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特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0814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的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文学的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文学的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文学的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文学的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的特征.docx

《文学的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的特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的特征.docx

文学的特征

第二章文学的特征

[本章内容提要]

文学的特征是和文学的属性紧密联系的,也即是说文学的特征是由文学的属性所决定的,在第一章中,我们把文学的属性归结为三个方面:

意识形态性、审美属性和语言属性,而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文学的审美属性。

从审美的属性方面来说,任何一种审美活动都具有形象性、想象性和情感性的特征,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亦然。

从意识形态的属性和语言属性方面来说,文字正是以想象的方式,通过语言媒介而构筑的渗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感性形象来体现它的意识形态性的;而从想象性方面来看,文学作品虽然是作家在想象中构筑的世界,但是它又以种种手段反映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因而文学的想象还涉及到文学的真实性问题。

总之,从文学的属性出发,文学具有着形象性、真实性、情感性和符号性这四个特征。

第一节文学的形象性

一、文学形象性的涵义

提起文学,我们就会想到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名著以及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魯智深、武松、林黛玉、贾宝玉、孙悟空、安娜·卡列尼娜、艾斯美拉达、哈姆雷特,等等,这些人物形象都是叙事性作品中所塑造的文学形象。

而自然界的风花雪月、山水风物、天光云影、梅兰竹菊在文学作品中所构成的优美意象也是文学(尤其是抒情性作品)所塑造的形象。

文学总是以某种形象而呈现于人们的面前,沒有形象,就不成为文学。

形象是文学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其他的意识形态如哲学和社会科学是用概念、范畴通过逻辑归纳、演绎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感悟,而文学则以形象思维来表达作家对世界的感悟和评价。

所以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思基说:

“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政治经济学家被统计材料武装着,诉诸读者或听众的理智,证明社会中某一阶段的状况,由于某一原因,业已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

诗人被生动而鲜明的现实描绘武装着,诉诸读者的想象,在真实的图画里面显示社会中某一阶段,由于某一原因,业已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

一个是证明,另一个是显示,可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逻辑结论,另一个用图画而已。

①”在这里,别林斯基明确地指出了哲学家和诗人在说同一件事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

前者用归纳、分析、推理的三段论方式,后者用形象和想象。

但是他在论述哲学与诗的区别时又失之简单和片面,两者并非仅仅在表现形式上有不同,而且在表现对象上也有所区别。

“形象”一词的原意,本来是指人或物的形体和外貌;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是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而创造出来的,渗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生动、真实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画。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已不再是现实生活中未经加工的自然的人和物,而是渗透着作者主观情感和一定思想倾向的人物和图画,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文学形象也不是对生活原物的机械描摹和简单再现,而是经过作者加工、改造过的生活图画。

文学作品中的各种人物是形象,每一个景物、每一个场面和环境也是形象或构成形象的元素。

在抒情性作品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也是一种文学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种种形象,是已经渗透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创造物,社会中的各种物象在文学作品中已具有了主观性、情感性和审美性。

比如,中国古代作家罗贯中在他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形象,已不再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是融合着作者思想感情和思想倾向的文学形象。

元人马致远在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等自然景物,这些在他的作品中已成为文学形象,已渗透着作者的感情,是作者来构筑一种凄凉、愁惨的意境的文学形象。

所以说,文学形象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二、塑造形象是文学的根本特征

文学总是以某种形象呈現在读者面前,作者在创作时必须要塑造形象。

在叙事性作品中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在抒情性作品中主要是创造意象和意境。

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与文学形象的塑造有极大的关系。

读者阅读作品时也主要是通过形象去认识和把握作品的意蕴。

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欣赏都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文学活动总是紧紧围绕着形象。

比如,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等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多余人”的人物形象来揭露沙皇统治下的社会黑暗,以此来抨击农奴制度,表达作者对美好的社会制度和光明生活的向往。

法国作家莫泊桑在小说《漂亮朋友》中塑造了杜洛瓦等资产阶级人物形象,以此来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虚伪、狡诈、抨击资产阶级制度的腐朽。

我国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他的《江雪》一诗中,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构筑了一种冷寂寒荒的意境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受。

总之,文学以形象来反映和表现生活,无论在小说、诗歌、散文还是在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作品中,文学总离不开形象。

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并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是文学的根本特征。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

文学形象是作家根据现实生活和创作意图提炼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归纳起来,文学形象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㈠具体可感性

