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e TV与Multimedia Monitor.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0952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ure TV与Multimedia Monitor.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Pure TV与Multimedia Monitor.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Pure TV与Multimedia Monitor.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Pure TV与Multimedia Monitor.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Pure TV与Multimedia Monitor.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ure TV与Multimedia Monitor.docx

《Pure TV与Multimedia Monitor.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ure TV与Multimedia Monitor.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Pure TV与Multimedia Monitor.docx

PureTV与MultimediaMonitor

PureTV與MultimediaMonitor

新聞提要:

DisplaySearch日前(2003年7月29日)針對時興的LCDTV市場,公佈其統計截至2003年第一季為止的全球LCDTV產品、廠商、市佔率及成長率等,其中觸及一極為重要的統計議題,亦即系統商、面板模組、晶片商眾說紛耘的產品線如何區隔問題。

DisplaySearch此次統計採取以「通路」、「有無內建調諧器(Tuner)」及「品牌名稱」等方式進行區分,本文認為以這三個要項做為區分方式可能無法描繪目前市場眾多LCDTV產品規格型式。

若以此三種方式區分,將導致過多產品在市場定位上產生重疊,使讀者無法確實區分,誤解其意,由於PureTV與MultimediaMonitor產品規格是否正確歸納,將影響供應鏈各層次廠商或產品在實際出貨狀況上的統計不一,本文認為有必要加以討論。

新聞來源:

DisplaySearchReportIndicatesSharpContinuestoLeadLCDTVMarketDespiteSoftnessinJapan

TRI觀點:

一、LCDTV產品線發展

本文認為LCDTV的產品線發展主要分為三種:

1.PureTV:

即正統的LCDTV,以高表現能力的液晶面板及控制晶片組為基礎,發展視訊處理與呈現功能,目前投入廠商則多為原本即在TV領域著墨已久的廠商,如日本廠商Sharp、SONY、韓國廠商Samsung、LG,及台灣廠商東元、大同等;產品則包括SharpAQUOS系列、SONYWEGA液晶電視,及東元30吋液晶電視等。

2.高階MultimediaMonitor:

原本市場定位在高階LCD顯示器(主要做為繪圖、影像剪輯用)的資訊廠商,眼見LCDTV市場有利可期的情形下,便在產品設計上納入LCDTV畫質所要求的廣視角、色彩處理功能,雖仍定位為高階顯示器,但增加上述功能後,則採用選購調諧器方式推出相關產品線,爭取利基市場。

此類型廠商如BenQ、ViewSonic、INX等;產品則包括ViewSonicVG700/VG800b(選配NextVisionN4/N5/N6系列調諧器),及BenQFP591/FP791/FP991(選配FP系列調諧器)等。

3.低階MultimediaMonitor:

原本市場定位為一般LCD顯示器的資訊廠商,眼見LCDTV市場有利可期的情形下,便在產品設計上嵌入調諧器,利用控制晶片組原本的2D解交錯式掃瞄方式執行色彩處理,以用顯示器看TV的市場定位推出,藉此與顯示器做市場區隔及加值,進入障礙不高。

多為台系廠商,如崴峻、聯強、青雲等;產品則包括聯強LT769,及青雲LV173等。

再依尺寸規格、面板模組表現能力、控制晶片模組表現能力、價位、通路、應用市場等特性,可將此三項產品線做更細區分,藉此可以有較為清楚的LCDTV產品輪廓:

表一 LCDTV產品線區分

註1:

至於較為詳細的LCDTV控制IC探討,參見LCDTV控制IC系列報導

(1)-LCDTV控制IC功能與規格發展趨勢探討。

Source:

拓墣產業研究所整理,2003年8月。

二、LCDTV產品及價格分布

經由分別實地探訪佔LCDTV銷售大宗的國內家電及資訊賣場,可以整理出目前三項產品線的主要產品及價格分布:

表二 LCDTV產品及價格分布

註1:

根據DisplaySearch報告顯示,Samsung在北美市場銷售力道強勁,這主要來自於其高階M-M系列(Multi-FunctionLCD系列,共六款)的銷售貢獻,但這六款並無在台灣販售。

註2:

