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1082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第2课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2015·南京市摸底测试)《后汉书·章帝纪》记载:

“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

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

”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

B

2.(2015·武汉市调研)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

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汉B.隋唐

C.魏晋南北朝D.明清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依据材料中“‘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说明实行官僚制度中出现依据门阀进行选举的现象,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C项正确。

答案:

C

3.(2015·潍坊市期中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这一措施(  )

A.加强了汉初的中央集权

B.确立了汉初思想大一统

C.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子弟,设立诸侯国,因诸侯国在其封地有很大独立性,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C项正确;A、B、D三项能够反映汉朝的制度特点,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4.(2015·南京一模)史书记载:

“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材料反映了行省(  )

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C.与都省相互制衡

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行省收取税赋除一部分留作地方备用,其余都上交中央,可见它是它是地方的最高官府,代表中央治理地方,故A项正确。

答案:

A

5.(2015·惠州市调研)《宋史·职官志一》:

“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

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

”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

A.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

B.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

C.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

D.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从“凡朝政阙失……皆得谏正”可以看出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4·山东文综)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依据材料“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可知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

答案:

B

7.(2014·济南市调研)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的关键在于科举制“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近代社会的一个表现就是打破贵族垄断,实行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

答案:

B

8.(2015·湛江市调研)“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

”文中的“朕”是指(  )

A.汉武帝B.唐太宗

C.宋太祖D.明太祖

答案:

D

9.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

对明朝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不是权力分化的结果

B.内阁不过是皇帝旨意的拟稿人,执行皇帝命令

C.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D.已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皇帝的权力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因此不会制约皇帝的权力,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10.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

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应该是制度本身的优点,而A项是它的形成;D项是它的作用。

B、C项比较,B项更全面准确,它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协调运转,维护统治。

答案:

B

11.(2014·淄博市抽测)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导致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藩镇割据出现B.科举制完善

C.分割事权D.理学兴起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分割事权,导致冗官,同时相互牵制太多,降低了决策效率,故C项正确。

答案:

C

12.(2015·广西四市二模)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

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全面推广

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

C.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

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提取关键信息“中枢权力机构变迁”和“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分封制和郡县制不属于中枢机构,A项错误;中书门下到内阁并未体现“放大、外迁”,B项错误;中外朝到三省六部体现了题干信息,故C项正确;南书房到军机处是一个机构的发展,D项错误。

答案:

C

13.(2015·临沂市期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

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材料三 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

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

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

——李庆西《最后的儒者》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所述奇怪现象出现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评价。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硬件”即为秦朝大帝国的框架,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第二小问“软件”即为汉朝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即为中外朝制度和思想大一统。

(2)问根据材料引用来源可知考查皇权与相权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和清朝军机处的特点分析即可。

第(3)问主要从明代的政治和思想分析。

答案:

(1)硬件:

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软件:

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中外朝制度);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说明:

唐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散、削弱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原因:

极端君主专制,消弭了人们的反抗意识;皇权对士大夫的施虐和人格摧残;八股取士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有利于维系专制统治;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历史使命感。

14.(2015·深圳市四校联考)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

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

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对科举制的基本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上述议论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1905年被废除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演变,旨在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综合分析能力。

(1)问要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几个角度回答。

第(3)问依据材料二可知科举制弊端暴露,依据材料三概括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答案:

(1)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端;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稳定。

(2)观点:

八股取士危害甚于焚书坑儒;改革科举制,考察内容灵活,不限于治乱兴衰;借鉴唐宋考察诗赋、策论。

背景: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阶层日益壮大。

(3)原因:

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