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9465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论文.docx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论文.docx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论文

应用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

专业:

考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浅析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会计

XXXX

XXX

XXXX年XX月

中文摘要1

前言1

1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含义1

1.1会计信息的含义1

1.2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含义2

1.3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含义2

1.4会计信息的几项原则2

1.4.1相关性原则2

1.4.2全面性原则3

1.4.3重要性原则3

1.4.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3

1.4.5谨慎性原则4

2浅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4

2.1排斥性4

2.2依存性4

3权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关系5

4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现实思考6

4.1关于相关性的现实思考6

4.2关于可靠性的现实思考6

5浅谈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现状6

6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措施7

6.1提高会计人员素质7

6.2加强对会计法律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健全和完善7

6.2.1健全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7

6.2.2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增强可操作性7

6.3加强对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的建设7

结束语8

参考文献8

致谢9

浅析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摘要: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两大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两大特征。

在某些层面上,想关性与可靠性是相互统一的,而在另一些方面又存在着对立的关系,因而,很难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何的在两者之间做出权衡,以便让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最有用的信息,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完善与总结。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市场的不可预测性,会计信息在经济活动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正确地认识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关系,并且妥善的协调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这对于如何选用更加科学合理的会计政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只有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中做出准确的、透彻的分析,才会使信息质量提高。

关键词:

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矛盾统一

.、八■、一

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资本主义市场的不断形成,会计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会计信息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通常所说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在会计信息应该具有的质量标准所做的具体的描述要求,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做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它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之间的桥梁,对会计信息起约束的作用,并使会计信息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

根据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及其解释性文献的有关内容中不难看出,我国目前对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的概括主要有:

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重要性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原则。

作为会计信息中的两大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知识经济浪潮中,重新认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对于迎接对财知识经济务会计失误挑战,完善会计准则,以及正确认识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相关性与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虽已达成共识,但两者却并不是一致的。

因此如何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下的热点。

如何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避免产生矛盾,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有待解决的难点。

本片文章将对此浅析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并对对今后如何权衡及其改善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设性意见。

1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含义

1.1会计信息的含义

会计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能够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证实或更正先前的预期并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

信息对决策的影响是通过提高决策者预测能力或提供对先前信息同时作用于二者。

而今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1.2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含义

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

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要对使用者有用,能够影响其决策,或者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指出: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的成果和现金流量,这样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可靠的会计信息只有与决策相关才会有用,信息的价值在于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

会计信息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这三个基本的标志。

预测价值是指信息的使用者能够通过有关企业过去和现在的财务报告,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反馈价值是指财务报告能帮助使用者证实或修正期望值的能力;及时性是指要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以及及时传递会计信息,不及时的会计信息是无用的。

根据我国财务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关于相关性的解释与国际上通用的解释是一致的。

1.3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含义

可靠性是指信息使用者可以信任所提供的信息。

只有当会计信息所反映了其所打算反映的内容,而且表现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和结果,既不倾向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相关事先预定的结果,也不迎合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能够经得起验证核实,才能认为是具有可靠性的。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包括三部分:

真实性、可证实性和中立性。

真实性强调会计信息应与实际相符,应具有客观性。

真实性是可靠性的一个内容,但并不等同于可靠性。

因为可靠性不但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而且强调会计信息的主观可信性。

具有可靠性的信息必然是真实的,但仅仅具有真实性的信息不一定具有可靠性。

可证实性指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同一会计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处理,就能得出相同的结果。

从另一个角度看,具有可证实性的会计信息应是在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基础上生成的。

中立性指会计信息在生成过程中不受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指使或操纵,不允许任何人为了某种目的歪曲会计信息,即会计信息应公正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东西。

1.4会计信息的几项原则

1.4.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指的是与决策相关,而且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并能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差别。

国际会计准则中列示相关性的判别标准为:

“当

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相关性有两个基本质量标志,即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所谓预测价值,就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影响其基于这种评价和预测所作出的决策。

