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0139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小学数学老师培训材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这学期有九个单元。

每天口算的要求是:

第一、二、三单元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1—6的乘法及其除法。

第四单元7—9的乘法及其除法。

第五、六单元乘、除法及整十、整百、整千的加减法。

第七单元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第八、九单元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乘、除法及整十、整百、整千的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运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要学会使用小括号,如例1、2;运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如例3。

二、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建议:

1、结合生活情境(学生熟悉的游乐场)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在同一个情境图中可以从多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还有每个例题的情境或是主题图的一个局部(例1、例3),或是主题图中某一情节的发展(例2)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例题与主题图的联系。

3、每一道例题中的问题,教材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解决。

使学生感受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都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解答方法并通过交流、比较,选择最优的方法。

要注意的是两步计算和相应的综合式算同一种方法,如22+13=35,35-6=29,22+13-6=29。

4.选取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四、具体指导:

1、p4例1,老师可以先从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这样的情境:

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

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己提出问题:

现在看戏的还有多少人?

然后自己解决。

接下来,老师再出示又有13人来看戏,再让学生提出问题:

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

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知道用剩下的人加上新来的人数就可以了,也就是16+13=29人。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把中间的过渡问题去掉,让学生直接解决:

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又有13人来看戏。

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

在学生交流分析思路时,老师要强调为什么用两步,在学生汇报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问一问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p5例2,着重介绍小括号的应用。

就像例题,求“还剩多少个面包?

”,既可以用总数先减去一部分,再减去一部分,也可以把要减两部分先加起来,再用总数一次减掉,因为要先算加法,所以要使用小括号,表示要先算加法。

学生比较容易犯这样的错:

54-8+22=24,说明学生明白要先算加法,但没有加小括号的习惯,在课堂上老师们强调有小括号和没有小括号计算顺序的区别。

教材在这里介绍了综合算式和小括号,是让学生知道两步计算也可以用综合算式表示,同时也是初步渗透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出现列综合算式解决的,老师可以加以引导和介绍,但对列综合算式或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不作统一要求。

另外,教材中缺少四则运算的练习,为了后续的学习,老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这部分的单项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初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如:

76—(28+12)、52+(36-9)。

3、P11练习二第9题。

问“用20元钱买票够吗?

”建议解题分三步骤:

计算、比较、解答。

也就是2×8+5=21元,21元>20元,答:

用20元买票不够钱。

在以后碰到问能不能、超不超载等问题也按这样的要求解答,一般的解决问题建议进行口答就可以了。

4、补充练习。

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在例题中出现了加减混合、连减和乘加,在练习出现了一道乘减,在练习时还可以补充连加的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还应加上学会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是:

学会用口诀求商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是:

理解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建议:

1、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

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P13例1可以让学生说说糖和桔子是怎样分的?

从而明确: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例2就进一步探讨平均分的方法,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然后组织比较:

哪种方法比较快?

明白:

无论怎样分,只要分得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例3可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

让4个学生站在一起。

但不要求学生列式计算,等学完除后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列式解答。

例4、5都是利用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来说明除法的含义,平均分、每份同样多,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由此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3、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如第14页的分桔子和23页的求商都是在连加、连减、乘法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行探索新知。

4、P20的第3、6题除法的两种含义,这两题可以作为常规题来进行训练。

5、P22第10题。

建议老师在这里渗透关于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关系的教学,为后面学习倍数做好铺垫。

6、P23的例1,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后要教会学生选优,也就是选择用口诀求商是最优的方法。

7、P24例2,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在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索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要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形式可以多样,如对口令、口算卡、找朋友、算式接龙等。

8、P25练习五第3题可以在原来基础上增加1÷1这张口算卡,完成后让学生说说那些算是进了1号信箱,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都是1。

9、29页例3借助小朋友做游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和除法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3除了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式解答外,还要紧扣题意说明单位名称的写法,同时对学生不同的解法给予肯定:

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

可以直接每组多加1人,也可以用除法算式;18÷3=6(人)。

10、 P31例4的教学内容是先求出1辆车的价钱,再求出5辆车的价钱。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看缺少什么信息数据,就把它当成要解决的问题。

要想知道5辆车的价钱,就必须先知道1辆车的价钱,也可以渗透总数、份数、每份数的数量关系的教学。

例题后面的练习只有练习七的第2题与之匹配,其余练习都与例题无关,所以在上这节课时,要重新设计练习。

“做一做”应作为例题来教学,因为这题是先用乘法求出盆花的总数,再用除法求出摆出图案的个数。

后面练习七第1、3题与之匹配。

11、P33第7题,要作为常规题来抓,还可以这样出题:

(加强四则运算的练习与区别)

44=144=044=844=16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

二、教学重点:

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感知平移和旋转,能数出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后的格子数。

三、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体验平移和旋转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建议:

1、在上学期学生已学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因在学习锐角和钝角时,我就用学生每天都佩戴的红领巾引入新课,当学生掌握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后再让学生判断主题图和上海杨浦大桥中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

在本单元教学时,教师还应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切忌随意拔高。

如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时,没有必要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数学定义。

而只要在观察具体图形的基础上,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角是锐角”“这样的角是钝角”。

并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在学习锐角和钝角时,我们可以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等活动形式加以巩固。

2、学习平移和旋转时,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运动现象,说说它们的共同特点后明确: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

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概念。

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学习和平移和旋转时,可让学生站在课室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一步、两步;还可以以自身为中心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捆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P37主题图。

火车在铁轨上直行、观览车和学生滑滑梯都是平移现象,大风车、转椅、摩天轮都是旋转现象。

荡秋千、玩跷跷板到底是属于什么现象呢?

据资料查证,机械运动的基本形式有平动、转动、振动三种,平动就是平移;转动就是绕着一个中心或一个轴进行圆周运动,也就是旋转;振动就是通过一个中心不断作往返运动,也称摆动。

由此可见,钟摆、荡秋千、跷跷板都属于摆动现象,如果是杂技表演中的秋千是属于旋转现象。

在此还可以举例关于门的运动,不同的门有不同的运动轨迹,教室的门是摆动,自动门是平移,还有一些商场的门是旋转。

3、P41。

学生最难掌握的是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或演示平移小房子,同时教会学生用物体的一个点进行数出小格。

如先圈出原来房子的一个点,再圈出移动后房子相同的点,从点数到点,开头数成0,数到几就是几格。

单元和期末考试只考数格子,不考画图形。

4、第46、47页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利用所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进行的剪纸活动。

由于在折纸和剪纸的方向不同,可能会出现剪出的图案变成手拉手或头对着头或脚对着脚,还可能一个一个散掉。

这个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创作、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案。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

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包括会提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是会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是通过分析、推理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为一个数有几个另一个数。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本单元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第二单元的一样,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

通过摆飞机、三角形、小圆片等让学生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P55例3是用初步构建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分析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

如教学生会说:

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7,用除法算。

3、P59教学例4时,先让学生有序地观察这两幅情境图,说说在每一幅情境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可让学生各自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进行交流学习,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反复说说每题的解题思路,并通过交流不同的解答方法,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

递等式在这里第一次出现,老师要把这个递等式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方法介绍给学生,但不能规定学生一定要用递等式计算。

事实上学生更喜欢用直等的计算形式。

4、一、二年级出现的两步计算的综合式,除了带有小括号的以外,其余的综合式的计算顺序都是按照从左到右来计算的,在此提醒老师们在出练习题是要注意不要拔高要求。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二、教学重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数的组成和数的含义。

三、难点有三个:

(1)数数时,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怎样数;

(2)多位数中数位的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3)中间、末尾有0的读写。

四、教学建议:

1、密切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数感。

67页的主题图,我们也可以结合本地地大型集合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其中的人数,或者猜猜本校的学生人数,从中感受大数。

2、P68教例1除了数方木块,还可以数小棒或其它物品,而数小棒的好处会使学生增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体会了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因为数10根可以捆成一小捆是10,10小捆再捆成一大捆是100,10个一大捆捆成更大的一捆是1000。

课后布置作业要有技巧,不要布置学生数数从1数到一万,这样数没有意义;应该布置学生数一段数字,特别是要跨过整百数或整千数的数数。

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数。

如商店、报纸等,感受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组织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

如数一数(数方块、小棒及数数接力、猜数等)、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P69例2,要注意0的读法和写法。

教304和580时要提醒学生看看哪个数位没有珠子,就对着相应的位置写0,0在中间要读,但0在末尾不用读。

并说说各个数的组成。

5、P70例3是比较大小。

知道学生先看位数,位数多就大;位数相同就先看最高位,如此类推,一位一位的比。

如:

1001000、210120、210201、210212

6、P74例5可用计数器拨珠子,说数的组成,还可借助数位顺序表。

7、P75例6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时应该怎样读写?

老师可以用计数器分别拨出4035、4305、4350;3300、3030、3003,让学生进行读和写,说说这些数在计数器上的表示方式。

8、P76例7数的大小比较可根据数位的意义进行比较,还要出一些学生易错的知识进行指导,方法跟例题3相同。

如1430和980;3001和3100;2859和2985;2895和2859;2895和2894等。

9、P77例8通过情境理解近似数,可多举生活的例子说明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唯一的,只要接近准确数都可以看作是近似数,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把整百、整千、整万的数看作近似数。

10、P81例9教学整百、整千的加减法时要多鼓励学生探讨各种算法,并通过交流、比较、反思,选择最优的方法。

11、P82数学小游戏,用的是区间套的原理,也就是每次都估中间数,这样每估一次就能缩小一半的范围,估的次数就会减少。

12、补充练习:

在P83第1题的基础上增加题目:

670-20670-6006700-200

6700-700560+300560+301000-9001000-100等。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一、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

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前可让学生先去商场看看每个商品都是用什么表示重量的?