文学中的形象,总是具有个别、具体的可感性,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情。

在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形象是文学形象的核心。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塑造出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思想感情。

比如,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短篇小说《阿霞》中对阿霞形象的描写:

我第一眼望去觉得她非常秀丽,她的浅褐色的圆脸,细小秀气的鼻子,几乎像孩子般的两颊和一双明亮的黑眼睛,在这张脸上有着她自己的、独特的东西,她的体态优美,不过她像还没有发育完全。

……她一刻也不能安静地坐着;不时发出笑声,而且笑得非常古怪:

似乎她不是笑她听到的话,而是笑她头脑里想到的各种各样的念头。

她的大眼睛发亮地、大胆地直望着人,但有时她的眼睛微微眯缝起来,这时她的目光就突然变得深沉和温柔了。

通过这段描写,一个天真活泼、可亲可爱的阿霞形象仿佛活脱脱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人们似乎见到了她的音容笑貌。

这里阿霞的形象给人一种生动的、具体的可感性。

在抒情性作品中,文学也总是以某种可感的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宋代柳永的的词《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在这首词中,作者也是以种种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来构成一种意境,以此来抒发他伤离感别的情感。

㈡普遍概括性

文学形象虽然具有具体可感性的特点,但文学形象又不是现实生活中某个具体的人或景物的机械的摹仿与再现,而是作家经过加工、提炼而创造出来的形象,它是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所选取或集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这种形象一方面代表着某一类人和事物,另一方面又仅仅局限于形象本身,它象征或体现着某种意味、观念和情感。

比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他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代表着人类的精神自慰本能;而古典小说《水浒》中的吴用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代表着古代的军师和谋士的形象,是智慧的化身。

再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杨柳象征别离,杜鹃象征思归,渔翁代表着隐士高人的形象,等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代表或象征着某一种类型的人事从而使形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概括性。

文学形象的这种普遍概括性是与具体可感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这种具有普遍概括性和具体可感性统一的形象来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㈢情感性与思想倾向性

文学用形象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和观念,文学形象也总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感倾向性的。

作家在塑造文学形象时总是不同程度的渗入他的情感,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他的情感态度:

对其塑造的形象或恨,或爱;或是怜悯同情,或是厌恶冷漠;或是讥讽嘲笑,或是倾注着满腔柔情,以此来感染和打动读者。

同时文学形象中也渗透着作家的思想倾向:

或是进步的或落后的;对人生是入世的积极进取,或是悲观厌世,或是逍遙遁世;是倾向于劳动人民的,或是倾向于反动阶级的立场的。

总之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透露出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

例如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阿Q的形象包含“衰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种种青春女子的形象,渗透着作家对这些女子不幸命运的同情和一种“怜香惜玉”式的柔情。

同样,文学形象在饱含着作家的情感时也自然地渗透着作家思想倾向。

阿Q形象在饱含着作家对此形象的怜悯和同情的同时,也渗透着作家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深恶痛绝,体现了作者要以文学来唤醒麻木的国民灵魂和疗救精神疾病的思想倾向;曹雪芹塑造的女子形象也渗透着他的那种人生虚无的悲观主义思想倾向,如此等等。

当然,文学形象中作家的情感和思想倾向是通过形象的个性、语言和行为方式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非特别地指出来的,使读者在种种生动具体的形象中感悟和领会作家及其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思想倾向。

四、文学形象的类型

文学以形象来表达作家的情感和认识,古今中外难以数计的文学作品塑造了大量形态各异的文学形象,但总括而言,文学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㈠叙事型文学形象

叙事文学形象主要是指那种以表现社会生活中人物、场景、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主要目的而塑造的文学形象这种类型的文学形象主要在小说、叙事诗、叙事散文、戏剧文学等文学体裁中体现出来。

比如《水浒》中塑造了宋江、武松等一百零八个好汉的人物形象,以此来展现宋代的社会生活场景、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

叙事型文学形象主要以“叙述”的方式真实而具体地表现社会生活,因而叙事型文学形象有着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作家的情感和思想倾向往往不是直接明显的流露,而是隐含在对人

物形象的塑造和现实场景的描绘中。

一般而言,作家的情感和思想倾向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而表现出来的。

比如《红楼梦》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反抗的思想倾向是通过贾宝玉的某些“疯话”和乖僻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而曹雪芹那种对妇女的同情和怜爱的感情是通过贾宝玉的“怜香惜玉”的行为以及对大观园中女子的悲惨命运的描绘而表现出来的。

