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基本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9247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7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像基本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摄像基本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摄像基本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摄像基本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摄像基本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摄像基本知识.docx

《摄像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像基本知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摄像基本知识.docx

摄像基本知识

拍摄基本功

不管是拍婚礼、还是拍专题、拍广告,要想做一个好的摄像师,必须练好基本功,只有基本功过硬的摄像师,才有可能拍摄出艺术水准较高的影视作品。

作为初级教程,我们只讲最主要、最常用的功能和内容,更全面的以后会在中级版详细解释。

说到摄像艺术,先要讲一下蒙太奇艺术:

翻开教科书,解释蒙太奇的文字足有上千字,让人如坠云雾,作为初学者,没必要把蒙太奇的方方面面的含义及内涵都搞清楚,知道它大概的意思就行了,我把它归纳为7个字:

“组接合成的艺术”。

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的艺术。

一、画面构图:

1.景别及含义:

不同的景别有不同的效果和不同的含义。

有人说了,什么中景近景的,我拍婚礼一概拍特写,清楚着呢!

你是拍的清楚了,交片的时候新郎从头到尾看到的只是几个大脸蛋子,他不骂死你才怪。

红花还要有绿叶配,他才会显得更为夺目,你拍的全是红花,反而不如有花有叶有层次、色彩分明。

因为你把非常重要的、值得回忆的现场环境丢掉了。

下面我就讲一讲各景别的含义。

大远景:

主要是交代大环境,大背景。

里面的细节(或人物)微乎其微。

           

 

远景:

交代整体的或主要拍摄环境。

要表现的人物都在其中。

            

 

 

全景:

要表现环境的较完整的部分,比如整个舞台的主要部分。

如果说人物,就是从头到脚的一个人。

                            

 

 

中景:

要表现的较主要的部分。

如果说人物,就是膝盖以上到头顶。

                            

近景:

要表现的重要部分。

如果说人物,就是腰部以上到头顶。

 

                            

                      

特写:

要表现的最重要部分。

如果说人物,就是胸部或肩部以上到头顶。

主要是抓表情的。

                            

大特写:

要突出表现的部分。

如果说人物,就是上颈部以上到额头,甚至只是一双眼睛,一般是表现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的。

2.画面构图: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设备,为什么拍出的画面会分出非常好和非常差呢?

问题主要是出在构图上了,要学构图首先要讲解几个关键词:

画面中心、视觉中心、视觉平衡、入画出画、黄金分割、视觉空间感

咱先说这画面中心:

画面中心顾名思义就是整个画面上下左右的正中心,也就是对角线的中

心。

那是不是说拍摄时要把被摄主体始终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呢?

错了!

当然不是!

如下左图,画面的中心虽然突出了主体,但是不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既有些呆板而且易造成视觉疲劳。

那可怎么办啊?

                          

别急,接着我要讲一个关键词,叫做“视觉中心”,在人的视觉印象里,画面的中心并不是视觉中心,而是在偏离中心一些的黄金分割点上,(这个稍后会讲)视觉看着才舒服。

                          

 

可是问题又来了,下图虽然偏离了画面中心,但是看着并不舒服、这是为什么呢?

                          

 

我看看!

看来要讲视觉中心,还必须要讲视觉平衡,刚才的画面看着不舒服是什么原因啊?

就是因为视觉的平衡失调,右边明显偏重。

那怎么办呢?

是不是还要放回到中间呢?

当然不用!

有几种方法是可以调整视觉平衡的:

A、用物品调节:

在人或景的另一边,摆上一束花、或一杯茶、或一个酒杯等物品,或者几个字。

都会有效修正画面的视觉重心。

                               

 

想象一下,上图如果没有落日,右边是否明显偏重,视觉失去了平衡……但是有了米粒大小的落日,视觉失衡的感觉就没有了

B、用肢体、视觉调整:

人的手、大腿都可以调节平衡。

人的目光也是有重量的!

看这样,虽然说人在最左侧,但观众还会感觉画面失衡吗?

