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9898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3人。

其中男生35人,女生18人。

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

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看,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合格率95%,66%的学生综合测试达到优秀水平。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

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教材介绍

这是一册从内容到编排面貌焕然一新的教科书。

它为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特色

1、人文内涵丰富2、拓宽题材体裁

3、灵活设置专题4、系统设计导练

﹙一﹚教材概貌

1、按专题分成8组,每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2篇,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选读课文8篇

2、口语交际、习作各7次(有分有合)

3、“大综合”1次(第六组)“小综合”1次(第三组)

4、生字:

认200个,写150个

5、“词语盘点“列出的词语:

读读写写176个,读读记记154个

6、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

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

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

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

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

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

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

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

生字表

(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上册保持一致,生字、难字随文注音,用圆括号标明,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

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本册专题安排的特点

1.采取“双专题”形式,即从内容和语文读写点两方面去考虑专题。

2.更加关注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符合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3.单元组成的方式更加多样。

﹙二﹚单元结构

高年级单元结构编排回顾

1、单元导语增加了新的内容。

2、将口语交际与习作单列,并提供多个话题供师生选择。

3、将“语文园地”改为“回顾•拓展”,并增加了新的栏目。

4、有一次综合性学习采取全新的编排方式。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会225个生字,其中160个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65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3、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

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4、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不同的语气。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握课文内容。

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

2、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

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3、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并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讲述一件事情。

讨论问题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

能简要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语交际能力。

4、留心周围事物,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后感.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要加强词句训练。

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的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

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把对语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要多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

1、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的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加强习作的指导。

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打开思路,不拘形式自由表达。

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不说空话、假话,表达真情实感。

无论是些纪实作文还是些想象作文都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联想甚至幻想,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把握教材内涵,着眼学生的学力发展

(一)改进阅读教学,着力有效学习。

1加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1)落实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

(2)经常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3)采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高年级阅读教学基本的任务之一,概括能力的养成足以使学生受益终身。

要根据不同文体,让学生逐步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抓住记叙的要素、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大意等做法都有助于学生抓课文主要内容。

《丝绸之路》、《白杨》、《童年的发现》、《晏子使楚》、《金色的鱼钩》、《桥》、《景阳冈》、《草船借箭》、《金钱的魔力》等有具体情节的课文,都要求学生在朗读或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地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就是像《草原》、《祖父的园子》、《再见了,亲人》一类课文也要让学生简要地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理清文章脉络

理清文章脉络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使日后写作条理清楚。

一般来说,文章的脉络主要是“纵向”﹙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和“横向”﹙按人或事物的几个方面﹚两大序列。

《草船借箭》:

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样克服的?

《童年的发现》: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关注细节,设计好关键性问题

高年级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问题不宜太琐碎。

要设计好关键性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能启发学生思考,又提供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

(1)通过课后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教材中对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特点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

从词语的训练来说,有抓住关键词语,带动全文理解的,如,《草船借箭》一课,有这样的练习题: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从句子的训练来说,有涉及句子表达的形象生动的,如,《草原》课后练习二;有感受句子表达情感的效果的,如,《再见了,亲人》;也有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如,《白杨》课后第三题。

从段的训练来说,有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意段与篇的联系,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

如,《将相和》课后练习:

“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有抓段落表达的效果的,如,《再见了,亲人》,前三个自然段表达方式相同,都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语气,而且都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落实到课后练习,要求是“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

”从篇的训练来说,本册教材对篇的训练要求明显加强,有体会选材和表达文章中心的关系的,如,《武松打虎》一课安排的思考题是:

“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有揣摩文章是怎样条理清楚地表达的,如,《草船借箭》:

“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有揣摩语言表达艺术的,如《晏子使楚》,引导学生体会晏子每次说的话妙在哪里。

(2)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除了凭借课后练习,课文中还有大量精彩的语言材料值得学习和品味。

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冬阳•童年•骆驼队》

体会用词的准确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把“横”换成另外的词,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是确数吗?

──《牧童》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白杨》

体会表达的丰富内涵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桥》

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威尼斯的小艇》

寄情于物的方法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祖父的花园》

课文中这样鲜活的语言是很多的,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把发现的语言提出来让学生体会。

(3)在“交流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交流平台”是引导学生对一组或一个阶段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

如果把一组课文的教学看作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交流平台就起着帮助学生把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再用来指导实践的作用。

如,在“他们让我感动”这一组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再见了,亲人》一课的学习,了解了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情感的方法;通过《桥》这一课的学习,揣摩把强烈的思想感情蕴含在对事情的叙述和环境描写之中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本组的交流平台中得到了总结和提升。

