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摄影技术摄影技术课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6415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3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提高摄影技术摄影技术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怎样提高摄影技术摄影技术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怎样提高摄影技术摄影技术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怎样提高摄影技术摄影技术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怎样提高摄影技术摄影技术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提高摄影技术摄影技术课件.docx

《怎样提高摄影技术摄影技术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提高摄影技术摄影技术课件.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提高摄影技术摄影技术课件.docx

怎样提高摄影技术摄影技术课件

第一章 摄影中的曝光控制

  摄影的字源是"光画",即以光作画。

曝光颇似于画家的用墨设色,浓淡之间都是创作意向。

对于摄影创作来讲,控制曝光应该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二者都不应偏废。

作为一个专业摄影工作者,必须熟知摄影曝光中的技术,同时又要结合创作意图和造型艺术中的需要,加以灵活运用。

所谓灵活运用,就是根据被摄对象的具体情况和画面影调、色调的要求,对曝光量加以调整和控制以便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优秀作品。

第一节 曝光控制的概述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掌握好摄影曝光,是摄影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构成视觉艺术的各种要素中,明与暗对摄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因为有了明与暗,所摄画面中的各种景物才能成为可视的影像。

所有其它的要素,包括形状、线条、质感和立体感等,实际上都是明与暗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曝光控制,就是在摄影实践中,通过控制曝光来还原与景物近似的明暗对比关系,或者是根据创作意图将不同的景物亮度在画面中形成最佳效果。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曝光控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它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艺术创作问题。

前半部分论述了通过控制曝光量来还原景物的亮度和色彩,从而使观众在所摄画面中看到真实、自然的原貌。

而后半部分则是通过控制曝光量,使不同的景物亮度根据创作者的意图,在画面中形成最佳效果。

这一"最佳"就不完全是对所摄景物的客观还原,而是有了创作者的主观意图。

画面的影调、明快与低沉完全是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创作者造型的需要,为艺术创作服务。

摄影中的曝光控制,是按照感光材料或摄像机光导材料的基本性能,以一定的景物亮度或景物所接受的照度为基础,调节曝光时间和光圈孔径,以实现曝光的准确控制,使不同的景物亮度,根据创作者的意图形成色度饱和、明暗影调适中,层次、质感丰富,符合造型效果和艺术气氛所需要的画面效果。

  实际拍摄中,曝光控制的正确与否对画面的影响很大。

从技术角度看,曝光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影调层次、景物质感、立体形状、轮廓效果以及画面的总体基调、色调和色彩还原。

从艺术角度理解,曝光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艺术气氛及情感的表达。

总之,摄影中的曝光控制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拍摄时技术条件控制不好,创作中要想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是不可能的;反之,没有很好的创作意图,技术上曝光控制的再好,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作品,只有两者协调统一,才有可能创作出新颖、质量好的作品。

第二节 怎样理解正确曝光

  摄影中的曝光是一个过程,是感光材料或摄像机的光电靶面受光作用的过程。

  曝光,是指光学镜头吸收景物发出的光线,使它们通过镜头光孔,会聚投影在感光材料或投射在光导材料上,并记录在胶片或录像磁带上,从而获得可视的影像。

曝光量的大小,取决于感光材料或光导材料受光的照度和曝光时间。

  曝光量,是光源照度与曝光时间的积,即曝光量=照度×时间。

它标志着曝光的强弱。

在摄影中,曝光量是通过调节光圈和快门速度来实现的。

在电影摄影中,曝光量是通过调节光圈和改变摄影频率,调节叶子板开口角度来实现的。

而在电视摄像中,曝光量是由光圈和拍摄频率来决定的,当电视摄像频率为固定的25帧/秒时,其曝光量通过光圈来调节。

  那么,怎样理解正确曝光呢?

曝光控制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正确的呢?

