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0887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docx

《最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docx

最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2020最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9月)试题

(1)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

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

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

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

他太需要休息了。

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

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

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

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

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

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

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

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

车头向下,尾巴翘起。

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

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

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

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

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

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

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

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

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

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

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

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

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

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

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

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

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

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

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

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

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

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

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

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

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

而他也终于明白: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

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

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

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B.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

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D.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5.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

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

加上“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的疯狂“造街”,不仅使古村落因过度开发失去原真,而且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浙江省对古村落的开发保护值得各地借鉴。

以××市新叶村为例,该村是我国首批传统村落,是国家文物局保护与利用综合试点推进的6个村落之一。

新叶村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

在保护过程中,积极采取“规划新区,保护老区,有序过渡,和谐共生”的办法,来降低老区的人口密度,同时引导村民发展相关的旅游事业。

(摘编自20xx年6月28日《广州日报》)

材料二:

大量古村落因人去屋空而破败甚至消失,意味着文明的断裂,现代人在享受幸福生活时如果丧失了“文化之根”,这种幸福只能是不完整的,因此,国家肩负着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的责任。

党的xx大将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保护、振兴古村落自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一个古村落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关键在于这个村落要能够人丁兴旺,只有有了足够的人气才能让古村落有生气。

一些列入了保护名录的古村落,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能够吸引到一些旅游资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样板,如江南地区的乌镇、周庄等古镇。

但是更多的古村落并不具备像这些名镇那样的丰富资源,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客流,而一些新造的旅游景点也不足以体现传统文化。

因此,保护古村落,更重要的是要让古村落能够留得住人,说得具体点,就是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

(摘编自20xx年12月11日《澎湃新闻》)

材料三: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公布了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4153个传统村落。

然而,中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平均每一个县被收录的古村落不足2处。

据调查统计,20xx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xx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

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相当于一天之内就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

至今,全国的自然村已只有约200万个。

面对急剧消失的古村,“救火式的奔走根本跑不赢古村消失的脚步”,公益组织的力量似乎分外薄弱。

20xx年11月,汤敏辞去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在深圳发起成立“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着手建立“全国古村落保护与活化联盟”,尝试用“互联网+公益”的方式为古村保护积蓄能量。

汤敏认为,在“互联网+”语境下,利用扁平化与便捷快速的社群链接,既让社会创新走向多维立体生态,也能让“古村之友”聚合出巨大的价值增量。

“一个人干出100分,就只是100分,一万个人干出70分,那就是70万分。

”汤敏说,如今,

古村落保护不缺政府的支持,也不缺商业的力量,缺的是公众参与,“对古村落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让老百姓自己来保护,引导大众的文化自觉,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习惯。

而如今,互联网正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容易和可能。

(摘编自20xx年1月23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摘编自中国高陵网)

7.下列关于“古村落保护”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古村落往往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讲,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和传承文化之根。

B.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是党的xx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肩负的历史重任。

C.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人是关键因素,要让古村落拥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

D.大力增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是当前应对古村落急剧消失现状的根本之举。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同质化、低水平重复“造街”的做法,违背古村落保护初衷,属于过度开发,难以对古村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B.浙江省××市新叶村坚持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因而入选我国首批传统村落。

C.古村落破败消失与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不无关系,只要放缓城市化进程,就能有效遏制古村落的破败消失。

D.“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等网络组织的成立,使得“互联网+公益”的方式成为古村保护的主要途径。

9.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古村落。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李进,保定曲阳人。

幼隶军籍,初从万户张柔屯杞之三叉口,时荆山之西九十里曰龙冈者,宋境也。

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

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戊午,元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

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

冬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

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

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

“彼可取也。

”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

守门者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

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

进以功受上赏。

己未春二月,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

夏五月,宋军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

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而阵,天泽乃号令于众曰:

“听吾鼓,视吾旗,无少怠也。

”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帝指顾谓诸将曰:

“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

”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

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皆以功受上赏。

世祖即位,入为侍卫亲军。

中统二年,宣授总把,赐银符。

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

从至掺八里,遁还。

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

明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

元贞元年春,卒。

(选自《元史·李进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B.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C.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D.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戌,系干支纪年,在古代还有用年号纪年的,如文中的“中统”与“元贞”。

B.百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长,隶属于千户。

C.二鼓,即二更天,我国古代有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的,二更相当于凌晨一点到三点。

D.行在所,又叫“行在”,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进跟随张柔,初建军功。

张柔引兵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河交战,李进率兵辗转作战,夺取宋军大舰,因战功升为百户。

B.李进担任总把,有智有勇。

李进被史天泽封为总把,跟从作战,在七十关趁夜袭击宋营,受伤也不在意,最终取胜。

C.李进作战勇猛,屡次受赏。

皇帝亲临前线,李进因交战时表现突出,被赐锦衣、名马;在浮图关作战,李进被赏赐五次。

D.李进被俘逃回,仍受信任。

李进在洪水山与敌人作战,寡不敌众,兵败被擒,行至掺八里伺机逃回,仍接连被授官职。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

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

“彼可取也。

”(5)

(2)帝指顾谓诸将曰:

“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

”(5)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定风波

李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烟月锁莲塘。

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②重叠意,谁寄?

