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0597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校园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关于校园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关于校园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关于校园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关于校园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校园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调研报告.docx

《关于校园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校园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调研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校园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调研报告.docx

关于校园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调研报告

关于校园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调研报告

前不久,为了申报“利用少先队课程培养少年儿童劳动意识”的课题,我在学校从学前班到六年级随机抽样调查了50名同学。

我的调查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劳动意识;二、劳动技能。

结果,让我触目惊心,百分之八十的同学没有劳动意识,百分之六十的同学缺乏起码的劳动技能。

按理说,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天经地义的事。

因为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众所周知,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劳动进化的结果。

如果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

正是基于上述朴素的唯物史观,古今中外的众多有识之士都高度关注对下一代进行劳动教育,视培养下一代的劳动技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为己任。

高尔基说: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卢梭语);“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马卡连柯语)……由此不难看出,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点,是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不懈的教育方针。

《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统化。

客观公正地说,党和政府对劳动教育是高度重视的。

我国的劳动教育,理应不是目前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如此令人不容乐观的现状。

追根溯源,笔者认为制约劳动教育的因素是应试教育、校园安全和家庭教育。

我们现在的教育,主要就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只要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是优生,就是人才;学校怕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不敢也不愿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更不敢组织学生进行劳动;还有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只有一至二个孩子,家长极易产生溺爱情节,视子女为“小公主”、“小皇帝”。

正是由于学校、社会、家庭都不同程度地漠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才造成了下一代劳动意识的严重扭曲和劳动技能的严重匮乏。

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没有正确的劳动意识,未能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势必会被社会淘汰。

推而广之,如果我们的下一代都是如此无能,作为成人社会的我们必定会感到脸红心跳,失去希望。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家长、学校应该齐心协力,家校联动,让孩子从小树立劳动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怎样才能实现上述目的呢?

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1、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意识

学校要利用班队会、升旗仪式等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

2、建立合理的劳动技术课程体系

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在课程结构的安排上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情况和从学校实践基地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好和兴趣,形成合理的劳技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3、从实际出发建设实践基地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要有一定时间从事劳动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各学校要根据所开设的劳技课程,按标准建设配套的劳动技术专用实验室和劳技教育实践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学科齐全,素质较高,一专多能,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的劳技课师资队伍,是提高劳技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师资队伍的来源,一是让一部分具有一定专长的文化课教师专教劳技课,二是选派部分老师参加课相关科目的培训学习后,兼职担任劳技课程。

只有加强劳技课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劳技课的教学质量。

5、加强劳技教学管理工作

要提高劳技课的教学质量,学校必须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做到行政上有人抓,业务上有人管,主要要提高劳技老师的思想认识水平。

劳技老师必须杜绝没有安排实践课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课中要改变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和“老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模式。

为保证劳技课的教学效果,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劳技教育考核手段,考核的内容要包括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四个方面的考核,同时要注重平时表现、动手能力、掌握基础内容作为考核的原则。

从家长层面来说,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1、家长要重视劳动教育

家长要以身作则,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劳动意识。

千万不能溺爱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要以社会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历史、家庭社会实例等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伟大,不爱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2、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

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程序、操作要领、方法和技巧。

家长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要给予指导,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哪怕这个进步是非常微小的,家长也要给予鼓励,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3、注重实践锻炼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

如果家长平时没有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可能爱好劳动的。

因此,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千万不能心疼孩子。

当然,劳动的内容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切不可一开始就让孩子做难度比较大的劳动,挫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

4、尊重孩子的劳动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需要家长进行一定的强化。

但是,家长必须注意不要单纯地把孩子当作劳动力来使唤,不要把劳动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也不要过分用物质和金钱来强化孩子的劳动,而是应通过表扬、鼓励等方法来强化;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多做具体的指导,多鼓励,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让孩子从劳动中得到快乐,从而让孩子牢固树立劳动意识,强化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5、利用方法,“强迫”孩子劳动

