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1378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docx

《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docx

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

•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

•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有四:

•1.以木结构体系为主

•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

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

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

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

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

“石室金匮,皆为国家藏书之处。

”;如《水经注》中有多处记载,《渭水篇》:

“磻溪旁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

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

•2.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

•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

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

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

台基、屋身、屋顶。

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

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

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3.斗栱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结构中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4.特异的外部轮廓

•多层台基,色彩鲜艳的曲线坡面屋顶,院落式的建筑群,展现广阔空。

两千多年前汉墓砖画上已经有院落建筑的表现,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复杂的围合形式。

•原始建筑

•文化背景:

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在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石器,也有少量的骨器和木器。

在旧石器时代,如山西垣曲、广东韶关和湖北长阳都曾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洞;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各种房屋和聚落。

•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人类并没有把自己和自然界完全脱离开来,还时刻处在自然的威慑下,在自然中选择栖居之所,居所有以下几种形式:

•树居,最原始的居住方式之一。

•山崖下的凹入处

•洞穴。

北京周口店的洞穴是中国最早的猿人居住遗址。

北京猿人已经学会控制火种的保存和控制,这对旧石器时代的人来说意味着更加安全,也大大拓展了人的活动范围。

•同时,也有人工制造的居所,其中包括:

•巢居。

是树居的发展,在树上用一些树枝有意识的搭建活动平台和顶盖。

•窝棚。

•窑洞。

•有了固定的农业生产之后,相对于狩猎和采集野果来说,人类开始有较为相对的定居场所,开始出现聚落,形成干阑式建筑,这是巢居的发展,多出现于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中国最早的干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距今约7000年。

建筑中广泛的采用了榫卯结合,平面长方形。

浙江吴兴钱山漾,苏州常州圩墩,云南剑州海门口和湖北蕲春毛家嘴,都发现过干阑遗址。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干阑式小铜屋生动的体现了干阑建筑的特点。

•夏、商、周建筑

•夏朝 古文献对夏朝记载较丰富,但考古一直存在瓶颈,未有确凿的成果。

•商朝 商朝青铜器手工业非常发达,留下大量纪事甲骨。

甲骨文中“宫”“高”“京”“宗”等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建筑有台基式,干栏式等不同形制。

•商代城市有:

•河南偃师二里头城址

•河南郑州中商遗址

•湖北黄陂盘龙城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

•就穴居建筑的发展而言,从剖面看大致的发展过程时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有台基的地面建筑,生活,居住的平面高度由低向高逐渐升起;平面上看则是圆形——抹角方形、长方形——长方形;房间数目由单一发展为前后两室至多室并联。

 

•西周为中农思想为主的封建制,讲究礼,宗法秩序严格,有《考工记》一书,当时的首都为“镐京”,并于山西岐山凤雏村发现中国最古老四合院遗址。

•春秋时期,各诸侯王国不满于受限于周王朝,尝试各种突破,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兴起,学术上百家争鸣,在城市建设上,也不再受西周法律的约束,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形式上也有很多不同主张。

•春秋士大夫住宅

•广州二里头二号宫殿

•左祖右社:

始祖庙

•板瓦、筒瓦、脊瓦等出现,春秋时期普遍使用,并出现陶制排水管。

•建筑色彩开始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鲁班——建筑祖师

•秦汉建筑

•阿房宫:

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秦始皇修长城、修驰道

•临潼秦始皇陵:

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在陵墓方面,春秋战国时,墓上植树,而不覆土累坟,秦汉陵墓普遍封土。

陕西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是秦汉陵墓中,规模最大的,由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

下层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米。

陵的周围有内外两层墙垣。

陵园东垣外,为规模庞大的兵马俑。

•宫殿建筑也获得发展

•阙的设置。

最初只有天子才有资格设置阙,成为宫阙,僭越之后,阙大量用于各种场所,不仅宫殿前设阙,城门外、寺庙前、陵墓道两旁都设置阙,成为宫阙、城阙、庙阙、墓阙。

甚至衙署和大门前都可以设置阙。

•朝宫,秦始皇好功,在信宫西南处的上林苑建朝宫。

其前殿既为阿房宫。

又熔天下兵器,建十二座金人,立在宫前,“以弱天下之人”。

•长乐宫。

平面长方形,周长约一万米、城墙厚约二十米。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于骊山修建的豪华宫殿。

阿房宫遗址位于秦都咸阳上林苑内,距离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约15公里处。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述了阿房宫的规模,唐代杜牧曾经写过《阿房宫赋》,认为此宫殿被项羽焚烧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礼制,巩固皇权,成为中国其后两千余年的主导思想。

