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学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9108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质资源学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种质资源学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种质资源学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种质资源学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种质资源学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质资源学复习总结.docx

《种质资源学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质资源学复习总结.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种质资源学复习总结.docx

种质资源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

1、观赏植物的概念与含义

概念:

具有一定观赏价值,适用于室内外布置,美化环境并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总称。

包含:

有观赏及应用价值的草本及木本植物(与广义的花卉概念一致)。

观赏价值:

器官水平---观花、果、叶、芽、茎、根;

植物个体乃至群体水平---观株、势、姿、色、昼夜节律、季相变化及品其芳香

2、观赏植物种质资源:

能将特定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并有效表达的观赏植物的遗传物质的总称,包括具有各种遗传差异的野生种、半野生种和人工栽培类型。

3、观赏植物资源的特点:

区域性(特定的生长地理区域);多样性和复杂性(种类的多样性+功能的多样性→资源用途的多样性);有限性和再生性(可再生,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独特性(被人类宠爱的根本原因)既要有地方特色,又要保持植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并研究开发出更多的新物种新品种。

4、引种驯化:

指将野生植物或栽培植物引入到自然分布区或栽培区以外栽培。

分为:

简单引种:

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入的观赏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很广,只采取简单的措施就能使其适应新的环境,能够生长发育,达到预期的观赏效果的方式。

驯化引种:

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入的观赏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其遗传性的改变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或必需要采取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的方式。

5、我国的热带地区(thetropics)

面积与范围:

占国土面积的3.2%,包括海南、广东雷州半岛、广西玉林和北海、云南西双版纳、闽南沿海地区、台湾南部,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流域的墨脱及察隅谷地。

其中以西双版纳、海南、台湾的热带地区面积较大,最具有代表性。

植被特点:

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

热带现象明显:

板根、附生植物、木质藤本、茎花植物、树蕨类多。

具有典型的热带雨林种类:

龙脑香科青梅Vaticamangachapoi、坡垒Hopeahainanensis、梧桐科蝴蝶树Heritieraparvifolia等。

6、海南特有野生观赏植物资源

特有植物(endemicplants)

形成机制:

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地貌因子、土壤因子、气候因子、边缘效应、海洋岛屿隔离等;内部因素----自然杂交、自身遗传变异等

研究意义:

1)研究物种分化、特殊环境中植物的适应性等的良好材料。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特有植物多为珍稀濒危植物。

3)特有植物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体现了该地区地质、气候、人文等特点,而且多数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因此它是不可多得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

7、边缘效应

含义:

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

亦称周边效应。

植物的边缘效应含义:

指不同植物群落边缘生物的变异和密度有增加的倾向。

原因:

A.边缘地带有新的微观环境,导致有高的生物多样性;B.边缘地带可为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允许特殊需求的物种散布和定居,从而有利于异质种群的生存,并增强了居群个体觅食和躲避自然灾害的能力,允许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第二章观赏植物的起源、分布与演化

1、瓦维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8个起源中心、3个亚中心)

起源中心(基因中心):

物种变异最丰富的集中地区。

又可称为遗传多样化中心。

原生中心:

指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原产地;

次生中心:

是指从其他地区引进后经过变异和杂交又形成了许多类型的地区(由隐性等位基因所控制的多样性新区)。

这两者可以根据显性基因的多少来区别。

原生中心显性基因频率高,是栽培植物最初被人类驯化的地点。

当这些已驯化的植物,由原生中心向四周扩散到边缘地区,由于植物间的隔离和本身自交结果,隐性基因逐渐发生并繁育,多样化减少,在被隐性基因性状植物所控制的地区,即形成该种植物的次生中心。

2、哈兰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类型含义代表作物

土生型植物在一个地区驯化后,从未扩散到其他地区非洲稻、埃塞俄比亚芭蕉

半土生型被驯化的植物只在邻近地区扩散云南山楂、西藏光核桃

单一中心在原产地驯化后迅速传播到广大地区,没有次生中心橡胶、咖啡、可可

有次生中心作物从一个明确的原生起源中心逐渐向外扩散在一个或几个地区形成次生起源中心葡萄、桃无中心没有明确的起源中心香蕉

3、观赏植物起源中心

我国南京中山植物园张宇和推测可能存在以如下三个起源中心:

1)中国中心梅花、牡丹、芍药、菊花、兰花、月季、玫瑰、杜鹃花、山茶花、荷花、桂花、蜡梅、扶桑、海棠花、紫薇、木兰、丁香、萱草等日本次生中心

2)西亚中心郁金香、仙客来、秋水仙、风信子、水仙、鸢尾、金鱼草、金盏菊、瓜叶菊、紫罗兰

欧洲次生中心(含美国)

3)中南美中心大丽花、万寿菊、孤挺花、百日草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

4、观赏植物的遗传学起源

1)杂交选择:

种内杂交、远缘杂交,大多数栽培观赏植物品种起源的方式,现代月季

2)基因突变:

染色体或碱基出现插入、缺失、替换,观赏植物起源的一个重要方式,可导致观赏形态多方面的变化(重瓣变异,曲枝变异,垂枝变异,彩叶变异),水仙花‘玉玲珑’、龙爪柳、龙爪槐、花叶假连翘

3)倍性变化:

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一般会导致花朵变厚变大,观赏价值增加郁金香(2n=)的三倍体品种‘夏美’(3n=36)(同源多倍体),月季的多倍体系列(异源多倍体)

4)嫁接杂种:

在种间或属间产生新的兼具砧木和接穗特点的杂种类型,以嫁接嵌合体的方式存在,不能遗传给后代,需要通过营养繁殖的方法来保存亚当雀链花(属间嫁接杂种)

5)综合性起源:

多种起源方式同时存在,不同品种往往有不同的起源途径,或同时具有多种起源方式菊花、牡丹、月季、芍药

5、同源多倍体:

由同一物种的染色体组加倍所组成的多倍体。

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原因不明,可能与极端的气候变化或者强的光照辐射有关。

异源多倍体:

由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杂交形成的多倍体或远缘杂交加倍形成的多倍体。

多先进行种间杂交,再进行染色体加倍,形成可育的异源多倍体。

6、观赏植物的演化

概念:

指历史上野生种类被驯化并逐渐演变为现在栽培植物的过程,以及栽培观赏植物近缘种类之间的进化关系。

特点:

主要受人为选择的压力影响,观赏性状向着符合向着人类审美观点的方向转化,和植物自然的演化方向不一致。

7、观赏植物的演化途径

垃圾场野生:

人类从野外采集果实、根茎和幼嫩的茎叶时,把种核、根株扔到栖息地附近,被扔弃的种核、根株遇到适宜的温度、水分、土壤和光照便长出新的植株。

属于无意识的人工繁殖现象。

管理野生:

人类为方便采集野生食物而清除无用植物,保留某些有用植物。

8、栽培植物的演化

1)花瓣瓣性演化

A.积累起源的重瓣花把异常增加或减少1~2个花瓣的单株,经若干代的人工选择,可使花瓣数目逐代增加,直至形成复、重瓣花石竹

B.营养器官突变起源花器官以外的其他营养器官(主要是花苞片)突变成类似花瓣的彩色结构紫茉莉‘二层楼’、重瓣马蹄莲、重瓣一品红、重瓣三角梅

C.花萼瓣化花萼彩化、瓣化欧洲银莲花、山茶,仙人掌科鹿角柱属

D.雄蕊、雌蕊起源的重瓣花雄雌蕊瓣化海棠、扶桑、牡丹

E.台阁两朵花着生的节间极度短缩,导致花朵叠生,形成花中有花的重瓣类型(一般具两层花蕊,性状因营养状况而异)梅花、牡丹、芍药

F.重复起源的重瓣花即套筒花,常见于合瓣花中;雄蕊、雌蕊及萼片均未发生变化,而花冠则为2层至3层,呈套筒状重瓣类型的曼陀罗、矮牵牛、套筒型映山红、重瓣丁香

G.花序起源又称假重瓣,由多朵单瓣的小花组成的花序形成重瓣花菊科、重瓣扶桑、重瓣丽格海棠

2)花色演化

A.杂交后选择包括自然杂交和人工杂交,花色变化的主要来源菊科

B.基因突变常为芽变(芽变:

体细胞突变的一种,即芽的分生组织细胞自然发生的遗传物质的突变。

选择突变芽及其成长的枝,经过无性繁殖可以创造出新品种(芽变选种))

