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必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8111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必备.docx

《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必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必备.docx

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必备

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资料

单项选择题

1-1-1、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1-1-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1-1-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1-1-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

2-1-1、(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2-1-2、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

3-2-1、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3-2-2、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

3-2-3、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

3-2-4、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4-1-1、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目标)。

4-1-2、决策过程中的第二步是探索和(研究)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

4-1-3、西蒙把决策过程分为三步,分别称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和抉择活动。

4-1-4、西蒙认为,决策的基本程序中应包括审查活动,即决策过程中的(争论)。

4-1-5、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排斥)。

4-1-6、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

5-2-1、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时的失效。

5-2-2、(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5-2-3、人们把描述政策执行过程中失效现象的曲线称为(浴盆模型)

5-2-4、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5-2-5、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服从、认同与(内化)。

6-2-1、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

6-2-2、在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中,应坚持加以突出的是(技术可行性)原则。

6-2-3、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方案)所做的分析

6-2-4、政策评价是对政策(效果)所作的判断。

6-2-5、在任何决策过程中,(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7-2-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7-2-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公事公办)”。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7-2-3、在某些认识谋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

7-2-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8-2-1、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

8-2-2、“系统分析”最早是由(兰德公司)提出并使用的。

9-2-1、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社会组织层级化)。

9-2-2、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发展型政策理念)。

9-2-3、多者博弈的公共政策体制其实质是(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10-2-1、主观概率预测分析法与(德尔菲法)一样,它需要专家意见并进行整理,以作为政策依据。

11-2-1、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

11-2-2、(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11-2-3、公共利益是公众(共享)的资源和条件。

11-2-4、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多项选择题

1-2-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落实)中制定的行为准则。

1-2-2、政策的导向是(行为)、(观念)的导向。

1-2-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2-2-1、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

2-2-2、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核心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社会公众)。

2-2-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3-3-1、有人认为,集权的决策体制有利于(政治控制)、(社会稳定)、(集中资源)。

3-3-2、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决断)、(智囊)、(信息)、(监控)等子系统。

3-3-3、外部监控体系是由(人民大众)、(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组成。

3-3-4、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有(界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

4-3-1、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目标具体明确)、(目标有效协调)、(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4-3-2、拟定公共政策方案的原则有(多方案原则)、(排斥性原则)、(多要素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4-3-3、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交换)、(说服)、(强制)。

4-3-4、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

5-3-1、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5-3-2、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可分为(抵触型)、(僵化型)、(滞后型)、(折扣型)、(结构型)。

5-3-3、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多样性)、(动态性)、(交叉性)、(突发性)。

6-3-1、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规范)、(信息)、(分析)、(建议)。

6-3-2、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

6-3-3、公共政策效果有如下几种类型:

(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性效果)。

6-3-4、(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总是在各类人员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

6-3-4、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有(支持)、(反对)。

7-3-1、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主要表现为(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

7-3-2、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直觉)、(灵感)、(判断)、(顿悟)。

7-3-3、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8-3-1、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8-3-2、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政策划分为(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8-3-3、决策支持系统是由(斯科特)、(基恩)提出的。

9-3-1、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社会主体知识化)、(政策信息公开化)、(民主参与大众化)、(社会组织扁平化)。

9-3-2、下列关于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的论述中,正确的有(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扶植)、(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

9-3-3、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本观念)、(公平优位观念)、(科学民主观念)、(创新超前观念)。

9-3-4、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网络化决策体制)、(多者博弈决策体制)、(民主参与决策体制)。

9-3-5、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教育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9-3-6、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信息化)(民主化)(高效化)(科学化)。

10-3-1、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公共性)(管理性)。

10-3-2、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完全公共政策案例)(实时公共政策案例)(未来公共政策案例)。

11-3-1、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11-3-2、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有(管制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

11-3-3、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的说法有(公共政策应当是讲究公平的)、(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公共政策应当实践科学化)。

名词解释

1-1-1公共政策P7:

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1-1公共政策主体P28:

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1-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P38:

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3-1-1决策权力P66:

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已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3-1-2集权制P68:

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3-1-3分权制P68:

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3-1-4监控系统P63:

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5-1-1行动理论P111:

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5-1-2组织理论P111:

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5-1-3因果理论P112:

大致包括两类内容:

第一,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第二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

贯彻影响力,主要涉及到政策过程中按既定目标实现政策输出的能力;技术能力,是政策输出导致所希望的结果产生的能力。

5-1-4管理理论P112:

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5-1-5交易理论P112:

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5-1-6系统理论P112:

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5-1-7演化理论P112:

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

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

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5-1-8政策协调P129:

政策执行中的协调,最基本的是要解决利益冲突。

从利益关系上看,改革与发展就是要改变原有利益格局,调整好利益关系。

当政策措施涉及到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时,维护自己在原有利益格局中的地位的人们会反对政策,而能获得新利益的人会拥护、支持政策。

5-1-9追踪决策P107:

决策调整方案也是从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选择出的一个最佳方案。

选择方案的过程,实际上是做出决策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可称为追踪决策。

它既包括对原有决策方案失误所作的调整、修正和跟踪决策,还包括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因影响决策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为保证方案目标最优的一致性,所进行的各种调整、改良、优化等补充决断和对策

措施。

6-1-1公共政策评价:

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6-1-2正式评价P138:

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6-1-2非正式评价P138:

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7-1-1公共政策P7:

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7-1-2完全理性思维P170:

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7-1-3经济合理性思维P171:

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7-1-4渐进思维P172:

在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政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7-1-5顺序决策思维P173:

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

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7-1-6剧烈变革思维P174:

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

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

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制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案,有助于对问题的迅速解决。

7-1-7头脑风暴法P178:

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

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7-1-8德尔菲法P179:

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8-1-1系统P194:

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8-1-2系统方法P194:

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8-1-3系统分析P196:

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8-1-4决策支持系统P210:

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

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9-1-1知识经济P218:

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9-1-2扁平式组织P219:

它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不仅减少了信息传输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主动的反应。

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9-1-3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P224:

具体内容包括:

1.人本观念。

2.公平优位观念。

3.科学化观念。

4.民主化观念。

5.法制化观念。

6.创新超前观念。

9-1-4公共决策体制P66:

是指担负着公共决策任务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10-1-1公共政策案例P241:

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10-1-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P243:

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

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11-1-1公共问题P272:

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11-1-2公共利益:

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11-1-3公共文化P278:

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

一般说来,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之上:

1.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2.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3.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11-1-4公共道德P279:

同样是协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关系的文化范畴。

作为非正式的软约束力量,公共道德既调节着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它既是历史沉淀的结果,也具有普遍持久的效力。

11-1-5公共责任P280:

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问答题

1-4-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P7答:

㈠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

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网结为一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㈡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㈢层次性。

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

㈣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导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

㈤合法性。

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

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它的规范作用,与道德规范不同。

1-4-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P10答:

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

㈠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

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㈡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是物质利益关系。

㈢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

换句话说,政策必须鲜明地表示:

把利益分配给谁。

这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

1-4-3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P15

答:

㈠政策问题。

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

㈡政策目标。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前提。

㈢政策方案。

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

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

㈣政策模型。

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

㈤政策资源。

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

㈥政策评价标准。

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

㈦政策效果。

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

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

㈧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

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

㈨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

2-4-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P28

答: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和个人。

它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2-4-2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P38

答:

㈠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

㈡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入公共政策议程,直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引导。

㈢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公共政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

㈣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公共政策的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解决对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

㈤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除了政府这个核心公共政策主体外,执政党、利益团体、社会团体、第三部门等准公共政策主体以及公众、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一个公共政策系统。

一般来说,互动的范围越大、频率越多,越有利于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2-4-3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P41

答:

㈠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

从实践来看,由于与政策相关的利益、素质和信息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明显不足。

㈡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

公共政策主体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升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