如同恩格思斯所说的那样:

“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①

第二,具体而细致地致刻画人物和客观环境。

叙事型文学形象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场景叙述性的再现,为了较好地达到这个目的,作家常常在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以及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作具体而细致的刻画和描述,以使文学形象更为生动和丰满。

比如《水浒》中叙述武松景阳冈上打虎的前后情景,既有对武松这个人物形象的粗犷、豪爽性格的细致刻画,又有对武松在冈下与冈上心理活动的描绘,还有对黃昏时景阳冈上客观环境的具体描写。

这些叙述和描写,使文学形象完整生动、充实而又符合生活逻辑。

在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叙事型文学形象都有这个特点。

第三,完整而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

叙事型文学形象既以叙事为手段来展现社会生活,(尤其在古典小说中)那么就必须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以达到其叙事的目的。

如果沒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有某一事件或心理活动的片断,读者将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现代派小说以及后现代小说,有意打破古典小说的那种完整、连贯的叙述方式,以时空的交错或一部作品中多种结构的叙述方式来表现生活,形成了零碎、散发跳跃的特点;但在其多重结构中,每一结构中的故事情节和心理活动也是相对完整的。

现代派小说与古典小说所不同的只是现代派小说往往在一部作品中并非只叙述一个单一的故事情节,而是多种结构(多重故事)的相互对比与交错。

叙事型文学形象必须体现出叙述和展示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经历、命运的特点。

另外,复杂而曲折的故事情节是叙事型文学形象得以生动而丰富表现的手段。

沒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叙述性文学形象则往往是单薄而乏味的。

比如《水浒》对以宋江、晁盖为首的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从揭竿起义到朝廷招安一直到后来各自生死离散的全过程的描述,不仅生动丰满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也使这场农民起义的整体叙事形象得以完满而生动地体现。

在整部作品中,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不仅使每个人物的个体形象丰满而真实,同时也使整部作品的整体形象充满着活力和魅力。

叙事型文学形象的这三个特点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三者的共同作用使得叙事性文学形象具体生动、丰满,从而较好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真实的表现社会生活。

㈡抒情型文学形象

抒情型文学形象主要是作者在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和以抒情为主要表现倾向的意象与形象。

它是情与景、客体的物象与主体的情感交融互渗而构成的一种文学形象,是主客观的统一。

抒情性文学形象偏重情感性、主观性。

同样,意象也是一种抒情型文学形象,意象与意境的共同特征是,二者都以意为主,意境是意中之境,意象是意中之象,都是在主体情感和意识观照中的对象。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意象往往是单一的或一组相对独立的形象,而意境往往是众多意象组合、联结从而结成的一种较完整的情景交融的状态。

二者都属抒情型文学形象。

抒情型文学形象的特点是:

①外在的物象都染上主体浓郁的感情色彩,甚至达到一种物我交融,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一种境界。

客体只为抒发主体的情感服务,在主体的情感笼罩下,客体注入了主体的灵性,使对象主体化、生命化。

比如宋人晏殊的词“槛菊愁烟兰泣露”,李白的词“寒山一带伤心碧”。

在这里,菊的“愁”,兰的“泣”,碧山“伤心”都是主体将自身的情感投射于外在的物象,使物象染上主体的情感色彩,从而产生一种移情现象。

②抒情型文学形象因为服从于主体抒发情的需要,故而在作品中,作者

往往将形象加以夸张变形,以便更好的突出和表现表现主体的情感。

比如李白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贺诗“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均采用了夸张手法使形象依据情感需要而变形,从而使形象饱含了感情色彩。

㈢象征型文学形象

象征型文学形象是指在文学作品中的某种形象隐喻。

或暗示着另一种形象,或代表着主体的某种精神心境或意念,它是借“他象”而写“此象”,借物象来写“心象”。

象征型形象的一个特点是:

“‘象征’具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

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現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

”①象征型文学形象在一种文学传统中,往往作为一种不断重复出现的传统意象,比如中国文学中的“杨柳”、“杜鹃”、“松、竹、梅、兰”等形象,在中国文学传统中都具有象征的意义,从而成为象征文学形象。

象征型文学形象由于它在一个民族的文学传统中不断重复和持续的出现,因而往往通过文化传统的积淀而成为一种集体的共识。

比如“松树”、“兰花”在中国文学中,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也无论在叙事文学作品中还是在抒情文学作品中,几乎都被作为一种坚毅和高洁的精神或人格的象征。

