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热传导教学设计湘科版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1421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0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1热传导教学设计湘科版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51热传导教学设计湘科版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51热传导教学设计湘科版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51热传导教学设计湘科版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51热传导教学设计湘科版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1热传导教学设计湘科版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docx

《51热传导教学设计湘科版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热传导教学设计湘科版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1热传导教学设计湘科版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docx

51热传导教学设计湘科版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5.1热传导教学设计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课例编号

15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学期

课题

热传导

教科书

书名:

科学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0年8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金属勺上热传递实验”和“冷热水之间热传递实验”,学生知道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或者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并树立以事实为依据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金属勺上热传递实验”和“冷热水之间热传递实验”,学生知道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或者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进行探究

 

形成结论

 

课堂小结

布置任务

1.把金属勺放在热水中,过一会儿摸摸勺柄末端,会感觉到热,这个热是怎样来的?

s:

热水的温度高,勺子温度低,热从热水传给了勺子,所以我们摸勺柄末端时感觉到热。

S:

热从热水传给水中的了勺头,勺头温度高,勺柄温度低,热又从勺头传到勺柄中部,然后再传到勺柄末端,所以我们感觉到热。

2.问:

两个说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教师把两个汇报进行提升“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是不是这样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一)探究活动一

1.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2.学生汇报实验方案以及假设

3.进行《给金属勺加热》的实验

4.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5.结合图示,分析的出:

在一个物体上,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二)探究活动二

1.在两个物体间,热是怎样传递的?

请同学们认识实验材料、方案、假设。

2.进行实验。

3.实验分析得出“两个物体间,热也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三)形成结论

.讲授:

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或者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传导。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就是“热传导”。

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知道热传导是怎么回事,热传导有什么规律。

 

打印下节课所用的任务单

完成课后作业

一、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选择题

1.皮皮在家做铁钉生锈的实验,他设置了以下四个实验环境,请推测,()试管中的铁钉最容易生锈。

A.

B.

C.

D.

2.太阳的热是通过()方式传播到地面上来的。

A.热辐射B.对流C.热传导

3.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形成();海底火山爆发,甚至会形成一个新的()。

()

A.温泉,小岛B.温泉,海岛C.温泉,小山

4.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火山喷发时,岩桨会从火山口流出来,易形成()。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岩

5.不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是()。

A.火山B.地震C.冰川

6.地球内部的最外层是()。

A.地幔B.地壳C.地核

7.下列自然现象中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是()。

A.暴雨B.风化C.地震

8.下列不是地球内部结构的是()。

A.地壳B.地皮C.地幔D.地核

9.地震和火山是()引起的。

A.太阳和月球运动

B.地球外部运动

C.地球内部运动

10.()的结构跟地球内部的结构相似。

A.鸭蛋B.乒乓球C.鹅卵石

11.地球内部存在塑型流动的岩浆的是()。

A.地核B.地幔C.地壳D.地表

12.下列现象中,()与地球内部运动无关。

A.火山喷发B.四季的形成C.地震

13.()与生锈有关。

A.铁受潮B.铁被煅烧C.瓷盘的瓷少了一块D.钉子打入墙内

14.火山喷发的熔岩来自(  )。

A.地壳B.地幔C.地核

15.铁钉生锈属于()。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没有变化D.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6.火山是从地球内部()喷出来的。

A.地幔的薄弱地带B.火山通道C.地壳的薄弱地带

17.下列哪个与其他的不同()。

A.水的三态变化B.铁钉生锈C.食物发霉

18.与铁生锈无关的因素是()。

A.水分B.空气C.温度

19.关于燃烧,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A.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B.燃烧有利也有害

C.燃烧的过程是可逆的D.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20.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玻璃杯中,细木条()。