  正确曝光从理论上讲,"就是一般把被摄体的明暗光亮比,能正好纳入胶片的宽容度(即直线部分两端曝光量的数差)之内的曝光。

"根据上述解释,就是把被摄体的明暗光亮比纳入到宽容度之内则称之为正确曝光。

这是一个技术标准。

  景物的亮度范围有大有小,变化非常复杂。

被摄体的明暗光亮比,受光源的强弱与反射状态的影响。

而感光材料或摄像机的光靶面,能够按比例正确记录景物亮度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感光材料或摄像机光电靶面的允许宽容度。

  宽容度:

指感光材料能按正比例记录景物亮度范围的能力。

感光材料宽容度愈大,容纳景物亮度范围的能力就愈大;反之,容纳景物亮度范围的能力就愈小。

  总之,对正确曝光的认识、理解,不能完全停留在技术上。

所谓正确曝光,应该是通过控制曝光量使被摄体的明暗光亮比在画面中得到最佳效果。

这就可以理解为通过控制曝光将不同的景物亮度恰当地容纳在胶片的宽容度范围内,使景物的层次、质感和色彩真实地得到再现,这种曝光就是正确的。

而另外通过调整曝光量,不同的景物亮度有时没能全部容纳在宽容度范围之内,某些景物亮度失去了层次,但是拍摄后都恰恰是由于某些景物在画面中失去层次,而达到了创作者想实现的画面效果,这种画面效果符合造型的需要,那么,曝光也是正确的。

因此说,曝光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说它是技术是因为它有着科学的规律,拍摄时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使画面达不到较高的技术质量。

说它是艺术是因为不同的曝光组合,直接体现着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形成不同的风格样式。

所以,在创作实践中,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正确曝光是从摄影技术的角度保证完成造型表现任务的一个关键。

拍摄时,应该结合艺术要求去考虑一切曝光上的技术因素,也应该根据曝光上的技术条件考虑画面的表现方法。

既要考虑景物的亮度范围,也要考虑创作意图和将来产生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正确曝光的方法。

学好曝光控制,掌握好正确曝光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节 照相机与摄影机、摄像机在曝光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照相机的曝光过程,是通过对四个量值的变化组合,最后进行分析、调整,利用控制曝光的手段来实现的。

  这四个量值,以景物亮度或景物所接受的照度值以及胶片的感光度值为前提条件,只有当前提条件确定之后,才能利用控制曝光的两个基本手段--光圈值和快门速度值来实现准确的控制。

  由于照相机在拍摄中所使用的光圈和快门速度均有很多档,光圈由大到小控制着进入镜头光线的多少,而快门速度由慢到快控制着光线进入镜头的时间长短;由于它们各自都有许多等级,所以将它们相应地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在任何照明条件下,都能完成曝光控制的任务。

如利用较慢的快门速度配合较大孔径的光圈,可以在很暗的条件,使景物的层次得到较好的体现,也可以用较快的快门速度配合孔径较小的光圈,把人眼看着都刺眼的景物亮度表现出具有细部层次的画面效果。

它的适应范围极其广泛。

  电影摄影机的曝光过程与照相机基本相同,在电影摄影机里装有感光胶片,通过摄影镜头把景物的光学影像记录在胶片上。

感光后的胶片产生潜影,经过显影等一系列化学处理及印片过程,成为能放映的连续画面(影片)。

摄影机曝光控制的过程与照相机在拍摄时依据的前提条件是相同的:

即景物的亮度或景物接受的照度,以及感光材料的感光度。

所不同的是摄影机在控制曝光时对曝光时间的控制:

照相机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是应用设定在相机上的各档快门速度来控制,而电影摄影机是通过设定的摄影频率和摄影机的叶子板开口角来控制每幅画面曝光时间的长短。

  电视摄像机的曝光过程:

  电视摄像机通过摄影镜头,使景物在摄像机内的光电导材料上成像。

由于景物在各点上的照度不同而形成视频信号送入录像机,经过旋转的视频磁头记录在磁带上,成为能够连续播放的画面。

电视摄像机与摄影机、照相机有着质的不同,摄像机取消了感光材料胶片,用录像磁带来代替,使电影、照相中的光化效应改变为摄像中的光电效应。

在控制曝光的过程中,电视摄像机随着被摄景物的亮度变化利用光圈孔径控制着曝光量的多少,以使被摄体在画面中形成最佳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只剩下可以改变的两个量值,即景物亮度值和光圈值。

