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讲义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1118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讲义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讲义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讲义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讲义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讲义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讲义专.docx

《版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讲义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讲义专.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讲义专.docx

版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讲义专

第3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考试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必考:

(1)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

加试:

(2)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b (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c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加试)

1.儒学的困境

(1)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唐末五代之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

(1)过程

①唐代

韩愈:

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李翱:

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②北宋:

士大夫们强调要巩固中央集权,必须复兴儒学。

(2)影响:

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思维点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1.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

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什么趋势?

这一趋势反映了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点?

提示 ①趋势:

三教合一。

②特点:

儒学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

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基础奠定

(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

2.形成:

程颢、程颐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三、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1.主张和成就

(1)理气论:

主张理先于气,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

(2)修养论:

仁者境界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

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②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4)著作:

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注解,从此《四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2.影响:

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思维点拨]

1.程朱理学是一种以佛、道、儒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

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首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

2.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并非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的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2.(教材第15页学习思考)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提示 朱熹认为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提出要“正君心”。

他的这些观点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所以被斥为“伪学”。

但是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用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从根本上说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后来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四、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

(1)主张:

提出“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认为应剥落、扫除“物欲”“意见”等人心之弊。

(2)评价:

他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思想言论强烈地冲击了当时的思想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2.王守仁心学

(1)主张:

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

“灵明”就是天理、本心、良知;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2)评价:

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3.意义: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概念阐释]

“致良知”释义:

这是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良知”即天理,是指人的道德意识。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借助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3.(教材第17页自我测评)

概括比较朱熹和王守仁对待人生修养的不同点。

提示 朱熹主张人性是本恶的,把善的归属放到了天道和伦理道德上,主张人不能随心所欲。

王守仁主张天道自在人心,恶由人心而生,善也由人心而生。

在人生修养上,朱熹注重克欲顺天,王守仁注重修心养性。

4.宋明理学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提示 

(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进步性。

(2)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主题一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关于“理”的认识

史料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①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王守仁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说,②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教你读史]

①指“程朱”主张穷究事物的“理”,即“心”与“理”分离,理是外在的、客观的;②王守仁则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

朱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问题思考]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守仁有何不同。

有本质的区别吗?

提示 不同:

“程朱”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没有本质区别:

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

2.关于求“理”的方法

史料一 “①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史料二 “②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守仁《传习录》

[教你读史]

①指要对事物加以接触,认识事物。

②指出“良知”指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德性。

前者强调外在的学习研究,后者强调内心的反省。

[问题思考]

(1)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与王守仁有何不同。

(2)根据上述史料,分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关系如何。

提示 

(1)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明道德之善。

王守仁主张“致良知”,通过内心自省、恢复良知本性。

(2)二者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是宋明理学发展的两个阶段。

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和升华;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本体论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

“心即理也”,理在心中

体验方法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内容

都是儒学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

实质

都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影响

(1)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

主题二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史料 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思考 据史料,分析宋明理学有何特点。

提示 吸收了佛道思想,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儒学成为哲学理论体系。

2.影响

史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教你读史]

史料中“留取丹心照汗青”和“要留清白在人间”以及“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等诗句反映了理学的积极影响。

[问题思考] 据史料一,归纳概括理学的积极影响。

提示 崇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这是程朱理学的突出特点。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元素。

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程朱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和禁欲主义思想,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的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2.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因此“心学”也是“理学”,二者本质相同。

3.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文化上

(1)北宋五子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创立理学,其核心思想是“理”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2)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3)南宋陆九渊创立心学,提出“心即理也”的思想命题;明代王守仁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等思想。

政治上

(1)宋代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地方上设立通判、转运使等官职,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元代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成为以后省制的开端。

(3)明初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科举考试发展为八股取士,君主专制开始走向极端化。

经济上

(1)宋代出现水转翻车等灌溉工具,农业进一步发展。

(2)宋代制瓷业出现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四大名窑,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日益放松,市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宋都汴京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4)明初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交流,明代实行的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商业的发展。

1.(2016·10月浙江选考)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他所主张的是(  )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

答案 D

解析 由“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可知王守仁强调的是“知行合一”,故选D。

2.(2015·10月浙江学考)“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语出一位著名思想家。

他生活在(  )

A.北宋B.南宋

C.明代D.清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核心主张,故选C。

3.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来;如果说他“卖国”,那他根本就不是人了。

这种观念最早被中国人普遍接受是在(  )

A.秦朝B.汉初

C.宋代D.民国

答案 C

解析 宋代理学开始形成,理学的宇宙观、认识论丰富了儒家学说,儒家纲常伦理经过理学的世俗化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内心,故选择C项。

4.“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答案 A

解析 材料“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说明程朱理学注重气节的积极影响,故A项正确;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是程朱理学的消极影响,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教育的普及,故D项错误。

5.(2018·浙江名校学考押题)九一八事变后,民国史学家发扬传统史学精神,大力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以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宣扬反击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这里的“传统史学精神”最有可能源自(  )

A.原始儒学B.南宋史学

C.宋明理学D.前清史学

答案 B

解析 南宋的政治状况和文人的政治抱负塑造了南宋史学的民族爱国精神,与九一八事变后史学家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宣扬反击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重要性一致,故“传统史学精神”最有可能源自南宋史学,原始儒学、宋明理学和前清史学均与民族爱国精神无关,选择B项符合题意。

6.(2018·绍兴高二学考评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二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的变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义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它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变化:

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

意义: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朱熹(或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答出一人即可)。

影响:

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

题组1 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

1.(2018·衢州选考命题交流)(加试题)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道教地位上升