在近來台灣OEM廠商及控制IC晶片商頻頻接單的情況下,預計高階M-M產品成長率及市佔率將逐步升高(超過2003年原預計之168萬台),2003年出貨量更應超過PureTV等級LCDTV,而2004年待台灣五代廠產能邁入穩定,總體出貨量應到達五、五比。

Source:

拓墣產業研究所整理,2003/08

三、拋開技術角度,擁抱消費層次

在LCDTV市場正值興起,消費性電子及顯示器業者紛紛推出新機種,只為搶佔市場率的情形下,或真、或偽,或誇大不實的產品總是魚目混珠藏在市場之中,消費者環繞在眾多LCDTV規格與品質標準參考之間,實在無法從眼花瞭亂的解說中瞭解如何挑選一個最好的,亦即最適合自已需求與預算的LCDTV。

實際上,要分辨LCDTV等級,重要的就是拋開各項技術與規格型式,採用最自然的判斷方式-直覺法,看到的才是真的,視覺舒適度永遠勝於產品規格,而為了避免受到產品規格誤導,則需針對液晶面板畫面進行設定、調整與測試,這主要是利用紅、綠、藍、黑、白等五單色畫面,檢測液晶面板的品質等級,約略重點如下:

(1)亮點:

在全黑的畫面下是否有紅色、藍色、綠色或白色的亮點。

(2)暗點:

在全紅、全藍、全綠的畫面下是否有不亮點。

(3)亮度不足及色階不完整:

是否與目錄所標示的規格落差太大。

(4)漏光:

在純色畫面下呈現亮度不均。

(5)泛光:

畫面表現紅不夠紅、綠不夠綠、藍不夠藍,看起來表面好像有層霧一樣。

(6)色斑:

使用一陣子之後面板過熱,開始出現色不均勻狀。

(7)陰影與汙點:

在純色的畫面下有類似表面不潔所產生的污點。

(8)檢測文字畫面筆劃的清晰度(亦即文字銳利程度):

因為這包括最終的標準解析度及低一階解析度的相位表現(亦即相位控制與時脈控制能力)。

歸納上述分析,本文提出這幾點建議,消費者不妨至此拋開技術角度,擁抱真真實實的消費層次。

畢竟,LCDTV終究是一項消費商品,不是技術文件。

 

液晶電視【吳季庭】2003.08

液晶電視(LCDTV,LiquidCrystalDisplayTelevision)是未來家用顯示器的重要產品,從供給面角度觀察,未來第五代的生產線的重要目標,除了筆記型電腦與液晶顯示器外,液晶電視也是各家廠商競相發展的產品之一。

本篇文章將從上游觀點出發,從目前供應廠商發展現況以及未來第五、六代TFTLCD生產線對LCDTV可能帶來的影響,並從材料零組件觀點觀察LCD面板發展趨勢;另外在需求面部分,則是分成數位電視與傳統電視兩部分,在數位元電視部份,研究數位電視的影響,由新的家用顯示器需求談起,探討各國數位電視的發展趨勢;傳統電視部份,則從技術面對CRTTV(CathodeRayTubeTelevision)與LCDTV做比較,並針對消費者需求作分析,並觀察不同尺寸顯示器在家用市場的應用需求,推論出未來LCDTV發展概貌。

LCDTV目前仍以日本供應為主

目前在LCDTV部分,主要供應的廠商仍然是以日本廠商為主,如圖1所示,Sharp是目前最大的LCDTV供應廠商,其次是以發展廣視角技術MVA(Multi-DomainVerticalAlignment)見長的日商Fujitsu,韓國兩大廠商Samsung與LG在目前雖然不是最大的LCDTV生產廠商,但以目前兩家廠商積極投入第五代生產線建廠進度超前(LG已經進入量產),加上兩家廠商在國際展覽場中發表30吋以及40吋的LCD面板,可以預見到未來韓國廠商在此一市場的企圖心。

在生產尺寸部分,如圖2所示,20吋以下仍然是主流生產尺寸,在觀察圖2的變化趨勢中,可以發現在2003年以後,LCDTV面板的尺寸將會大幅往20吋以上發展,主要的原因在於隨著進入第五代生產線之後,無論是1000X1200或是1100X1250的生產線將會更經濟且更有效率的切割。

