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1199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公报

北京师范大学申继亮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教育学一般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心理学研究》(课题批准号为BBA060013)。

课题组成员有张娜、李西营、孙炳海、李海燕、张志祯、李永鑫、刘加霞、辛涛。

一、内容与方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可见,教师的质量是关乎一个

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变量,而提高教师质量的首要前提则是建立一套有理论支持、可操作的、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是一项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课题。

本课题从理论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具有心理学特色的教师评价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套以客观评价指标为主的教师评价工具;并且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实现多元教师评价的横向比较和教师自主评价的纵向比较的相互统一。

科学合理教师评价理论的建构及以客观评价指标为主的教师评价工具的开发,可以有效评价教师质量,进而对同一发展阶段及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水平进行比较,揭示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差距、找出教师的不足,及时为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服务。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方面:

(一)研究内容

1.教师评价理论的建构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借鉴国外教师评价模型的优点,整合教师的有效性评价、教师的胜任力评价、教师的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初步建立具有心理学特色的教师评价的理论模型及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专家的评价和实践的检验,确立课题组建立的理论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2.教师评价工具的开发

教师评价的工具开发始终围绕教师评价的理论模型进行,研究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选择体现教师评价理论模型、信效度良好的教师评价工具。

这部分工具包括课题负责人多年研究已经开发的教师评价工具和其他同行研究者开发的教师评价工具。

第二步是以本课题为依托自,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自编教师评价工具。

3.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实现教师自主评价与多元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

以往教师评价往往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现代教师评价会涉及到多主体、多维度、多观测点以及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多方位互动问题,依照传统方法来实施和管理教师评价,无法满足这些新的需要。

因此,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题将会把搭建教师评价网络平台作为重要任务之一,让不同评价主体在不同评价时间根据不同评价目的方便地实施评价,实现评价的各种功能。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分为文献的收集阶段、汇总分析阶段、评价工具开发与评价实施阶段几个步骤。

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法、统计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教师评价文献的分析、比较国内外教师评价模型的优缺点,密切联系我国的教育实践,在已有心理学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评价的理论模型。

再利用多种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如问卷法和访谈法,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如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建立教师评价工具。

尝试通过网络平台,实施科学合理地教师评价,以便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假设与结论

(一)研究假设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符合新课程背景的教师模型理论模型的建立及以客观评价指标为主的教师评价工具的开发。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假设如下:

1.建构的教师评价理论模型及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

教师评价理论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结合了教师有效性的评价、教师胜任力的评价、教师绩效的评价,整合了关于教师素质的相关研究,并且在课题负责人多年深入基层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

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讲,教师评价的理论模型及其指标体系能全面地体现教师评价内容。

2.自编的教师评价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教师评价工具由课题负责人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已经开发的教师评价工具(13个)、同行研究者开发的教师评价工具(6个)和以本课题为依托开发的教师评价工具(4个)。

前两类评价工具很多已经公开发表,并且被广泛引用,经过多次验证,具备良好的信效度。

而自编的教师评价工具,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思路,在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初步提出理论想法,随后将这些想法细化为研究访谈题目,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访谈,整体具体的评价项目。

随后,将这些评价指标编制成问卷,通过预测、正式施测,不断修改评价指标。

最后,通过相关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提取出相关的维度,确定问卷内容。

3、开发的教师评价网络平台具有一定地科学性,可以科学实施教师评价,实现教师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有机结合。

教师评价网络平台的搭建由从事教师评价研究,具备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背景的课题成员负责。

初步计划搭建的网络平台可以用于学校管理、并针对教师评价给与反馈,同时提供交流的界面。

这些都确保了教师评价T型模式的实施。

(二)研究结论

1.教师评价理论模型及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结构效度

构建教师评价的理论模型及指标体系时,要满足以下的要求:

一是全面,即教师评价的模型应该能成为一个系统,从各个方面对教师的素质进行评价。

二是可测,即要求设计的理论模型各个成分均能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客观、可操作化的测量,这样可以提高理论模型的可信度。

三是精炼,即要求设计的理论模型能够从本质上反应教师评价的核心内容,而不重复。

基于上述考虑下,教师评价理论模型——金字塔模型(见图1)的构建及其评价指标的确立(见表1)从教师职业特点出发,整合已有教师的有效性评价、教师的绩效评价、教师的胜任力评价研究。

