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8216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docx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docx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

  这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是优秀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第1篇

  一、课前预习

  1、《秋夜》是____散文诗集____的第一篇,发表于____年。

  2、《秋夜》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

  3、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出自()

  a.《秋夜》b.《春末闲谈》

  c.《雨前》d.《风景谈》

  4、《秋夜》的体裁是()

  a.散文b.自由体诗

  c.散文诗d.杂文

  二、当堂检测

  双项选择题

  1、散文诗《秋夜》中,象征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景物有()

  a.小的粉红花b.直刺天空的枣树

  c.奇怪而高的天空d.夜游的恶鸟

  e.小青虫

  2、《秋夜》中,寄寓着作者情*的景物有()

  a.小的粉红花b.直刺天空的枣树

  c.奇怪而高的天空d.窘得发白的月亮

  e.夜游的恶鸟

  多项选择题

  1、《秋夜》中所创造的一组象征*形象包括()

  a.天空b.枣树

  c.蜜蜂d.小的粉红花

  2、《秋夜》中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象征物是(

  a.奇怪而高的天空”b.小青虫

  c.小的粉红花d.窘得发白的月亮

  e.夜游的恶鸟

  3、《秋夜》中抗击黑暗势力的象征物是()

  a.小青虫b.直刺天空的枣树

  c.奇怪而高的天空d.小的粉红花

  e.窘得发白的月亮

  4、《秋夜》中作者寄寓在象征物上面的思想感情是(

  a.枣树:

对韧*战斗精神的赞颂

  b.小青虫:

对不自量力,自投罗网者的讽刺

  c.夜空:

对黑暗统治者的憎恶

  d.月亮:

对追求光明而不得者的怜悯

  e.小粉红花:

对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

  三、课后练习

  必做题1、简析鲁迅《秋夜》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2、简述《秋夜》中“枣树”形象的象征意义。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

  这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通过描写,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体现了作者的精神。

  选做题1、全文描写了时隐时现、贯穿全篇的“我”,这是一个线索人物,一个的形象。

  2、课文中直接描述“我”的活动的,只有两处,请加以概括。

  一是:

  二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第2篇

  年代: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

天将要亮。

篱门:

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

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

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王师:

指宋王朝的'军队。

  篱门:

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摩天:

碰到天。

摩:

摩擦、接触。

  遗民:

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

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

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

胡:

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

远眺南方。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海,五千仞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无泪,又一年盼望官收失地。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赏析: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教学: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和“摩”的表达效果。

  答案: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山的高峻。

  2、诗人能把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描写之中。

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

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

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3、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

从“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南望,又一年”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第3篇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

“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

  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5、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

哪些是憎恶的?

(归纳板书)

  枣树天空

  热爱(光明)青虫憎恶(黑暗)月亮

  红花恶鸟

  6、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

(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

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

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

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枣树有哪些特征?

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

(略)

  

(2)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

“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

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

(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

(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

同情………………………………………………………………()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

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争。

…………………………………………………………………………………()

  10、分析:

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

第一次:

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

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

具体指小青虫

  (3)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

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

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

a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更敬佩(板书:

)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1、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

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

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

(1)天空:

奇怪而高月亮:

圆满恶鸟:

夜游

  

(2)象征:

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

鞭挞

  12、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

(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

  13、有人说:

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

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

《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

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

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

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三、教后感

  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2、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

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

我举例:

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4、要利用电教设备,扩大课堂的容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后记第4篇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忧国、爱民思想;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表现力。

  2.使学生认会两个二类生字,会写2个一类生字。

  3.读古诗,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4.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学会新词新字,使学生感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查找作者的资料和古诗的背景。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基础知识:

  (yuè)(五岳)(岳父)(岳母)

  教学过程:

  一、朗诵古诗,感悟诗歌形象美。

  1.读通全诗,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准确了再读几遍。

达到这个要求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再播放音频资料,再师生共读。

  2.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蕴涵诗中的思想感情。

  质疑问难,重点解答诗人“感”什么,为什么“感”。

  这是爱国诗。

  1192年,陆游虽退居家中但不忘国家人民,诗中寄托了他对沦陷区内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南宋小朝廷饱含愤怒的强烈控诉。

教学时相机穿插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书中所给的图片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句精练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原文与诗意比较朗读。

  结合作者的遭遇介绍,告知学生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诗歌最突出的主题是表现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让学生课外合作收集陆游的爱国诗,进行编报等相关语文活动。

延伸课外再读诗,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字词注释]

  篱:

篱笆,用竹子等编成的围墙。

篱门:

篱笆门。

迎凉:

出门乘凉。

河:

黄河。

摩:

  触摸,接触。

  [走进诗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

  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

  情和对敌人、卖*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而且在中国文学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诗情诗意]

  漫长的黄河东流入海,巍峨的高山直上云天。

陷入敌手的百姓流干了眼泪,盼望官兵收复失地又过一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三、指导背诵,互检互查,及时反馈。

  1.抓住重点词语指导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