而没有了胶片的感光度和控制曝光时间的速度值。

应该指出的是,电视摄像机没有使用感光材料,因此感光度也就无从谈起,但是为了能使摄像机在不同的光源照明条件下都能拍摄,特别是为了在低照度条件下也能拍摄出高质量的画面,每台摄像机也都相应地确定了形成最佳画面效果所需要的照度值。

这个照度值就确定为该摄像机的灵敏度。

灵敏度的高低标志着摄像机所需照度值的高低,摄像机的灵敏度愈高,所需的照度值愈低;摄像机的灵敏度愈低,所需照度值愈高,确定摄像机灵敏度的高低不是照度值,也不是亮度值,而是用光圈值来确定。

  摄像机与照相机在曝光上的另一个不同点是,照相机的快门速度,可以根据景物亮度和胶片感光度的变化以及根据造型的需要,可以任意选择所需的不同快门速度,以控制光线进入镜头的时间长短。

而摄像机却是通过拍摄频率来决定光线在每一帧画面上停留时间的长短。

  电视摄像机、照相机和电影摄影机在曝光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归纳起来就是:

当使用照相机拍摄时,在曝光上必须根据景物亮度变化和胶片感光度快慢,利用照相机上的镜头光圈和快门速度来加以控制,因为四个量值均为变量,因此适应范围极为广泛,所以在不同条件下都能实现准确的控制,满足创作的要求。

  当使用电影摄影机时,曝光上是根据景物的亮度变化和胶片感光度的快慢,利用摄影机上的光圈和摄影频率以及叶子板开口角来控制画面曝光。

由于在实际摄影时,摄影频率和叶子板开口角度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宜变动;因此,当摄影频率和叶子板开口角不变时,控制曝光的手段只剩下镜头的光圈,所以电影摄影要在不同条件下拍摄时,是三个量值的变化,即根据景物亮度和胶片感光度的变化,利用不同口径的光圈来实现对曝光的准确控制。

  当使用电视摄像机时,则是根据景物的亮度变化和摄像机灵敏度的高低,利用摄像机的光圈和拍摄频率来控制曝光。

由于电视摄像机的灵敏度是生产厂家根据机器上的性能指标加以确定的,一旦确定下来,该摄像机标定的灵敏度就会相对固定下来(灵敏度会随着实际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

另外,摄像机的拍摄频率如果没有电子快门而只设定一档,这一档是根据各个国家的播出制式决定的:

NTSC制为1/60秒,PAL制为1/50秒,这个速度也是固定不变的。

因此,电视摄像的实际曝光控制过程是两个量值的变化,即随着景物亮度的变化利用摄像机上的光圈加以调整,以实现准确的曝光。

第二章 摄影摄像中照度计量

  照度的概念,是指被摄体表面的受光程度,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来表示,即E=F/S,其中E表示照度,单位为勒克司(=流明/平方米)或尺·烛光(1流明/平方尺=10.764勒克司),S表示面积,单位为面积单位;F表示光道量,单位为流明。

当1平方米面积上接受1流明的光道量时,即为1勒克司。

如果已知条件不是光道量,而是光源的发光强度(发光强度是说明光源发光程序的物理量,用单位立体角内辐射的光通量来表示)。

这时的照度可由下式求得:

E=I/r2cosa,即照度与光源的发光强度(I)成正比,与距离平方(r2)成反比,斜射面上的照度还与投射光的入射角的余弦函数(cosa)有关。

照度是摄影摄像中确定曝光的参考依据。

第一节 照度测光表的使用与计量

  照度测光表,是计量入射光的测光表。

它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所接受的全部光通量。

这类测光表现在大多数都是同时计量照度值和亮度值的。

只有计量照度的测光表采用的是照度值,而能兼量亮度的测光表采用的是照度、亮度的相对值。

当进行照度计量时,需要扩大计量受角,把表上的乳白板移到测光窗口前,这时的计量受角扩大到180°或90°,即可计量物体表面所接受的全部光道量。

计量方法是,当被摄对象和摄影(像)机固定后,将照度测光表置于被摄对象的前面,乳白积光罩对准摄影镜头,这时对被摄体有效的全部照明,包括主光、辅助光、轮廓光等,都可由该表接受,读出合适的照度值。

