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析版河南省上蔡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模拟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9058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上蔡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模拟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上蔡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模拟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上蔡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模拟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上蔡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模拟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上蔡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模拟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上蔡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模拟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上蔡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模拟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解析版河南省上蔡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模拟试题精校Word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上蔡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模拟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上蔡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模拟试题精校Word版

上蔡中学高中部高一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计50分。

1.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

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

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

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领地国家”的特征是:

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

有国王和诸侯王之分,国王对诸侯王进行分封。

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唐朝、清朝都没有题干所描述的分封诸侯且君主无权征收诸侯土地赋税的情况存在,只有西周的分封制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在出现时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出现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排除。

材料提及丞相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其职责不是主要防止诸侯失仪,B项排除。

材料提及西周时期的“相礼”,不能体现礼仪制度的完善,C项排除。

材料出现的丞相雏形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可见它一开始就拥有较高的权力,D项正确。

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丞相制度。

3.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

“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

……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此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的意思是强调官员的任命是根据官员的才能来任命的,并且任免的权力由朝廷(皇帝)掌握,符合此特征的制度只能是郡县制而非其他的制度。

故C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4.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

“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

”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推行中朝外朝制度

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指的是分封制,“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指的是郡县制。

由此可知,“中间路线”的举措是指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故答案为C项。

ABD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郡国并行制

5.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

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

D.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问题,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问题,故A项错误.宦官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干预朝政实质是封建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C项对材料理解有误,应排除.材料中的时间限定是“唐朝”,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6.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

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

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元朝疆域辽阔,出于对地方加强统治统治安定地方的考虑,增加了行省的权力,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不选C。

A项不是行省权力很大的原因,不选A。

中书省制约着行省不是行省权力增大的原因,不选D。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与元代中央集权的区别

7.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

B.轮番执政

C.直接民主

D.城邦政治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可以得出,古希腊文明是指古希腊城邦中的居民在城邦中生活和参与社会集团的能力,这通过城邦政治可以体现出来,故选D;小国寡民是指古希腊城邦的特点,而不是文明的含义,故排除A;BC都是指古希腊城邦公民实行民主制的特点,而不能包括城邦所有居民,所以不符合文明的含义,故排除BC。

8.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

“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

”法官说:

“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

”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

”反映出的思想是君权神授;“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反映的是人民主权,所以体现出的是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故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首先应排除。

虽然B,C的表述与材料的意思基本相近,但在材料中没有直接反映出议会与法律至上的内容。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9.北京大学教授马克壵谈到一场革命时说“……它的斗争对象不是带有封建性质的绝对王权,而是一个新兴的、已经具有了民主化的取向和发展趋势的资产阶级国家”,这里的它是指

A.英国光荣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德意志的统一

D.美国独立战争

【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是:

“不是带有封建性质的绝对王权”也就是封建势力非常弱,甚至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这就是指美国,故选D。

A项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推翻封建复辟;C项德意志通过统一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建立德意志帝国,结束的都是封建统治。

B项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不具备“新兴的、已经具有了民主化的取向”等特点,所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本题选D项。

10.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说道:

“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

这倒不是说我这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其实选谁都差不多。

”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美国

A.两党的政见趋于一致

B.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

C.国民民主自由意识强

D.选举的程序具有欺骗性

【答案】B

【解析】由“其实选谁都差不多”可知,无论选谁都不会背离民主原则和民众意愿,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政治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可有效防止独裁出现,故B项符合题意;两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执政理念和政策会有所区别,故A项错误;C与题意关系不大,故排除;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因为美国选举的程序严密而相对科学的,故排除D。

11.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以9:

0一致裁定《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其执法机构国家工业复兴总署也随之寿终正寝。

这主要是因为该法

A.不符合立法程序

B.不符合分权原则

C.与自由精神冲突

D.已完成历史使命

【答案】C

【解析】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这是符合立法程序的,故A项排除;材料“美国最高法院以9:

0一致裁定《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反映的恰恰是最高法院与国会之间的分权原则,故B项排除;《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质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美国倡导的自由精神相违背,故答案为C;罗斯福新政后美国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国家干预经济的使命继续延续,所以D项不符合史实。

12.有史家评价某部宪法:

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仅限十分别阐释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

许多人相信,这部宪法只是一部临时性宪法。

然而,恰恰是这样一部临时性宪法竟通用了65年之久。

形成这部宪法如此特点的原因是

A.英国的历史、国情和民主趋势的结合

B.美国克服邦联制下无政府状态的必然

C.德国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影响

D.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斗争妥协的产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共和政体,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法国历史上封廸势力长期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双方之间力量反复斗争双方妥协的产物即产生1875年宪法,这是其历史上唯一一部幵非宋整系统的宪法,符合题意的是D项;题干英国、美国、德国宪法不具备这一特点,排除ACB项。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3.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解释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A

【解析】根据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可知,英国为了向中国倾销鸦片,牟取暴利,而发动的殖民战争,而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种观点否认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A符合题意,故选A项。

点睛:

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大炮保护鸦片走私,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

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的本性。

14.当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写文章、发通电、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

”这反映了立宪派

A.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C.具有反帝反封的进步性

D.与革命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描述的是保路运动,其中体现出的是人们对铁路国有的抵制。

保路运动是人们对当时政府的不满,是对封建统治的一种抵制,也是对当时帝国主义的一种打击。

因此它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A选项不是材料想要表达的含义;B选项说法错误,并不是为了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对当时封建制度的抵抗;D选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保路运动的

