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
《整理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血管性痴呆的诊疗方案(2013年度)
一、疾病名称
中医病名:
呆证、痴呆
西医病名:
血管性痴呆
二、诊断标准
1.疾病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2003年版周仲英主编)“痴呆”篇之诊断依据。
主症:
记忆力减退,记忆近事的能力减弱,判定认知人物、物品、时间、地点能力减退,计算力与识别空间位置结构的能力减弱,理解别人语言和有条理地回答问题的能力障碍。
次症:
性情孤僻,表情淡漠,语言重复,自私狭隘,顽固固执,或无理由地欣快,易于激怒或暴怒。
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渐进加重,病程一般较长。
但也有少数病例发病较急。
患者可有中风、头晕、外伤等病史。
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证候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脑病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痴呆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
多忘善误、神思不聚、持筹握算差、如昏似慧、多疑寡断、言辞颠倒、言语重复、言辞贫乏、神情呆滞、表情淡漠、忧愁思虑、庶事皆废、思维、反应迟钝、忽哭忽笑、举动不经、头晕昏沉或头目眩晕,耳鸣,耳聋,颧红盗汗,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大便秘结,舌体偏瘦,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腻或薄,脉细弦或细数。
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
神情呆滞,善忘迟钝,嗜卧懒动,头昏沉或头重如裹,神疲,倦怠流涎,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肢体瘫软,手足不温,纳呆,夜尿频或尿失禁,尿后余沥不尽,大便黏滞不爽或便溏,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腻或水滑,脉沉。
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
表情呆滞,心绪不宁,躁扰不宁,在病情波动或外感、劳累等诱因下,原有智能障碍核心症状波动加重。
伴见口干口臭,口苦口渴,面红尿赤,便于便难,舌质红或红绛,舌苔黄厚,苔腻,脉弦或弦滑数。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
记忆丧失,失认失算,神情呆滞,双目无神,语声低怯或终日不语,齿枯,发焦,倦怠嗜卧,不知饥饱,面容憔悴,咳声无力,气急喘促、动则尤甚,骨痿无力,步履蹒跚,举动不灵,生活不能自理,甚或卧床,舌红,少苔或无苔,多裂纹,脉沉细弱或脉虚无力。
二、治疗方案
1.针灸疗法
根据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可配合TDP灯康复理疗仪等治疗。
治疗法则:
通督调神,益智开窍。
主穴:
百会、四神聪、风府、哑门、大椎、至阳、腰阳关、“颞三针”
辨证配穴:
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
取肝、肾经井穴(大敦、涌泉)
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
取脾、肾、肝经井穴(隐白、涌泉、大敦),丰隆
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
取脾、胃、胆经井穴(隐白、厉兑、足窍阴),丰隆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
取肾、肝、脾井穴(涌泉、大敦、隐白),绝骨
针刺取穴及操作:
针刺取穴:
百会:
后发际正中之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四神聪: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风府:
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后发际上1寸。
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之上0.5寸。
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至阳:
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颞三针”位于头颞部,其中第一针通过率谷穴及角孙穴,前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后者为手足少阳之会;第二针通过手、足少阳、阳明之会的悬厘穴及足太阳、少阳之会的曲鬓穴;第三针位于天冲穴附近,该穴为足太阳、少阳之交会穴。
针刺操作:
头穴:
平刺,针刺得气后以180~200次/分的频率捻转2分钟,分别在进针后第10分钟、第20分钟行针2次,共留针30分钟。
风府:
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0.5-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30秒;
哑门:
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0.5-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30秒;
大椎:
斜刺0.5-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
至阳:
斜刺0.5-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
腰阳关:
直刺0.5-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
足三里:
直刺0.5-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
外关:
直刺0.5~1寸,施平补平泻捻转手法30秒;
丰隆:
直刺0.5~1.2寸,施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30秒;
绝骨:
直刺0.5~0.8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
相关井穴:
浅刺0.1寸,施平补平泻捻转手法30秒。
上述穴位均留针30分钟
疗程:
每日1次,每周针5次。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
治法:
补益肝肾,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
知柏地黄丸合转呆定智汤加减。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何首乌、肉苁蓉、牡丹皮、茯苓、知母、黄柏、荷叶、地龙。
中成药:
复方苁蓉益智胶囊、银杏叶片或银杏叶胶囊、灯盏花素片、华佗再造丸等。
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
治法:
健脾益肾、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
还少丹合归脾汤加减。
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杜仲、怀牛膝、茯苓、山药、石菖蒲、远志、五味子、大枣。
中成药:
复方苁蓉益智胶囊、人参归脾丸、银杏叶片或银杏叶胶囊、华佗再造丸等。
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
治法:
清热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