3)花径演化

A.选择积累把花径较大的单株通过数代的人工选择而积累下来

B.杂种优势把杂种优势导致的花径增大,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固定下来

C.染色体倍性增加由于染色体倍性增加而使花径增大菊花中的多倍体

9、观赏植物的演化方向

演化方向具体内容例子

花色从单色向复色、嵌合色演化梅花花色的演化

花型从单瓣,向复瓣、重瓣、高度重瓣,从单花到台阁演化牡丹各种花型的演化

花径主要分别向大花或密集小花两个方向演化现代菊花大花品种、三色堇的小花密集型品种

花期从一季开花,向两季开花,再到四季开花演化现代月季的花期变化

株形向紧凑、密集、低矮的方向演化平顶凤仙的育种过程

枝姿从直立或斜伸向平展、下垂演化,或从直枝向曲枝即龙游型演化梅花枝姿的演化

叶色从绿色向彩叶方向演化国兰中艺叶类型*、玉簪的金叶品种类型的出现

(国兰中艺叶类型---国兰的叶片上产生的白色或黄色的斑块及花纹称为“艺”,栽培观赏叶片上斑纹变化的兰花称为“艺兰”)

10、观赏植物的传播途径

A文明扩张文明发达的地区或国家在向外扩张的同时,将熟悉的栽培植物扩展到自己势力范围之内(观赏植物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古罗马帝国把栽培植物带到英格兰和北欧各地;中国元朝时期,来自蒙古的王公贵族在府邸中种植来自草原的草种,形成了我国草坪栽培应用的雏形;欧洲人给美洲带去了大量的欧洲植物。

B特权赏玩历代帝王的御花园、王公贵族的私家园林搜罗了大量的奇花异卉,汉代《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上林苑中种植名木2000余种

C民间花会促进花卉种类的广泛传播花卉展示集会;海南岛海口市府城的“换花节”。

D商贾贸易观赏植物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引进了大量西亚和欧洲的植物*,中国的大量植物也传到海外**。

E使节往来使节往往携带当地有特色的种子或繁殖材料作为交往的礼物,汉代张骞出使西域50余国,带回了许多起源于欧洲大陆的园艺植物,同时也把起源于中国的园艺植物传到了欧洲;明代郑和下西洋,同样完成了传播栽培植物的使命。

F近现代引种观赏植物大规模交流的主要途径,英法美等国于19世纪、20世纪对中国观赏植物大规模的引种;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从国外引进大量的观赏植物,如大量一二年生花卉、凤梨科观赏植物、赫蕉类花卉以及菊花、月季等传统名花的新品种等。

第三章观赏植物的分类与命名

1、形态分类法:

宏观的形态学特征:

根、茎、叶、花、果;微观的形态学特征:

表皮细胞特征、子房形态、花粉形态、染色体特征。

保守性状:

形态性状和解剖构造一般不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形态结构的改变。

如花粉、种皮、花序、脉序。

适用于属或属以上的分类阶元。

非保守性状:

形态性状和解剖构造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形态结构的改变。

如叶的大小、形状。

适用于种或种以下水平的分类,观赏植物的分类常用。

2、数量分类法:

新兴的边缘学科

3、原理:

以植物的表型特征为基础,利用有机体大量性状(包括形态学、细胞学和生物化学等的各种性状)、数据,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应用电子计算机运算得出的结果,再对有机体作出定量的比较。

意义:

使生物分类从定性描述的水平发展到定量的、精确的高水平。

步骤:

确定分类单位(个体、品系、种、属或更高级的单位);选择性状(稳定性较高的性状,特征数量50个以上);编码性状,并实现原始数据的变换和标准化(总原则:

性状差异大,编码后的数值差异也大);计算相似性系数(主要相似性系数:

简单匹配系数、结合系数、尤尔系数及分类学距离);分类运算,得出分类结果(利用不同的聚类方法,得出树系图)

数量化编码方法:

A具有对立的二态性状用0或1两个数来表示有或无。

如:

叶柄上有刺,有为1,无为0;

B有序多态性状用等差级数表示。

如:

毛疏密的情况---无毛(0)、微具毛

(1)、具毛

(2)、多毛(3)、密毛(4)

