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海岳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6924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朐海岳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临朐海岳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临朐海岳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临朐海岳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临朐海岳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朐海岳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

《临朐海岳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朐海岳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朐海岳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docx

临朐海岳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临朐海岳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2013/1/16)

第Ⅰ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打颤/颤抖纳税/刚毅木讷剥削/瘦削不堪

B.纰漏/毗连着火/着手成春卓越/绰绰有余

C.朝晖/朝觐蠕动/耳濡目染猕猴/弥天盖地

D.喉咙/笼罩未遂/半身不遂强劲/不胫而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诟骂砥砺蜚然成章拭目以待

B.屏嶂安详自鸣得意风雨如晦

C.招募闲暇焚膏继晷覆水难收

D.切磋脚指弱不禁风历久弥新

3.下面与各句中空白处完全吻合的一项是()

(1)每次从海外回来,他都会给故乡办一件实事、好事。

他常说“能够为家乡尽之力,也算是我这个浪子的一点心意。

(2)秦牧在《<长河浪花集>序》中说:

“感叹往事,无补实际,只好用今后有生之年的辛勤努力,来补偿过去的不足。

(3)“不是他干的呢?

不要冤枉他。

”队长说:

“等他回来后,我们当面了解清楚。

A.微薄徒然也许B.浅薄徒劳或许

C.微薄徒劳或许D.浅薄徒然或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要解决我国法律服务市场监管不利的问题,就必须完善相关立法,改革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

B.对于是否会将限制枪支列为优先事项的问题,虽然白宫方面表示,“今天并不适合讨论这一在华盛顿夸夸其谈的辩题”,但康州小学枪击惨案后,枪支限制必将再次成为各方强烈关注的问题。

C.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彼此疏离,产生隔阂。

D.吗丁啉、新康泰克、江中健胃消食片……这些消费者耳闻目睹的非处方药品牌,以后或许不能在电视、报纸的广告中出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办事、想问题都应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C.针对部分白酒塑化剂含量超标一事,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已有明确结论,饮用含塑化剂的白酒将有损人体健康。

D.一个人最终是否能把握幸福和希望之路,要靠自己的德性。

一个有德性的人,别人和社会总会需要他,也只有当别人和社会需要他时,他的身上才会放射出吸引人的力量和人生价值的光芒。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艺术创作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艺术家创作兴奋点能否形成和出现,是他们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所在。

而艺术家生活中的“精神落差”则常常是作家创作兴奋点形成的至为重要的原因。

我们发现,创作主体在其生活历程中往往经历了两种或多种富有变化的、甚至截然不同的文化或生活方式,这种“精神落差”就必然在创作主体内心发生情感激荡,必然会碰撞出艺术与思想的火花,因此也就较容易形成创作主体的兴奋。

特别是当创作主体从文明程度较高的环境降入到一个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的环境时,这样的精神落差会使创作主体可能获得一个非常特别的观察视角,获得比在同一环境中世代生息繁衍的人们对自身更为深刻的认识。

艺术创作一般离不开风俗叙事,这不仅源于艺术家自己曾经的生活记忆或审美情趣,还与社会氛围、流派风格、个人境遇有种种联系。

作家艺术家都应该主动拓宽自己的生活经历版图,开阔视野和胸襟,使自己的审美神经更加趋于灵敏,使自己更具文化敏感性。

对某一地域风情中美的发现,须有对另一种地域风情的了解为参照,也就是说,在此地域生活过的创作主体到另一地域更容易触发其创作灵感;或者在新的地域中生活着的艺术主体更容易唤起对原来生活之地的最新发现和认识。

人的一生中有花开花落,有升降沉浮,有盛衰荣辱,在文学史上因人生际遇的变化而可能造成诗人心态的强烈“反差”,常常使得他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如屈原、苏轼、曹雪芹等。

几乎共同的身世命运,几乎共同的身心磨难,造就了他们那“吞天吐地”的博大情怀。

在强烈的身世命运的反差中,他们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遇去反思历史、反思社会、反思现实、反思自己,这也使他们获得了思想和创作的材料,从而使他们在艺术才情的释放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地域的反差与命运的反差,势必引起创作主体一种更深层的反差,那就是文化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反差。

