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08 中国现代史纲要保过精华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0938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8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708 中国现代史纲要保过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03708 中国现代史纲要保过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03708 中国现代史纲要保过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03708 中国现代史纲要保过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03708 中国现代史纲要保过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708 中国现代史纲要保过精华版.docx

《03708 中国现代史纲要保过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708 中国现代史纲要保过精华版.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3708 中国现代史纲要保过精华版.docx

03708中国现代史纲要保过精华版

03708中国现代史纲要(2012年10月保过精华版)

第一章

1[识记]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及其特性?

答案:

一、中国封建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在这一矛盾基础上建立的封建性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具有两方面的特性;

1、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2、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

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2[简单运用]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史称“康亁盛世”。

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其主要表现是:

(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

(2)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需要寻找新邮路的游民不断增加。

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3)思想文化上,历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片言只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死寂。

(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入关时达20余万,到嘉庆时达50万,由于占田食禄,变得无所事事,不劳而获;60万绿营也是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3[识记]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迫使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有哪些?

答案: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1)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中法〈黄埔条约〉,与俄国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2)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公债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北京条约〉;与俄国签订了中俄〈瑗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

(3)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

(4)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两国缔结〈中法新约〉

(5)1887年,葡萄牙胁迫清政府签订〈中萄友好通商条约〉。

(6)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7)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以签订〈辛丑条约〉而结束。

4[识记]资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对中国文化造成的浩劫事件有哪些?

答案:

(1)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对融会了中外建筑艺术精华,珍藏着中国历代图书典籍、文物书画和艺术珍品的圆明园进行了连续12天的抢劫,放火烧毁了这座凝聚着中华民族才智和伟大创造的皇家园林中的“万园之园”。

(2)万寿山清漪园(聚聚颐和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等中国明清两代修建皇家园林,也遭侵略军的焚毁。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对皇宫、北海、中南海、颐和园等地的金银财宝、文物古籍肆意抢劫。

5[领会]简述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一、资本-帝国主义死强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的政治。

1、控制中国的内政。

2、操纵中国外交。

3、享有领事裁判权。

4、把持中国海关。

5、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6、扶植、收买代理人。

二、资本-帝国主义死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3、对华倾销商品。

4、对华资本输出。

5、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6[识记]简述外国列强及基督教利用传教和传播西学的名义在中国为侵华制造舆论?

答案:

西方教会中一部分人利用传教和传播西学的名义为外国列强侵华制造舆论。

(1)他们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

较早的外文期刊有〈中国丛报〉和〈北华捷报〉(后改名〈字林西报〉),是为外国列强侵华服务的。

(2)广学会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英国人李提摩太把“争取中国士大夫中有势力的集团。

启开皇帝和政治家们的思想”作为办会的指导思想。

广学会发行的〈万国公报〉,除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外,还竭力宣扬殖民地奴化思想,为外国列强侵华进行辩护。

7[识记]简述近代中国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答案: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成为关殖民地关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

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了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或多或少有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8[简单运用]简述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特点?

答案:

一、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其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

(2)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洋务企业中,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

(3)70年代以后,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又一次得到了扩充。

二、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又有其特点:

(1)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具有革命性最强。

(2)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从地区上讲主要集中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从行业上讲集中于纺织、面粉,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

传播先进思想。

(3)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9[综合运用]论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答案:

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主要有两对主要矛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二、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2)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3)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10[综合运用]论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联系与区别?

答案: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1)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两大历史任务的联系:

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同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的和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2)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两大历史任务是为区别:

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

(1)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2)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11[识记]简述清政府的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答案:

在外国列强侵略面前,清政府的爱国官兵也同全国人民一道英勇抗击侵略者。

(1)鸦片战争开始后,清朝的许多爱国官兵英勇奋战,拼死抵抗。

1841年2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7月,副都统海龄(满族)在镇江战死疆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9年6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守军沉着应战,击沉、击伤军舰多艘。

战争期间,提督史荣椿、乐善(蒙古族)战死。

(3)中法战争期间,1884年8月,法舰攻基隆,10月犯淡水,都被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的守军击退。

1885年初,法舰炮轰浙江镇海炮台,也被击退。

3月,冯子材率领清军和当地民众在镇南关(今友谊关)取得关键性胜利,完全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史称镇南关大捷。

(4)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爱国将士浴血奋战。

左宝贵战死平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在黄海战斗中英勇牺牲,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战斗中为国捐躯。

12[领会]简述19世纪帝国列强对中国造成的瓜分危机?

