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简答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6526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简答题.docx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简答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简答题.docx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简答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简答题

1、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目的。

答:

通过向各民族青年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

①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

②提高他们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学性。

③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2、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答:

①要求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树立科学的民族观。

②使人们对党的民族政策及理论依据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增强对国情的深刻认识,提高我们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自觉性,增强在民族问题上辨别是非的能力。

③使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方法。

答:

①实事求是看问题的方法;②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③唯物地看问题的方法;④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

答:

民族理论:

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基础。

②研究揭示民族及民族问题这一历史现象的发展规律。

③阐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立场、途径和方法。

民族政策:

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关系特点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原则和行动准则。

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③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5、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哪些。

答:

①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②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③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

④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⑤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⑥各民族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6、《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答:

《民族理论与政策》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

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

②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只有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逐步解决。

③党和国家坚持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原则,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④巩固和发展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⑥在提高各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⑦在处理民族问题时特别注意全面正确贯彻党的宗教政策。

7、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

①各民族人民之间的长期友好交往,贸易往来;②历代王朝实行戌边、屯田和开荒等政策而导致各民族人民相互的迁徙与流动。

③民族压迫与民族的内、外部斗争,使力量较弱的一方为逃避战祸而迁徙。

④各族劳动人民为谋生、追求耕地、寻找牧场而向其他民族地区迁徙流动。

⑤朝代更替也造成各民族的分散、交错杂居。

8、我国各民族的人口构成。

答:

①我国各民族人口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②少数民族当中壮族人口最多,是唯一人口上千万的民族。

③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民族有17个。

④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15个。

⑤人口在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有15个。

⑥人口不足一万的民族有7个。

⑦人口少的小民族近一半。

9、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答:

①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少数民族居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而人口仅占8.41%,人口密度大大低于118人的全国平均水平。

②物产众多、资源丰富。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这一地区物产众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③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

我国143个陆地边境县中,民族地区就有112个,还有3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

10、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答:

从全国总体来看,各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从具体情况来讲,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汉族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流域及珠江流域,还有松辽平原一带的省市,但又遍布全国。

②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有自己或大或少的聚居区,在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汉族都与各少数民族交错居住。

11.简述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2.实践性;3.继承性;4.创新性.

12.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的六个特征是什么?

答案:

1.历史渊源2.共同生产方式3.共同语言4.共同文化5.共同风俗习惯6.共同心理认同

13.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

答:

(1)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2)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3)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只有识别了民族成分,才能更好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14.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1)民族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的趋势。

(2)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一方面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民族性增强的趋势。

(3)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

15、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民族同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强迫同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同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比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其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

(5)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16.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

(1)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民族融合不是突然发生和完成的,是由量变到质变、总体量变和部分质变,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种量变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

(3)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

(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

17.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

(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

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

(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

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

(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

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

(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

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

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18.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

答: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2)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逐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必然要求。

(5)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

(6)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19、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民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既有群体之间的,也有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还有以曲折隐蔽方式出现的。

但总的来说,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是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民族的人们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并不都是民族关系,只有不同民族的人们以民族身份进行交往所形成的关系才是民族关系。

我们在分析判断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不是民族关系时,关键要看这种关系中是否有民族性的内容。

如果在不同民族个别成员的交往中,涉及对民族特点的不尊重,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歧视,对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侵犯,那么,这就属于民族关系问题了。

20.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答: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2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

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指出: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是指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哪些?

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各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推翻后,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民族关系主要变成了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基础之上的: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推翻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实现了中国空前的国家统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经济基础。

(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

(4)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政治基础。

23.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答:

(1)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增多,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2)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关系进一步增强。

(3)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将长期存在。

24.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有哪些?

(1)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

(2)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3)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4)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5)民族分裂势力的影响;(6)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7)暴力恐怖势力的影响。

2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社会主义民族平等的本质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

(1)民族平等;

(2)民族团结;(3)民族互助;(4)民族和谐。

26.怎样看待民族与阶级的联系与区别?

答:

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阶级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是属性不同的客观存在。

民族与阶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

(2)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3)要消灭民族压迫,首先必须消灭剥削制度,要实现民族平等,就必须消灭阶级。

民族与阶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民族和阶级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两个不同的概念;

(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不同,前者的产生主要基于民族差别,后者的产生主要基于经济原因;(3)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范围内,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广泛和复杂;(4)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一般具有全民族的性质;(5)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27.怎样理解民族问题的普遍性?