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加强了商以来传统的厚葬制度,使陵墓建筑规模大大提高,建筑水平也随之提高。

东汉建筑平面、外观日趋复杂,高台建筑渐少,楼阁建筑逐步增加,并开始使用大量成组斗栱。

砖石结构迅速发展,各种空心砖墓、砖券、石板墓出现。

汉朝成为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日趋繁荣,规模日益扩大。

有咸阳、长安、洛阳、邺城等重要城市。

•1.艺术风格: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庶

•2.建筑状况:

•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单体建筑:

•明堂辟雍

•洛阳白马寺

•阙——门通道两边的附属建筑,阙上建楼——“观”。

•3.技术成熟:

•木构形式:

穿斗式、抬梁式

•屋顶丰富,出现歇山

•拱券式、叠涩式艺术风格:

•未央宫建于长乐宫修复后不久,平面长方形,四面辟门。

南面偏东的端门为正门。

修建时,高祖正在各地征战,见其如此壮丽,责问萧何,“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萧何回答道“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建章宫建于西汉中期,汉上林苑中,最大的一处离宫。

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宫殿,西区为园林。

•在园林方面,受术士影响湖中建仙岛——蓬莱三岛模式。

•这一时期的住宅,规模较小的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

房屋构造除少数用承重墙结构外,大多数采用木结构体系。

广州和四川出土过一些干阑式建筑明器,一般是上下两层,下层开敞,楼上住人,有的是仓库,以适应南方湿热的天气。

•稍大规模住宅,采用院落形式,或曲、或方。

有部分二层,三层阁楼。

•贵族大型宅第,外有正门,屋顶中央高,侧边低,旁设小门,便于进出。

院内的前堂为主要建筑,有部分贵族富豪修建花园住宅,园内重阁回廊,构石为山,引水为池。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

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汉朝之后又有数个王朝定都于此,隋朝初年迁都至大兴城后,这里被废弃。

•汉太祖元年(前202年),刘邦开始在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

太祖三年(前200年)命萧何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

•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筑城墙。

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筑达到高潮,先后征发了累计14万人筑墙,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

汉武帝继位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南开太学,在城西扩充了秦朝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

至此,经过近一百年的兴建,汉长安城的规模始告齐备。

•在前汉的210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繁盛一时。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新莽末年,长安城荒废于战火。

后汉定都洛阳,以长安为西京。

汉末,洛阳被董卓纵火烧毁后,汉献帝曾迁回长安居住。

此后的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权也都将首都设在这里。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认为汉长安城过于狭小和破旧,于是命宇文恺在东南方兴建新的都城。

自开皇三年(583年)迁都大兴城后,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汉长安城便被永久地废弃了。

•汉长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

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因此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有“斗城”之称。

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宽12-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城壕沟。

据实测,东墙长6000米,西墙长4900米,南墙长7600米,北墙长7200米,合计25700米。

城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

•城墙四面各开三座城门,南墙中为安门,东西两侧为覆盎门和西安门;北墙中为厨城门,东西两侧为洛城门和横门;东墙中为清明门,南北两侧为霸城门和宣平门;西墙中为直城门(今西安市未央区周家河湾村西北),南北两侧为章城门和雍门。

每座城门都有三个门道,合计十二门、三十六门道,与张衡《西京赋》所述“方轨十二”、“三涂洞开”等相吻合。

门道一般宽约8米,恰好相当于当时四个车轨的距离。

城门上原有木构门楼,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内的大街都与城门相通。

主要街道有8条,相互交叉。

其中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右。

道路一般宽约45米,路面以水沟间隔分成三股,中间的御道宽20米,专供皇帝通行,两侧的边道各宽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

为美化环境,路旁还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种树木,茂密如荫。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

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

贵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宫的北阙一带,称作“北阙甲第”。

居民区分布在城北,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为160个“闾里”。

著名的“长安九市”则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市三市和西市六市。

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则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

•据考证,汉长安城的布局和形制与《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基本相符。

它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长乐宫,西汉宫殿。

于前202年在秦离宫兴乐宫基础上修建,曾为汉高祖宫殿,后改为太后宫殿。

“长乐”截取于“长乐未央”。

“长乐未央”意为永远快乐,没有穷尽。

整个建筑呈平面长方形,周长约一万米、城墙厚约二十米。

其面积约六平方公里,相当于汉长安城的六分之一。

•未央宫,汉宫殿,建于前200年,后一直为汉朝政权统治中心。

在汉长安城的西南隅,又称西宫,为皇帝朝会之所。

西汉、王莽、东汉献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处理朝政,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