【名师点睛】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

1910年(宣统二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

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

15.袁世凯统治期间仅1912年至1914年就有唐绍仪、陆征祥、赵秉均、熊希龄四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史上一道奇观。

此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A.国会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之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而袁世凯则不但更换内阁,这显然是在加强独裁统治,说明国会制定的法律难以约束袁世凯,所以国会的权力等于在不断被削弱,故选A;题干没有涉及到立宪,且立宪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排除B;如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那么袁世凯的这些举措就会遭到激烈反对,内阁更迭就不会这么频繁,故C不符合题意;民国初年虽然民主有名无实,但是民主的程序和形式还是存在的,故排除D。

16.历史学家王家范说: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其中的官营手工业是官府经营、保证官府和皇家专用,而家庭手工业是个体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应该属于哑铃两头粗壮的部分,而民营手工业属于私人投资经营,且受到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所以应该属于中间细长的部分,故选B而排除AC;工场手工业不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形态,故D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

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

这一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形态这一概念及之下的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个子概念,考生只有准确理解其含义才可以准确作答。

17.某学者写道: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业危机”

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意大利的16世纪失去经济强国的地位是由于新航路开辟之后,商业革命使得传统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意大利贸易中心的地位丧失,故选B;商业危机是指奥斯曼土耳其制造的使传统商路受到阻碍的事件,与意大利的经济强国地位丧失无直接关联,故排除A;价格革命使得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不符合意大利,故排除C;工业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中后期,与题干中的16世纪不符,故排除D。

18.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A.实行计划经济

B.国家干预经济

C.出现垄断现象

D.推行福利政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鼻祖亚当•斯密”和“十九世纪晚期”得知材料主要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出现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出现了垄断。

所以选C。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特点;A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罗斯福新政以后,B错误;福利制度是二战以后实行,D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垄断组织是在资本主义生产集中的基础上产生的。

由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集中的发展程度的不同,资本主义大型企业之间互相勾结或联合的程度和具体目的也不一样,因而垄断组织便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是垄断组织的四种主要形式。

19.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A.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A项错误;广大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相符,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土地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后,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没有涉及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农业合作社

20.1943年7月,美国建议设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

英国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根据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英国的经济实力衰退

B.美元获得了与英镑同等地位

C.美国确立了固定汇率制

D.英美争夺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1943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提出了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其实质是根据本国的经济实力来分配本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权力,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说明最终哪一计划胜出,所以不能得出A项结论;B、C都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易错警示】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

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按不同的标准本质可划分成不同的方面;本质经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关。

本题B、C两项均是表象而非实质。

21.1944年7月,孔祥熙从美国致电蒋介石:

“英、美暗斗颇剧,美对基金必需掌握,英对国际银行颇欲主持,美可能将国际银行对英让步,其他各国则望基金与银行均告成功。

”这封密电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B.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C.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D.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答案】C

【解析】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会上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孔祥熙的密电是在说关于之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美英展开了争斗,美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志在必得,而英国则想控制世界银行,故选C;题干涉及到的是关于经济方面的争夺,故A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A;为美国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道路的是马歇尔计划,出台于1947年,故B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题干说到的“基金”和“国际银行”是关于货币的,而不是关于贸易的,故排除D。

22.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

“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

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材料反映了

A.世界货币体系内部的欧美矛盾

B.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趋向崩溃

C.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的困境

D.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答案】A

【解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材料中的“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体现了法国对美元特殊地位的不满,反映了世界货币体系内部的欧美矛盾,故选A;B项错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的,而题干的时间是1965年,故排除B;60年代西欧国家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故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美元的地位,是货币金融领域,而不是世界贸易领域,故D项错误。

23.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欧洲国家通过建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来确保各成员国实施美国财政援助,发挥各成员国的经济力量,减弱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

此种接受援助的方式有利于

A.欧洲联合并逐步走向一体化

B.促使欧洲成为美国经济附庸

C.推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

D.确保援助范围扩展至全欧洲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欧洲国家通过建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来确保各成员国实施美国财政援助”,故A项正确;欧共体的成立使得欧洲经济不断恢复,在70年代出现资本主义世界日本、美国、欧共体三足鼎立的局面,故B项错误;关贸总协定是世界性的贸易协定,不单单局限于欧洲,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发挥各成员国的经济力量,减弱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故D项错误。

24.一位英国老太因为论磅和盎司来卖菜,涉嫌破坏欧盟所有成员国在贸易中必须使用标准化公制单位的有关规定,从而面临犯罪指控和高达13万美元的罚款。

欧盟对这一“小事”所作的严厉判罚,其根本出发点是

A.维护标准化公制单位的规范使用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调节

C.限制普通百姓的商业经营自由

D.依法维护欧盟内部的经济统一

【答案】D

【解析】“小事”所反映的事情“不小”,因为这涉及到欧盟内部贸易的基本准则,如果任由发展,必然会对欧盟的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也不利于整个欧盟的一体化建设,故选D;A是上述严厉判罚的直接目的,而不是根本出发点,故排除A;B与题意不符,因为这是涉及到欧盟对成员国的制裁,故排除B;上述判罚不是限制百姓的商业经营自由,而是规定要百姓按照规则行事,而不能破坏规则,故排除C。

点睛:

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25.201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于2016年10月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里的第五种货币。

SDR货币篮子的最新权重。

这反映的实质是

A.世界货币格局发生剧变

B.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C.世界贸易体系的规范化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种货币反映的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世界货币格局仍然以美元为核心并未发生剧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多种货币反映的是多极化而非贸易体系的规范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时间早,选项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