将教师评价的内容分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内在成分)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外在成分)两种成分,教师的内在成分分为资源系统、动力系统和自主发展系统,将外在成分分为课堂教学、辅导和管理、而内外在成分的各部分又可以分为维度和指标。

总体来讲,建构的教师评级理论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即全面又精炼地反映了教师评价的内容,因此,该模型和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

表1教师评价理论模型的各成分及其操作定义

成分(领域)

内涵

课堂教学

包括对教学的计划、实施、评估、反馈与调整的过程;对教育政策、教育对象与教育材料的理解;学习氛围的创设;提问与沟通的技巧;为改善教学而进行的科学研究。

辅导

对学生心理需求的认识;心理问题的诊断与干预;人际关系的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等,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与发展的行为。

管理

课堂管理、家长与社区资源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和时间资源管理。

动力系统

主要包括工作积极性(责任心、进取心)、工作价值观、职业认同(其中热爱学生是重要指标)

自主发展系统

主要包括教师自主发展与自我管理;如目标系统(教师生涯规划)、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科研能力(行动研究)等

资源系统

主要包括教师的认知能力、教师知识等

2.教师评价工具的开发及其信效度

教师评价内容体系的金字塔模型确立后,围绕该模型教师评价的内容,开发教师评价的工具,这也是本课题实证研究的部分。

如上述,教师评价工具由三部分来源构成,共计23个。

其中课题负责人多年研究基础上,开发的教师评价工具为17个,这包括以本课题为依托开展了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问卷、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支持问卷、组织认同问卷和课堂问题行为核查表四个工具;采用了同行研究者编制的、信效度良好的6个评价工具(教师心理辅导理念问卷、共情问卷、教师个别辅导技能情景测验、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问卷、教师心理弹性问卷、教师职业承诺问卷)。

一般来讲,教师评价工具的开发遵循问卷编制、预施测、正式施测三个步骤,每个环节都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人员,严格按照心理测量学的标准要求进行。

具体研究工具的信效度如下:

表2教师评价工具的信效度

编号

(人)

1

教师教学行为表现问卷

邹君

申继亮

453

0.90

2

教师课堂行为的学生知觉问卷

王鑫

申继亮

476

0.88

χ2=1528.87,df=377,χ2/df=4.06,RMSEA=0.079,CFI=0.96,NFI=0.95,TLI=0.95

IFI=0.96

3

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问卷

张学民

申继亮

80

0.89

χ2/df=2.0,NFI=0.97,IFI=1.00,TLI=1.00,CFI=1.00,RMSEA=0.00

4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问卷

辛涛

申继亮

436

0.89

χ2=476,p<0.001,χ2/df=1.76,GFI=0.89

5

课堂问卷行为核查表

张彩云

申继亮

527

1.00

6

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反馈方式问卷

崔艳丽

申继亮

439

0.89

7

教师心理辅导理念问卷

孙炳海

李伟健

455

0.92

χ2/df=3.39,NFI=0.88,IFI=0.92,GFI=0.86,CFI=0.91,RMSEA=0.07

8

共情问卷

孙炳海

李伟健等

287

0.74,0.83,0.76,0.80(分维度)

χ2/df=2.31,CFI=0.89,SRMR=0.08,RMSEA=0.07

9

教师个别辅导技能情景测验

周贤

126

0.97

10

教师职业知识测验

李琼

申继亮

110

0.76、0.75、0.84(本-分维度)

0.81、0.79、0.70、0.78、0.76、0.85、0.79

(条-分维度)

0.82

(实践性知识)

11

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支持问卷

张娜

申继亮

249

0.79

12

教师自我生涯职业管理问卷

卢雪

407

0.92

χ2/df=1.995,GFI=0.87,NFI=0.88,RFI=0.85,IFI=0.94,TLI=0.92,CFI=0.94,RMSEA=0.072

13

教师心理弹性问卷

李冬梅

郭德俊

621

0.73

14

教师教学反思倾向性问卷

刘加霞

申继亮

296

0.82

χ2/df=1.78,CFI=0.99,NFI=0.96,TLI=0.98,IFI=0.99,RMSEA=0.05

15

教师教学自主权问卷

姚计海

申继亮

1104

0.74

χ2/df=3.737,NFI=0.995,TLI=0.996,IFI=0.994,CFI16=0.996,RMSEA=0.05

16

教师教学自主性问卷

姚计海

申继亮

1104

0.95

χ2/df=4.867,NFI=0.977,IFI=0.982,TLI=0.979,CFI=0.982,RMSEA=0.058

17

教师职业压力应对策略

问卷

徐富明

申继亮

300

0.75,0.77,0.67,0.67,0.64,0.44,0.62,0.37,0.49,0.46

(分维度)