一般说来,“文化反差”不仅具有民族范围内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性的含义。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不同,自身文化素养不同,甚或民族意识不同,都会造成民族间文化上的差异。

这种“跨文化意识”对文学创作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处于全球化时代的新一代文艺家来说,无疑需要拓宽新的文化层面,既能自如地掌握和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又能广泛地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这既是优秀艺术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修养,也是成就文艺大师必不可少的环节。

(选自《学者笔谈》2012年第3期,有删改)

6.下列对“精神落差”的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精神落差”是创作主体的创作活动,是艺术家创作兴奋点的形成和出现以及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因素。

B.“精神落差”是创作主体在其生活历程中经历了两种或多种富有变化的、甚至截然不同的文化或生活方式而产生的精神反差。

C.“精神落差”是创作主体在经历不同环境后内心发生的情感激荡和碰撞出的艺术与思想的火花。

D.“精神落差”是创作主体获得的对生活的一个非常特别的观察视角和对自身更为深刻的认识。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艺术家要想激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就应该主动参与生活,增加生活阅历,努力开阔视野。

B.艺术创作主体的文化敏感性和审美的灵敏性往往来自对不同的文化、生活和地域风情的发现与了解。

C.身世命运的反差会激发艺术家的创造才情,这是因为他们从自身的坎坷命运中获得思想和创作材料。

D.只要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根”,同时又能广泛地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就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8.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主体一旦产生精神落差,就必然在内心发生情感激荡,必然碰撞出艺术与思想的火花,获得一个非常特别的观察视角,获得比当地人对自身更深刻的认识。

B.作家沈从文远离湘西来到北京,地域环境的反差使得他对湘西风土人情更有了诗意的把握,这也是《边城》创作成功的原因之一。

C.人生际遇的变化会激发诗人的创作欲望,促使他们更好地反思,同时也使得他们的艺术才情得到释放,可见“穷愁之词易工”。

D.“跨文化意识”对文学创作显得重要,是因为它可以使作家全面客观地评估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出作家较强的文化敏感性。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

佣亦豪族也,啖注佣儿为证,以诉于官。

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

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

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

县官曰:

“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

”佣家无以应。

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

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

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

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

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

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

乡人曰:

“囚耳,乌足道?

”予曰:

“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

惟曰‘囚耳,囚耳’。

此所谓真意气也!

【注】啖:

唆使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德:

感激

B.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直:

价值

C.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度:

估计

D.竟不易辞,卒死狱中竟:

竟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知周必诉于官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我为公抱不平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岂以祸及平人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

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大怒,持手中斧向之。

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

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

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A.

B.

C.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一个普通木匠路见不平挺身相助,以及自作自当、至死不挠的大丈夫行为。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欲借饮酒之名不让关氏离开霍家。

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他本想借关廷福报复私愤,但关廷福不改供词。

D.文末批评了当世士大夫见义不为和乡人不明大义,称赞了普通百姓真正的慷慨意气。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

(3分)

译文: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

(4分)

译文:

(3)乡人曰:

“囚耳,乌足道?

”(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8分)

忆故人

(北宋)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

凭阑干、东风泪眼。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1)赏析上片“烛影摇红”中“摇”字的巧妙之处。

(4分)

答:

(2)赏析下片“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的结尾艺术。

(4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惑而不从师,,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有朝矣。

(《诗经·氓》)

玉户帘中卷不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苏洵《六国论》)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12分)

16.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前后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4分)

①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

②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③青春时节,不应该将自己的心铁锚一样过早地沉入窄小而琐碎的泥沼里,沉船一样跌倒在温柔之乡

④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

⑤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和家里不断升级的鸡吵鹅叫、单位里波澜不惊的明争暗斗

⑥让自己未老先衰变成一只蜗牛,只能够在雨后的瞬间从沉重的躯壳里探出头来,望一眼灰蒙蒙的天空,便以为天空只是那样的大,那样的脏兮兮

答:

17.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个词语简要概括意境的特点。

(4分)

