖填图实习个人总结--.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9175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工大11级巢湖填图实习个人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合工大11级巢湖填图实习个人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合工大11级巢湖填图实习个人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合工大11级巢湖填图实习个人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合工大11级巢湖填图实习个人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工大11级巢湖填图实习个人总结--.doc

《合工大11级巢湖填图实习个人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工大11级巢湖填图实习个人总结--.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工大11级巢湖填图实习个人总结--.doc

合工大11级巢湖填图实习个人总结

学号:

姓名***:

班级:

资源2011****

一、概述

我们是资源勘查专业11-1班的第六组,此次野外实习给予我们组实习指导的是周跃飞老师以及徐利强老师。

本次实习我们小组一共有五个人,分别是******和我。

组长由****同学担当,负责本组数据的整理以及路线的安排。

在本次野外地质实习的踏勘阶段,我主要负责岩性的记录、产状的测量和标本的采集及编号工作。

在接下来的测剖面阶段中,我则主要负责前测手的工作,负责剖面测量时导线长度的读取以及走向、坡角的测量以及标本的采集及编号工作。

在地质填图阶段,我主要负责点位的确定,岩性的辨认以及标本的采集工作,并参与后期的数据整理。

二、踏勘、测剖面、填图三个阶段的总结

u踏勘阶段:

在整个野外实习期间,踏勘阶段所占用的时间最长。

对于我们整天待在学校里的学生来说,在实习开始之前,通过室内的准备阶段,收集、阅读和分析前人资料,对测区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学到的仅仅是一个课本上的知识,对于各种地质现象还是缺乏一个感性的认识。

因此在野外工作开始阶段,指导老师带着我们对于全区做了一个概略性的实地观察了解。

首先、所用已学知识方面:

通过《普通地质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到地层年代单位如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等等,而本次野外地质实习所见到的地层基本都在志留纪到三叠纪,尤其以石炭纪和二叠纪在巢北地区发育很完善,其他年代的地层在巢北地区比较少见。

而通过《地史学》的学习,我们还知道根据岩性特征地层还可以划分为群、组、段、层等。

比如说石炭纪地层根据岩性差异就划分为了金陵组、高丽山组,和州组、黄龙组以及船山组等等,在组之下,又可以根据岩性特征划分为段。

比如金陵组下段为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金陵组上段为亮晶灰岩。

在《构造地质学》学习中,我们又看到了各种地质现象并弄明白了其成因而且成功将其应用在了本次野外地质实习中,比如在麒麟山狮子崖断层,我们看到了由于牵引构造而引起的虚脱现象以及断层面上的擦痕和阶步,还有因为应力作用而导致的各种节理等等。

上述这些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巢北地区野外地质实习中均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巩固和加深。

其次:

获得知识、能力训练方面:

在本次野外地质实习阶段,首先,我们学会了定点的描述和记录:

当决定在某一岩层附近定点的时候,我们要首先标明其点号,比如NO:

01即代表第一个点,然后我们还要确定该点的点性,点性又分为:

岩性点,岩性界限点,构造点,水文点等等,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然后来划分点性了。

紧接着就是点位,点位一般最好包含该点的GPS坐标和地形点位,比如GPS(580620、3501459),麒麟山东坡狮子崖。

这样该点的点位就清晰明白了。

最后就是点意的描述,我们要详细的记录该点的地层单位,颜色、厚度以及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等,如果岩层内夹有其他岩石,比如砾石等,我们还要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

然后,我们学会了常用的一些定点方法,比如罗盘仪后方交汇定点法,这种方法的练习和使用是在课堂上学习不来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

利用前方已知地物点的方位来交汇未知点的位置:

首先在点的周围找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明显地形或者地物,用罗盘测出特定点位于已知点地形地物的方位,然后在地形图上分别从三个已知点按照所测方位角向中心交汇,三线交点既待定点位置,如果交出来的是一个三角形,那么就取其重心作为点位。

还有就是GPS测点位的方法,我们熟练地掌握了GPS的操作,并学会了根据GPS数据向地形图上投点位的方法。

此外还有根据微地形确定点位的方法就不在此赘述了。

除了点位的确定,之后,我们进一步练习了罗盘的使用,增加了我们对于使用罗盘测量倾向、倾角的熟练度:

首先要整体观察,找到岩层的层面,要避免岩层劈理与裂理的干扰。

然后才能在平滑的层面上测量产状,对于断层、褶皱的产状也是如此,要找到稳定的断层面和褶皱面。

对于层面不够罗盘摆放的面时要用书或画板垫在上面。

其次就要用锤子凿出岩层的新鲜面进行观察、描述。

在小区域观察的同时也要发散思维,想一下岩层整体及断层与褶皱的走向和形状,切勿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点上。

最后,在踏勘阶段,我们了解并熟悉了各地层的岩性特征,学会了根据其岩性特征进行地层之间划分的方法,能够根据其岩性特征来将不同的地层辨别开来,比如高丽山组的杂色粘土岩,和州组顶部的炉渣状灰岩,黄龙组厚到巨厚层状血丝状肉红色灰岩以及船山组球粒灰岩等等,这都为我们后期独立填图寻找地层时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其他的比如野外地质实习的要求,采集岩石标本的要求等等就不在此赘述了。

最后,踏勘阶段知识的欠缺与不足方面:

首先就是虽然实习之前对该区域的地形有过基本的了解,但是在踏勘刚开始时对于各地层的岩性特征区分不是很清晰,对于实习区域地形缺乏一个宏观的认识,这也就导致了在踏勘初期在寻找地层界限时往往会觉得无法可循。

u测剖面阶段:

地质剖面是研究地层、岩石和构造以及矿产资源的基础材料,根据剖面资料划分填图单位,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前提。

本次测剖面阶段所占用的时间最短,在正式测剖面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在7410工厂门前的麒麟山脚进行了分工和练习,在测剖面这一环节,我主要担当前测手的工作,负责剖面测量时导线长度的读取以及走向、坡角的测量工作,阿尔曼江担当后测手,谢伟担当分层员,宁思远负责产状的测量,虞振泽负责记录数据。

正式测量时,我们主要在甘露寺坟头组一带进行剖面的测量工作。

首先,所用已学知识方面:

在测剖面阶段,由于采用的是导线测量方法,这和我们在大二下学期所学的《工程测量》这门课程具有相同之处,在后期的数据处理和画图方面,很多方法可以和其参照,比如、野外数据记录好后便要进行整理,计算出平距D=L.cosβ(L-斜距,β-坡角)、导线高差H=L.sinβ(累计高差是将各导线高差逐一累计相加而得)、导线方位与岩层走向之夹角γ=导线方位角-岩层走向方位角、岩层真厚度h=L(sinα·cosβ·sinγ±sinγ·cosβ) L-导线斜距;α-地层真倾角;β-导线方向上地面坡度角;γ-导线与岩层走向夹角等等,利用我们所学的课程,这些看起来复杂的数据处理很容易就得到了处理。

同时在后期的数据处理即画图阶段,关于导线的方位以及导线按照比例缩减的问题,我们利用已学知识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其次,获得知识、能力训练方面:

在测量剖面阶段,人员的分工十分关键,只有分工明确,成员之间各司其职且相互配合,那么,测出来的数据才是准确可信的。

作为前测手,我主要负责剖面测量时导线长度的读取以及走向、坡角的测量工作以及标本的采集及编号工作,在实际测量中,我熟练掌握了使用罗盘测量导线走向以及坡角的方法和技巧,而在标本的采集及编号过程中,通过对岩石进一步的辨认识别,加深了我对所测坟头组地层的了解以及对于坟头组与周围其他相邻地层接触关系的认识。

通过实测剖面的实习,认识到的其他在实测剖面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首先,实测剖面线方向应该基本垂直于地层或主要构造线走向,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夹角不应该小于60度。

然后,剖面线经过的具体位置要尽可能选择基岩露头连续性良好的地段。

要学会充分利用沟渠、自然和人工挖掘的坑穴、堑壕和铁路、公路旁侧崖壁等作为剖面线的位置,当露头不连续,而又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时,可以布置一些短剖面加以拼接,但需注意拼接的准确性,防止遗漏和重复。

必要时还可以考虑做探槽,井探或剥土登工程予以揭露。

其次,是测剖面的比例尺应该根据规范要求及施测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以能够充分反应其最小地层单位或岩石单位为原则。

此外,实测剖面时,必须逐层进行岩性的描述,系统采集岩石标本,对于沉积岩或者浅变质岩应该认真逐层寻找以及采集化石标本。

而在后期的数据处理做剖面图时,我们组成员用的是投影法:

1、 作导线平面图:

首先要确定好总导线方位即剖面起、终点之连线方位,也就是剖面投影基准线方位。

以方格纸的横坐标线作为预估的总导线方位,根据各导线的方位和其平距在方格纸上分别做出各段导线即形成导线平面图。

;2、 作地形剖面图并在地形剖面图上绘制地质要素:

将导线各转折点垂直投影到其下方的投影基准线上,以投影基准线作为计算相对高程的“零点”,然后在方格纸的纵坐标上找出各段导线的累计高差点,用平滑的曲线勾绘这些点即成地形剖面图, 将导线平面图上的分层界线,岩层产状和岩石标本和化石采集点垂直投影到地形剖面上来;3、 做柱状剖面图及填绘岩性花纹:

绘出五通组岩层的岩层柱状图并填绘上不同的岩性花纹。

绘制岩性剖面图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于该地层的了解,同时也增进我们对于后期数据整理的熟练度,提升我们作为地质人员的动手绘图能力,查明了该地区坟头组岩石的组合、层序、厚度、沉积特征、接触关系,在此基础上划分地层和确定填图单位。

这些在实测剖面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以及具体的地质测量及数据处理方面所学到的技能,相信将会在我们以后进入工作岗位中时,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笔财富。

最后,实测剖面阶段知识的欠缺与不足方面:

实测剖面初期利用罗盘测量导线走向以及坡角时,在数据方面和后侧手之间的偏差偶尔会出现超出误差范围之内的情况,但是随着不断地检核校正以及随着测量工作的进行对于罗盘使用熟练度的增加,双方之间的数据误差值均符合误差范围要求。

u地质填图阶段:

地质测量是由地质工作者在工作区域范围之内,选择一定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点对地质露头进行系统的观测,研究和描述;并通过一定的方法,采用各种符号,色谱和花纹,按照一定的比例尺将出露于地表的地层,岩体褶皱,断层和矿产等概括地投影到地形图上的工作。

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质情况的最基本的图件,是区测工作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获得的知识网以及能力的锻炼方面:

在地质填图阶段,我主要负责点位的确定,岩性的辨认以及标本的采集工作,并参与后期的数据整理。

首先,地质填图阶段首先需要我们确定测区的测定范围,添加注解。

其次就是测量过程中测点的布置,我们知道观测点的布置要能够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求为原则。

因此一般要布置在填土单位的界线上、标志层、岩性以及岩相明显变化的地方。

其次,我们还需要明白路线地质观测点的一般观测程序也即:

1,标定观测点的位置;2,研究和描述露头地质特征和地貌;3,测量地质体的产状要素以及构造要素;4,采集标本和各种样品;5,追索和填绘地质界线;6,沿前进方向进行路线观测和描述,并测绘路线地质剖面图。

只有遵从以上程序,我们测出来的数据以及在此基础上填出来的地形图才是真实可信的。

之后,我们还知道在观测路线的布置方面我们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

1)、穿越法:

填图路线基本上垂直地层走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按一定的间隔穿越整个调查区,研究地质剖面,标定地质界线。

而路线与路线之间的地质界线则按“V”字形法则来联绘。

  此法优点是较易查明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相纵向的变化以及地质构造的基本特点,且工作量较少,而获得资料信息较多。

缺点是两条路线之间的地质界线,不能直接观察到,所联绘的地质界线难免与实际有出入;对岩相、厚度沿走向的变化不易查清,且有可能漏掉小的小地质体、矿点、横断层等。

填图比例尺越小,路线间距越大,上述缺点越明显。

  2)、追索法  沿地质体,地质界线或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

适用于对岩体、断层、含矿层、标志层、地层不整合界线等的追索。

其优点是可以细致地研究地质体的横向变化,特别是对确定接触关系,断层和含矿层的研究;可以准确地填绘地质界线,有利于研究专门问题。

缺点是工作效率低。

此法多用于大比例尺的矿区填图。

  在整个实测剖面过程中,两种方法我们常常交替使用,使得我们组的实测工作得以高效准确的进行。

最后,我们了解到在1:

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暂行要求》里规定:

“基岩区线矩一般为400m—800m,点距为300m—500m.”同时,”1:

5万地质图,只规定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米,长度大于50米的线性地质体;长度大于250米的断裂,褶皱等构造。

小于上述规模的直接或间接放大或归并表示。

”“在基岩区内,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