对文学形象的叙事、抒情、象征这三种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

在文学作品中,这三种类型的文学形象有时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结的。

某种文学形象在特定的语境中,可能不仅是叙事的也是象征的或抒情的。

比如“愚公移山”的神话和“西西弗的神話”,这类神话中的文学形象既是叙事型的又是象征的,是叙事与象征的合一。

而在某些叙事作品的文学形象虽然属于叙事型文学形象,但它在某种具体情境中会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体现出叙事与抒情的统一的特点。

如曲波的《林海雪原》叙说了老中医胡荣华在亲人被土匪特务杀害之后,含冤出家后的情景:

“从那以后的日子里,胡荣华先生就伴着晨钟暮鼓,伴着他躺在地下的亲人,白雪皑皑,山谷空空,松涛飒飒、孤庙寂寂,消磨着他那无限凄凉的时光,吞咽着全家的奇冤大仇……。

”①在这段文学描写中的文学形象便在叙事中含有极浓的抒情意味。

因此我们说,对文学形象类型的划分只具有相对意义,对这种文学形象类型的区分应根据作品的具体语境来确定。

五、文学形象的语言特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以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形象和表现作家的思想情感,而且语言不仅仅作为文学的媒介和工具,同时也构成文学的本体,如果去掉语言就不存在所谓文学,所以高尔基认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作家以语言来塑造文学形象,这样文学形象与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由此而决定了文学形象具有着语言特征。

文学形象的语言特征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㈠模糊性与想象性

由于文学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读者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观照文学形象,因此无论作家还是读者都必须通过想象作为中介,这样,文学形象便不象绘画等视觉艺术形式那样给人一种较直观和明晰的形象,文学形象即使语言描得再精细,它在人的想象中始终是相对模糊的,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经历来理解和想象文学形象。

西方人和中国人在读“红楼梦”时所想象中的林黛玉形象各不相同,虽然都同样将其理解为弱不禁风的古典仕女,但在各自的想象中是有差异的。

而林黛玉形象究竟是什么样的,在人们的想象中总是相对模糊的,因为她的形象具有模糊性,人们在将文学形象转换为视觉形象时便有很大的灵活性。

电影《红楼梦》和电视剧《红楼梦》以及粤剧《红楼梦》分别选用不同的演员饰演,我们却不能断定在视觉形象上哪个更接近文学形象中的林黛玉。

由此可见。

由文学形象的语象特征便带来文学形象的模糊性。

㈡多面性与流动性

文学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因而能够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中多面地展开和描绘文学形象。

从空间角度看,文学可以描绘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的文学形象,比如《红楼梦》中在描写贾宝玉和薛宝钗洞房花烛的喜庆情景的同时,也表现了林黛玉在潇湘馆含恨归天的凄惨情景。

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在同一时间内,文学形象在空间上得到不同展现的情景比比皆是。

从时间角度看,文学可以在时间的延续中,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文学形象,通过在时间流动中所发生的不同事件来塑造文学形象,使形象更生动、更丰富、更完整。

比如宋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在不同时间内,洞庭湖的朝、暮、阴、晴等不同的景象来构筑在岳阳楼上所看到的不同意境,因此使洞庭湖的景象呈现出多样性和生动的图画。

文学往往通过语象的转换来塑造和把握同一时空或不同时空中的文学形象,在这种语象的转换中,文学形象具有着多面、立体和丰富、生动的效果。

文学的语言特征使得人们对文学形象的理解和对语言所构筑的形象的理解上,会有许多差异,人们通常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结构等因素来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文学形象。

比如说“太阳从东方升起”这个语象的理解:

如果是生活在大漠高原上的人,他也许是想到太阳从东方的广阔的大漠上升起的形象;而长期生活在海边的人,也许会想大海从东方海天一线的边际上升起的景象;而生活在山区的人,也许想到的是太阳从东方的山岗上升起的景象。

这是由于文学形象的语言特征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而引来的文学形象的多面性和流动性的特点。

由于文学形象用语言作为媒介来表达,而语言在具有客观普遍意义的同时,又具有主观的差异性,因而文学形象的语言特征在某种相对确定的范围的同时,又具有相对的模糊性和主观想象性,而且还具有多面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这样使得文学形象更生动、更丰富和更有魅力。