当孩子不愿意劳动时,家长决不能姑息迁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劳动。

家长应该明白,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都必须劳动。

一个不会劳动的人,会不断萎缩,直到失去自我,这样的孩子注定是不会幸福的。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坚持家校联动,切实践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才能最大化地让孩子从小树立劳动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希望。

 

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

在2014年4月25日举行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李忠透露,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将达到727万人,比去年增加28万人。

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个人的期望和市场的需求差距依然存在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一、毕业生数量创历史新高,90后就业“亚历山大”

2014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为727万,相比2013年的699万大学毕业生增加了28万,大学生人才市场供给不断增长的势头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同时,大学生对待高学历的态度日趋理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就业,而非继续深造。

实际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数量再次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事实上,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中的自我认知上,认为自己不符合企业要求与自我迷茫是造成他们就业难的两座大山。

一方面高校以知识和应试教育为主,大学生不可能一蹴而就适应企业。

解决大学生人岗匹配的困难,是需要校方和企业共同努力的事情。

一方面企业要能够在职位上和人才培养上更加开放性地接受毕业生,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教育制度更加市场化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

就毕业生本身而言,建议,在目前的这个阶段,应更早地接触到实际的职场,尽早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获取经验。

调研样本构成

1、地域分布

此次调研对象覆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各区域应届毕业生样本的分布情况详见下图。

2、性别分布

样本中男生占41.4%;女生占58.6%。

3、院校分布

国家重点985院校的毕业生占20.5%,211院校(非985)毕业生占18.4%,其他普通院校毕业生占比为60.4%,国外高校占比0.6%。

4、学历分布

被访者中以本科生居多,其所占比例为70.2%。

此外,大专生占19.6%,硕士研究生占9.9%,博士生仅占0.4%。

5、专业分布

样本中工科类毕业生所占比例最高,比例为30.2%,其次是管理学类,占18.9%,再次为理学类,占比为16.4%。

二、90后毕业生直面就业,不再“迷信”高学历

1、2014年,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就业而非继续深造;大学生对待高学历的态度渐趋理性,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在降低。

参与调查的2014届应届毕业生中,毕业后选择就业的比例为76.3%,14.5%的人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5.4%的人选择出国继续学习,选择创业的比例为3.2%。

与2012年、2013年相比,2014年更多的学生选择就业,比例由2012年的68.5%上升至2014年的76.3%,而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比例则有所下降,尤其是选择国内继续学习的比例由17.5%下降至14.5%。

专家认为,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对待高学历的态度渐趋理性,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盲目地寻求高学历,而选择步入职场积累工作经验。

此外,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也有所下降,比例由2012年的5.8%下降为2014年的3.2%。

综合来看,2014年,选择继续深造和创业的学生比例均呈下降趋势,由此造成进入就业市场的应届大学生比例上升。

在今年应届大学生数量由2013年的699万上升至727万的大背景下,今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应届大学生数量将创历史新高,今年的应届大学生就业相比往年竞争会更激烈,情势更加严峻。

三、毕业生积极投身职场,盲目投递个人简历签约率低

1、2014年应届生求职较往届更积极,高峰集中在春节后的2月。

2014届毕业生开始进入求职环节的时间相比往届有一些差异。

首先,年前开始找工作的比例与往年基本一致,9月、10月是一个小高峰。

差异在于,2014年应届毕业生的求职高峰出现在春节后的2月,这一时间段与职场跳槽人士找工作的高峰重叠。

此外,截止2月,尚未开始求职的学生比例,2014年是11.3%,相比2012、2013年有大幅下降,说明今年的大学生比往届大学生在找工作上更积极。

2、大专生和本科生倾向于春节后2月开始找工作,硕士则集中于9月开学时期开始求职。

数据显示,对比2013年不同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开始求职的时间,可以发现,2014年不同学历学生的求职时间有较大差异。

大专生倾向于春节后毕业当年开始找工作,而硕士则集中于年前的9月、10月开学时期,本科生的求职时间介于大专生和硕士生之间,更类似大专生,春节后的2月是本科生开始求职的高峰。