C无序多态性状分解成多个二态性状或用不等差级数表示。

如:

将毛的特点分解成---毛的长短性,短0,长1;毛的质地,软0,硬1;毛的分枝程度,单一0,二叉1,多歧分枝3。

D数量性状用原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如:

果实的大小。

E对某些性状可采用数据变换的方法以得到稳定的结果.如:

叶片的长、宽。

F未知(未记载)的性状值不能默认为0。

4、分子标记辅助分类法

主要的分子标记技术:

蛋白质标记、DNA序列分析、DNA指纹分析、DNA的构象变化与SSCP分析。

优点:

克服了传统分类法易受环境及季节影响的缺点。

5、二元分类法

创建人:

陈俊愉、周家琪,1962年

含义:

在一个分类系统中使用两个分类标准的分类方法。

基本原理:

将同一种或同一变种起源的品种,不论是一个种的变种或一个种的染色体加倍所成的多倍体,均列为一个品种系统。

再按性状的相对重要性,依次分列各级分类标准。

主要特点:

品种演化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而以品种演化为主;品种分类的前提性标准是种源组成。

;花形、花色常为主要分类标准,叶色、枝姿等常作为分类条件。

随着对观赏植物微观结构研究的逐步深入,辅助分类条件也可逐步增加。

;分类中使用的性状大多是便于观察的定性型性状(如花色)和便于测量的定量型性状(如花瓣数)。

应用范围:

已成功用于梅花、桃花、荷花、牡丹、芍药、菊花等名花品种的分类。

梅花的品种分类就是采用典型的二元分类法。

从种源上看,为蔷薇科李属梅亚属的植物。

再按枝条生长姿态将梅花分为直枝梅类、垂枝梅类、龙游梅类3类,然后在这3类下按照花的特征分别分为若干型,三类总共分出12个型,每个型都包含一至许多个不同的品种。

梅花按系别分为真梅系、樱李梅系、杏梅系。

6、植物自然系统分类法

含义:

依据植物亲缘关系的亲疏和进化过程进行分类的方法,着重反映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演化关系。

原则:

把性状与起源相同的植物归为一类。

代表:

恩格勒(Engler)系统、哈钦松(Hutchinson)系统

7、按观赏植物的生活型分类

生活型是植物对特定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类型,常用来描述成熟的高等植物,包括植物体的大小、形状、分枝有时还结合植物的寿命长短来区分。

A一二年生草本植物

一年生观赏植物是指在一年期间发芽、生长、开花、然后死亡的植物。

通常在春季播种、夏季开花、秋末结实后死亡。

它们原产地一般为热带、亚热带、喜高温,如一串红、美女樱。

二年生观赏植物是指在两年内完成其生命周期的草本植物,秋季播种,次年春夏季开花结实而后枯死。

原产温带较耐寒,多为长日性植物,如紫罗兰、福禄考、菊类、三色堇。

B多年生草本观赏植物

是指寿命在两年以上,能多次开花结果的植物,以地下部分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宿根观赏植物和球根观赏植物。

宿根观赏植物:

多年生的落叶草本植物,地下部分不膨大。

冬季地上部分枯萎地下部分进入休眠,种类繁多,大多花色艳丽,适应性强。

如菊花、芍药、萱草、沿阶草、吉祥草、香石竹、鹤望兰。

球根观赏植物:

鳞茎,郁金香、水仙、朱顶红;球茎,唐菖蒲、香雪兰;块茎,仙客来、晚香玉;根茎,美人蕉、鸢尾、荷花;块跟,大丽花、银莲花。

C木本观赏植物(乔木类、灌木类、藤本类)

缠绕类:

茎细长,主枝或徒长枝幼时螺旋状缠绕他物上展,茑萝、紫藤。

卷攀类:

茎不旋转缠绕,以枝、叶变态形成的卷须或叶柄、花序轴等卷曲攀缠他物而直立或上展,炮仗花、珊瑚藤。

吸附类:

茎不缠绕,也不具备卷曲缠绕器官,但借助吸盘或气生根吸附于他物表面或穿入内部而附着向上,爬山虎。

依靠气生根攀附他物、薜荔。

棘刺类:

茎或叶具刺状物,藉以攀附他物上升或直立,三角梅。

依附类:

茎细长柔软,但不缠绕,也无其它攀缘结构,仅利用本身的分枝穿插、依靠他物而上展。

多花勾儿茶(鼠李科)蔓胡颓子(胡颓子科)

8、按观赏部位分类

(1)观花类

(2)观叶类如:

蕨类、天南星科(3)观茎类,如:

仙人掌类、竹类(4)观果类如:

紫金牛类(5)观姿类,如:

雪松、龙柏

9、按自然分布分类

7个气候型:

热带气候型、热带高原气候型、沙漠气候型、地中海气候型、大陆东岸气候型、大陆西岸气候型和寒带气候型。

10、按观赏植物的生态习性

1)热量热带观赏植物,热带兰、桫椤类、仙人掌类、凤梨类、龙舌兰类;亚热带观赏植物,榕属、变叶木、红桑;温带观赏植物芍药、牡丹、郁金香、石蒜、紫罗兰;寒带亚寒带观赏植物高山花

2)水分旱生观赏植物仙人掌类、景天科植物;中生观赏植物侧柏、酸枣、桑、乌桕;湿生观赏植物鸢尾、池杉、水松;

水生观赏植物又分为:

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

挺水:

芦苇、水竹芋、荷花;浮水:

睡莲、王莲;沉水:

金鱼藻;漂浮:

凤眼莲、浮萍

3)光照阳性观赏植物落叶松属、水杉属、桉属、杨属;中性观赏植物罗汉松、木荷、枫杨、朴属、榆属;阴性观赏植物合果芋、竹芋类

4)土壤酸性土植物杜鹃、山茶、马尾松、多数棕榈科植物pH<6.5;中性土植物大部分观赏植物pH=6.5-7.5;碱性土植物柽柳、沙棘、沙枣pH>7.5

11、观赏植物命名法规

品种(cultivar):

为某一或某些专门目的而选择的,具有一致、稳定和明显区别的性状,而且经采用适当的方式繁殖后,这些性状仍能保持下来的一些植物的集合体,是栽培植物的主要分类类级。

品种群(Group):

是基于一定相似性的品种、植物个体或植物集合体的正式类级,通常形成并维持一个品种群的标准,因使用者的不同目的而异。

品种名称的构成和书写规范:

(1)栽培植物品种的名称是由它所隶属的属或更低分类单位的正确名称加上品种加词共同构成;

(2)品种加词中每一个词的首字母必须大写,品种的地位由一个单引号(‘…’)将品种加词括起来表示,而双引号(“…”)和缩写“cv.”、“var.”不能用于品种名称中表示加词;

(3)为了区分种名(属名和种加词)、品种群名称和品种加词,种名按照惯例采用斜体,品种加词则采用正体。

因此,品种加词至少应该与属的名称相伴随。

第四章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方法

1、植物调查研究方法

A资源调查方法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分布状况、生长习性以及基本的植物学特征为种质资源的评价奠定基础,为它们的起源、演化和分类提供依据

B比较形态学通过比较植物的各个器官的形态,来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比较解剖学)及其发生、发展(比较发生学)为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提供依据

C孢粉学法孢子、花粉的形态(形状、大小、外壁结构及纹饰)、分类及生理、生化等考古孢粉学:

通过植被重建探讨人类与环境关系;现代孢粉学:

为物种的分类、结构发育提供依据

2、资源调查方法(调查范围)

(1)调查本地的全部植物资源。

当一个地区从来没开展过植物资源调查时,需要进行全面调查,以提供一份本地区的植物资源名单。

(2)调查本地某一类或某几类植物资源。

通常是根据本地某项经济要求或根据调查者本人的愿望而确定的。

(3)调查本地一两种或几种资源植物。

本地区植物资源已有初步了解时,对其中利用价值大、有发展前途的种类进行重点了解。

3、比较形态法

A徒手切片法手持刀片将新鲜的或固定的实验材料切成薄片临时观察组织和细胞结构

B离析法用一些化学药品配成离析液,使组织细胞的胞间层溶解,细胞彼此分离,获得分散的、单个的完整细胞观察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与特征

C石蜡切片法步骤:

取材与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展片及粘片、脱蜡与染色、封片制作永久装片,经典的植物比较形态学研究方法