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并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创造出来的新的意蕴和境界。

首先,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超越了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的一种哲理性的领悟和感受;因而,这种超越性会使审美者从当下的现实中超越出来进入一种自由境界。

其次,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会把此时、此地的情与景和彼时、彼地的情与景,通过时空转换融合在同一个意境中,并使人们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得到审美的心灵自由。

另外,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中会创造一个完全独立于眼前的现实世界的审美世界、艺术世界,这种主客统一可以说是所有审美形态共同具有的内涵,而意境的主客统一是最为完整且有特殊含义的,其极致是“物我两忘”。

答:

18.将下面画横线的部分改为短句,字数可适当增删,调整语序,标点符号可改动,但原意不能改变。

(4分)

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每一个用心血用汗水用笑容书写人生的作者,必然是生活中善于以自己感性、丰富、敏锐、深邃的心灵观察世界、感受生命、聆听自然,并且对于爱对于自由对于真善美有着旷世期待的这样一些人。

答: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槐树记

李汉荣

我小的时候,老家门前的这棵槐树也还小,比我高不了多少,我把槐树当作我的哥哥。

早上起来,我首先跑到槐树跟前,站直身子,与我的槐哥比个子,我的个子自然是比不上槐哥的。

槐哥呢,一点也没有因高我一头而得意忘形,只是静静地站在我面前。

我喜欢槐哥的安静,安静里,有天宽地阔的心境;我还喜欢槐哥的单纯,就那么一身绿色,一身清爽,顶多还有几声鸟叫,一弯素月相伴,却怎么看怎么好看,怎么读怎么耐读。

我常常把心里的话说给槐哥,他总是耐心地听。

有时,他感到必须对我说点什么的时候,总是把翠绿的叶子一片片展开,把写在“手心”的每一个字放在我的眼前,让我反复阅读。

在他的语言里我看到的总是明亮、绿意、温柔和来自内心深处的芳香。

后来,我偷偷爱上了一个名字散发着淡淡青草香的女孩。

但这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大事,又是怎样神秘和圣洁的事,就如一个人赤着脚向着一片纯白色的雪地走去,既害怕踩脏了那片雪地,又忍不住走向那梦境般的洁白。

在一个静静的月夜,我对槐哥说了我心中的秘密,我看到槐哥也和我一样忧郁了起来,我明白了,槐哥也愿意分担我在春天的苦涩。

我情不自禁地拿出小刀子,在槐哥身上刻上了那个名字。

为保密起见,我特地站在凳子上,在树的高处,郑重地,一笔一画地刻上那个美丽的名字。

槐哥,成了我初恋的纪念碑。

后来,槐哥就越长越高了,高出屋檐,高出屋顶,高出烟囱,高出柳树,高出榆树,高出杨树,高出那本来就很高的椿树,高出我青春的心跳能够触及的那部分天空。

渐渐地,我只有仰起头才能看见槐哥那高高的树冠。

我知道,槐哥不愿我老是守在他旁边画一些重复的笔画,槐哥自己也看见了比屋檐和屋顶更高的天空。

于是,我走出了家门。

几十年后,我回到故乡时,槐哥已长成参天大树,样子也有点苍老了。

面对他,我只能仰望。

但他分明还是认识我的。

我站在他跟前,立即就嗅到了他内心里的清香。

多少年来,他一直把这纯真的香气保存在内心里,以这样美好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

而我们人类却远远没有这样美好,我们总是在太多的污浊里游走、捕获,成熟着和成功着,渐渐忘记了我们也曾经那么纯真和美好过,直到污浊将我们改造成另一种生物。

此刻,我呼吸到了槐哥内心里保存的动人的清香。

我在心里叫了一声:

我的好槐哥啊!

为我洗心,为我招魂啊!