  当使用乳白板进行照度计量时,是计量接受90°范围内的全部光通量;因此,它适用于对被摄体所接受的没方向、不同强度的光线分别进行计量,尤其适合于利用灯光摄制时的量光与布光。

为了有目的地控制画面的光比,了解各个光源的实际发光强度,在不减弱光源的情况下,可以把照度测光表置于被摄物体前面,其方向直接指向光源,测量各个光源投射到被摄体的照度值,以便控制各光源之间的照度比。

在对人物进行布光时,可以根据人物的脸型特征,控制各光源之间的照度比值,使人物形象更加完美。

  照度测光表计量的是景物所接受的照度,所以利用这种计量方法测得的标准曝光量与被摄体本身的状态无关。

无论景物的反光率高低,确定曝光组合的依据是同一个照度值(因为照度测光表的乳白积光罩选定的基准反光率是一个固定值。

国产表的基准反光率为30%,国外测光表采用18%或30%作为基准反光率)。

按照度计量确定曝光,被摄景物中反光率为30%或18%的景物在画面中得到最佳体现。

而高于测光表确定的基准反光率的景物,在摄影中呈现较大的密度,在摄像中形成较强的光电信号。

反之,低于基准反光率的景物呈现出较小密度或较弱的光电信号,使不同反光率的景物在画面中得到客观地再现。

  电视节目制作者为了把这千姿百态的景物在画面中展现给观众,拍摄时充分利用光线的对比程度和明暗关系,揭示对象的体积、大小,表现对象的立体空间。

利用照明中的光比和景物间的明暗配置,把物体的面积及其相互关系、透视规律在屏幕上重现,使画面中的明暗影调按创作者的意图去实现。

在进行人像布光和静物布光时,创作人员可以根据画面的不同要求去控制画面的光比。

  那么,什么是光比?

光比的大小对画面有哪些影响?

光比的重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拍摄中又如何去控制画面的光比呢?

  所谓光比,是指投射光在被摄对象上形成的亮与暗之间的亮度值或照度值之比。

光比的大小决定着画面的明暗、反差,形成不同的影调、色调形式,表现出不同的造型效果和艺术气氛。

在摄影摄像中,画面中的光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同一景物中,不同光源(主光、辅助光、逆光等)之间形成的照度值之比,或同一反光率物体表面的受光部分与阴影、投影部分的亮度值之比。

  2、景物中相邻部位在同一光源照射下不同反光率表面之间亮与暗度值之比,如景物中人物与背景,人脸与服装等等。

  3、景物中最高亮度与最低亮度部位之间的亮度值或照度值之比。

  在实际拍摄中,由于使用的设备不同,记录的材料不同,要想把不同的景物亮度范围,根据技术和艺术造型的要求,使景物得到最佳的体现,拍摄时控制光比的方法是:

在外景自然光照明条件下,由于光源本身不受人们的主观左右,加上自然光不够稳定,变化多端,较难控制,这时控制光比的方法多采用提高暗部亮度,即利用辅助光把暗部亮度提高,或是利用较暗的景物作前景,压低高亮度部分。

如果在以上条件都不允许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局部处理,如缩小画面的景别等。

在利用人工光源照明的条件下,控制光比相对于自然光来讲就容易些,原因是人工光源便于控制,这时控制光比的方法通常是改变辅助光的照明。

因为,辅助光的作用主要用于亮度平衡,为阴影部位提供适当的照明,提高影像暗部的造型表现力,使被摄体接受的照度值之比,有效地控制在各种设备能够记录的范围之内,以做到最大限度的表现。