隋唐时期,未央宫被划入唐长安城的禁苑。

唐武宗时重修了宫殿,因此现存遗迹有很多是那时遗留下来的。

“未央”意为无尽。

“未央”截取于“长乐未央”。

汉代有两座宫殿分别名为“长乐宫”,“未央宫”。

“长乐未央”意为永远快乐,没有穷尽。

•未央宫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筑围墙,东西长2150米,南北宽225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

宫城四面各辟一门,在东门和北门外立阙。

宫内有40多座建筑。

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宫正中,台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最高处达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

其他建筑还有温室、凌室、织室、曝室、天禄阁、石渠阁、宣室殿、麒麟阁、椒房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阳殿、柏梁台以及鱼池、酒池等。

各殿之间都有“复道”相通,以备缓急。

•魏晋、南北朝建筑

•这段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大部分汉代建筑毁于战火,没能保留下来。

由于三国时期吴的兴起,东南地区得以接收北方先进文化的传播,对东南地区建筑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琉璃瓦开始使用,砖瓦大量普及,质量日益提高。

斗栱的发展。

卷草纹、须弥座。

•佛教建筑和道教建筑的兴起。

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至两晋时期,民不聊生,佛教得以蓬勃发展,直至近代,佛教在建筑、绘画、雕塑、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出现云岗石窟。

•最早的佛寺:

洛阳白马寺,是原来接待宾客的官署鸿胪寺改建而成。

后很多有钱人家舍宅为寺。

•河南洛阳永宁寺

•塔源自印度窣堵坡(梵语:

Stupa)。

早期的佛塔是在中国式阁楼上,加以模仿微缩形式的窣堵坡和相轮而成。

•中国的塔依然供奉舍利,但功能、结构和形式,结合中国重楼建筑,创造了中国阁楼式塔,不仅可以供奉佛像,还可以登高远眺。

•木构阁楼式塔:

徐州浮屠寺、建业建初寺、洛阳永宁寺中心塔(建成后十八年即遭雷火烧毁。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砖石结构,密檐塔。

高约39.8米,平面为12边形,共十五层檐。

为现存最早的塔。

•金刚宝座式塔,塔群的一种组合方式,中间一个大塔,四角各一个小塔。

敦煌壁画及石窟建筑中,多有记载早期的金刚宝座塔。

•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被中国文化所改造,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佛经不断的被介绍、传播,但是佛教的发展却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佛建建筑也是如此,早期佛塔佛塔在形制上多模仿印度,但是逐渐与中国建筑形式融合,出现很多中国佛建建筑特有的构建及建构形式。

•早期的大型佛寺都是以塔作为中心布局。

随着佛寺的发展,塔的位置也由中心慢慢转为寺庙前方,进而建在寺庙大门之外前方。

•佛教石窟也由印度传入。

在山崖陡壁上雕刻出来的洞窟性的佛教建筑,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

•龙门石窟

•莫高窟

•云冈石窟

•河北磁县南响堂山北齐石窟

•由多战乱,汉代奢华的陵寝多被偷盗一空,将陵寝隐藏起来,也属无奈之举。

墓室大多延续汉代制度。

也有部分用砖石仿砌墓结构构件的做法。

还有墓表、石柱。

•魏晋园林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对现实的失望,使得很多士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园林承载越来越多的文化价值,玄学思想和山水文学也为园林的发展注入新的契机。

•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并行发展的格局。

士人归隐之心迫切,“隐居而求其志”。

园林规模渐小,内容丰富,体察山水于细微之处——以小观大。

•隋唐、五代建筑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木构建筑成熟的时期,现有少量当时建筑遗存,为不可多得的文物。

•城市

•首都隋唐.长安,东都隋唐.洛阳是当时世界大都市,有大型的宫殿,官署和寺庙,以及重要的国际贸易的市场。

•大兴城,兴建于隋朝,唐朝易名为长安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一度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

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

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这里被拆毁。

•隋高祖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

但当时的长安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便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隋高祖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

开皇三年(583年),隋王朝迁至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

隋世祖继位后,陆续开凿南北大运河,以水路连接大兴城和隋唐洛阳城。

隋世祖大业九年(613年),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隋朝结束,李渊建立李唐,并且继续在此定都,并更名为长安。

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

•唐代长安城的经济和文化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发展得十分迅速。

在盛唐年间,它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盛唐年间通常情况下城墙内有50万户籍人口,极盛时城墙内人口达到100万。

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

晚唐时黄巢攻入长安,在黄巢军和唐军的厮杀之中,城市遭到严重破坏。

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把宫室拆毁,屋木也一起运走。

后来,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城广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对城市进行改筑,缩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长安城。