至於20吋以上的LCD面板(表1),以第五代規格1000x1200mm2來看,可切6片20.1吋面板或是4片30.0吋面板。

若以1100x1250mm2生產線觀察,這樣的生產線可切9片20.1吋面板或4片30.0吋面板。

以家用電視往大尺寸平價化發展來看,20吋是家用電視的入門尺寸,30吋產品才會是液晶電視產品能夠取代傳統電視,成為家用電視的主流產品。

以表1看來,這樣的機會比較有機會在LCD生產線進入第六世代生產線時發生。

至於上游廠商將會在何時大舉投入液晶電視的生產?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價格,至於如何能提供低廉的價格,除了基板尺寸能夠往第五、六世代發展外,零組件發展的配合亦是不可或缺的,接下來,我們將針對零組件發展做介紹。

從零組件角度看液晶電視

TFT-LCD是台灣兩兆雙星產業之一,整個產業的供應鏈也十分複雜與龐大,從上游零組件的奇景、聯詠、劍度,五大面板廠商友達、瀚宇、華映奇美與下游的光威、廣達、明基、廣達等組成一龐大產業,諸多零組件的發展與TFT-LCD產業息息相關。

從製程角度觀察,TFT-LCD製程可分成Array、CELL與LCM三個部分,在整個零組件部分,較受到關注的部份是BackLight(背光模組)、Polarizer(偏光板)、ColorFilter(彩色濾光片)、GlassSubstrate(玻璃基板)、DriverIC(驅動IC)等,整個TFT-LCD製程如圖3所示。

玻璃基板

目前液晶顯示器常使用的玻璃可分成:

蘇打石灰玻璃、鹼金屬玻璃和非鹼金屬玻璃三種,其中非鹼金屬玻璃為應用的大宗,TFTLCD對於玻璃基板的要求相當嚴格,由於玻璃是將矽砂以1,000度以上的高溫溶解製成,在生產過程中,容易發生變形狀況,而TFTLCD廠商使用的玻璃基板,對熱膨漲係數、密度、穿透度及鹼含量(含納量)等均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有能力生產的廠商有限。

目前全球有能力供應玻璃基板的廠商,僅有美商康寧、日商旭硝子、NHT及日本電器硝子四家而已。

其中美商康寧獨佔接近五成的市場佔有率。

由於供應商有限,以往TFT-LCD玻璃基板價格上較為強勢,但隨著面板供需過剩情況下,談判地位已有改善。

以面板而言,由於每片面板需有兩片基板合成,玻璃基板降價的影響非僅是基板本身而已,對於彩色濾光片業者的影響更大。

目前每片標準玻璃基板的厚度為0.7mm,而日韓部分廠商已採用新的0.63mm的較薄基板。

未來由於市場上對於輕薄產品的需求,0.5mm甚至0.4mm的產品都將出現在市面上。

面板愈薄,變形的可能性愈高,因此技術成本的需求愈高。

但新一代的產品出現,勢將擠壓舊產品的價格。

而玻璃基板的運送費時費事,成本極高,因此廠商莫不就近建立新廠,例如康寧在南科,以及旭硝子在雲林的新廠投資,就是著眼於未來台灣市場的需求成長所致。

另外,碧悠國際與鉅晶的投入,也讓整個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以目前主流的15吋顯示器觀察,未來玻璃基板的價格趨勢,如圖4所示。

背光模組

因為液晶產品並非主動發光,必須仰賴背光模組讓影像能夠傳送,而背光模組因配置於有效發光面的外側並在有效面上導光而正面投射方式,其種類可分成使用導光板與不使用導光板兩種方式;使用導光板時,導光板為一光學透明度高的壓克力樹脂和聚碳樹脂為光源傳送媒介。

優點在於產品均一性高與視野角度控制較為容易,對於液晶電視製造而言,廠商傾向於使用更多的燈管(CCFL)或是使用非導光板(以中空或空氣導光板做媒介)方式處理。

而主要的背光模組發展廠商如表2所示。

目前在背光模組的部分,最關鍵材料的來源受制於日、美系少數廠商,而平均材料準備leadtime需30~60天,一旦對市場的預估錯誤,失調的狀況將很容易發生。

在產品規格部分,Flat型LGP是廠商的技術關鍵。

台灣廠商目前有中強光電、瑞儀、大億、輔祥、寰宇、雲光、奈普、興隆發等廠商投入發展。

目前背光模組毛利偏低,某些低階機種產品毛利低至2%以下,而背光模組在15吋監視器部分的成本如表3所示:

從材料成本支出部分觀察,背光模組以增光片和燈管部分價格較難掌握,這是因為這兩種材料目前仍處於少數的寡占市場。

在15吋LCD背光模組價格趨勢方面,在市場激烈競爭之下,價格仍將持續走跌,未來背光模組的價格趨勢如圖5所示。

偏光板

偏光板能將自然光轉換成直線偏光的元件,其機能是將入射光直交而將偏光的成分加以分離,其中一部份是使其通過,另一部份則是吸收、反射和散射等作用使其遮蔽。

偏光板主要結構包含PET離形模、PSA感壓性黏著劑、TAC三醋酸纖維素、PVA聚乙烯醇、WV(WideView)Film、EVA熱融膠與PET離型模等,整個偏光板結構如圖6所示。

其中以TAC與WVFilm較為攸關。

以TAC而言,這種應用在底片上的化學材料,目前主要的全球軟片生產商皆有生產,其中Fujifim佔有TFT-LCD應用之TAC七成以上。

而WVFilm部分,目前除IPS、MVA及PVA等少數廣視角技術外,80%以上15吋面板採用WVFilm材料作為第二層保護材料(表4)。

在技術部分,至於目前偏光板發展之穿透度與偏光率已至極致,未來發展重心在於厚度的減小與反射率的降低。

相位差膜與PI配向膜廠商積極整合偏光膜技術,未來發展值得注意。

在整個產業結構部分,整體產業以日商日東電工(NittoDenko)、三立(Sanritz)/力特光電(Optimax)、住友化學(Sumitomo)、Polatechno,以及韓商LGChemical、Ace-Digitech等為主。

彩色濾光片

彩色濾光片(ColorFilter,CF)是指在液晶平面顯示器面板的表示影像上予以著色功能的基本組件,不僅影響整個液晶面板的顏色特性,也對一些面板的基本性質如對比值、亮度和表面反射等有所影響。

彩色濾光片在種類可分成三角形、正方形、線條型與馬賽克型等不同種類的配置。

不同於STN正方直條型排列,NB為了省電功能而以長方直條型排列,Monitor以馬賽克型排列呈現最佳的色彩表現,MVA以獨家的八角形萬花筒式排列,由於具有反應速度快和色彩不失真等性質,和三角形排列方式一樣,是目前液晶電視產品技術應用主流。

在技術發展部分,主要有以下幾項趨勢:

例如減少BlackMatrix金屬光阻膜層的寬度以提高CF的開口率(ApertureRate),增加亮度與色彩對比;以內建於彩色濾光片的柱狀Spacer取代原有的外加式球狀Spacer,可使厚度更一致與增加開口率;使用透光率與純度更高的三原色彩色光阻,使色彩更純正,光線穿透度更高;在廠商發展部分,Toshiba發展出整合式TFT技術(CFonArray,COA),在Array製程上直接上彩色光阻,節省成本且提高透光率,能否成為主流則有待觀察。

從表5來看,在產業發展方面,由於部分具影響性的TFTLCD面板製造廠商採行In-House內部生產CF方式,導致未來全球CF廠商將採行以下幾種策略:

◆配合各廠重要技術開發,以多樣的技術能力極力成為各廠最重要的第二採購來源,技術的取得與在地化的經營成為必需。

◆整合TFT面板廠商,與面板廠成為策略聯盟或直接與面板廠商合併。

驅動IC

驅動IC包含Source與Gate兩種,正常情形下,每片15吋XGA面板需用8顆SourceIC,3顆GateIC,1顆TimingController。

NB機型通常再加上1顆LVDS分頻IC。

SourceIC產能與DRAM價格間接相關,雖然預期DRAM需求在PC回春的效應下開始回升,由於其產能亦呈加大趨勢,屆時SourceIC的價格仍難回升,參考圖7。

台灣本身已經具有相當龐大的TFT/LCD產業根基,參考圖8,在整個產業發展上,已具有良好基礎,在半導體產業目前仍處景氣寒冬下,缺貨狀況不易發生。

未來影響整個驅動IC的發展有幾項觀察重點:

◆封裝技術以COF取代COG以及TCP,更可降低生產成本。

◆LVDS與TimingController整合成一顆IC,可以節省IC成本。

◆製程的進步將使得Source及GateICChannel數增加,可以降低對於IC的需求量。

◆LTPS的出現,由於將IC整合至玻璃基板內,對於整個產業生態將會有重大變化。

而大家所關心的是,這些材料零組件在國產化的效應為何?