另外,在控制照明光比时如有一定困难,这时可以对被摄对象本身及画面空间中的亮部与暗部进行适当地明暗配置,形成不同的影调对比效果及画面结构。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画面的要求,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第二节 照度计量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照度测光表在不同条件下如何进行准确地计量,前面部分已经叙述。

但是,为了使计量的结果符合物体实际所接受的照度值,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在进行照度计量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那就是照度测光表的计量位置和计量方向。

  照度测光表计量位置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照度值的准确程度。

因为照度值的高低受到光源到被摄体距离的影响。

测光表的位置稍前或稍后,都会造成被摄体曝光不准,需要指出的是在外景自然光条件下进行计量,由于光源距被摄体过于遥远,计量的结果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因此并不都一定要把测光表置于被摄体的位置上,这时可以放在机位上直接测量,但务必使测光表所指的方向与被摄体面对的方向一致。

而室内自然光或室内人工光照明就不同了,当测光表的光电池距光源(灯光或窗口)的距离越近,照度值也就越高,而实际被摄体没有接受那么高的照度值,如果根据这一照度值确定曝光,就会造成主体物的曝光过度,只有将测光表置于被摄体前面靠近物体进行计量,才能真正代表物体表面接受的实际照度值。

另外,如果机位处的照明与被摄物体的照明有较大差别,这时应分析物体的照明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对计量位置稍加改动,就可以避免对曝光的影响,得到准确的计量结果。

  测光表的计量方向,也会直接影响曝光的准确程度。

因为景物在不同方向的光源照射下所接受的照度值不同,当机位和被摄体接受的照明不变时,计量方向发生偏移,稍左或稍右,都会造成被摄体在画面中曝光不足或过度。

正确的计量方向应当是,测光表的光电池面对准摄影机镜头所拍摄的方向。

  当然,以上介绍仅是一个基本原则,在实际拍摄中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是不论采用什么计量方式,怎样进行计量,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画面的技术质量,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章 摄影摄像中的亮度计量

  亮度是指发光面(自发光面或透光面、反光面)上沿视线方向的单位面积上的发光强度。

也就是说,被摄体在一定的照明条件下所表现出的表面明亮程度。

亮度单位是烛光/平方米或尼特,亮度用公式来表示,即B=I/S,符号B表示亮度,I表示发光强度,S表示单位面积。

亮度是以反射光的形式出现,构成景物之间的亮暗差别。

  目前在拍摄中使用的亮度测光表,都是用来测量被摄体表面反射的光量。

计量结果直接受到景物反光率高低的影响,这就是需要在了解亮度测光表的使用和如何进行计量之前,首先对影响被摄体表面亮度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在实际拍摄中,确保主体物按创作者的意图在画面中准确地表现出来。

第一节 影响被摄体表面亮度的一些因素

  影响被摄体表面亮度的因素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被摄体表面的结构类型;表面反射光的性质;物体表面的颜色特征和吸收反射性;以及投射在被摄体表面上的光量类型和质量。

  

(一)被摄体表面结构类型

  生活中人们对不同物体的表面结构的特点,有较全面的了解,当人们看到或触摸到某一物体时,便能很快地辨别这一物体的外表结构特征,这是由于材料结构(质地)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

就物体的表面结构来讲,大体可分为三类,即粗糙的表面结构,平滑的表面结构和透明物体及镜面的表面结构。

三类物体的表面各具不同的反光特性,粗糙表面上当光线投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光线呈漫反射状,亮度均匀,人们从各种角度观察时,亮度没有多大变化;平滑表面对投射其上的光线呈混合反射状(既有漫反射也有单向反射),其漫反射与单向反射的成份多少,应视表面光滑的程度而定。

而透明物体的镜头则对投射其上的光线呈单向反射状,只在投射光的反射角或折射角上形成明亮的光斑,这些较高的光斑与物体的暗部相比,二者容易构成较大的亮度间距。

如图所示: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当物体在同一光源照射下,由于表面结构形状不同,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亮度差别各异。

  