我的槐哥不说话,憨厚地站着,站在他一直站的地方,我的槐哥,已经把这片土地站成了芳香的磁场。

我仰望着我的槐哥,像仰望着我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

我忽然记起了多年前我刻在槐哥身上的名字,那个美丽的名字,那个春天的秘密。

槐哥,你把那个动人的名字一直藏在身上,不停地带向高处,不停地向天空奔跑,仿佛要把她放在月亮上,放在天上最坚固的“大理石”上。

我终于明白,我此时仰望的已不只是一棵树,我在仰望生命中最纯洁的部分。

在似乎不懂生命的时候,我们用透明的心、真挚的忧伤,创造了最初的秘密和童话;那时候,我们站在世界的低处,战栗着,小心保存着自己露珠一样透明的心,它如此干净,如此珍贵,如此脆弱易碎,世上找不到任何合适的纯真器皿来保藏它,以致有多少青春的宝物都摔碎了,散落了,消失了。

所幸,我的槐哥为我保存了我生命中最纯洁最无价的部分,一直把它托举在好似蓝宝石的天上。

我在仰望,一个正在老去的人,如今回过头开始仰望他早年的童话。

(选自《散文》,有删改)

19.请简要概括作者笔下的槐树的特点。

(4分)

答:

20.文章第五段写“我”对“初恋”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21.作者在文章中说:

“我仰望着我的槐哥,像仰望着我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

”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4分)

答:

22.作者在文中发出了“我们人类却远远没有这样美好”的深沉感慨,并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记忆称为“早年的童话”。

你是怎样看待作者的这种认识的?

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七.作文

23.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

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

1.B(A项,zhàn/chàn,nà/nè,xuē;B项,pī/pí,zháo/zhuó,zhuó/chuò;C项,zhāo/cháo,rú,mí;D项,lónɡ/lǒnɡ,suì/suí;jìnɡ)

2.C(A项,蜚然成章—斐然成章;B项,屏嶂—屏障;D项,脚指—脚趾)

3.A(浅薄:

指缺乏学识或修养,或指思想轻浮。

常用于无形之物,如作风、思想等。

微薄:

指微小单薄,数量少。

多用于有形之物。

徒然:

白白地,不起作用。

徒劳:

无益地耗费力气。

也许:

表示不很肯定。

或许:

可能但不肯定;也许。

或者:

(1)副词,或许。

(2)连词,用在叙述句中,表示选择关系。

(3)连词,表示同等关系。

4.C(A不利:

指没有好处,不顺利,如“这个地形不利于我军而有利于敌军”。

应为“不力”:

指不尽力,不得力,如“办事不力”。

B“夸夸其谈”指浮夸空泛地大发议论,应为“老生常谈”:

指常讲的没有新意的老话。

C投桃报李:

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

合语境。

D耳闻目睹:

亲耳听见,亲眼看见。

应为“耳熟能详”:

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5.C(A“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句式杂糅,改为从……出发或以……为出发点。

B搭配不当,沿着与方向不能搭配;D放射和力量不能搭配。

6.B(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一段。

根据“我们发现,……,这种所谓“精神落差”……”可知B项正确。

A倫换概念。

“精神落差”是创作主体经历的文化或生活方式,而非创作主体的创作活动。

而后一句话也没有阐述到概念的本质。

CD两项都是指创作主体的“精神落差”带来的变化和意义。

7.D(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可知,“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根,同时又能广泛地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是成为优秀艺术家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

8.A(A项原文是“可能获得一个非常特别的观察视角”。

9.D(竟:

始终。

10.C(A项:

副词,于是,才/副词,却,竟然;B项:

介词,向/介词,表被动;C项:

均为介词,替;D项:

介词,把/目的连词,来)

11.D

12.C(C项“借关廷福报复私愤”无据。

13.

(1)(3分)你的诉状中说有个可以作证的佣人的儿子,现在他在哪里?

(“若”、“有子可证者”定语后置、“安在”宾语前置,各1分)

(2)(4分)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

(“壮”词类活用、“授以意”状语后置、“令”后兼语省略、“归”,各1分)

(3)(3分)乡人们说:

“关廷福只是个囚犯罢了,哪里值得称道?