解鬟临镜泣残妆。

沉水香消金鸭③冷,愁永。

候虫声接杵声④长。

[注]①央:

尽。

②回文:

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

 ③金鸭:

如鸭形的金属香炉。

④杵声:

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

14.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雁过秋空夜未央”,开篇写北雁南归、长夜漫漫,点明具体时间。

B.“隔窗烟月锁莲塘”的“锁”字,既写景致特征又含人物观景心情。

C.“沉水香消金鸭冷”写香不觉间已燃尽,以香消炉冷表现时间推移。

D.末句“候虫声接杵声长”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

15.全词抒发了主人公长夜难眠之愁,说说引发主人公愁绪的原因有哪些?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现阶段幼师的教育水平良莠不齐,幼儿园质量有高有低。

因此必须对儿童集中保育教育机构和学校等实施特别监督,确保办学质量。

②谁都不曾料到,经过短短的三十几年,深圳便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接袂成帷的大都市,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③博物馆坐落于风光旖旎的龙泉山西麓,院外游人络绎,车水马龙,庭内椿萱并茂,雅致恬静,古城的历史文化安详地等你体味,琢磨。

④受观念和设施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地“送书下乡”活动普遍存在乡村居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有的乡村图书馆甚至难以为继,改作他用。

⑤《战狼2》上映之后,一路高歌猛进,咄咄逼人,创下华语影史多项票房纪录,仅用12天就问鼎中国电影最高票房。

⑥“双节”期间,各地紧抓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确保党员干部廉洁过节。

记者在山西、天津、湖南等地看到的是一片风清气正的景象。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体现了党的xx大精神,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B.3月17日,20xx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决赛在江陵冰壶中心举行,在中国队以6比5战胜挪威队获得金牌后,实现了中国代表团冬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C.走班、上课怎么组织?

老师的工作量怎样设定?

学校管理怎样改革提高?

目前,教育部正在配合指导北京、山东等省市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破解、研究面临的这些问题。

D.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把xx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呈现在大银幕上,既有尖端科技、重大工程带来的视听冲击,也有亲历者专访、民生故事所带来的情感共鸣。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欣闻贵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B.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今日毕业,赠照一张,敬请笑纳!

C.他们兄弟手足情深,是和他们家妯娌关系处理得好分不开的。

D.公司的这一举措深受广大员工欢迎,所以其他公司纷纷效尤。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民间偏方一度盛行,其中那些流传甚广的育儿偏方更是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在千百种的偏方单方中,①________?

如果按照临床医学的数据分析怕是百分之几都达不到,更多的所谓“灵验”都是基于人们的口口相传,甚至有可能是以讹传讹。

这些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药物偏方和育儿方法,不仅不能治病,②_________。

育儿先育己,脑子是个好东西,对所谓偏方单方,③__________,不要听风就是雨,盲目从众,或者抱着不妨一试的心态,有病乱投医,最后坑的是自家孩子。

21.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仿写一个表达对故土或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

我国古典诗歌内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后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

仿写: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近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连续发生多起滴滴司机杀害乘客、性侵、性骚扰事件,特别是8月24号发生的浙江温州乐清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途中被害案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极大愤慨。

8月31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决定从今天起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开展进驻式全面检查。

目的是以“8·24”乐清案件为切入点,立即开展安全专项检查——要坚持“全面覆盖、突出重点”的原则;要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形成检查合力;要以安全为核心,开展全面检查;要强化对存在问题的整改与问责;要加快形成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A2.A3.B

(二)

4.C

5.①“你有多重要”首先指车祸发生后主人公在车上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他的举动可能会让整个汽车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②“你有多重要”也指主人公毅然选择留下来帮助车内的人脱险,由于他的存在,一车人的性命才得以保全;③标题与第二段中主人公认为“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的想法形成对比,揭示文章主题。

6.①小说的结尾营造了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暗示主人公重新拾起希望的心理变化;②照应小说开头,再次写到回家,使文章首尾圆合;③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表明“他”要从家乡出发,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三)

7.D8.A

9.①保护、开发并举,相互促进、支撑,形成良性循环;

②增强古村自身文化吸引力,保证客流量与住留人口;

③利用“互联网+公益”创新保护形式,壮大公益力量;

④引导大众文化自觉,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习惯;

⑤健全和完善古村落保护相关制度,加大古村落保护力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

10.B11.C12.A

13.

(1)史天泽命令李进前往关下劝说、招降他们,守关的士兵不接受劝降。

李进悄悄察看小路,回来后禀告史天泽说:

“敌军的堡垒能够攻下。

(2)皇帝指着(李进)回头对众将领说:

“那个在白色军旗下面穿着红色短袖衫冲在前面的人,是谁?

(二)

14.D

15.a美好往事不堪回首;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