18

教师教学效能问卷

俞国良

辛涛

申继亮

382

0.77

19

教师的教学动机问卷

衷克定申继亮辛涛

436

χ2/df=3.83,IFI=0.82,CFI=0.82,GFI=0.87,AGFI=0.83

20

教师的职业承诺问卷

高潇潇

申继亮

320

0.86

χ2/df=1.658,CFI=0.996,NFI=0.991,IFI=0.996,RMSEA=0.047

21

教师组织认同问卷

李永鑫

张娜

申继亮

256

0.92

χ2/df=3.26,CFI=0.87,NFI=0.82,IFI=0.87,RMSEA=0.09,TLI=0.85,GFI=0.84

22

教师职业承诺问卷

伍新春等

1380

0.90、0.75、0.82(分维度)

χ2/df=598,NFI=0.95,CFI=0.96,RMSEA=0.063

23

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问卷

张娜

申继亮

249

0.92

χ2/df=1.87,CFI=0.97,NFI=0.97,IFI=0.96,RMSEA=0.057

备注:

由于一些编者为列出量表的总信度系数,所以表格中列出了分维度的信度系数

3、初步尝试搭建的教师评价网络平台

借助课题负责人先前已经开发的网络平台,由从事教师研究、具有熟练计算机技术的课题成员将部分教师评价工具整合已有的网络平台中。

在网络平台中,设有问卷管理文件夹,个人登录页面后可以自我测评,也可以由管理者对教师评价,评价实施后记录评价信息,并给与评价反馈,评价者还可以进行交流互动。

三、成果与影响

课题组成员先后共发表16篇学术论文(其中12篇为CSSCI期刊论文),这些论文涉及国外教师评价理论模型的探讨、课题组关于教师评价理论模型的构想、教师评价工具的开发及其教师评价工具的应用等几个方面。

具体的成果情况见“成果细目表”。

课题负责人关于教师评价理论构想的《教师评价内容体系之重建》一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教师的沟通满意度、组织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8年11月全文转载;《教师的教学关爱:

涵义及其作用》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人大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14号第6版整版刊登了课题组关于教师评价内容及教师评价实施理论构想的三篇文章:

《问题多多的教师评价体系亟待重构》、《用“T型模式”评价教师》、《用“金字塔模型”整合评价内容体系》。

课题组整合的23个教师评价领域的问卷,比如: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问卷、教师的组织认同问卷、教师的教学自主性问卷、教师的教学自主权问卷等已经被一些学者用于教师外在职业行为的评价和内在素质的评价。

课题组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开发的教师评价软件,已经初步用于教师评价评价的实践中,有几百名教师登录注册。

可见,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教师评价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四、改进与完善

本课题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一,尽管本课题共计整理和开发了23个教师评价工具,但是目前关于教师管理的评价工具比较少,仍有待开发。

还需要明确说明的是,并不是教师评价内容体系的金字塔模型中的课堂教学、辅导、管理、自主系统、动力系统和资源系统成分只能通过本课题给出的这些特定的评价工具进行评价。

虽然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尽可能全面地开发体现教师评价内容的客观工具,然而随着教师评价研究的进展,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全面反应教师评价内容的工具。

第二,尝试开发以客观评价指标为主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是本课题的创新,但是客观指标并不是评价教师的唯一工具,对教师的定性评价也同样重要。

我们认识到对于教师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但要有客观指标,主观指标,也不可缺少。

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帮助教师评价研究的深入开展。

第三,本课题尝试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实现教师评价的自主评价和他人评价、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相结合。

然而,网络平台的开发、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专门的人员,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考虑到上述原因,我们并没有广泛推广网络教师评价,只是初步将部分工具(教师职业知识测验、教师教学效能问卷等)纳入网络平台,进行尝试,根据反应效果随后进行调整。

教师评价是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普遍关心的话题,它与国家教育的发展、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

我们课题的研究只是在该领域中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研究展望中提出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不断地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