                              

 

经过视觉中心和视觉平衡的调整,画面出来看着明显的舒服多了。

能调整视觉平衡的还有很多、很多……

3.静态构图和动态构图:

静态构图是指画面结构相对稳定变化较少的构图方式。

比如讲座、会议、和访谈类等等;这里我先不讲。

动态构图是画面结构随时发生变化的构图。

并以运动画面为主的构图。

主要有三种方式:

物动我静;我动物静;物我皆动;

1、物动我静:

被摄物始终(或多数)在运动,而我不动或以摇的方式记录运动物体。

2、我动物静:

被摄物基本不动或微动,而我以移的方式拍摄。

3、物我皆动:

被摄物在运动,而我以移动的方式或借助于外力(轨道、摇臂、车辆等等)拍摄。

黄金分割:

在美术中是这样解释的,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这和九宫格特别接近。

                       

 

人们发现在九宫格的4条线交汇的4个点是人们的视觉最敏感的地方,在国外的摄影理论里把这4个点称为“趣味中心”。

顾名思义,被反复证明的是当被摄主体处于或发布在这4个点附近最容易得到“眼球”的关注

视觉空间:

视觉空间是指在人类视线中的空间感。

同样一个地方,不同的空间构图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有的让人感觉很压抑,很闷。

给人不舒服的感觉。

有的让人感觉很开阔、很空旷。

让人看着很宽松很舒服。

这要根据创作需要来决定怎样构图,以营造出怎样一个心情或氛围。

目前,国内的大牌导演大多喜欢这样的构图,感觉比较大气!

电视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但是经过摄像师的艺术加工,使平面的画面呈现出立体的感觉,给人以视觉的冲击,使眼球处于兴奋之中。

尽最大的努力,使画面获得真实、立体、艺术的再现。

入画出画:

被摄物从画面一端进入画面,然后在画面另一端出画,就叫入画出画。

这是拍摄常用方式之一。

它由横向入画、纵向入画、斜向入画组成。

利用近大远小的视觉特点把一个平面的画面编成立体的空间。

◆放射构图:

以主体为核心,景物呈向四周扩散放射的构图形式,可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而后又有开阔、舒展、扩散的作用。

特殊的、立体的效果等表现手法。

(见下图)

◆斜线放射:

符合近大远小的立体视觉规律,感觉很有层次感。

 

 

◆利用景深:

  当镜头聚焦在某一个物体上时,我们会发现这个物体的前后一段距离内的景物也都很清晰,景深就是景物纵深方向的清晰范围。

               

 

   大景深的焦点清晰距离较大,而小景深的运用可以使层次感增强,在需要突出主题及层次的时候获得很好的效果。

与景深有关的 主要有光圈、焦距、拍摄距离等等,特点如下。

(1)、镜头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

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二、基本手法:

说起这拍摄手法,好多人都会说,不就是推拉摇移吗?

这我会呀!

我相信,好多人都会用,可是了解这些手法的含义并且用好它,却不是那么简单。

推:

就是在现有画面中突出要表现的主体,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排除其它不太重要的物体。

容易出现的问题:

推上去的时候不到位,要表现的主体不在视觉的中心点,产生错位。

拉:

就是从主体拉出,这个手法主要是展现在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或交代大环境。

容易出现的问题:

就是随便找一个地方就作为起点往出啦,起、落幅没有停留或时间太短

摇:

像人观看风景似的转身,拓展视野。

属于物动我静:

移:

是我动物静,可以方位不断变换的观察主体的不同角度及变化。

是目前行内最喜欢使用的、也是用好了最出效果的一种拍摄方式

容易出现的问题:

移动的时候起幅或落幅没有明确的目标,出现没有内容的空镜,或者落幅不够稳定。

如果做不到稳定匀速,有不如没有!

升:

从平视到俯视,逐步看到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立体感、位置感较强。

                               

 

容易出现的问题:

整个上升过程中,要表现的画面应始终保持在“视觉”的中心位置。

降:

从俯视(或平视)下降到仰视,会有突出主体的效果,使被摄主体变得高大起来。

                                

 

容易出现的问题:

和升是一样的,在下降过程中,“要表现的画面”应始终保持在“视觉”的中心位置(或预设构图)。

甩:

在动作较快的移动和转换中,用甩镜头往往能够起到调节视觉并快速达到目的的作用。

要点:

实时观察现场变化,事先考虑好起幅和落幅的位置,做到起落稳,目标准;甩时一步到位。

跟:

始终跟随主体,使其保持在视觉中心,有强制收看的意思。

飘:

就是焦点飘移的意思,从靠前的焦点调实,然后轻移焦点,到纵深的目标调实,实现焦点的运动,一半多用于表达斜向纵深。

综合运动:

综合运动摄像是指在一个镜头中把推拉摇移等其他手法结合在一起同时使用。

比如:

边摇边推或拉。

 

三.拍摄要领:

◆稳:

稳字当先!

稳是基础!