與進口材料相比,這些材料的競爭力何在?

我們可以約略整理成一張表做說明,參考表6。

在探討一些相關零組件材料發展後,大家更關心的事情,其實是LCDTV在消費市場的應用所在,發展那些尺寸比較容易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主流市場的消費行為是什麼?

數位電視對於LCDTV的影響因素?

以下的篇幅將陸續就這些問題進行解釋。

從消費者角度看液晶電視

首先從數位電視對未來家用生活的影響為何來看。

目前我們家用電視機所使用的都是類比式訊號,在電視台或是有線電視的系統業者將訊號端從類比式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之後,原有的類比式電視機勢必不能再接收數位訊號,這時候消費者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將購買一個數位機上盒(SetopBox)讓訊號從數位轉成類比,但是消費者將不能享受數位播送之後較高的解析度與畫質。

二是購買一台新的可以收數位訊號的電視機,這是包含LCDTV在內的未來新興家用顯示器的機會,參考圖9。

我們可以從表7當中看到未來數位電視的標準與終止類比訊號的時間點,以目前各國的數位電視發展進度觀察,美國是最快發展的市場,美國能否順利終止類比訊號,將是攸關數位電視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

從圖10當中,我們可以發現,未來新興家用顯示器的產品與數位電視之間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雖然並不是所有的LCDTV、RPTV與PDP在出貨的時候都是帶有數位電視的訊號,但是隨著數位電視的逐步普及,這些產品未來以數位電視相容產品出貨比例將會愈高。

在瞭解數位電視可能帶來的影響後,大家更關心的部分,其實是在LCDTV如何取代傳統的CRTTV,如圖11所示,從技術面角度觀察,LCDTV在GeometryLine、Convergence、Focus皆優於CRTTV,而更重要的是,LCDTV輕薄的體積與環保的訴求,更是受到消費者喜好的重要因素,未來LCDTV若能夠迅速拉近與CRTTV價格時,將會有機會能夠取代CRT在傳統電視的地位。

從圖12中,可以觀察到目前LCDTV佔全球電視機市場的比例為0.5%,目前來看全球的影響力仍是微乎其微,但隨著未來液晶電視面板(LCDTVPanel)逐日下滑後,LCDTV的成長速度將會倍增,到2006年之時,LCDTV將會佔所有TV的出貨比例達到16.7%。