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答案 A

解析 唐代的道教经典中提出“不杀生”,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不违戾父母师长”“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体现出儒、道、佛融合的趋势,故A项正确。

2.(2017·浙江名校联合体选考评估)(加试题)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到国子监行释奠礼(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唐朝初年(  )

A.思想一统B.佛道主导

C.三教并存D.儒学式微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三个代表人物,博士徐旷、沙门慧乘与道士刘进喜体现了三种思想并存,故A项错误;材料未突出佛教的地位,故B项错误;三教并存与材料中体现的三个代表人物并存的主旨相符,故C项正确;“式微”出自《诗经》,泛指事物的衰落,显然与汉代后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不符,故D项错误。

题组2 宋明理学主张及儒学发展

3.“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D.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答案 B

解析 对联体现了朱子与孔子的关系,结合所学的朱熹在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知,B项符合题意。

儒家学说并非自然科学,不存在科学与否的问题,排除D项;朱熹地位仅次于孔孟,A项错误;C项中说的是董仲舒,与史实不符。

4.一位大学者的诗曰:

“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

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

与此思想观点最为接近的是(  )

A.格物致知B.致良知

C.心即理也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答案 A

解析 材料显示的是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符合格物致知的内涵,故A项正确;体会不是致良知,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说的心学中的心即理也,故C项错误;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是明朝李贽的观点,不是理学观点,故D项错误。

5.“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此诗阐释的观点应属于(  )

A.朱熹B.陆九渊C.王守仁D.李贽

答案 C

解析 “心有仲尼”“良知”符合王守仁致良知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朱熹主张外在探求,故A错误;陆九渊没有提及“致良知”主张,故B项错误;李贽是批判正统理学,故D错误。

6.(2018·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评估)有学生对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学说进行研究,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标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学生进行上述研究的对象是(  )

A.韩非B.陆九渊

C.朱熹D.王守仁

答案 C

解析 结合“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可知这是朱熹的修养论。

7.(2018·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评估)“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程颐B.朱熹

C.李贽D.王守仁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人只要心存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是王守仁心学观点。

8.(2018·浙江名校学考押题)下图内容选自某理学著作的论断,作出这一论断的是(  )

A.程颐B.陆九渊

C.朱熹D.王守仁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主要观点是“致良知”属于心学,程颐是程朱理学的代表,故A项错误;陆九渊的观点是“心即理也”,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提倡“格物致知”,故C项错误;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符合材料的意思,故D项正确。

9.(2015·9月浙江选考)有学者对理学的某一观点评论说:

“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

但是,只有他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

”这一观点是(  )

A.“心即理也”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D.“孔颜之乐”

答案 B

解析 以具体的行动践行孝道,而不是空谈孝道,与“知行合一”内涵一致,故选B。

题组3 考点综合

10.(2018·浙江名校学考押题)北宋中期允许高官建立家庙,民间陆续兴建家庙——祠堂以供奉其列祖列宗,南宋祠堂被纳入“家礼”的范围,元明清三代祠堂成为民间极其普遍的活动场所。

这反映了(  )

A.孔子地位的下降B.理学地位的提升

C.宗教迷信的盛行D.君主专制的衰落

答案 B

解析 材料谈到的是家庙,是供奉祖先的场所,与孔子无关,故A项错误;理学强调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认为伦理道德就是天理,而宋代以后尊奉祖先、普遍建立祠堂,正是宋明理学兴起并为统治者推崇、在民间影响逐渐扩大的表现,故B项正确;尊奉祖先并非宗教,故C项错误;宋代以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

11.(2018·浙江名校学考押题)(中国某种学说)“是当时的中国士人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结合起来,希望身体力行地重建社会和道德秩序的一种努力。

”这种学说出现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

A.战国B.西汉C.宋代D.晚清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结合……重建社会和道德秩序”可知其表现的是理学思想,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学派涌现,但并没有出现理学思想,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产生,故B项错误;宋代理学产生并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晚清时期,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

12.孔子曾提及如下观点:

“凡人立志于仁就可以得到仁,但是每日每时都不违背仁,即在圣贤也不易做到。

”鉴于此,宋明理学家提出(  )

A.发明本心B.格物致知

C.致良知D.知行合一

答案 D

解析 孔子的意思是说:

凡人立志于仁就可以得到仁,但是每日每时都不违背仁是很难的,这说明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是比较难的,为此,宋明理学家主张知行合一,即把道德意识和道德行动结合起来,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13.朱熹说: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不知不觉,自然醒悟。

”陆九渊则说:

“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  )

A.明“理”的方法B.读书的方法

C.明“理”的目的D.读书的目的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论,“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体现了发明本心,因此两者的根本分歧是明“理”的方法,故A项正确。

14.(2018·丽水学考命题交流)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

“他”是(  )

A.程颢B.朱熹

C.陆九渊D.王守仁

答案 D

解析 王守仁是明代思想家,他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与材料意思相符,另“16世纪”也是题眼所在,符合此时间要求的是明代王守仁。

15.(2018·宁波学考命题交流)明代重视女子读物编纂,《内训》《训女宝箴》《古今列女传》《闺范》等盛行一时。

这一状况反映出(  )

A.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B.明代治国根本理念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逐渐居于正统地位

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答案 A

解析 《内训》《训女宝箴》《古今列女传》《闺范》等内容主要是对妇女行为的规范,这些书籍的盛行适应了宋明理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论,反映了理学的道德观念影响到广大妇女,日渐普遍。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语类》

材料二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熹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之间的关系的?

(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说明,朱熹和王守仁的思想观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 

(1)关系:

“天理”在人间社会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即儒家伦理道德。

(2)相同点:

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统治。

不同点:

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王守仁认为“心”即是“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