至此,有着总计306年历史的隋大兴城或唐长安城便宣告废弃。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

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

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

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

城墙宽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筑,城门处的墙段还砌有砖壁。

目前城墙和其外侧的城壕已基本被毁,仅在北面的玄武门和南面的安华门附近留有部分残垣。

•长安城(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

除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

据实测,明德门址东西广55.5米,南北长17.5米,每个门道宽5米。

特别是明德们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宽达150米至155米。

其他的不通城门的大街宽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间,而顺城街宽20米到25米。

明德门原有台阁式门楼建筑,唐末被朱全忠焚毁。

•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492米,周长8.6公里。

城四周有围墙,南面正中开承天门(隋称广阳门),东西分别是延喜门和安福门,北墙中部开玄武门。

宫城分为三部分,正中为太极宫(隋称大兴宫),称作“大内”,东侧是东宫,为太子居所,西侧是掖庭宫,为后宫人员的住处。

今天西安城内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强西路北侧铁路中学内的土岗则是为数不多的大兴宫城遗址。

•皇城亦为长方形,位于宫城以南,其东西与宫城等长,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

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门:

南面三门,中为朱雀门,两侧为安上门和含光门;东西面各一,分别为景风门和顺义门。

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向南经朱雀大街与外郭城的明德门相通,向北与宫城的承天门相对,构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轴线。

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5条,道路之间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

•唐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称为“三大内”。

其中“大内”就是宫城中的太极宫,是隋朝和初唐时期的皇帝居所和朝会之地。

太极宫东西宽1285米,南北长1492米,面积约1.92平方公里。

宫内由南向北分为前朝、后寝和苑囿三块区域。

前朝的正殿为太极殿(隋称大兴殿),四周有廊庑围成的巨大宫院,东西两侧建有官署。

后寝的主殿是两仪殿,周边有万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龙殿、安仁殿等殿堂。

苑囿位于宫殿最后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宫墙上有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此。

由于太极宫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装饰等都较为简朴。

唐高宗继位后,认为这里比较潮湿,于是搬到了大明宫居住。

•外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8条,东西向大街14条。

街道的两侧都设排水沟,并种植榆、槐等行道树。

其中通往南三门和连接东西六门的六条大街是主干道,宽度大都在百米以上。

最宽的朱雀大街达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轴线,以之为分界,城东属于万年县,城西属于长安县。

•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称“里”)。

各坊面积不一,南北长在500-838米之间,东西宽在550-1125米之间。

每座坊的四周都筑有围墙,大坊一般开四门,内设十字街,小坊则开东西二门,设一横街,街宽都在15米左右。

根据考古发掘了解,十字街将一坊分为四区,在每一区内都还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个小块,分布着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观等。

各坊均采取封闭式管理,坊门有卫兵把守,晚间会实行宵禁。

•隋大兴唐长安城总体上是中轴对称的格局,设计时参考了邺城和汉魏洛阳城的布局。

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附会《易经》中“乾卦六爻”的说法,根据龙首塬分为六条岗地的特点,安排了功能不同的建筑。

此外,在城市的边缘规划了园林区,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成为民众的游览场所,是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创举。

•唐长安城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历代有许多文人学士进行过考证和研究。

盛唐时期韦述的《两京新记》、宋代宋敏求的《长安志》、程大昌的《雍录》、赵彦卫的《云麓漫钞》、元代李好文的《长安图志》、清代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等著述,都对唐长安城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北宋的吕大防还曾将唐长安城的布局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

现此图虽仅存一部分,但仍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唐长安城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的都城建设。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就是效仿了长安的规划。

日本国的平城京、平安京不仅形制和布局模仿长安,就连一些宫殿、城门、街道的名字也是袭用了长安城的相应名称。

•唐代建筑,气魄宏伟、严整开朗为其特点,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

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

•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皆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

其中长安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城内的大明宫更是雄伟。

其遗址面积相当于北京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左右。

•唐代的木构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

斗拱、柱子、房梁等,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

包括:

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广州怀圣寺光塔和大理千寻塔等。

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现今遗存的唐代木构建筑仅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等四座。

但最早的南禅寺大殿建于建中三年(782年),已属中唐。

对于初盛唐的结构,可从敦煌壁画及同时代日本建筑窥得一二。

初唐承隋制,斗拱简单,最多出一至二跳,无昂。

如出两跳,多第一跳偷心,第二跳承令拱或替木。

补间铺作多用人字拱,偶有驼峰。

檐下正心一线用一拱一枋作一组,出两跳侧用两组,枋上不隐刻出慢拱。

各枋使用单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