觀察未來LCDTV市場變化,如圖13所示,我們可以發現日本是目前LCDTV最重要的市場,觀察日本市場消費者的行為可以讓廠商在研擬產品策略上有一些參考依據。

以日本消費者使用LCDTV的場合來看,我們可以從圖14中發現,主要可以分成兩類的使用場合,一種是13、15吋的使用場合,另一種則是20吋以上的使用場合。

15吋以下的使用場所是以臥房或個人房間為最重要的使用場合,在客廳的使用比例便不是那麼高;觀察20吋以上的使用場所分佈,客廳則是最重要的使用場合。

不同尺寸的LCDTV每日的觀看時間也有不同,總歸來說15吋以下的LCDTV每日觀看時間小於4小時。

20吋則是大於4小時。

LCDTV應因應消費者使用需求採取不同的行銷方式

從供給面觀點來看,目前由於LCDTV生產廠商較少,技術主要掌握在少數廠商手上。

隨著台灣廠商逐步加入生產LCDTV面板之後,加上第五代以後的生產線順利量產,LCDTV可望以高階、平面化的訴求,逐步佔領整個家用電視市場。

在產品發展部分,目前數位元電視方興未艾,除了美國市場之外,其餘的市場發展仍有待各國政府的努力,在現階段大多數地區來看,遵循類比訊號的傳統電視仍在數年之內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至於發展LCDTV的產品策略部分,對發展20吋以下的廠商而言,應該特別注意在書房裡消費者對於電視的使用行為以及產品應有的設計規格,以一般的消費者在書房裡觀看電視的時間不如在客廳那麼長,加上購買此類產品的消費者本身具有電腦的比例高,因此廠商紛紛推出具有Monitor與TV功能的MonitorTV,以滿足此類消費者的需求,對於產品行銷的策略,則應採用適合房間擺設應有的設計;至於發展20吋以上的廠商,由於產品主要是放在客廳裡,觀看時間較長,在產品功能上需考慮較多攸關於使用壽命的問題;至於在市場行銷部分,要重視產品與傳統TV高度重疊的市場,在產品設計上也應該與客廳的裝潢相容為主。

LCDTV是眾所矚目的明星產品,將會在未來家用顯示器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隨著未來第五代、甚至第六代LCD生產線逐步完成,更多的產能逐步投入LCDTV的面板生產下,未來LCDTV成長性可期,如圖15所示。

偶在網上看到UFFS相關文章.tw/New-Knowledgist/pdf/ips.pdf

“說到液晶顯示電視,就不能不說液晶板,一款液晶電視的好壞主要還是由液晶面板決定的。

目前全球只有10來家廠商有能力進行液晶面板的規模生産,這些廠商主要集中在我國臺灣省、韓國和日本三地。

不過大多數廠商僅僅是液晶面板代工製造商,他們大部分的技術來自于其他廠商的授權;其中比較知名的有富士通Fujitsu的MVA技術、日立Hitachi的IPS技術等。

這麽多新技術中,大部分是以改善視角爲主要物件,而色澤的表現、對比度的提高等也都包含在這些技術之中。

(1)FUJITSU的MVA

富士通Fujitsu的MVA(Multi-domainVerticalAlignment)技術以字面翻譯來看就是一種多象限垂直配向技術。

它是利用突出物使液晶靜止時並非傳統的直立式,而是偏向某一個角度靜止;當施加電壓讓液晶分子改變成水平以讓背光通過則更爲快速,這樣便可以大幅度縮短顯示時間,也因爲突出物改變液晶分子配向,讓視野角度更爲寬廣。

在視角的增加上可達160度以上,反應時間縮短至20ms以內。

MVA在製作程式來說並不會增加太多困難的技術,所以很受代工廠商的歡迎,目前有奇美電子(奇晶光電)、友達光電…等得到授權製造。

(2)HITACHI的IPS

日立Hitachi的IPS(In-PlaneSwitching)技術是以液晶分子平面切換的方式來改善視角,利用空間厚度、摩擦強度並有效利用橫向電場驅動的改變讓液晶分子做最大的平面旋轉角度來增加視角;換句話說,傳的液晶分子是以垂直、水平角度切換作爲背光通過的方式,IPS則將液晶分子改爲水平選轉切換作爲背光通過方式。

在商品的製造上不須額外加補償膜,顯示視覺上對比也很高。

在視角的提升上可達到160度,反應時間縮短至40ms以內。

但Hitachi仍舊改良IPS技術叫做Super-IPS,在視角的提升上可達到170度,反應時間縮短至30ms以內,NTSC色純度比也由50%提升至60%以上。

目前亦有少數廠商授權製造,算是與MVA技術並駕齊驅。

(3)NEC的ExtraView

NEC作爲全球能生産20英寸液晶屏數不多的生産商之一,其也研製出可以擴大可視角度的ExtraView技術。

XtraView增加了瀏覽角度,確保了用戶可以獲得最佳的顯示性能,並可以在上下、左右任何一個方向瀏覽螢幕。

通過擴展瀏覽角度,使得多個用戶可以縱向和橫向模式觀看屏。

此技術目前只應用於NEC的LCD産品中。

(4)SAMSUNG的PVA

三星Samsung電子的PVA(PatternedVerticalAlignment)技術則是一種圖像垂直調整技術,該技術直接改變液晶單元結構,讓顯示效能大幅提升,其視角可達170度,反應時間達25ms以內,500:

1的超高對比能力以及高達70%的原色顯示能力。

(5)PANASONIC的OCB

日本松下(Panasonic)所開發的OCB(OpticalComp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