①平均每人投递个人简历27.7份

数据显示,在2014年的毕业生中,37.5%投递的简历数在10-30份之间,所占比例最高;其次,23.4%的毕业生投递的简历数在10份以下;再次,22.1%的学生投递的简历数超过了50份;投递简历在30-50份之间的占比为17.0%。

总体来看,在参与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平均每人投出27.7份简历。

②平均每人获得面试机会5.3个

数据显示,2014届应届毕业生中,94.8%均获得过面试机会。

其中,获得3-5次面试机会的占35.7%,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获得5-10次面试机会的毕业生,占比为25.8%,再次是获得1-3次面试机会的毕业生,占比为20.1%。

截止2014年2月底,5.2%的应届毕业生尚未获得任何面试机会。

总体来看,参与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平均每人获得5.3次面试机会。

③平均每人拥有offer1.7个

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2月底,31.8%的应届毕业生尚未拿到任何offer,约六成学生拥有1-3个offer。

总体来看,平均每个应届毕业生拥有1.7个offer。

3、2014年投递简历数增加,但获得面试和offer数量在下降。

综合比较2012、2013、2014年应届毕业生投递简历、获得面试机会、获得offer的数量可以发现,2014年应届毕业生投递简历平均27.7份,高于2012年和2013年;2014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获得5.3个面试机会,低于2013年的5.6个面试机会;2014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获得1.7个offer,低于2012年和2013年。

总体来看,2014年应届毕业生相比2012年和2013年应届毕业生投递了更多的简历,但获得的面试机会和offer数量却不及往年,今年的应届生的求职难度在增加。

4、25到29份简历,平均只差4份个人简历就可以得到一个offer。

通过对比未拿到offer与拿到offer的应届毕业生投递简历的数量,可以发现,拿到offer的学生平均投递简历量为29份,高于未拿到offer的学生的平均简历投递量25份。

专家认为,所谓“天道酬勤”,大学生在找工作上需要更加积极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投递更多的职位,就会有更高的几率拿到offer。

5、相关实习经历和明确的求职目标助力成功获得offer。

2014年应届毕业生获得offer的原因,主要归功于有相关的实习经历,这一原因的占比达到22.5%。

可见,实习经历对于应届生获得offer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很多高校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实习经历才能毕业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成功获得工作机会。

其次,求职目标明确也是应届毕业生获得offer的一大重要原因。

大学生在求职之前,需要对自己的求职目标有明确的规划,这样才会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找工作的行动。

再次,专业就业前景好也有助于应届毕业生获得offer。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选择专业的重要性,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需要提前对各专业的就业情况有一定了解,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就学。

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成绩、名校毕业对于毕业生成功获得offer的作用并不明显。

这一现象与企业选拔应届毕业生时的标准有关。

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更加关注学生是否有与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而不再将专业成绩、学校等级作为选择人才的硬性规定。

6、大学生说:

我们达不到企业要求是求职最大难题。

反观2014年应届毕业生未获得offer的原因,未满足用人单位要求是最主要的原因,占比达45.7%。

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更倾向于雇佣有相关经验的人,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也是大学生成功获得offer的最主要原因。

专家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找工作前仅仅拥有学校学习到的相关知识是不够的,大学生需要进入职场,经受相关的工作训练,掌握工作的基本要求,将有助于成功获得offer。

借助职业指导提升求职能力、履职能力、升职能力

“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

”高学历的学生,未必是职业能力出众的职场人;低学历的学生,未必不是职场能力出色的职场人。

学历与文凭,都不过是纸上谈兵的东西,需要经过职业导师的职业指导才能将理

论化作实践,将理论知识转为工作能力;没有高学历和文凭的职场人,同样可以借助职业导师的职业智慧和职场经验让自己少走弯路、错路,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缩短和他人的距离。

“选择重于努力,方向重于能力。

”很多职场人都缺乏借助职业导师的职业智慧和职场经验为自己拨开职场迷雾,导航职业方向的意识。

千百年来,中国的职场人都是靠摸着石头过河在职场中挣扎求存的。

然而,现在社会高速发展,职场你追我赶,机会稍纵即逝,谁还敢依靠摸着石头过河?