离开稳,再好的视频也无法让人看得下去。

最好是用两只手来拿稳摄影机,或利用身边可支撑的物品或三脚架,一定要尽量减轻画面的晃动

◆匀:

不管是推拉镜头,还是移摇镜头,都要保持速度的一致

◆准:

是指拍摄的对象范围,起幅落幅、景深运用、镜头运动、焦点变化要准确。

镜头的开始与结束必须要事先考虑好,不可随意。

◆平:

要找准画面的水平,学会借助参照物。

初学者往往为了体现个性,经常使机器处于非水平的状态中,使画面有歪斜要倒的感觉。

所以尽量让画面在观影器内保持平衡。

(为了调节气氛,短时间的倾斜或特殊要表现的效果例外)。

◆精:

就是精炼,要控制好时间。

有关机构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视觉疲劳的测试,让一些人盯住一个相对静止的画面,在6-8秒钟以后,人的视觉就会出现疲劳,但是随着镜头的变换,视觉神经丛受到刺激,使眼球重新兴奋起来。

所以长时间的拍一个角度的镜头(拍仪式例外),会引起视觉的疲劳。

怎样才能使观众既能看清画面内容、又能使视觉尽量保持在兴奋之中呢?

在一般的情况下,特写镜头、近景最少需要2-4秒,中、全景5-7秒,大全景稍长一些,而一般花絮镜头拍摄以3-6秒为宜。

按照这样的时间掌握控制拍摄时间,才能让后期制作及观众明白拍摄者的意图及看清楚拍摄的场景画面。

 

四、拍摄中的光线运用技巧:

光线是塑造一切影响的基础,没有光线,就没有影像。

如何利用好光,是我们每个摄像师必须要学习并且需要掌握的。

光是塑造银屏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电视节目摄制过程中,正确地认识光线,掌握光线的变化规律,了解它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并且灵活地加以应用,是电视摄像创作的基础。

摄像师运用光线再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轮廓形式、明暗层次和色彩对比,并通过对这些造型因素的处理,来刻画人物性格,创造环境气氛,渲染特定的情绪。

作为摄像师不仅要认识并掌握光的属性和特点,更重要的是在于技巧的运用。

摄像师利用日出、日落,阴、晴、雨、雪,灯光、月光等等千变万化的光线环境,与所摄影片的人物、事件与表现内容相结合,拍摄出生动、自然、丰富的画面。

可以说,光线运用的技巧,直接影响影视作品的成败。

1、用光刻画人物形象

当主光源很强时(如明亮的阳光),照射在被摄体不同部位,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

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的光线:

正面光,顺侧光、侧光(90度),逆光、逆侧光。

  ◆正面光(也称顺光、平光):

拍摄时光源正照在被摄物正面,使被摄体对象没有一点阴影。

被摄体朝向摄像机的部分全有光。

其结果是拍出一个几乎没有层次的影像画面。

由于深度和轮廓靠光和阴影的相互作用来表现,正面光制造出一种平面的二维感觉。

因此通常被称为平光。

  ◆顺侧光:

就是前侧光,光源位于被摄物正面和侧面(90度)之间,影调变化很丰富,立体感和质感都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来。

在室外,这种光出现在上午九十点钟和下午三四点钟,比较适合人像拍摄,属于最佳光线类型。

事实上,室内拍摄人物使用的主要光线,多数为30-45度侧光。

顺侧光能产生丰富的影调,并体现出一种立体效果,是影视拍摄较常用的光线之一。

 ◆90度侧光光源与摄像机成90度时,就是侧面光。

被摄物一半受光,一半背光,投阴影于一侧,明暗对比强烈,反差较大。

表面结构由于每一个微小突起而突出地表现出来。

因此,这种光也称作“结构光线”。

 ◆逆光摄像机迎着对面的光线拍摄被摄物体时,会获得极具艺术效果的逆光。

可以拍出剪影等效果。

如果采用兼顾曝光,尽管被摄物与背后的光反差强烈,你仍然可以捕捉到影像的细节。

如果光源处于高位,就会在被摄对象的顶部勾勒出一个明亮的轮廓,例如模特儿的头发,制造出一种戏剧化效果,被叫做“轮廓光”。

金黄的树叶,在逆光下变成了金黄色,会更加漂亮,色明度会更高。

采用逆光,背对光的剪影物体,可以创造出既简单又有表现力的高反差影像。

◆逆侧光:

就是光源在被摄对象后侧方向,它既有侧光特点又有逆光特点,用于突出轮廓和形态,并有一定的空间感。

 

光线会随着环境等的变化而随之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拍摄者要注意随时的调整,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谈谈摄像中的光线运用问题。

 

2、合理利用自然光

特点:

光照范围大、普遍照度高、光照均匀,效果自然,但变化性强!

