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后答案.docx
《财政学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课后答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课后答案
财政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复习与思考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
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
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
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
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
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
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 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
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
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
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答:
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立法和行政手段。
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 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3)财政手段。
应当指出,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税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
(1)政府决策失误。
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2)寻租行为。
在市场经济特征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
一旦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这种政府干预失效,可能主要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
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
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力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7.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
答: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
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们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领域而加强了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8.试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
答: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1)首先是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上来。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
(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
(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9.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
答:
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政府、企业、家庭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
因而从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另一种思路。
10.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
资源配置从广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从狭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
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11.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当前各国几乎公认采取由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2.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答: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充分就业并非指可就业人口的百分之百的就业。
物价稳定也并不意味着物价冻结,上涨率为零。
应当承认,即使在经济运行正常时期,物价的轻度上涨也是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而且有利于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着国内收支不平衡。
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
简而言之,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发展的总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例如,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复习与思考
1.试用曲线表示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答:
从经济学的学习可知,个人需求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同一市场的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出,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则不同。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个人对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是像私人物品市场需求曲线那样通过水平相加求得,而是通过垂直相加求得,如图2—1所示,d1,d2,d3是公共物品的个人需求曲线,D是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可以用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来表示,如图2—1中的S曲线,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图中的均衡产量Q是社会有限资源下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产量,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
图2-1 公共物品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均衡
2.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答:
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
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能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3.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答:
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
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
对于第一类准公共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
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政府授权经营。
(2)政府参股。
(3)政府补助。
4.简述公共定价。
答:
公共定价是指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公共定价的对象自然不仅包括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的价格。
政府实施公共定价的目的和原则,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公共物品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而且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的重要措施。
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
5.试述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答:
回答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更为可行的效率标准。
这样的效率标准就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
首先,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适度问题,也就是指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
其次,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要把居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或政府的)需求。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配制效率,财政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财政支出的来源是受严格立法的约束;
(2)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规定;(3)公共部门是非盈利性的部门,不以追求利润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4)财政资金的安排是高度透明的,财政民主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是政治民主的集中体现;(5)居民有财政支出的状况和公共物品提供状况的知情权,不仅政府要定期公告,而且居民有随时查询权。
6.试述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答:
(一)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成本—收入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于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
它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这一方法的要求是:
必须将项目的收益全部量化,同时也将成本全部量化,然后再比较其效果。
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的评价,如公共工程项目等,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即不能应用于成本和收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的评价。
2.最低成本法。
最低成本法,又称最低费用选择法。
这种评价方法与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区别是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作为择优的标准。
因而,最低成本法适用于评价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运用最低成本法来选择支出项目,其基本原理与成本-效益分析法大体相同,只是由于免去计算支出效益和无形成本的麻烦,操作程序要简化得多。
最低成本法多用于教育、卫生、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支出项目。
(二)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应体现完整性、科学性及易操作性等特点。
一般而言,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兼顾的原则,即所谓“3E原则”。
(2)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
(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和相衔接的原则。
(4)工作需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根据前面所讲的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可以考虑设计支出规模、支出结构、项目及部门(单位)效益四个指标体系。
一般而言,可设置以下指标体系:
(1)规模效益指标体系:
(2)结构效益指标体系:
(3)支出项目效益指标体系:
(4)公共部门(单位)效益指标体系:
7.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答: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避免政府干预的失效,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该理论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该理论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再次,该理论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最后,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9.试述如何完善我国财政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答:
完善我国财政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完善我国财政民主化和法制化程序
(二)完善我国财政的法制化建设
10.试述财政监督的内涵、作用及其构成要素。
答:
(一)财政监督的内涵。
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
(二)财政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财政监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理财、切实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
(1)财政监督主体。
(2)财政监督范围。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复习与思考
2.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答:
对于这种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Law)”。
按照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R.A.Musgrave)的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于是,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4.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答:
归纳起来,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
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的效应。
3.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5.试述“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
答:
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新古典增长理论是最成熟也最具有代表性的。
该理论将经济增长解释为生产要素(特别是物质资本)的积累过程,认为只要投资超过重置的原有机器(或者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均资本下降),人均产出就会增加,经济就会增长。
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针对新古典模型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
因此,生产要素积累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长率将大于“0”。
显然,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将原来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要素内在化,人们据此将这种理论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这一理论对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而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效应,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
也就是说,这些因素属于财政政策的变量范围之内,所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特殊和重要的作用。
财政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僵化的。
从客观上说,它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使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带有一定的规律性。
但从政府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则必须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以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推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内生增长理论为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重要思路。
6.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答:
根据当前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近期内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是:
(1)实行重点倾斜政策。
一是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
三是保障教育、科技等重点支出。
四是增加国防支出。
(2)根据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方针,对一般支出实行零增长政策。
(3)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适量发行国债,主要用于续建和收尾工程,重点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和中西部倾斜。
(4)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缩小地方间财力差距,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中央财政的调控作用,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
第四章 社会消费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之一
复习与思考
1.试述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答:
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同属购买性支出,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它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
然而,两者又有共同之处,即在必要的限度内,它们都是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所必需的。
另外,就其本质来说,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正是这种支出构成了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主要依据。
社会消费性支出既然是社会的,它所提供的服务就可为全体公民共同享受,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一国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提供国家防务和社会安定,还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处理和协调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维系正常的社会关系以及商务关系。
2.试述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性质。
答:
将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放在一起讨论,看起来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如果从国家的产生以及国家的基本职能角度来认识问题,这种表面上的不协调就不存在了。
国家的产生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前提的,但国家是人类分裂为不同阶级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如前所述,政治统治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的,为此就必须设立行政管理、公安司法、经济管理等各类行政机构,因而行政管理费就构成国家支出的基本内容之一。
同时,国家一经建立,必须执行的另一项基本职能就是防御外敌侵犯,保卫国家安全,为此就需要建立军队和军事设施,因而国防费也是国家的基本支出。
从而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是国家的两项基本支出,意思就是说,失去这两个职能和两种支出,国家就不成其为国家了。
对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我们至少可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