涤痰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胆南星、黄连、制半夏、竹茹、黄芩、石菖蒲、枳实、川芎、栀子、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
病情波动、加重时可静脉输注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等中成药,也可口服牛黄清心丸、安脑丸、安宫牛黄丸、复方苁蓉益智胶囊等。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
治法:
补肾填精,益髓增智。
推荐方药:
补肾益髓汤加减。
熟地黄、山茱萸、紫河车、龟板胶(烊化)、续断、骨碎补、补骨脂、远志、石菖蒲。
中成药:
复方苁蓉益智胶囊、安神补脑液、银杏叶片或银杏叶胶囊、华佗再造丸等。
3.康复疗法
一旦病人被确诊为痴呆,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尽早全面进行康复训练,即认知功能训练与肢体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和集中力训练、视觉障碍训练、语言功能训练、作业训练、睡眠训练等。
4.推拿疗法
有神经损害局灶体征的患者,可选用不同推拿手法,同时让患者进行各种改善运动功能的锻炼。
四、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治疗目标:
①改善症状,表现为认知能力提高、行为障碍的改善,或二者兼有;减慢或阻止智能的减退;②减轻或消除周边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1)有效性
①主要疗效指标
中医症状:
采用痴呆核心症状、周边症状及舌脉观察量表;
患者本人及亲密看护者对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内容;
认知功能: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CDT);
②次要疗效指标
非认知特征:
采用神经精神指数(NPI)问卷;
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总体印象:
采用临床医生见面时印象的改变(CDR)。
(2)安全性及不良事件的观察
(3)疗效评定指标
①终点指标评定:
痴呆恶化率,心、脑血管病相关事件发生率。
②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活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采用计算公式: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
进行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
③中医症状评定标准
采用计算公式: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
进行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
中风的诊疗方案(2013年度)
一、疾病名称
中医病名:
中风
西医病名:
脑梗死
脑干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
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
小脑梗塞
二、诊断标准
1.疾病诊断标准
A中医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主症:
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症:
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B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其他责任病灶。
C一般分期标准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证候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中经络
风痰火亢证
主症: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发病突然。
次症:
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肢体强直,痰多而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风痰瘀阻证
主症: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次症:
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证
主症: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次症:
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气虚血瘀证
主症: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次症:
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
阴虚风动证
主症: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次症:
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中脏腑
痰火闭窍证
主症: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势突变,神识昏蒙。
次症:
颈项强急,呼吸气粗,便干便秘,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痰湿蒙神证
主症: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神昏痰鸣。
次症:
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滑。
三、辨证论治
1.针灸疗法
根据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可配合TDP灯康复理疗仪等治疗。
中经络
治疗法则:
通督调神,疏通经络
主穴:
取百会、风府、哑门、大椎、至阳、腰阳关
辨证配穴:
风痰火亢:
取太冲、太溪
风痰瘀阻:
取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
取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
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
取太溪、风池、三阴交
言语謇塞者配通里、上廉泉、头针语言区,口角歪斜者加地仓、颊车。
上肢不遂者配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配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
头晕配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者配丘墟透照海
便秘配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尿失禁、尿潴留配中极、曲骨、关元
取穴及操作:
针刺取穴
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风府:
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发际上1寸。
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下凹陷中。
至阳:
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针刺操作:
头穴:
平刺,针刺得气后以180~200次/分的频率捻转2分钟,分别在进针后第10分钟、第20分钟行针2次,共留针30分钟;
风府:
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0.5-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30秒;
哑门:
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0.5-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30秒;
大椎:
斜刺0.5-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
至阳:
斜刺0.5-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
腰阳关:
直刺0.5-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
上述穴位均留针30分钟。
疗程:
每日1次,每周针5次。
中脏腑
治疗法则:
通督调神,醒脑开窍
主穴:
内关、水沟、十宣
辨证配穴:
痰火闭窍:
取丰隆、天突
痰湿蒙神:
取足三里、三阴交、丰隆
尿闭者加中极、合谷。
针刺取穴及操作:
针刺取穴及操作:
针刺取穴:
内关: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水沟: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十宣:
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
针刺操作:
内关:
直刺0.8-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30秒;
水沟:
雀啄法灸,以眼球湿润为度;
十宣: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上述穴位均留针30分钟。
疗程:
每日1次,每周针5次。
弛缓性瘫痪
主穴:
、百会、上星、大椎、水沟、神道、命门;
辅穴:
阳经:
天井、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悬钟;阴经:
极泉、臂中、尺泽、曲泽、血海、、三阴交;
手法:
阳经穴用补法,阴经穴弱刺激。
操作:
使用Φ0.32×25mm-50mm华佗牌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75%酒精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
加上下肢各两组电针,用疏密波,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疗程:
28天,每周针刺6次,休息1天再继续针刺,共治疗4周。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痰火亢证
治法:
平肝潜阳,化痰通络
方剂:
天麻钩藤饮加减
风痰瘀阻证
治法: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方剂:
解语丹加减
痰热腑实证
治法:
化痰通腑
方剂:
桃仁承气汤加减
气虚血瘀证
治法:
益气通络,活血化瘀
方剂:
补阳还五汤加减
阴虚风动证
治法: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剂:
镇肝熄风汤加减
痰火闭窍证
治法:
辛凉开窍,清肝熄风、豁痰醒脑
方剂:
羚角钩藤汤加减
痰湿蒙神证
治法:
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剂:
涤痰汤配合鼻饲苏合香九
3.康复疗法
脱离急性期后应尽早全面进行康复训练,即肢体功能训练与言语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和集中力训练、视觉障碍训练、语言功能训练、作业训练、睡眠训练等。
4.推拿疗法
有神经损害局灶体征的患者,可选用不同推拿手法,同时让患者进行各种改善运动功能的锻炼。
1.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6.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物理治疗(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痉挛训练、吞咽功能训练)、作业治疗、语言康复训练等多项内容。
7.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择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香疗法、蜡疗法、水疗法等。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
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四、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一)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神智、言语、肢体运动功能等主症进行综合评定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疗效评定的依据
(1)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
(2)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定时的病残程度)。
0级能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
1级生活自理,独立生活,部分工作。
2级基本独立生活,小部分需人帮助。
3级部分生活活动可自理,大部分需人帮助。
4级可独立步行,但需人随时照料。
5级卧床,能坐,各项生活需人照料。
6级卧床,有部分意识活动,可喂食,
7级植物人状态。
2.临床疗效评定分级标准
(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
(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
(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
(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8%以上。
(二)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1)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4)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眩晕的诊疗方案(2012年度)
一、疾病名称
中医病名:
眩晕
西医病名:
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二、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
主症: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扑倒。
次症:
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椎X光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2003年版周仲英主编)“眩晕”篇之证治分类。
气血亏虚证
主证: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证
主证:
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肝阳上亢证
主证: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痰湿中阻证
主证:
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证