白天进行室外拍摄时多利用自然光,尤其是天气晴好时,太阳的光线比较充足,很适宜进行拍摄。

自然光线变化性较强,光照强度和光线色温不稳定,有时强有时弱,因此我们拍摄景物时,先要了解光线的来源和光线的强弱给予的影响,从而很好地加以运用,才能充分表达景物的光线效果。

◆注意:

1、太阳初升的时候,是一天中最柔和的低光光线,利用低光拍摄景物,要注意光线对景物色调的影响,这时就可以根据拍摄意图来把握景物的色调。

2、逆光拍摄不容易表现出景物的明暗层次和线条,而且往往会因光亮的轮廓和镜头前面的光照影响拍摄者的视觉,容易造成曝光不足。

因此,拍摄逆光景物时要准确的控制好光圈,才能充分显示出景物的层次。

注意:

避免过强的光线直射镜头,会造成CCD(COMS)的直接损伤!

3、合理利用人工光

特点:

光照范围小、普遍照度高、光照均匀,可以按照创作的需要进行调节!

DV拍摄的光线最好以利用自然光线为主,但在室内或者夜间摄像时,由于自然光线强度不足,就要用人工光对环境或被摄主体进行补充照明。

摄像机的拍摄效果与CCD感光元件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1/3英寸的CCD感光元件,基本上可以满足专业拍摄的需要。

光线比较暗的情况,大尺寸画面的色彩,清晰度都可以看出不同。

使用机头灯补光,方便实用,光线柔和均匀,是摄像师比较实用的一种光线处理办法。

◆光的性质:

基本上有三种:

1、直射光(硬光)     2、散射光(软光)     3、混合光(复杂光源)

◆摄像用光技巧:

光是摄像最重要的构成要件,对光线的处理往往非常重要。

光不仅仅是使目标在摄像机的CCD上成像,好的摄像师还可以利用不同性质的光线表达出不同的意境来。

任何一种光线都存在着三个要素,即强度、方向和色调。

◆光的强度

强度描述的是光线的强弱程度,各种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都有一定的强度。

强光通常是由强光源发出的光线直接照射所造成的,当然较弱的光源通过集聚,光线也可以形成很强的光束。

指出强而直接的光会造成明显的阴影,并且清楚呈现出物体的轮廓,所以常用来勾勒物体轮廓;强光也可增加被拍摄主体的明暗对比,以强调物体表面的纹理、不同色彩或色调之间的反差。

弱而散的光可以减弱被拍摄主体的明暗对比,使物体表面看来平滑细致。

对于摄像的照明,强光源常常要作为主光来使用,是拍摄照明的主要来源。

而弱光源要作为辅助光来使用,它可以减弱主光所造成的强烈阴影,同时不至于投射出多余的影子。

但是光线过强,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强光下形成的阴影会过于夸张,光影效果不自然。

拍摄时,如果光线过强,可以通过加装漫射屏或反射板等方法,来削弱光线的强度。

和强光相比,散光的光影效果较为柔和自然。

可以使主体受光面均匀,反差适中。

受光源的方向性局限小,是较为理想的光源,在剧情片的拍摄中,散光使用得最多。

◆光的色调:

   也称色温。

把一个碳块加热到不同的温度,他的颜色是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3200K的热度会使碳块的颜色发黄,5600K的颜色会使碳块的颜色发白。

不同天气下的光线色温是:

蓝天约为:

9000K-15000K 阴天:

7000-8000K 中午日光:

5300K-5500K;

日出日落:

2800K-3500K  日光灯:

5600K-7000K  碘钨灯:

3100-3300K。

家用灯泡:

2600K-3000K

◆光照度

光照度,即通常所说得勒克司度(lux),表示被摄主体表面受到的光通量。

1勒克司相当于1流明/平方米,即被摄主体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距离一米、发光强度为1烛光的光源,垂直照射的光通量。

光照度是衡量拍摄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夏天中午阳光最强的时候,室外光照度可达到15000lux以上,很容易形成明显的阴影,这并不一定是一个很理想的拍摄环境。

而大多数室内照度都在300lux以下,一般的摄像机都可以在这种照度下摄像。

不过,照度越低,拍出灰色或颗粒影像的可能性也越大,这样最好增加照明。

较理想的拍摄条件是光照度在6000-10000lux左右,在这样的环境下拍摄,很容易得到清晰亮丽的影像。

被摄主体的照度是与光的亮度、距离、角度有关。

不同光源的发光强度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当被摄主体到光源的距离接近时,被摄主体的亮度会增强,光线也比较硬;相反,与被摄主体距离变远时,被摄体上的亮度会有所衰减,但光线更加柔和均匀。

所以在使用光源时,一定要考虑他的距离和光的软硬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