D扫描电镜法利用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从而获得样品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鉴定样品的表面结构

4、生态学研究

研究方向具体内容

物候期观察观测植物生活史中各种标志性形态出现的时间

气象因子的影响分析分析气象因子(温度、光照和水分等)对植物起源及分布的影响

土壤因子的影响分析分析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影响

5、物候期:

指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生活史中各种标志性形态出现的时间,是自然界周期季节性变化的明显象征。

(1)吐芽的观察:

可选营养枝的顶部芽或剪口芽作为观察对象。

芽萌动期:

芽开始膨大,鳞片已松动露白。

开绽期:

露出幼叶,鳞片开始脱落。

(2)叶的观察:

展叶期:

全树萌发的叶芽中有25%的芽的第一片叶展开。

叶片生长期:

从展叶后到停止生长的期间。

要定树、定枝、定期观察。

叶片变色期:

秋季正常生长的植株叶片变黄或变红。

落叶期:

全树有5%的叶片正常脱落为落叶始期。

25%叶片脱落为落叶盛期。

95%叶片脱落为落叶终期。

最后计算从芽萌动起到落叶终止为植物的生长期。

(3)枝的观察

新梢开始生长:

从叶芽开放长出1厘米新梢时算起。

新梢停止生长:

新梢生长缓慢停止,没有未开展的叶片,顶端形成顶芽。

二次生长开始:

新梢停止生长以后又开始生长时。

二次生长停止:

二次生长的新梢停止生长时。

枝条成熟期:

枝条由下而上开始变色。

木本植物的物候期观测指标

(4)花芽的观察

从芽萌动期到时开绽期基本与叶芽相似。

但应注意以下几个时期:

花序露出期:

花芽裂开后现出花蕾。

花序伸长期:

花序伸长,花梗加长。

花蕾分离期:

鳞片脱落,花蕾分离。

初花期:

开始开花。

盛花期:

25-75%花开,亦可记载盛花初期(25%花开)到盛花终期(75%花开)的延续时间

(5)果实的观察

幼果出现期:

受精后形成幼果。

生理落果期:

幼果变黄、脱落。

可分几次落果。

果实着色期:

开始变色。

果实成熟期:

从开始成熟时计算

草本植物的物候期观测指标

出苗期:

子叶出土。

子叶开展期:

子叶充分成长。

真叶开展期:

指第一枚真叶成长,第二枚真叶显露。

现蕾期:

主轴肉眼可见花蕾。

抽苔期:

花序主轴伸长,并出现侧枝。

始花期:

主轴第一朵花盛开时。

盛花期:

主轴、侧轴及上分枝上的花均盛开。

末花期:

尚有小侧枝少量开花。

结荚期:

花谢至果荚生长。

种子成熟期:

果荚成熟,但未开裂。

物候期观察注意事项:

(1)观测人员应固定,常年进行此项工作。

(2)物候观测应随看随记,不应凭记忆,事后补记。

(3)各物候期观测项目繁简依试验要求而定,记载方法要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且记清每一物候期的起止日期。

(4)观察要细致,注意物候的转换期。

同时注意气候和管理技术等对物候期变化的影响

(5)选择品种正确、生长健壮、有代表性的植株3-5株进行观测。

如株间差异大,应按类选树进行全株观察。

(6)根据不同树种发育阶段情况调整观测频率,在开花、展叶期每天观测1次,萌动、新梢开始生长、叶变色、果实种子成熟和落叶期应每2d观测1次。

(7)物候观测应连续数年,一般至少连续3年。

(8)观测物候期的同时,要记录气候条件的变化,应该记录观测时的气温、降水、风力、风向、光照强度、空气湿度等。

6、主要气候因子的影响

温度,植物体所有生理活动、代谢反应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进行律性变温、非节律性变温

光照,对植物的起源、分布和生长发育有决定性影响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光谱成分的时空变化

水分,主要通过影响植物的生理生化活动,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态、量和持续时间的变化

温度

7、积温

(1)概念:

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值。

(2)分类:

活动温度---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

生长发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更能表征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热量。

(3)作用:

预估植物各发育阶段的来临日期;预估临界期内是否会遇到不良气候条件,以便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8、土壤因子的影响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