主证: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二、辨证论治
1.针灸疗法
根据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可配合TDP灯、康复理疗仪等治疗。
治疗法则:
通督调神,疏经通络。
主穴:
百会、风池、供血、哑门、大椎、至阳、腰阳关、“项九针”
辨证配穴:
气血亏虚证:
足三里、脾俞、气海
肾精不足证:
绝骨、肾俞、太溪
肝阳上亢证:
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证:
丰隆、中脘、阴陵泉
瘀血阻窍证:
血海、膈俞、阿是穴
取穴及操作:
针刺取穴:
百会:
后发际正中之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风池:
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供血:
在项部,风池穴直下1.5寸。
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之上0.5寸。
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至阳:
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项九针”:
左“完骨”穴-“风府”穴-右“完骨”穴连线分成8等分,每1个等分点上各取1穴,共9穴,从左至右分别为穴1至穴9。
针刺顺序为穴5(风府)→穴1(左完骨)→穴9(右完骨)→穴3→穴7→穴2→穴8→穴4→穴6,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直刺1.2-1.4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30秒。
针刺操作:
百会:
平刺,针刺得气后以180~200次/分的频率捻转2分钟;
风池:
针尖向对侧鼻尖方向缓慢刺0.5~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30秒;
供血:
直刺0.5~0.8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
哑门:
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0.5~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30秒;
大椎:
斜刺0.5~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
至阳:
斜刺0.5~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
腰阳关:
直刺0.5~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
“项九针”:
左“完骨”穴-“风府”穴-右“完骨”穴连线分成8等分,每1个等分点上各取1穴,共9穴,从左至右分别为穴1至穴9。
针刺顺序为穴5(风府)→穴1(左完骨)→穴9(右完骨)→穴3→穴7→穴2→穴8→穴4→穴6,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直刺1.2~1.4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30秒;
上述穴位均留针30分钟
疗程:
每日1次,每周针5次。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气血亏虚证
治法:
通督调神,补益气血
方药:
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证
治法:
通督调神,滋养肝肾
方药:
左归丸加减
肝阳上亢证
治法:
通督调神,平肝潜阳
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
痰湿中阻证
治法:
通督调神,化痰祛湿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证
治法:
通督调神,活血通窍
方药:
通窍活血汤加减
3.头针疗法
眩晕患者临床症状以眩晕为主症,或伴有视物不清、耳鸣等症状。
运用头针结合按摩治疗眩晕伴随症状,解决脑萎缩、耳聋耳鸣等常见并发症。
取穴:
以两完骨穴为两点沿颅骨底为一连线,平均分成6等分,每1等分为1穴。
操作:
用1.5寸毫针进针得气后施以捻转提插复合补法,每穴施术1分钟,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1次,10次为1疗程。
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后再继续下一疗程。
4.艾灸疗法
运用化瘀通络灸法结合按摩综合治疗眩晕伴随症状,解决眩晕的常见并发症,如颈肩痛、感觉或运动障碍、内脏性障碍(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出汗)等。
5.推拿疗法
在头面颈项部额部、腰背部操作、四肢部可选用不同推拿手法治疗。
四、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定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
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2.评价方法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
①主证:
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
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③发作频率。
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价。
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症状
分级量化标准
(3)公众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意见;头晕目眩
[例题-2006年真题]下列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0分:
无头晕目眩;□2分:
尚可忍受,闭目即止;□4分:
视物旋转,如坐舟船;□6分:
眩晕欲仆,不能站立
恶心、呕吐
□0分:
无恶心、呕吐;□1分:
轻度恶心、呕吐,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2分:
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3分:
频繁严重恶心呕吐,需卧床休息。
4.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调整耳鸣耳聋
(4)根据评价的目的、要求和评价对象的特点、工艺、功能或活动分布,选择科学、合理、适用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0分:
无耳鸣耳聋;□1分:
偶尔出现;□2分:
频繁出现,轻度听力下降;□3分:
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睡眠,明显听力障碍。
表二:
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和平面布置示意图;倦怠乏力
□0分:
无倦怠乏力;□1分:
乏力,偶有倦怠;□2分:
时有嗜卧,乏力倦怠;□3分:
整日困卧,对外界事物兴趣下降,坐时即可入睡。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依据和基本内容汗出异常
C.环境影响报告书□0分:
无汗出;□1分:
皮肤微潮,稍动更甚;□2分:
皮肤潮湿,动则汗出;□3分:
稍动汗出,如水流漓
(1)建设项目概况。
发作频率
(五)安全预评价方法□0分:
无发作;□1分:
偶尔出现;□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