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9677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三年级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三年级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三年级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三年级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docx

《三年级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docx

三年级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

三年级经典诗词诵读目标

1、喜欢经典诗文,乐于参加诵读经典诗文活动。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经典诗文,能背诵经典诗词22首。

3、能借助读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经典诗词。

4、能初步把握经典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经典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初步感受经典诗词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诵读感受。

6、掌握2—3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并在诵读过程中运用。

7、发展学生想象力,能将经典诗词通过诗(词)配画、情境剧、歌舞等形式表达出来。

8、培养学生爱护图书的良好习惯。

三年级经典古诗诵读篇目

序号

篇目

作者

序号

篇目

作者

1

《山行》

杜牧(唐)

12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

2

《清明》

杜牧(唐)

13

《绝句》

杜甫(唐)

3

《夜书所见》

叶绍翁(唐)

14

《绝句》

杜甫(唐)

4

《枫桥夜泊》

张继(唐)

15

《乌衣巷》

刘禹锡(唐)

5

《竹石》

郑燮(清)

16

《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

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17

《游子呤》

孟郊(唐)

7

《山居秋冥》

王维(唐)

18

《小池》

杨万里(宋)

8

《梅花》

王安石(宋)

19

《乡村四月》

翁卷(宋)

9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宋)

20

《墨梅》

王冕(元)

10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宋)

21

《石灰呤》

于谦(明)

11

《塞下曲》

卢纶(唐)

22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

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释】

1、寒山:

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2、斜:

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3、白云生处:

山向远处伸展。

4、坐:

因为。

5、红于:

比……还要红。

【今译】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赏析】

深秋时节,山林之中,寒山、石径、人家、枫叶,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色彩丰富的山水画。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把枫叶与二月的鲜花相比,而枫叶的品格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鲜艳,而且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百花争艳的春色固然可爱,艳丽丰富的秋色更加迷人。

这首诗不只是写景抒情,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也是诗人内在精神的流露,给读者以启迪和鼓舞。

【拓展】

描写秋景的诗还有很多,比如刘长卿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王维的《秋夜曲》、李白的《子夜秋歌》,找一找,读一读,开个秋天的诗会。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清明: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2、断魂:

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今译】

  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

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

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

“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

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

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

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

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

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拓展】

同学们知道清明节的来由吗?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今浙江龙泉),生卒年不详,南宋江湖派诗人,曾长期隐居在钱塘一带。

【注释】

1、萧萧:

风声。

梧:

梧桐树。

2、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3、挑:

捉。

促织: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4、篱落:

篱笆。

【今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

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襄州(今河南南阳人)。

他的诗多为登临记行之作,诗风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注释】

1、枫桥:

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2、江枫:

水边的枫树。

渔火:

渔船上的灯火。

3、愁眠:

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

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4、寒山寺:

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

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

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拓展】

苏州不光有枫桥,还有很多桥。

苏州有桥300多座,现存293 座。

其中有以食物命名的,如:

水泼粉桥、鸭蛋桥等;有以动物命名的,如:

狮子桥、麒麟桥等、有以植物命名的,如:

花桥、草桥等;有以建筑物命名的:

如:

城桥、板桥等,特别有意思。

其中,枫桥是最著名的。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

江苏兴化人。

清代画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以书画闻名,擅写兰竹诗,作品多反映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个人心胸磊落的高尚情操。

【注释】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咬定: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磨:

折磨。

坚劲:

坚定强劲。

4.尔:

那。

这句意思说:

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今译】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赏析】

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歌咏立根破岩、经受磨难风吹的山间竹石,来寄托诗人自己的生活和道德理想。

全诗把竹子拟人化,前两句写扎根于岩石的竹子“咬定”青山的根基不放,来歌颂竹子的坚定意志。

后两句写竹子经得起各种磨练,实际上是用竹子的耐风耐寒来比喻自己的志趣和品质。

【拓展】

你见过竹子吗?

它们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你觉得它们的环境同诗人描述的情况一样吗?

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把这些写下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王维(701—761),唐朝诗人,字摩诘,河东(今山西祁县)人,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

擅长诗文、书画、音乐,诗多写山水田园风光,大自然娴静之美。

主要作品是山水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诗描写细腻传神,清新自然。

苏轼曾赞赏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释】

1、九月九日:

即重阳节。

2、山东:

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

3、异乡:

他乡。

4、倍:

加倍,更加。

5、遥知:

远远推想。

6、茱萸:

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今译】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

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赏析】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

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

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

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

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

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拓展】重阳节对我们每个来来说并不陌生,小朋友们能不能试着叙述一下重阳节的来历和它的内涵?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

夜,晚。

此指傍晚。

2、随意:

任凭。

 【今译】

一阵秋雨刚过,寂静的山中空气更加清新,天色渐晚。

一轮明月在松林间照耀,清泉从山石上淙淙流过。

竹林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那是洗衣服的姑娘媳妇们踏着月色回来了;荷叶颤动着向两旁披分,那是打鱼的船儿正在顺流而下。

春草就任由它凋谢吧,这眼前的秋景是多么美好,王孙自可留居山中。

【赏析】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梅 花

宋王安石

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县城盐埠岭(今属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王安石是北宋具有进步思想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注释】

 1、凌寒:

冒着寒冷气候。

2、遥知:

距离很远就知道。

 3、为:

因为。

4、暗香:

不易感觉到的清香。

【今译】

  墙角处有几枝洁白的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傲然盛开。

远远看已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一阵阵清香飘来。

【赏析】

这首诗歌咏了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梅花,实际上也表现了诗人不畏惧腐朽保守势力和勇于斗争的精神,那在寒风中毅然盛开的梅花就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以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拓展】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bū)的《山园小梅》。

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誉为咏梅的绝唱,人们后来就用“暗香疏影”作了梅花的代称。

赶快去读读这首诗吧!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

虽写过不少爱国诗篇,但最著名的还是田园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和风土人情。

【注释】

1、杂兴:

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

2、耘田:

锄草。

3、绩麻:

即缉麻,把麻搓成线。

4、童孙:

幼小的孙子。

5、未解:

不能,不会。

6、供:

担任,担负。

7、傍:

靠近。

【今译】

  白天出去锄草夜里缉麻,农家儿女都能各自持家。

小孙子还不会耕田纺织,也靠近桑树阴学习种瓜。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

本篇是其中的一首,写的是夏日村庄的生活场景:

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

最精彩的是后两句。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农村孩子的游戏,也多是模仿大人的劳动。

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

诗中没有出现老人的形象,但称农夫农妇为“儿女”,称小孩为“童孙”,分明是老农的口吻,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家乐事图。

这里有写实的成分,更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理想。

语言通俗浅显,文笔清新轻巧,使人由景见情,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拓展】

你参加过集体劳动吗?

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每个人都忙忙碌碌的气氛跟诗中一样吗?

你能仿照这首诗把集体劳动场面写下来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南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①梅子:

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麦花:

荞麦花。

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

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③篱落:

篱笆。

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④蛱(jiá)蝶:

蝴蝶。

【今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

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拓展】

1、描绘农村景色的诗: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一首揭发封建剥削制度的诗:

采菱辛苦废梨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种田聊种水,近来水面也收租。

找一找,与农村相关的古诗还有哪些。

2、范成大晚年在石湖写了《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都是田园诗,描绘了江南农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

找一找这一诗组的其它的诗来读读吧。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作者】

   卢纶(748-800),唐代诗人。

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别诗、写景诗很有特色。

【注释】

 1、引弓:

拉弓,开弓。

2、平明:

清早。

 3、白羽:

本指箭秆上的羽毛,这里借指箭。

4、没:

陷入。

指箭射入很深。

【今译】

  黑暗的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深夜拉动了强弓。

黎明时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深陷在巨石中。

【赏析】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这是卢纶反映军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诗。

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勇猛形象,篇幅极为简短,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两句写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惊风阵阵。

诗中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为将军拉弓射箭的壮举作了铺垫。

传说汉代名将李广出猎时,远远看到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一只猛虎,急忙拉弓射去,箭头居然稳稳地扎入石头之中。

这里借用李广的故事,来形容将军的勇猛和神力,的确是非常恰当的。

全诗语言精练准确,描写生动传神。

【拓展】

1、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他们写的边塞诗有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找一找这一诗组的其它的诗来读读吧,在班上开个边塞诗会。

2、你听过李广将军的故事吗?

去搜集一下他的故事,然后讲给同学听。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者】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西北)人。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仙”。

他的诗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热情奔放、想像丰富、语言清新明快,不受形式的拘束,达到了古代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1、香炉:

指庐山的香炉峰。

2、紫烟:

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3、银河:

又称天河。

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4、九天:

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今译】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赏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

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

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

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

“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

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绝 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原籍襄阳(今属湖北)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社会从繁荣到衰落的时期,备尝生活和战乱之苦,对社会现实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使他能写出不少很有价值的诗篇,素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艺术成就很大,基本风格是沉郁顿挫,但又富于变化,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对后世影响很深。

【注释】

1、绝句:

古诗体裁中的一种。

每首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2、鸣:

叫,啼叫。

3、含:

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

4、西岭:

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岭背积雪常年不化。

5、千秋:

形容时间很长。

6、泊:

停船靠岸。

7、东吴:

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

【今译】

  两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青天。

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

【赏析】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作。

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

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

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

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

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

绝 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1、迟日:

春天的太阳。

《诗经》里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2、融:

暖和。

泥融:

泥巴融化又软又湿。

【今译】

  春天的太阳映照得江山如此秀丽,随风吹来了各种花草的芳香。

湿软的泥土引来只只飞燕,温暖的沙滩上睡着对对鸳鸯。

【赏析】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如画的景色。

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春天的美好。

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

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而鸳鸯却相互依偎着,在两幅生动的小景,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极其恰当地渲染出春意盎然、自然和谐的欢乐融和气氛,表达出诗人的兴奋快乐之情。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作者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

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

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

周紫芝《竹坡诗话》云:

“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

”苏轼也说:

“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

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

【注释】

1、乌衣巷:

在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南岸。

六朝时为贵族聚居的地方。

2、朱雀桥:

在南京城秦淮河上。

3、花:

作动词用,即开花的意思。

4、斜:

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5、王谢:

东晋时声望、权势最显赫的王导、谢安两大贵族世家。

6、寻常:

普通。

【今译】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赏析】

这是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

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

金陵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演出了无数历史故事,唐代诗人游览金陵,最易引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