所谓反馈价值,则指会计信息能对信息使用者以前的评价和预测结果予以证实或纠正,从而促使信息使用者维持或改变以前的决策。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指出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

这两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不一定具有可靠性。

但具有相关性是会计信息具备可靠性的前提。

如果企业提供一大堆与决策不相关的会计信息,即使其是真实的,也会引起信息使用者的迷惑,从而对其他的信息产生怀疑,也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1.4.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不论对企业有利的财务状况,还是对企业不利的财务状况,均应有所反映,不允许依照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任意取舍,从而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只有全面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也可以说,不全面的会计信息本身也是不真实,不可靠的。

遗漏会造成资料的虚假或令人误解,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

很多企业总习惯“报喜不报忧”,对取得的成绩,贝氏写特写,而对出现的不利情况,则含糊其辞,或干脆不反映。

这样,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影响,产生盲目乐观情绪。

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隐瞒不利信息,会使股价脱离实际。

一旦被发现,投资者损失惨重,企业也会面临严重危机。

143重要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对于任何事项都要相同程度地反映。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对会计信息全面反映的基础上,还要贯彻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分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固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批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再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在使用重要性原则时,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交易或事项的重要性进行判断。

重要性原则中的“重要”是个相对的概念。

同一个会计事项,对于较大规模的会计主体可能是不重要的,但对于较小的会计主体可能又是重要的;发生金额相同的会计事项,因其性质不同,其重要性也会有所不同。

另外,还要注意,“重要”是个整体的概念,比如,某一类经济事项其每一次发生金额较小,对企业影响不大,但积少成多,从一个会计年度来看,则会对企业有较大的影响。

重要性原则的贯彻实施,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

如果企业对于重要的事项一笔代过,而对于次要的事项则详细论述,会误导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判断。

即使对于次要信息的简化处理,也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

①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②不至于误导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判断。

14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要使会计信息如实反应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他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一直是西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个原则。

中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一次把它写进了会计准则中,但仅仅反映在总的准则中,在基本准则中没有反应。

这说明我国仅仅把这项准则作为总体指导性准则,而还没有太多实际运用。

比较典型的运用就是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上。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虽然从法律上所有权仍属于出租人,但由于其租赁其占其使用寿命的大部分,且租赁期满一般归承租人所有,最主要的,租赁期间其经济利益归承租人所有,所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一般按自有固定资产核算。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才能使会计信息更符合实际,更具有真实性,也更可靠。

1.4.5谨慎性原则

稳健性原则是指当某项经济业务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企业应选用不虚增盈利,不导致过于乐观的会计处理方法。

例如,对资产计价,当有两种价格可供选择时,就应选用较低的价格入帐。

如对期末存货的计价采用“成

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就是在资产计价上采用稳健性原则的一个例子。

如果是负债,则应选用较高的价格入帐。

如在债务重组中,如果因采用修改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而产生或有支出,则债务人应在债务重组日,将或有支出包含在将来应付金额中。

对可能发生的收益,不进行预计。

如同样是修改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对债权人则可能产生或有收益,但会计制度规定,在债务重组日,对发生的或有收益不进行预计,而与将来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收入”。

可能发生的损失要进行预计。

这在会计处理中是运用最多的一个方面。

如对应收帐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等于期末提取减值准备等。

2浅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

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但两者之间并不是保持一致的。

在某些情况下,或许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恨到,但可靠性较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又较差。

他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我们从两方面讨论下二者的关系

2.1排斥性

相关性和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是相互冲突的,因为过分强调相关性,可能会削弱可靠性。

为了追求相关性,就必须满足及时性。

信息提供不及时,相关的信息就会变得无关,而可靠性也便相应失去了用武之地。

然而要增加时效,提高及时性,会导致企业在未获取客观、可验证的数据之前就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可靠性的损害。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相互依存。

若相关性强,可靠性差,会使投资者做出错误判断,甚至误导其决策;反之,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相关性差,则其再完整、再可靠,也无多大用处。

相关性要求信息提供应非常及时,不可避免要涉及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预测或估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可靠性。