答:

民族问题的普遍性主要包括如下含义:

首先,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社会有了民族以后,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定的民族问题。

其次,民族问题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是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三,民族问题大都可能会波及众多民族成员的社会生活或思想情感,牵涉相关民族的利益。

28.如何认识民族问题的国际性?

答:

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是指一国的民族问题会引起其他国家或国际社会的反映。

首先,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与民族的跨国分布相关。

一个国家发生的民族问题,必然引起另一个国家的同一民族的关注,并会做出种种的反映。

其次,民族问题往往成为国家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全球化使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不仅对其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影响,而且还会波及周边,影响到地区及至全球的稳定。

最后,民族问题的国际性还表现在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保护方面。

总之,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提醒我们处理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国际社会的背景下思考,谨防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实现他们的政治图谋。

29.对国家而言,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主要表现在:

首先,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

民族间的团结与和谐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二,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

没有各民族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整体的进步;反之,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孤立地、封闭地发展。

第三,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

在人们被划分为不同民族的世界里,民族包容了所有的人民,民族问题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民福祉的实现。

29.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之间的关系?

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高度概括,与民族问题的解决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其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最高目标,即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主要任务即缩小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其实质与方向均是一致的。

其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与社会主义中国追求民族平等,尤其是民族间经济地位平等的目标是一致的。

其三,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立场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其中就包括了共同富裕的要求。

30.中华民族复兴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经济在内的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第二,各民族人民共同维护宪法的尊严是中华中华复兴的良好的政治基础;第三,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复兴离不开各民族文化的繁荣;第四,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各民族之间和谐进步的社会条件;第五,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第六,中华民族复兴还需要努力争取和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总之,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将为中华中华复兴创造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将为各民族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1.为什么说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的可靠保障;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尊严的前提。

32.各民族的团结奋斗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是什么?

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必要的文化条件;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复兴中华和谐的社会条件;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33.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含义?

正确理解其含义必须把握三个方面:

(1)它是相对于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的。

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曾走在同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的是通过和平发展,再次让中华民族走在世界前列。

(2)它是相对于近代中华民族文明衰落与民族危亡而言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主权遭践踏,领土被分割,跌到了文明发展的谷底。

(3)它是针对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而言的。

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但是后来因为发展的缓慢,曾经陷于“亡国灭种”的悲惨境地。

因此,激发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为中华民族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当前历史时期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和目标。

34.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归纳起来,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第一,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也就是说,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先进或者后进,都应该一律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履行相同的义务。

第二,主张和坚持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第三,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

第四,主张和坚持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

第五,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35.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是什么?

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其基本含义有三:

一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也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二是作为法律客体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者逍遥法外;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各民族的公民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在一些方面实行特殊保护,特别是在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这一点在事实上也构成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原则,包括了各民族政治、法律上的平等,也包括了事实上的平等。

3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含义?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任何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只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3)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通过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37.民族区域自治应遵循和体现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民主原则;

(2)平等原则;(3)法制原则;(4)实事求是原则;(5)团结统一原则;(6)发展繁荣原则。

3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方面?

(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2)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

(3)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

39.如何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地位?

内容:

(1)建立自治地方;

(2)设立自治机关;(3)行使自治权利。

地位: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4)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

40.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

(1)实现了各民族政治平等。

(2)改变了民族关系的旧面貌,实现了民族团结。

(3)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

(4)调动了少数民族建设民族地区的积极性。

41.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的内涵是什么?

民族工作主题的内涵:

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

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

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

可见,民族工作主题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凝聚智慧,集中力量,促进发展,推动繁荣。

42.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可以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开拓新的广阔空间对保持西部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巩固边疆具有重要意义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国家安全具有一定的作用

43.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沿以传的生活方式,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生产、禁忌等诸方面。

风俗习惯是民族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一,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就是尊重一个民族、尊重该民族文化的问题。

第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实际上也是尊重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少数民族公民个人的民主权利的体现。

第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就是尊重民族心理感情,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体现。

44.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

第二,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第三,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四,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发展繁荣。

45.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基本原则和路线是“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

社会主义新时期对民族干部的德才标准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即要求实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

党的民族干部政策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民族工作的需要而逐步确立并且不断发展。

总的来说,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广开渠道,增加少数民族干部数量;

(2)全面加强民族干部的素质教育;(3)建立并不断完善民族干部挂职锻炼制度;(4)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明确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和使用。

46.社会主义新时期少数民族干部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人才资源开发和干部队伍建设中,要不断努力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以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

根据这个要求,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在新时期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科学判断能力;

(2)把握时代的能力;(3)创新的工作能力;(4)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5)总揽全局的能力;(6)领导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