A.继续燃烧B.燃烧更加剧烈C.立即熄灭

21.将白醋和小苏打反应后的气体收集到杯子里,燃烧的细木条放入杯内,可以看到()现象。

A.继续燃烧B.慢慢熄灭C.燃烧更旺

22.把点燃的火柴放入呼出的气体中,火柴会(    )。

A.继续燃烧B.燃烧的更旺C.立即熄灭

23.热传递的方式有(  )。

A.热传导B.对流C.热辐射D.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24.热传递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实现的。

A.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B.热传导、对流和热交换

C.热传导、热交换和热辐射D.热交换、对流和热辐射

25.蒸馒头是利用了()。

A.热传导B.热辐射C.热对流

26.热传递方式包括()。

A.热传导B.对流C.热辐射

27.走马灯是利用了()原理制成的。

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

28.物体的传热方式有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

像太阳那样,不依靠其他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

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

29.我们用铁锅炒菜是利用了热的()。

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

30.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

A.蜡烛熔化B.木材做家具C.铁块变铁水D.铁钉生锈

31.要改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它的()。

A.轻重B.形状C.大小

32.从触碰实验可以知道,蚕对外界刺激()。

A.有反应B.无反应C.有剧烈反应

33.能够保护我们的脑的骨是()。

A.四肢骨B.躯干骨C.颅骨

34.大脑有很多皱褶,是因为()。

A.增加大脑表层面积,储藏更多信息

B.增强大脑抗弯曲能力

C.减小大脑体积和重量

35.有关大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左大脑半球支配右侧身体的运动

B.右大脑半球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

C.大脑右半球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

36.大脑表面像核桃仁一样,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有利于()。

A.大脑快速地生长B.更好地保护大脑C.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37.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通过()来完成的。

A.大脑B.骨髓C.神经

38.大脑占脑重的()。

A.60%                                         

B.80%                                         

C.30%

39.鱼鳔变大时,鱼肚子会被鱼鳔撑大,鱼就能上浮:

反之,鱼会下沉。

鱼是通过()。

A.改变自身的体积来控制沉浮的

B.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C.拼命往上游或往下游来控制沉浮的

40.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

A.轻的容易浮B.轻的容易沉C.沉浮情况一样

41.大小形状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

A.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B.轻的容易沉,重的容易浮

C.沉浮情况一样

42.马铃薯放在()里会沉浮。

A.清水B.盐水C.油

43.潜水艇是改变自身来改变沉浮。

A.重量B.体积C.密度

44.()不是由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

A.地震B.火山C.侵蚀

45.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来改变它的沉浮的。

A.重量B.体积

46.逃避打手游戏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打是刺激,逃是反应B.逃是刺激,打是反应C.无法确定

47.关于沉浮的说法,与事实相符的是(  )。

A.马铃薯在水中沉,在其他液体中也是沉

B.改变液体,能改变固体在它里面的沉浮

C.自由浮在液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它自身的重力

48.马铃薯沉浮实验表明:

马铃薯在清水中是沉的,在稀盐水中是沉的,在浓盐水中是浮的。

据此可以判断()。

A.只要在水中加入盐,马铃薯就能浮起来

B.水中加入足够的盐,马铃薯才能浮起来

C.水中是否有盐,对马铃薯的沉浮没有影响

49.潜水艇在航行中沉浮自如与()有关。

A.改变轻重B.改变高低C.改变大小

50.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我们发明了()。

A.鱼雷B.潜水艇C.雷达

51.将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情况不同,以下现象与实际符合的是()。

A.

B.

C.