再跟父母去市场买东西又是用什么去知道物品的轻重的?

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考一条拔河的绳有多重,由于我们学校没有场地,学生没见过拔河的绳,所以很多人都写15克。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2袋共重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然后四人小组说说你从家拿来的不同物品的重量并用手去掂一掂,感知一下不同物品的质量。

3、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培养估测意识。

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认识一些常用的秤,然后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但一定先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再进行实测,通过先估后测的练习,可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测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4、克和千克在换算时的读法:

数字与单位之间稍停一下,1_千克=1000_克,听算时学生会听得更明白。

5、克和千克到底是质量单位不是重量单位

克与千克是质量单位。

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单位有千克、克,还有吨和毫克等。

而重量是指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它的单位是力学单位牛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的重量、一个物体有多重,都是指它的质量。

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纠正这种说法了,比如以前说汽车的“载重量”,现在已经改为“载质量”等等。

所以教学中,老师要尽量使用标准的语言。

 

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二、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在具体的情站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的进退位问题,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四、教学建议:

1、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体现算法多样化。

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实际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因此教学时,应先复习相关的内容,再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

P92-93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如果学生采用笔算式的口算也是可以的。

2、P95练习十九第8题,求下半场2队的得分情况,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数据。

上半场和下半场1队和2队的分数牌交换了位置,下半场牌子上各队的得分,2队的67分和1队的45分表示全场的总分,并不是下半场的得分,所以要算下半场的得分就必须用总分减上半场的得分才能求出下半场的得分。

45-28=17分;2队:

67-43=24分,1队。

3、P96-97在教学例3、4时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另外在教学时要重点解决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

和为什么百位上是2减1?

以引起学生对笔算中应注意问题的思考,编儿歌帮助记忆。

加法:

减法:

笔算加法要牢记,笔算减法要牢记,

相同数位要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加起来,先从个位减起来,

哪位满十要进一。

哪位不够要借一。

4、教材忽略了几百几十加减几十的计算,要作补充。

如:

280+70;250-90等。

5、P98例5,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例5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再进行交流,教师尽量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同时明白估算、精确计算可以根据问题适当采用。

如解决“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

”时可以用估算;在解决“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时,可以用精确计算。

如果说精确计算教学的核心是算法,那么估算教学的灵魂就是意识。

实践中,不少教师把估算教学仅仅理解为估算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这显然值得商榷。

但小学生比较习惯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较为薄弱,往往认为“估算的结果是不正确的”,从而排斥估算,不愿用估算解决问题,估算一直是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

因此,在本册教材的估算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创设现实的估算情境,使学生主动产生估算的需求,体验估算的价值,培养估算意识。

第二,重视估算方法、策略的交流,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渗透的过程,要结合计算、解决问题等内容的教学,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和培养。

如在计算前让学生先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在解决问题后用估算来判断结果是否有误等。

6、教室在出估算题时,为了减免不必要的麻烦,数据应以接近整百数为佳,如203+198;696-411等,不出现348+265等。

 

第八单元统计

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二、教学重点:

会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三、教学难点:

会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四、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在教学中可灵活选择学生喜欢的素材进行,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预测的能力。

2、在教例1时可让学生说说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表后第3个问题可让学生多发表他们的意见,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教例2时可以进行实测,也可放录像或做游戏(可让学生拿着写了汽车名称的牌子去走一走,让学生简单的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

统计图后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再引导学生可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进行较合理的判断。

4、为了让学生体会引出以一当五的必要性,这里可以给学生准备能用以一当二完成的统计图,让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充分的感受根据数据的大小和特点,可以用以一当五的统计图来完成。

在练习中还可以设计个别不是5的倍数的数据,让学生进一步完善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同时还可以渗透以一当10,100,200等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一格表示几要结合数据的特点和大小来合理确定。

5、建议不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制作统计图表上,而应注重学生从统计图表中发现信息数据,分析信息数据,解决问题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第九单元找规律

本单元内容单元要考,期末不考。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

115页的主题图是以行为标准观察,呈循环排列,可以引导学生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都有规律;例1是图形的循环排列,例2是数量的变化,图形的变化也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的差来找出规律。

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这个单元思维性很强,老师要重点关注中下生的学习状态。

(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