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6652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

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

象征意象: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

《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明确: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

  品味新诗的美《月夜》:

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

情感美

  第2课时

  《断章》《风雨吟》《统一》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说道: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断章》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

《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

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

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

《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

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

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

“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示例:

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

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

①在形式上:

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

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

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三、板书设计

  《断章》——哲理:

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象征:

风雨大地“我”

  《统一》——推理:

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这节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五首短诗的内在主旨,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对“五四”时期以来的白话新诗的对比阅读,受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不足,并没有展开细品,讲解得比较宽泛,学生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见解,收效不大。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2.熟读成诵,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诗句的深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月夜》

  作品简介:

  《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

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文本赏析:

  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

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

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意会”吧。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而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萧红墓畔口占》

  作品简介: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

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

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创作背景: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

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其作品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

  文本赏析: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倘若知道了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

没有过头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

第二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不就是对死者的告慰。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

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名家推荐: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蓉《大学语文(B版)》: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萧红墓前,诗人应该内心有一些和萧红的对话,但此时已无须说出。

“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两相对应,这是“生”和“死”的对话,“生”的艰难的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和安详的,短短的四句诗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和慨叹。

  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孙维屏《中国新诗名作赏读》:

诗人对他早年的夸饰倾向有所节制,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异常准确。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修己《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

有人评李金发和戴望舒时,称戴的民族传统文化修养,远远高于李。

从《口占》一诗所具有的古典诗词的意味来看,这种评价不是没有根据的。

  第二课时《断章》《风雨吟》《统一》

  《断章》

  作品简介: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

本为作者抽出长诗的一节。

该作品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12.8-2000.12.2),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

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等。

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

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作品赏析: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

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第一节两句写的是两幅画面。

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

“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

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

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

第二幅画: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

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

第二节写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

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

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

人们往往因年龄、身份、阶级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为他们各不相同,以为他们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世界里,而事实上人们永远因某些共同的东西而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而已。

当你谈论别人时,褒也好,贬也好,你自己也被别人或褒或贬。

别人可能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同样可给别人以福音。

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意境”、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暗含着人事的复杂关系。

  《风雨吟》

  作者简介:

  芦荻(原名陈培迪)的创作高峰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后来主要编刊物。

所以我认为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创作背景: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

《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

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

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

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励某些人,比如黄子建先生(当然还有将此诗选入教材者等)曾满怀热情地评道:

“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没有产生。

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不小。

  作品赏析:

  《风雨吟》一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以丰富的意象,构成了一种诗的境界,并借此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

这里,“风”“雨”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但它们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风”与“雨”,因为诗句中描绘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风骤雨给诗人的真切体验:

在狂风和笼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虽然没直接写到“音效”,但读者可以从这声势浩大的气势中想象到风雨的狂啸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嚣,并且由此引发了诗人的进一步联想与想象。

  接着,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

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在大地的海上”

  诗的结尾再次出现“大地”这个本体,并以此来做修饰“大海”这个喻体的定语,正由于诗人在“大地的海上”,在这狂风骤雨笼罩四野的飘摇不定的“如海”的大地上,所以“我”有的才是满腔“忧怀”。

至此,全诗中的“风”“雨”及题目中的“风雨”的象征含义就昭然若揭了,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诗中表达了一个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人生之路对把握人生方向与目标的认同感与茫然。

  读诗常常要“知人论事”。

诗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时中国的“大地”是怎样的“大地”?

那时中国“大地”又在遭受怎样的“风雨”的侵袭呢?

关于这些,诗歌一开始实际上已经告诉读者了,那么很显然这“忧怀”还可以理解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而产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统一》

  作者简介:

  聂鲁达,智利当代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

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的作品之一。

  与中国的渊源: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

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说:

“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社会评价:

  聂鲁达一生有三个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