第二节文学的情感性

文学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

文学作品总是或深或淺、或隐或显

的渗透着作家的种种情感因素。

作家通过文学来表达情感,同时也通过作品中所包含着情感来感染和打动读者。

情感的表达是作家创作的动力因素之一,而通过情感来感染和打动读者从而净化人们的情感是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

文学如果沒有情感将失去它的生命。

因此,情感性是文学的又一重要特征。

一、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

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人们对人类的各种情感的表达:

欢乐、悲伤、忧愁、相思、爱恋、恐惧、绝望、愤怒、温柔、凄婉,等等。

人们在他(她)生活和生命的历程中,在与自然、社会的接触中,在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中,总会产生各种情感,而情感的宣泄和表达往往成为人们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

许多文学作品常常是在作者的情感驱动下产生的。

司马迁曾说过:

“《诗》三百篇,大扺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过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①王实甫也说:

“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洩,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相思向谁说!

”②作家在通过文学宣泄情感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了作品之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感在作为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的同时又有感染和激发读者的情感的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渗透着作家強烈的情感,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常常使作品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使得读者与作者同喜共悲、同忧共乐,情感成为联结作品与读者、作者与读者的中介。

如果在文学创作中沒有情感的投入,那么作品将是枯涩的、毫无生气和毫无感染力的同样,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如果沒有情感的投入和交流,那么对作品的理解将肤浅的、表面的和乏味的。

这样,我们便能认识到情感在文学中的另一作用:

情感使文学作品具有感染力,它激发起读者的某种相类似的情感,从而使得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成为一种审美交流,一种情感的对流,而非单纯被动的灌注或接受。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在一九七六年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的受奖演说中引用英国作家康拉德的说道:

“艺术家首先只以他自身为对象,他深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在这个孤寂的领域里寻找‘感人的言词’。

艺术家所感动的是我们欢快和惊愕的本能,我们的怜悯心和痛苦感,是我们与万物的潜在的情谊——还有那难以捉摸而又不可征服的与他人休戚与共的信念,正是这一信念使无数孤寂的心灵交织在一起……使全人类结合在一起——死去的与活着的,活着的与将出世的。

”①是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将不同时空、不同民族的人们的心灵联结起来。

沒有情感的渗透和投入,文学将失去它巨大的感染力和令人荡气回肠的魅力。

二、审美情感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唐代诗人陈子昂那首: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其强烈的情感宣泄而使之成为传颂千古的名篇。

从表面上看来,诗人所表达的是他本人那种孤独的忧愤的个人情感,但是却能打动古往今来无数的后人。

由此,我们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仅仅是他个人的情感,还是人类普遍的情感?

如果说是表达了人类普遍的情感,我们在诗中只见到诗人“独怆然而涕下”如果说表达的是个人的情感,为什么有会众多的读者心理产生強烈的共鸣?

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任何情感表现都不是单纯个人化或单纯社会化的。

人有七情六欲,但人的所有情感都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接触交往中产生出来的。

作家所表达的情感,必然是他所体验过的情感,因此他的情感表达必然会具有个体性的特征。

但是作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或那种情感,他的对情感表达的方式为什么会选择某种人们所认同的方式呢?

那是因为每一个作家都必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他的情感表达的方式,他的情感的产生和情感的内容都受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文学中情感的表现又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㈠审美情感表现的个体性特征

人与世界接触,在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和价值关系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触和情绪、情感。

每个人对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以及他所接触的一切事物总是带着某种情感态度来认识和评价,或是喜欢、或是憎恶、或是冷漠、或是愤怒,等等,不可能有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纯客观”态度。

文学作为作家表达自身和人类普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总是融入了作家的个体的情感因素,不可能使创作在绝对的“感情零度”中进行。

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中曾说过:

“一个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这一非常实际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莎士比亚?

显然我们感兴趣的不是他与众人有共同之处,否则我们可以,研究任何一个人;……我们要寻找的是莎士比亚的独到之处,即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的东西;这明显的是个性和价值的问题。

甚至在研究一个时期、一个文学运动或特定的一个国家文学时,文学研究者感兴趣的也只是它们有别于同类其他事物的个性以及它们的特异的面貌和性质。

”①显然,伟大的文学家之所以是独一无二的,是因为他在运用文学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时,总是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体验。

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人化的产物,无论有多少外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最终总要通过作家个体来表现,因而文学中的审美情感表现不可避免带有作家个体的特征。

比如古往今来都存在的对離愁别恨的情感的表达,在不同的作家那里,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在杜甫笔下是:

“人生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