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最终印刷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0160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24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最终印刷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最终印刷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最终印刷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最终印刷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最终印刷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最终印刷稿.docx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最终印刷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最终印刷稿.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最终印刷稿.docx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最终印刷稿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最终印刷稿)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 录

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0)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10)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14)

第三章 指导思想(14)

第四章 发展目标(16)

第二篇 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实现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19)

第五章 积极扩大有效投入(19)

第一节 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19)

第二节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20)

第六章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20)

第一节 积极开拓消费市场(20)

第二节 改善消费环境(21)

第三篇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1)

第七章 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21)

第一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1)

第二节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24)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4)

第四节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26)

第五节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27)

第六节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27)

第七节 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27)

第八章 促进服务业大发展(28)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28)

第二节 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30)

第三节 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态(31)

第九章 强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32)

第一节 构筑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32)

第二节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35)

第三节 提高水利保障能力(36)

第四节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38)

第四篇 推进“三农”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9)

第十章 发展现代农业(39)

第一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9)

第二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40)

第三节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40)

第十一章 加快新农村建设(42)

第一节 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化(42)

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43)

第三节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43)

第十二章 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44)

第一节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和管理制度(44)

第二节 推进林权制度改革(45)

第三节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45)

第五篇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46)

第十三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46)

第一节 构建现代城镇体系(46)

第二节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49)

第三节 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50)

第四节 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50)

第十四章 统筹区域发展(50)

第一节 推动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50)

第二节 支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52)

第三节 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53)

第四节 促进皖南皖西地区加快发展(54)

第五节 推动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55)

第六节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55)

第六篇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安徽(57)

第十五章 加快推进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重点

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57)

第一节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57)

第二节 加快建设创新载体(58)

第三节 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工程(58)

第四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59)

第十六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61)

第一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61)

第二节 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61)

第三节 加快高等教育强省建设(61)

第四节 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大省建设(62)

第五节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62)

第六节 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63)

第十七章 加快建设人才强省(65)

第七篇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67)

第十八章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67)

第一节 节约能源资源(67)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68)

第十九章 加强环境保护(69)

第一节 加强污染防治(69)

第二节 完善环境保护机制(70)

第三节 保护自然生态(70)

第二十章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72)

第八篇 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构建和谐社会(72)

第二十一章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72)

第一节 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72)

第二节 多渠道扩大就业(73)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74)

第四节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75)

第五节 加强人口工作(75)

第六节 积极发展养老事业(76)

第七节 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76)

第二十二章 大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77)

第一节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77)

第二节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77)

第三节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77)

第四节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78)

第五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78)

第九篇 着力建设文化强省,增强区域软实力(81)

第二十三章 提升全省人民文明素质(81)

第二十四章 加快文化改革创新(82)

第二十五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83)

第一节 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83)

第二节 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83)

第十篇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85)

第二十六章 加快改革攻坚步伐(85)

第一节 行政管理和社会事业体制改革(85)

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86)

第三节 财税体制改革(87)

第四节 资源要素价格改革(87)

第五节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88)

第二十七章 全面提高开放合作水平(88)

第一节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88)

第二节 深化以长三角为重点的区域发展分工合作(89)

第三节 优化贸易结构(90)

第四节 加快“走出去”步伐(90)

第十一篇 坚持依法治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91)

第二十八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91)

第二十九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91)

第三十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92)

第十二篇 保障规划实施(92)

第三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92)

第一节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92)

第二节 强化政策统筹协调(93)

第三节 完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93)

第四节 加强监测评估(93)

第三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94)

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纲要》是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保障“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

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战胜多重自然灾害,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跨上万亿元台阶,翻了一番以上,财政收入增长两倍以上。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显著提高。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产量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达到616亿斤,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优势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

服务业稳步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中心城市进一步壮大,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发展势头强劲,皖北地区发展提速,一批经济强县快速崛起。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全面启动。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强化。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地方金融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扩权强县、扩权强镇、城乡一体化试点等改革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

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迈出实质性步伐。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民生工程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平安安徽”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五年,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五年,是内聚信心、外树形象的五年。

面向未来,我省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十一五”计划目标

2010年

预计值

“十一五”

年均增长

2010年

目标值

“十一五”

年均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

10000

>10%

12000

>1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元)

15500

19500

13.5%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200

252.6

财政收入(亿元)