为了追求可靠性,可能会使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

为了符合形式上的可靠性,许多估计事项和期后事项由于不符合确认的条件,只能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上披露,使得会计报表的相关性下降。

如果我们假定会计信息重在反映企业财富的价值,那么,从理论上看在会计信息真实的情况下,企业的财富总和应当等于企业的市场价值,当两者发生偏离时,偏离越大,说明会计信息真实性越低,相关性也越差。

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相关性发生同方向的变化。

那么,真实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真实的会计信息一定可靠,而可靠的会计信息并不意味着真实,至少我们根据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呈报的公允性来衡量的可靠信息并非一定是真实的。

可靠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会计信息是否人为失真,而不能衡量会计信息是否发生制度失真。

因而,从这一意义上说,只要会计系统从设计上无法完全反映真实的经济状况,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一矛盾就无法根本解决。

2.2依存性

对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谁更重要的判断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关系到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着会计计量基础的发展以及财务报告模式的演变。

大多数情况下,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是一种协调状态。

受托责任观认为,资源所有者将资源委托给受托者,同时赋予受托者资源保管权和使用权,受托者按照委托者的委托,有权对资源进行独立自主的运营,通过相关组织规则和法律制度等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受托者和委托者的权、责、利。

在受托责任观下,强调委托者与受托者的责任关系,并要求会计人员以第三方身份客观地、公正地介入委托者与受托者之间的责任关系之中,反映受托经营责任及履行经营责任的情况。

会计人员的行为不受资源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影响,只受会计准则的约束。

因此,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中,受托责任观更强调可靠性。

提高了可靠性,也就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符合相关性这一特征的会计信息也在扩大和变化。

人们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更关注未来信息。

投资者既需要财务信息,又需要非财务信息;既需要定量信息,又需要定性信息;既需要确定性信息,又需要不确定性信息;既需要年度信息,又需要季度、月度甚至实时信息。

会计信息力图满足这些不同需求,必然要求如实客观地表述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使不同类型会计信息之间能够相互验证,能够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

因此,提高相关性,必然要求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总之,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提高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目标的,它们是统一的。

不能以牺牲可靠性来提高相关性,也不能以放弃相关性来确保可靠性,两者不可偏废。

所以,辩证地理解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可以看到,两者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我们必须对两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他们的排列顺序先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者不能兼顾时如何取舍。

3权衡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兼顾的对信息的有用性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直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重要标准,而多年来的会

计信息失真问题总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我国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选择取向,应在可靠性基本得到保证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相关性,进而实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权衡两者关系是逐步改进会计政策的过程,以此用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从西方经济学市场均衡理论上考虑,有关对现行会计信息质量的批评,源于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对于期望会计信息所造成质量的内在差异的。

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信息需求量完全是由信息提供者决定的,信息生产者依照的是成本-效益原则来提供会计信息,不同的利益驱动自然导致信息供给与需求的失衡。

具体到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上,造成了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水平的组合差异。

最佳的会计信息当然是既具备很强的相关性又有很高的可靠性,两者能同时增加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最为理想的。

然而现实中,可靠性与相关性常常互相冲击。

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可靠性会有所削弱,反之亦然。

两者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如何权衡取决于决策者对其的重要性评价,但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重要构成要素,两者中任一者完全丧失,则其信息有用性为零,亦即意味着会计信息质量为零。

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决定因素:

相关性

与可靠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的提高将以可靠性的较大牺牲为代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轨的逐步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相关需求将显得越来越迫切。

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企业提供的会

计信息既具有相关性又具有可靠性,但是这两个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二者的权衡得到的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最有用的信息。

4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现实思考

4.1关于相关性的现实思考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符合相关性这一特征的会计信息也会扩大和变化。

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协会1994年的调查认为,会计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有五种类型,分别是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管理部门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未来的信息;有关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有关公司的背景的信息。

在信息的结构方面,软资产的比重会逐渐上升,硬资产逐渐下降,报告的结构也将划分为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这一潮流,及早研究并采取行动。