慢慢摸索的结果,就是错过机会。

尤其是面临“史上就业最难季”的人们,机会本来就少,竞争本来就激烈,就算能顺利过得了河对岸,又有多少人能获得机会呢?

靠自己摸著石头过河,无疑会不断走弯路、不断走错方向、不断跌倒。

古人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

”人人知道“经验就是财富”,但又有多少人懂得如何借助他人的经验教训让自己少走弯路呢?

又有多少人懂得如何将自己的经验教训变成财富呢?

乔治梅森大学的教授EllenFagensonEland的研究表明:

拥有导师的员工得到提升的可能性是没有导师的两倍。

一个导师可以帮助你定位自己,反复地获得加薪。

由SunMicrosystems主导的研究发现,在公司项目中受到指导的人得到升迁的频率,是没有被指导员工的五倍。

这两项研究表明,导师对于职场人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职业导师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强烈的职业针对性。

如果能够获得职业导师一对一面试辅导,职场人便可以迅速找出自己技术上和经验上的缺失,借助职业导师的职业智慧和职场经验,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求职能力提升、履职能力提升、升职能力提升、创业能力提升。

职场发展,需要仙人指路;职业成长,需要名师开悟……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需要职业指导。

只要对专业及个人发展有兴趣、乐意接受别人的建议与辅导、勇于接受挑战、拥有时间管理智慧、以及渴求成就感的人,都需要自己的职业导师、职场导师。

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组织开展扶贫攻坚、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县作为全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区域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扶贫开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受深山沟、凉气候、边沿煤、末梢电、断头路、出境水等多种不可逆转因素的制约,我县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仍没有彻底改变。

到底,全县378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村就有245个,贫困人口就有10.65万,分别占到全市贫困村总数的48%,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6%,农村人口总数的近一半,尽快摆脱贫困,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

去年,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拉开序幕,我县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殷切的关怀和厚爱,我们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总体要求,在全县广泛开展了贫困农村发展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导致陵川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除了自然禀赋的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主导产业发育迟缓,农民增收缺乏支撑。

具体到一个村和农户,主要表现为项目难选择,创业难起步,技术难掌握,市场难开拓,条件难改善等问题。

要使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核心在增收,难点在产业,根本是环境,关键是组织。

为此,县委、县政府邀请专家,深入论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提出了五大特色产业促进增收(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道地中药材、绿色林产品、生态旅游业)、三大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生态绿化和村庄环境整治)、五项社会事业保障民生(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体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社会保障事业)、三项工程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村级组织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的扶贫攻坚总体思路,并紧紧扭住这条主线,培育了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改善了贫困农村发展的环境,有效激发了山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了贫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贫困是陵川最大的县情,脱贫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再鼓干劲,负重奋进,努力把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以实际行动回报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

同时,我们也热切地希望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单位的各位领导,能一如既往地对陵川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直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陵川一定能够夺取扶贫攻坚的新胜利,谱写全县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整体移民搬迁进城农民管理调研报告_茶山村整体移民搬迁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县要同步实现小康,居住于深山库区的8万多人口成为“最难啃的骨头”。

为此,我县创造性地开展了加快整体移民搬迁工作,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根据规划,从2013年开始,我县深山库区陆续有10万农民整体移出。

其中大部分农民将进城或在集镇安置。

农民进城后,面临着适应新的环境、融入城市文明等问题,如何让农民变成真正市民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县委组织部的领导下,我校先后到浔阳区湖滨、沿江社区,县良塘和南桥移民安置小区,大椿乡、溪口镇、民政局、人事局、移民办、百汇社区、南崖社区等乡镇、部门进行调研。

对我县进城农民如何市民化、如何加强管理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修水移民搬迁进城农民管理现状

2003至2012年,我县累计搬迁1.2万户,移民6.2万人。

其中,655户5000多人集中安置于县城良塘和南桥两个小区,全部为深山库区的无土安置移民。

在日前200余户的问卷调查中,进程农民纷纷表示进城后,生活、就业、就医、就学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当初搬迁的时候,在移民的制度设计过程中,我们注重的是怎样使农民搬出来,没有考虑他们进城后怎么办。