答案:

(1)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达到高潮。

俄国一直把中国东北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

《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给日本,引起俄国强烈不满,它便联合法、德,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俄国以此为借口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中俄密约》、《旅大租地条约》、《续订旅大租地条约》等,东北全境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2)1898年3月,德国强租胶州湾,将山东草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3)1899年11月,法国强租广州湾,并要求清政府不得把云南、两广割让给他国,滇、桂、奥三省便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4)1898年2月英国要求清政府不得将长江沿岸各省租与他国,长江流域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6月,强租深圳河以南、几龙半岛界限以北及附近岛屿的中国领土99年;7月1日以强租威海卫。

(5)1898年2月英国要求清政府不得把福建让预他国,福建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

(6)美国由于来得较迟,便于1889年9月至11月间照会各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即美国可以获得他国在中国获得的所有权益。

13[简单运用]简述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失败的原因以及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答案:

一、19世纪未期,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并未原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

(2)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二、自1840年到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2)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3[综合运用]论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夕,先进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哪些表现?

答案: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39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了〈四州志〉

(2)1843年,魏源在〈四州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开创了中国控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建忠、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某些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他们一般都反对列强的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对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

二、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图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的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此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2、1898年4月,康有为疾呼,中华民族面临着成为“笼中之鸟,釜中之鱼,牢中之囚”的危险,要求中国人要发愤自救,

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识记]简述金田起义?

答案: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上帝教会教众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

(2)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颁布了重要的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4)到1856年上半年,除北伐失利外,太平军在湖北、江西、安徽和天京附近战场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控制了大片地区,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2[领会]〈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案:

(1)〈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2)《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田分为9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一份,16岁以下分一半。

(3)《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4)不过,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都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所以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它表明,即使是像太平天国这样的农民起义,尽管给腐朽的封建制度以严重的冲击,却难以建立起足以替代腐朽制度的新的社会制度。

3[领会]论述〈资政新篇〉的性质和内容?

答案: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

一、《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1、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2、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3、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举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4、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二、《资政新篇》的性质:

《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方案从一开始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4[识记]简述天京事变及其意义?

答案:

(!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2)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到天京曾经势如破竹,天京事变则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它大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造成了严重的危机。

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一批年轻的将领,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但是,这已经无法挽回败局。

5[综合运用]论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答案: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影响下,各地各族反清风起云涌。

(2)太平天国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历史特点。

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

(3)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太平军所至之处,毁掉孔庙,砸碎孔子牌位,洪秀全还设立“删书衙”,删改四书、五经。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接受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

太平天国将士们与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它亚洲国这遥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6[简单运用]试论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答案:

(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的领导。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既不能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的滋生。

(2)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在于沿岸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太平天国是以拜上帝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也无法维持内部长久的,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

(3)此外,太平天国领导人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

(4)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7[识记]简述洋务派的形成?

答案;

(1)19世纪60年代,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官员如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恭亲王奕欣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

(2)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任命恭亲王奕欣、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

(3)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8[领会]简述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答案:

一、兴办近代企业

1、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1)30余年中先后办过规模不同的兵工厂有24个,其中重要的有沪(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备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宁(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的金陵机器局)、闽(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的马尾船政局)、津(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四局和张之洞在汉阳办的湖北枪炮厂。

(2)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除了造船厂外,还有枪厂、黑药厂、炮弹厂、水雷厂等其他各种分厂。

(3)还设有译书局,聘请中外人士翻译了百余种科技、军工和人文科学书籍,在介绍与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科技文化上起了一定作用。

2、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除了继续办军事工业以外,还开始举办民用企业

(1)洋务派举办民用企业,经营轮船、电报、采矿冶炼(当时称为轮电矿)与纺织工业为四个部门。

(2)洋务派举办民用企业的资金全部或大部由政府筹集,也吸收一部分商股,主要由政府派官员管理,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几种形式,其中,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

(3)最重要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1、1961年1月有奕、文祥等奏请训练八旗兵丁使用洋枪洋炮。

2、到19世纪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

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一直由李鸿章管辖。

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从19世纪60到90年代,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主要三种;

(1)一是翻译学堂,主要培养翻译人才,比如,1862年奕奏请创办京师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

(2)二是工艺学堂,主要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

(3)三是军事学堂,加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

2、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遣4批120名幼童赴美学习,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的16岁,平均年龄12岁。

9[简单运用]简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答案: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擦拭教育的开始。

3、传播的新适应,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

二、洋务派在30多年的洋务运动中,相继开办几十个近代化的企业,建立了近代化的海军,但中国却没有富强起来,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4、此外,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又多方阴挠,“一闻修建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

10[领会]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如何宣传变法维新主张?

答案: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以下行动宣传变法维新主张:

(1)向皇帝上书

康有为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康有为则成为举国注目的倡导维新运动的旗手。

(2)著书立说

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人类公理〉等著作,梁启超写了〈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的前两篇,汉译名为《天演论》

(3)介绍国外变法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希望中国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走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道路。

(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影响较大的学会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影响较大的报纸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