5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在水中的沉浮是(  )。

A.体积大的容易沉,体积小的容易浮

B.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

C.无论体积大小,沉浮情况都一-样

53.由于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称为(   )。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C.蒸腾作用

54.()在不断地侵蚀着地表。

A.风化

B.流水

C.气温

55.有关地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缓慢进行的B.不断变化的

C.只有自然力量一种原因D.地震、海啸、泥石流等都会引起地表的变化

56.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发地表后,冷却后形成()。

A.岩石B.卵石C.地层

57.下列属于自然作用改变地表的是()。

A.岩浆活动B.毁林开荒C.开山修路

5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火山岛、火山口湖等

B.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C.火山地区多半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常常分布着许多热泉和温泉

59.关于火山喷发,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由于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纹中喷出B.喷出物全是高温岩浆

C.喷出的岩浆冷凝后,常形成圆锥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岛D.火山喷发也有对人类有利的方面

60.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来控制沉浮的。

A.大小B.轻重C.体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选择题

1.C

【详解】

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判断哪个试管中的铁钉最容易生锈,就要看哪个生锈条件最充分。

通过比较可知,选项C铁钉一部分放入蒸馏水中,能够与水、空气充分接触,最容易生锈。

其他选项

解析:

C

【详解】

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判断哪个试管中的铁钉最容易生锈,就要看哪个生锈条件最充分。

通过比较可知,选项C铁钉一部分放入蒸馏水中,能够与水、空气充分接触,最容易生锈。

其他选项中通过瓶塞、植物油等方法有效隔绝空气与铁钉的接触,生锈条件不充分,不容易生锈。

2.A

【详解】

太阳的热通过直接“发射”的方式身周围传递,这种传递的方式叫辐射。

热辐射不需要依靠任何物体,它能穿过空气、玻璃等一些透明的物体。

因为它不依靠任何物体,所以辐射即使在真空里也能穿行。

解析:

A

【详解】

太阳的热通过直接“发射”的方式身周围传递,这种传递的方式叫辐射。

热辐射不需要依靠任何物体,它能穿过空气、玻璃等一些透明的物体。

因为它不依靠任何物体,所以辐射即使在真空里也能穿行。

3.B

【详解】

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由地下熔融物质及其携带的固体碎屑冲出地表后堆积形成的山体。

火山喷发时,会把地层深处形成的一些矿物带到地面;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形成温泉。

海底火山爆发,

解析:

B

【详解】

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由地下熔融物质及其携带的固体碎屑冲出地表后堆积形成的山体。

火山喷发时,会把地层深处形成的一些矿物带到地面;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形成温泉。

海底火山爆发,甚至会形成一个新的海岛。

4.C

【详解】

解析:

C

【详解】

5.C

【详解】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冰川不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所以C符合题意。

解析:

C

【详解】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冰川不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所以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要求学生掌握冰川不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

6.B

【详解】

从地球的表面到地球核心,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主要由硅和富含铝的硅酸盐类岩石组成,所以又称为岩石圈。

解析:

B

【详解】

从地球的表面到地球核心,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主要由硅和富含铝的硅酸盐类岩石组成,所以又称为岩石圈。

7.C

【详解】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由于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大滑坡、大塌陷等地质构造变化而引起的巨浪所造成的灾

解析:

C

【详解】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由于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大滑坡、大塌陷等地质构造变化而引起的巨浪所造成的灾害我们称为海啸灾害。

暴雨、岩石风化不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8.B

【详解】

解析:

B

【详解】

9.C

【详解】

解析:

C

【详解】

10.A

【详解】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

地核、地幔和地壳。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球内部的结构如同鸭

解析:

A

【详解】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

地核、地幔和地壳。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球内部的结构如同鸭蛋。

地壳相当于卵壳,地幔相当于卵白,地核相当于卵黄。

11.B

【详解】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三个圈层。

最外面的圈层是地壳,地壳的厚度小,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壳的下面是地幔,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面叫莫霍界面。

在地下80--400千米深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

解析:

B

【详解】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三个圈层。

最外面的圈层是地壳,地壳的厚度小,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壳的下面是地幔,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面叫莫霍界面。

在地下80--400千米深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熔融状态的固体圈层,叫软流层。

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2.B

【详解】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内部运动无关。

解析:

B

【详解】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内部运动无关。

13.A

【详解】

铁在有空气和水的条件下会生锈,但生锈的速度很慢;在有水、有空气、有盐或酸的条件下很容易生锈。

根据铁生锈的条件,铁受潮与生锈有关。

解析:

A

【详解】

铁在有空气和水的条件下会生锈,但生锈的速度很慢;在有水、有空气、有盐或酸的条件下很容易生锈。

根据铁生锈的条件,铁受潮与生锈有关。

14.B

【详解】

地幔顶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解析:

B

【详解】

地幔顶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15.B

【详解】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解析:

B

【详解】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16.C

【详解】

火山是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

火山喷发后山体外形一般为上陡下缓、顶端凹陷。

解析:

C

【详解】

火山是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

火山喷发后山体外形一般为上陡下缓、顶端凹陷。

17.A

【详解】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

A

【详解】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铁钉生锈、食物发霉都是化学变化,都有新物质的生成。

18.C

【详解】

铁钉生锈需要氧气和水。

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温度无关。

解析:

C

【详解】

铁钉生锈需要氧气和水。

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温度无关。

19.C

【详解】

A.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B.燃烧有利也有害,正确;C.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错误;D.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正确;所以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燃烧,要求学生

解析:

C

【详解】

A.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B.燃烧有利也有害,正确;C.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错误;D.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正确;所以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燃烧,要求学生掌握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20.C

【详解】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

所以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玻璃杯中,细木条立即熄灭。

【点睛】

二氧化碳气体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比空

解析:

C

【详解】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

所以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玻璃杯中,细木条立即熄灭。

【点睛】

二氧化碳气体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21.B

【详解】

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了新的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燃烧的细木条放人杯内会慢慢熄灭。

解析:

B

【详解】

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了新的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燃烧的细木条放人杯内会慢慢熄灭。

22.C

【详解】

解析:

C

【详解】

23.D

【详解】

解析:

D

【详解】

24.A

【详解】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热传递主要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实现的。

热传导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

解析:

A

【详解】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热传递主要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实现的。

热传导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热的传导主要发生在固体物中。

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做对流。

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对流。

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热从发热的物体直接向周围传递出热的传播方式叫做热辐射。

25.C

【详解】

对流是空气传递热的主要方式。

造成对流的原因是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

这样就形成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相对流动。

蒸馒头是利用了热对流的方式传递

解析:

C

【详解】

对流是空气传递热的主要方式。

造成对流的原因是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

这样就形成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相对流动。

蒸馒头是利用了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26.ABC

【详解】

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热传导:

是通过直接接触热量从温度高的物体转移到温度低的物体;对流:

是流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引起的热量传递的过程

解析:

ABC

【详解】

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热传导:

是通过直接接触热量从温度高的物体转移到温度低的物体;对流:

是流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引起的热量传递的过程,;热辐射:

热辐射是物体不依靠介质,直接将能量发射出来,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

27.B

【详解】

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

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

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

解析:

B

【详解】

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

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

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是利用热对流的原理制成的。

28.C

【详解】

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

传导是热沿着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对流是冷、热不同的液体或气体相互对流传递热的,辐射是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

解析:

C

【详解】

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

传导是热沿着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对流是冷、热不同的液体或气体相互对流传递热的,辐射是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

29.A

【详解】

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热传导。

根据对传热方式的认识,铁是热的良导体,传热性能好。

铁锅炒菜时,菜与铁锅直接接触,将热量

解析:

A

【详解】

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热传导。

根据对传热方式的认识,铁是热的良导体,传热性能好。

铁锅炒菜时,菜与铁锅直接接触,将热量传递给菜品加热,其传热方式是热传导。

30.D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铁钉生锈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熔化、木材做家具、铁

解析:

D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铁钉生锈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熔化、木材做家具、铁块变铁水都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31.B

【详解】

解析:

B

【详解】

32.A

【详解】

生物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反应。

如果用棉签轻轻触碰蚕的幼虫,它就会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