”(“囚耳”主谓省略、“乌”、“道”,各1分)

【参考译文】

关木匠,名叫关廷福,年轻时与众工匠为伍,没有什么人知道他。

我们袁氏家族有个佣工,生病死了,佣工家也是大族。

(家族)唆使佣人的儿子作证,告到官府。

关廷福正提着木匠工具给人家架屋回来,听说此事,连夜进城。

天亮时分,私下喊佣工的儿子饮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带他走出城大约四五里地,又喝起来。

佣工的儿子醉了,晚上(廷福)就让他睡在破庙里。

这天下午,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佣工家仓促间找不到那个儿子。

县官说:

“你们诉状上说死者的儿子可以作证,如今他在哪里?

”他们无法回答。

县官认为佣人家欺骗他,原告反而获罪。

过了一天,佣工儿子才回来,可是事情结局已定,他的作证用不上(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

得知此事是关廷福所为,我们袁氏家族十分感激他。

同乡的人这才知道关廷福。

老家柞林潭附近,有几百亩麦田,当初是我们家的,有个姓周的硬说是他家的,(为此)长期打官司。

我家厌烦(这无休止的)诉讼,就压低价钱将它卖给了一个姓霍的。

于是(周霍)家起了严重冲突,这年麦子成熟时,周家纠集了几十个壮汉前来割麦,周家的人还带齐了刀棍,在整个田间横冲直撞。

正当霍家窘迫时,关廷福给人家砍树回来,路过这里看到了这一幕,心中不平。

他勃然大怒,提着斧头走向地头。

周家人都吓跑了,关廷福杀死了其中一个为首的人。

霍家害怕了,知道周家肯定会向官府告状,估计关廷福要逃跑,(到时候)自己独自承担全部罪责。

于是,他急忙喊关廷福过来跟自己饮酒。

关廷福到了以后,霍家用木头把门扛紧(以防他轻易跑掉),关廷福笑着说:

“我替您打抱不平,杀死了人,罪责由我承担,假如独自跑了,不是男子汉。

 

 

14.

(1)上片写主人公深夜酒醒时的情景。

“摇”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微风之中烛光摇动的朦胧形象(2分),又写出了主人公思念故人、心神不宁的心绪,可谓情景交融。

(2分)

(2)结尾三句以景结情。

(1分)“海棠开后”,是说花落春残,象征芳华易逝;“燕子来时”,以燕归反衬行人未归;“黄昏庭院”则将前面两景融合在一个统一的凄凉意境中。

(1分)结句将离思伤感之情巧妙地蕴含到客观景物之中,含蓄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2分)

15.

(1)其为惑也望帝春心托杜鹃

(2)齐彭殇为妄作托遗响于悲风

(3)夙兴夜寐捣衣砧上拂还来(4)义不赂秦舞榭歌台

16.③⑥①④②⑤(4分。

答对3项得1分,4项得2分,全对得4分)

17.①超越性(超越具象);②融合性(摆脱时空);③统一性(主客统一);(每点1分,全对4分)

18.必然是生活中的这样一些人:

感性、丰富、敏锐、深邃。

他们善于以自己的心灵观察世界、感受生命、聆听自然,并且对于爱对于自由对于真善美有着旷世的期待。

(先将长句部分的主干“必然是生活中……的这样一些人”抽出来,然后将长句中的状语、定语等分解为短句。

最后进行简单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19.安静,单纯,美好,一直保持着纯真(2分)是“我”童年的玩伴,是“我”精神的寄托(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作答本题时,只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我喜欢槐哥的安静”“我还喜欢槐哥的单纯”“他一直把这纯真的香气保存在内心里,以这样美好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等,即可轻松作答。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槐哥陪着“我”成长“我仰望着我的槐哥”,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槐哥是“我”童年的玩伴,是“我”精神的寄托。

20.①说明“我”对槐树的信任,表明槐树是与“我”生命中最美好纯真的回忆紧密相连的。

②为后文写仰望生命中最纯洁的部分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回答作用类试题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思考。

内容上应准确归纳出第五段所写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结构上可从前后照应、铺垫等方面来思考。

21.如今的槐树已长成苍老的参天大树;槐树对纯真的坚守涤荡着“我”内心的污浊,让“我”重新审视生命;从槐树身上,“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和生命应有的伟大与崇高。

因此,“我”对槐树充满了敬意。

(4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