与此同时,还把以前学到的其他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在这里进行归纳、小结,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实用的读写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熏陶感染主要凭借的就是课文,课文的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

本册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这些场景、形象、意境、故事,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并在阅读、感悟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这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

(1)体验文本与个性化感悟的关系。

阅读就是与文本对话。

既是对话,就是双方互动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但又不能走极端,还必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2)把握内涵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

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老师们会特别关注人文精神的挖掘与落实,甚至只围绕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或直奔文章的主题,离开语言文字进行空洞的说教,使原本应该充满情趣的课堂死气沉沉、了无生趣。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

要警惕仅关注人文精神的开掘,而忽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语言能力培养的苗头出现,防止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分离或偏向一端。

要在正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下功夫,否则两败俱伤,导致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

4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

本册教材体裁广泛,文体的丰富给阅读教学提出了更多的研究课题,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

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课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要初步感知古汉语的形式,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还要了解少量文言词语的意思。

如课文中的“曰”是“说”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甚”是“很”的意思,并能背诵短小的文言文。

剧本和相声,适于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人物或重点部分,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可以分角色读一读,或者演一演。

这两类文体课文的教学都不适宜用集体朗读的方式。

作为略读课文的两篇近代白话文,要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

学生不理解的词句,老师可以略作讲解,但不能逐字逐句地解释。

作为精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抓住重点,不能平均用力。

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人物服饰的大段描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不必去深究,大概知道王熙凤穿的是什么就可以了,重点要把握的是,在这个片段中,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课文的哪些语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

此外,散文,特别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读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

故事,宜在初读大体了解主要内容之后,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熟悉重点词句,而后以线索为经,以重点词句为纬,练习复述。

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

小说,宜在初读有个初步印象之后,抓住对人物的描写,感受、体验、评价人物形象,了解描写人物的种种方法。

单元(组)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总课时数

11——13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本组教材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

《白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

教学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正确读写“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拘束、摔跤、襟飘带舞、戈壁、清晰、浑黄一体、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课的一、二自然段;背诵第3课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4、初步学会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重难点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1.草原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3.“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学习时间三课时

学习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

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

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借助课文中的注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境界”等词语。

3、再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好长句。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草原”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合作交流(由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解决个人疑难。

如:

勾勒的意思。

四、展示

1、生字可以采用口头展示或板书展示的方式;第四小题板书较好。

2、学生点评,老师适时、及时点拨。

五、检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无边的()迂回的()静寂的()

()的空气()绿毯()的歌声

2、这篇文章按照          顺序,通过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写了草原      美,赞美了草原人民       美。

六、总结。

通过对《草原》的初步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1、草原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景美人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标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适时板书:

景色优美情谊深厚

2、示标(内容同上)

二、自主探究学习

通过读1、2自然段:

走进草原,欣赏风光美。

1、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  )、天空( )、草原(   )。

2、我能用红色笔画出最喜欢的句子,用蓝笔批注自己的感受。

3、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

我要找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4、这些句子写得这么美,我要多读几遍,把它们背诵下来。

默读2——5自然段:

走近蒙古族,体验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令人向往,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令人难忘。

从      、激情相见、       、       、深情话别,这些方面,我能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默读全文,升华情感。

1、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2、面对这景美、人更美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夕阳西下,就要分别。

如果此时你就是蒙古族同胞,你想说:

“            。

如果你是汉族兄弟,你想说:

“            。

三、组内合作交流

四、展示

1、分组口头叙述展示和板书讲解展示,还可根据情况加入动作。

2、学生点评、老师适时点拨讲解。

五、检测

1、选择你读得最棒的一个片段或者一个句子展示给大家听。

2、试着背诵第1、2自然段。

3、如果让你当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草原风光?

列个简要提纲。

六、总结。

我的收获是:

            。

板书设计:

1、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反思:

 

2﹡.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中国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有关资料。

学习过程:

一、导入示标

1、交流课前收集的丝绸之路的有关资料。

(板书课题)

2、读读课题,你还想了解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

3、示标。

(同上)

二、自主学习

1、理解下列词语:

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

2、熟读课文,用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句话的含义是。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丝绸之路因何而得名?

三、合作交流:

学生展示、点评,老师适时点拨。

四、展示

1、生字可以采用口头展示或板书展示的方式。

2、学生点评,老师适时、及时点拨。

五、检测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崇(  )(  )岭  (  )(  )如生   五彩(  )(  )

不计(  )(  )   丰富(  )(  )  美轮(  )(  )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巨型石雕矗立在           ,这里是汉代古都           ,也是丝绸之路 的起点。

(2)用“   ”画出句子中有关联想的内容。

(3)这句话与课文的尾句“   ”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六、总结:

我的收获是:

  。

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交流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