所以安置小区都没有纳入县城社区管理,管理主体一直没有明确,是一个典型的“管理真空地带”,导致小区便民服务、社区治安、卫生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解决。

两个小区,特别是南桥安置小区,一度成为县城卫生环境、公共设施、社会秩序最差的小区。

2011年,良塘、南桥两个小区的现状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经县政府多次调研,多方协商,将两小区归义宁镇管辖,划入秋湖里社区。

划入社区管辖后,小区管理有一定改善。

具体表现在:

(1)基层党建有序推进。

在社区引导下,两个移民小区都成立了由原村干部、老党员担任组长和成员的党小组。

原村干部和农村老党员具有较强党性和奉献精神,成立党小组之后,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在居民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2)社会事务有人牵头。

党小组及其成员成为社区和小区居民沟通的桥梁和管理延伸的触角。

社区委托小组长对小区相关事项进行管理。

同时,安置区老党员不计报酬,积极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管理。

如自发成立了殡葬理事会;原村干部主动为返回原乡村居住的住户传递消息、待办事项。

(3)生活环境有所改善。

移民普遍反映,社区接管后,社区请两位环卫工人对小区卫生进行打扫,每天对小区通道打扫两次。

如南桥小区目前卫生由社区出面聘请两名工作人员进行打扫,每户每月交5元卫生费作为工作人员工资。

社区引导原村委会干部和无职党员为居民提供一些服务,宣传社区文明,使居民文明素质得到提高。

二、2013年整体移民搬迁农民的基本情况

2013年,我县实施整体移民搬迁,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启动了整村移民工程,涉及深山区3个乡镇9个村1898户共8000多人,全部为无土安置移民,2014年将集中安置于良瑞家园。

通过调研,即将进城的农民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和诉求:

1、进城农民的主要特点

(1)文化水平偏低。

这一群体主要居住于深山区,十八岁以上人群的文化水平基本为于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极少数达到高中文化水平,还有部分为文盲。

(2)1/3的人口远离现代文明。

除已经迁出、外出务工和城镇陪读人员外,仍有1/3的人超过10年时间没有出过山门,基本与城市现代文明脱节,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

(3)劳动力资源丰富。

此次农业转移人口中,劳动力4363人。

(4)半劳动力就业刚性需求大。

4363名就业人员中,已在外务工人员或从事其他工作村民2725人,1638人需要在本地重新安置就业。

他们主要为陪读和50—70岁之间的半劳动力人员。

(5)中老年人适应环境能力弱。

调研显示,此次搬迁的移民中,50岁以上的村民很少进城,基本生活在山区,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

2、进城农民的诉求

(1)希望有合适的工作岗位。

进城的农民中,大部分劳力将外出务工,剩余1000多人为陪读和半劳动力人员,他们希望进城后小区附近可以引进来料加工企业或优先获得市政等公益性岗位的就业机会。

(2)希望享受现有的服务。

受自身知识文化水平及居住地较为偏远等条件的限制,现行村民主要委托村干部代办相关事项。

在与村民代表的座谈中,代表们一致建议进城后管理人员中适当安排熟悉自身情况的原村干部参与管理,为他们提供服务。

(3)希望落实“三资”管理。

农村“三资”是指农民留在农村或原村集体的资产、资金、资源。

而山林土地耕地的流转方式及受益问题是农民进城后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由原村干部或挑选具有公信力的村民代表对“三资”进行管理是村民目前最为祈盼的方式。

(4)此外,希望在分房时,原一个村的村民能基本住在一起。

70、80岁以上的老人,百年后能回原村土葬等。

三、加强我县整体移民搬迁进城农民管理的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情况和对相关问题的调研,对我县整体搬迁农民进城后如何尽快融入城市,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实现进城农民治理科学化

1、按属地原则,纳入社区管理

第一,按属地原则纳入社区。

鉴于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