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毛概主观题完整版.docx
《华南理工毛概主观题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南理工毛概主观题完整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南理工毛概主观题完整版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答: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过你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打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发展的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表达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心和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唱到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它们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经济文化都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这就要求要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情况、社会状况、中国的国情等,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完整、统一、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它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人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答:
(1)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①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答: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
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
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答:
(1)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①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
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③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
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④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6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
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
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
7.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答: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其过渡性体现在经济上是: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过渡性体现在政治上是: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其过渡性体现在主要矛盾上是: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8、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答: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道路。
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
比如,党的八大的正确思想、毛泽东在1956年和1957年先后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以及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这些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
9.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
(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选择的,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改
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
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
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
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0、社会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阐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从性质上来说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因为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政治上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从发展程度上来说,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一,我们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生产力,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第二,我们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第三,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现代化的含义在不断的变化,各国经济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一切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1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
(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习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迕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③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不同性质的矛盾
一是的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④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妻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实践证明,一些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
而一些就其性质说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如非公有制经济,只要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因此也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⑤必须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的一致性,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的中心上来。
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⑦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1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
(1)中国社会改革的性质是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改良,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4)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
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5)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13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答: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答: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重大的的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
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
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
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建立怎么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15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答: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主要是:
第一,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2006年我国GDP总量升到世界第四位,我国的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地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发不断扩大,我国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是我们有条件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第二,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元化的需要,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不足等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表明,无论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头,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6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答:
(1)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还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