1300

15%

2063.8

25.7%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0000

18%

36500

36.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110

12%

4151.5

18.5%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83

15%

242.8

21.6%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300

年均增加

60万人

320

年均增加64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

<5

<4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3

年均增加0.5个百分点

36.7

年均下降1.3个

百分点

服务业就业比重(%)

35

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

37.3

年均提高1.5个

百分点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

生产总值比重(%)

1.5

累计提高0.7个百分点

1.5

累计提高0.7个

百分点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0.97

-4.4%

0.96

[-20%]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240

220

城镇化率(%)

>42

年均提高

1.3个百分点

以上

>43

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400

五年增长12.4%

669.5

五年增长92.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80

100

年末总人口(万人)

6750

<7‰

6880

7.5‰

耕地保有量(万公倾)

-0.3

571.8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5.7%]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6.5%]

森林覆盖率(%)

28.66

27.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000

>7%

15788

13.3%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800

>7%

5285

14.9%

注:

“年均增长”栏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综合判断,未来五年是安徽黄金发展期,加快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

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不断深化;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水平。

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未来五年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世界经济增长格局面临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双重压力。

此外,周边省份产业结构竞相升级对我省结构调整形成新的挤压。

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章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双轮驱动”。

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中期加速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促进城市人口与产业同步扩张,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转型发展。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为支撑、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加快优化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三大需求协同拉动转变;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增长动力从物质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推动发展重心从偏重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增长模式从粗放增长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方面有机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

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东向发展,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积极拓展境外合作领域和范围,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创新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和谐发展。

着力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四章 发展目标

按照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

确保2015年皖江城市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9∶53∶38,城镇化率超过50%。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5%。

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

皖北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快,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皖南和皖西地区生态优势更加彰显,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各区域之间联动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就业持续增加。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到2015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2以内,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显著提高,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力争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超过300亿美元,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90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5%以上。

专栏2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  标

2010年

预计

2015年

目标

年均

增长(%)

指标属性

一、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

12000

力争24000

>10(可比价)

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

2063.8

4130

15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1800

23700

15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151.5

9500

18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亿元)

780

2400

18(可比价)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4400

9120

12(可比价)

预期性

城镇化率(%)

>43

>50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42.8

390

10

预期性

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

>57

>65

预期性

二、科技教育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5

2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66

3.4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3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0 

87

— 

预期性

三、资源环境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571.8

571.8

—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国家下达

约束性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吨标煤)

0.96

 

国家下达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国家下达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2.5 

6

—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国家下达

约束性

二氧化硫

国家下达

氨氮

国家下达

氮氧化物

国家下达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27.5

29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1.8

2.2

— 

四、人民生活

年末总人口(万人)

6880 

7140

7.5‰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5

— 

预期性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252.6

300

— 

预期性

财政民生支出(亿元)

1096

2403

17

预期性

其中:

民生工程

345

725

16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670.24

五年新增500 

约束性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349.4 

3500

— 

约束性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9

>99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6

>96

约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五年累计200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788

力争31576

>1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5285

力争10570

>10

预期性

第二篇 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章 积极扩大有效投入

第一节 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八大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水利工程、交通网络工程、生态环保工程、金融支撑工程、人才工程、民生工程六大基础工程,力争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

全方位构建多层次、多系统、开放式、动态性的“861”行动计划项目管理体系,形成梯次推进格局。

建立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供地、环评、融资等“绿色通道”,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和协调调度,提高投资效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第二节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投入。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控制产能过剩项目特别是落后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建设。

全面推进外资、民间资本、政府投资等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合理引导和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民间投资、省外境外投资比重。

第六章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第一节 积极开拓消费市场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以引导和培育消费热点为着力点,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产品,巩固和发展消费规模大、带动性强、对地方经济贡献大的热点消费,扩大汽车、住房、旅游、通讯等重点领域消费,优化消费结构。

大力发展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养老服务、家庭劳动社会化等成长性服务消费,挖掘消费潜能。

贯彻落实国家各项促进消费政策,大力推进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全面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和农民消费水平。

拓展省外市场,提高皖货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提升省外消费对我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第二节 改善消费环境

完善城乡市场运行监测,强化市场调控体系建设,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行业监管,规范市场准入。

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力度,加强商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贩卖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确保消费安全。

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及消费者保护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

第三篇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七章 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

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新增一批千亿元产业,打造一批千亿元企业,培育一批千亿元园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一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促进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