现阶段相关性的制约因素渐趋减弱,这是因为信息处理手段的进步以及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在逐步提高。

随着计算机运用的普及,使得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

成本会相对低廉,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便会计信息用户获得信息更加快捷。

同时,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用户将逐步具备一定的知识并愿意去研究会计信息,使得会计信息在我国真正成为可理解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

多年来,我们质量的要求一直偏重于会计信息反馈价值证实和纠正以前期望的能力,而随着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将更加激烈,产品寿命周期缩短,金融市场变幻莫测,企业的风险大大提高,导致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构成因素中预测价值、及时性将更加受到重视,而反馈价值则退居次要地位。

4.2关于可靠性的现实思考

对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应该动态地去理解。

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是反映;反映的客体是复杂多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经济现实,即便不存在主观上的偏向,会计信息也很难是绝对精确可靠的。

因此,只能动态地去理解它:

其一是对于每项会计信息,都不应该理解为具有独一无二的精确数;其二是应根据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程度,有差异地去理解不同会计信息的不同的可靠程度,比如前瞻性信息献出历史信息的可靠程度要小,但它比历史信息更有用。

对于不同经济事项采用相应不同的计量和披露方式以增加可靠性的适应程度。

花会计理论还没能确认、计量方面有所突破的前提下,采取划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表内与表外、原始数据与分析加工数据分别列示,或在披露信息的同时披露其计算方法和风险等则是明智之举。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从会计系统本身而有,有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存在主观上偏向以及会计准则规范不力等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会计系统外部,比如治理结构不合理、企业经济交易失真、相关经济法规不完善等。

因此,必须从会计系统内外综合加以治理。

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谁更重要的判断,直接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财务报告的分析,因此它是财务会计中的一个非常基本、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必须明确讨论的基点。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它们共同为会计信息提供有用性服务,必须兼顾。

因此相关性与可靠性及其关系确定和把握是值得重视和应该协调好的问题。

5浅谈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会计事业有了较快地发展,相继制订或修订了《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是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

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其内容在某些方面还较为空泛,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差,客观上也容易使会计核算产生一定的随意性。

这就使得会计人员

在处理新的经济业务时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均存在较多问题,对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既没做出具体的要求,也没有具体规章制度来指导企业如何保证信息相关性。

导致企业往往不注意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是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也不主动去了解决策者需要什么信息,只是按照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即报表、财务状况说明书、附注及解释信息也不去考虑使用者是否能用其进行决策。

对于可靠性也是如此,由于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使得企业有空可钻。

针对上述等原因,只有尽快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行管束,减少法律法规中的模糊条款,加大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才能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6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措施

6.1提咼会计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导致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无法得到保证,不能如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因此,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一是健全培训教育体系,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

不仅要加强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和会计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而且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训,促使会计人员自觉抵制违法乱纪行为,依法履行岗位职责。

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下大力气狠抓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政治思想、法制、政策水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教育。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提供者,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道防线,会计人员既是执法者,又是守法者,只有守好法,才能执好法,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自律教育,使其弄清作为具体执法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形成严谆科学的工作态度和职业自律习惯,这才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

二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依法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纪的会计人员要依法取消其从业资格,追究其法律责任,做到有奖有惩。

6.2加强对会计法律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6.2.1健全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

首先要细化处罚及量刑依据,减少法律法规中的模糊条款。

会计法律制度中许多的规定用了“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依据,但这一依据的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要有具体的补充规定。

其次应进一步明确规定企业的会计责任最终是由企业的负责人承担。

防止企业负责人指使或是强制会计人员利用会计信息系统舞弊,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6.2.2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增强可操作性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就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法规的制定总是滞后于会计问题的出现,使会计工作特别是会计核算中遇到的新问题无明确规定,因此给企业留下了谋取私利的空间,提供了操纵会计信息的机会。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尽早实现与国际贯例的衔接。

与此同时,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要充分征求各方的意见,进行反复的讨论和论证,增强其在实务中的可操作性。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