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5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5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5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5讲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人教版必修2
第5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点清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
2.纲领: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特点
4.成就
知识图解
过渡时期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整体把握
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和三大改造
3.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归纳总结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1)一个创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2)两大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3)三项成果:
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4)四项举措: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三、1956~1976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和教训
1.成就
2.教训
知识图解
十年探索中的失误与教训
基准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主题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视角1 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
史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信息解读] 史料说明建国初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
史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信息解读] 史料说明中国重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史料三
[信息解读] 该图表材料反映了到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视角2 工业化启动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史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工业化启动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主要有:
历史因素:
重工业基础薄弱;
现实因素:
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
外部因素:
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视角3 “一五”计划以东北做为重点建设地区的原因
史料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的原因有:
地理:
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接壤;
资源:
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
基础:
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视角4 “一五”计划的内容及特点
(1)内容:
“集中主要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2)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主题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视角1 变革生产关系的原因
(1)个体分散生产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变分散为集中生产
(2)防止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复发;——变农民土地私有为公有
(3)为了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变资本主义私有为公有
视角2 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
史料 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
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决议》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策略:
利用、限制、改造;
方式:
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
步骤:
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这些规定适应了当时的国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顺利进行。
视角3 三大改造的性质及评价
(1)性质:
把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2)评价:
①积极:
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
②消极:
改造过程中出现冒进、过激行动,所有制形式单一,超越了生产力实际。
视角4 全面理解计划经济体制
(1)建立: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2)基本特征:
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3)积极作用:
在建国初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
(4)消极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
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基准考点二 1956~197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
主题一 经济建设中的成功与失误
主题二 十年探索中“左”倾错误的泛滥
(1)表现:
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
急于求成,摆脱落后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3)结果: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宏观解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及特征
(1)时序性梳理
(2)递进式整合十年探索
(3)阶段特征概览
①主线索: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
探索——失误——曲折中发展
过渡时期:
建立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
十年探索
<
十年“文革”
>
②
(4)核心问题提要
1957~1976年2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的失误,围绕的中心问题有两个:
第一个是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二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文化大革命”)。
中共十六大提出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们应该如何审视三大
改造这段历史?
提示
社会主义改造前
社会主义改造后
经济成分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阶级状况
存在着经济剥削和剥削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转化为普通劳动者
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现实间的矛盾
中心任务
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例1(2012·海南高考)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审题突破 本题考点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注意题干中提到“一五”计划和重工业“集中在东北”这些信息。
由于“一五”计划是在苏联帮助下进行的,而此时苏联的经济政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就出现了题干中提到的情况。
B项不是重点发展东北的必要条件,“一五”计划进行的时候,抗美援朝已经结束,而此时中日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 A
例2(2012·海南高考)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
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审题突破 本题考点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960年正是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社会上物资严重短缺,市场供应紧张,由此可见此时中央压缩公用经费中商品性支出,其直接意图是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答案 A
例3(2012·福建高考,节选)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
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审题突破 第一小问根据指数图较易回答,注意从总体上和各阶段两个角度说明;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事件加以分析。
答案 变化:
总体上是增长的。
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非选择题原因类设问的几个公式
(1)此类设问一般是以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
根源(原因),根本、主要、直接原因为切入点。
解答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答:
①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②政
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③思
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针对不同的原因的具体答题技巧如下:
①根本原因
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②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1.(立意——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该表(工业化成就增长率%)主要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 )
钢产量
原煤产量
发电量
机床产量
食品加工
纺织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60
19.70
35.20
354
8.70
7.50
3.70
4.70
A.建国初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B.“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协调发展
C.“一五”计划钢产量的增加得益于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
D.“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成就的理解。
从图表的信息得知“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发展较慢。
所以选A。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
2.(立意——主干知识:
十年社会主义探索) 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
“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
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以下成为“后来者居上”的直接表现是( )
A.社会主义的改造运动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开展“反右倾”斗争D.在全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十年社会主义探索的理解。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1958年我国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所以选B。
3.(立意——核心概念: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下面是《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表》,这种变化的主要标志性意义是( )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A.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和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确立
D.改革开放和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理解。
从图表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
这种变化的主要标志性意义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所以选A。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
4.(立意——核心价值观:
实事求是,勇于纠正自身错误)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答案 D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5.下面是中国某部门编制的1953年至1958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示意图。
以下对这张示意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①新中国工业建设突飞猛进 ②新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 ③建国初,年工业增长率相差10倍 ④工业增长与经济政策关系密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②是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新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通过排除法,所以选D。
6.1956~1966年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明显的失误。
下列现象,肯定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各地干部群众踊跃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B.《人民日报》连续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
C.各地人民公社都大力倡导包产到户
D.深圳和珠海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答案 B
对点训练
考点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与三大改造
1.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 )
A.组织互助组B.成立生产合作社
C.进行公私合营D.建立人民公社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的“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可知为后来的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C项进行公私合营。
2.下图中白色框部分所代表的应是( )
A.社会主义国营企业B.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
C.国家资本主义工商业D.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
答案 D
解析 1953~1956年我国实行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二幅图到第三幅图反映了私有制的减少直至消失。
3.贴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
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 )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D.“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
答案 A
解析 A项是过渡时期的,B项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C项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D项是改革开放以后的。
4.1953~1957年,中国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0%,工业为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
上述数据说明( )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②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③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④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五”计划确定的目标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5.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的《山那面人家》中说:
“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
”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
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农村的基层组织
答案 B
解析 通过1957年的时间判断,当时三大改造刚刚完成,由此可知当时是农业生产合作社。
考点二 1956~197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
6.“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
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
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 A
解析 本题较容易判断应是“大跃进”时期的特色。
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
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材料是这一时期大刮浮夸风的反映。
7.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
A.一化三改B.综合平衡C.多快好省D.以粮为纲
答案 B
解析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以达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发展。
周恩来的对联就说明了这一指导思想。
8.下表反映了( )
年份
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1962
33.3
30.3
36.3
A.新中国已建成工业化国家B.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C.农业发展最为迅速D.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答案 D
解析 一是注意时间是1960年和1962年,再就是注意三者比例的变化。
9.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B.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答案 C
解析 1960年冬,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深化训练
1.“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两者都(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D.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制约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是对两者失败原因共同点的表述。
两者都严重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导致出现重大挫折。
2.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 1949B.1952 1956
C.1966 1976D.1978 1982
答案 B
解析 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
全民、集体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应是过渡时期。
3.读下图,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分别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自然灾害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八字方针”的提出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B
解析 1952年,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粮食产量的提高;1960年,由于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国粮食产量急剧下降。
综合分析可知,B项正确。
4.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
年份
粮食总产量(万吨)
棉花总产量(万吨)
比上一年增长(%)
上交农业税(亿元)
粮食
棉花
1950
13213
69.2
16.7
55.9
19.1
1951
14369
103.1
8.7
9
21.69
1952
16390
130.4
14.1
26.5
27.03
材料二 中国1957年农业产品产量
产品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食
1.95亿吨
19
30
棉花
164万吨
26
93
材料三 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原因。
说明农业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
(1)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原因:
新中国的成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
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影响:
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2)问题:
1957年农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原因:
“一五”计划的完成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3)1958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
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