(二)被摄体表面的颜色特征

  人眼之所以能够认识周围物体的各种颜色,是受到光线刺激后而产生的。

因为,在人眼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的视色素,即一种对波长400到500毫微米的光吸收产生的蓝色感觉,一种对波长500到600毫微米的光吸收产生的绿色感觉,还有一种对波长600到700毫微米的光吸收则产生红色的感觉。

如果视锥细胞任意两个感色单元同时受到同等程度的刺激,则会引起中间色(黄、品红、青)的感觉。

当视网膜上三种感色单元同时受到同等程度的刺激,则会在人眼视觉上引起不同程度的消色感觉,即黑、灰、白的感觉。

正是由于人眼中的视锥细胞能够自动收缩进行调节,以适应各种光线的变化,并能分辨出成千上万种色彩,可见它的分辨能力之强。

而摄像机中的摄像管或摄影机里装的彩色胶片,没有人眼的这种适应和调节功能,只能靠节目制作人员在实际拍摄中进行调整和控制。

  物体表面所反射的不同色光的反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物体表面的亮度变化。

在原色(红、绿、蓝)物体的表面,当光源(指正午日光、色温值5400K,显色指数为100)投射到原色(如红)物体表面以后,由于物体固有的吸收、反射特性,把白光中的两种原色光(绿色、蓝色)全部吸收,而把白光中的另一种原色光(红光)毫无保留地反射出去,这时人眼所见的颜色为物体表面反射的原色(红)。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光源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物体表面的颜色特征,到达人眼或拍摄镜头的色光发生了明显变化,原色物体表面吸收了全部光线中的三分之二,只反射三分之一的光线,明亮程度变暗。

中间色也称为补色(黄、品红、青)的物体表面情形是,当光源投射到物体表面之后,物体表面吸收一种原色光而反射等量的两种原色光,这是因为中间色光是由两种等量的原色光同时刺激人眼的结果(如红光+绿光=黄光),因此,这些物体的表面亮度明显提高。

再有就是占有很大比例的消色物体表面,消色指的是黑、白、灰,它们的形成是:

当光源投射到消色物体表面之后,物体表面由于反光率的不同,而同时等量的反射三种原色光,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明暗变化。

  各种颜色的明暗、深浅,直接受景物反光率的影响。

反光率大的颜色明度大,反光度小的颜色则明度小。

消色中的白色明度最大,黑色明度最小,不同灰色的明度则在黑色与白色之间。

各种不同颜色的明度则在黑色与白色之间。

如摄像机中彩条的颜色就是按照明度的高低排列出来的。

  (三)光源的类型与质量

  目前在拍摄中,应用的光源有两类:

自然光与人造光。

不同的光源具有不同的发光强度、光谱成分和显色指数。

自然光是随着时间、季节及天气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着光源的质量。

人造光(指影视照明光源)是随着光源本身功率的大小,距物体的远近,入射角的变化以及灯具种类等诸多方面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以上这些直接影响到物体表面能够接受的照度值的高低。

例如同一个物体表面,在色彩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光源的发光效率、色温值、显色指数的不同,物体表面也随之出现不同的明亮程度。

因此,光源的类型和质量是影响被摄体表面亮度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二节 亮度测光表的使用

  亮度测光表是计量物体表面的反射光量。

目前,摄制人员由于采取的制作方式不同,计量方法也不所区别。

采用电影制作方式,大多都使用单独测光的手持测光表,如普通型测光表和专用亮度测光表。

普通测光表是以计量亮度为主兼量照度。

计量亮度时,不需在测光窗口加乳白积光罩,计量受角大都有30°角,同标准镜头的视角基本相同,计量时根据光线的强弱用测光表的亮暗档,当光线较强时,采用高级档,光线较弱时,使用暗级档,以免损坏测光表的光电池。

具体使用方法是,亮度计量是计量物体的反射光,计量测光表受角所包括的景物亮度。

因此,在实拍中要尽量做到测光表的计量受角与镜头的视角相一致。

如果计量的范围超出镜头所拍摄的范围,就会造成曝光不准。

另外,由于这类测光表的受角较大,计量的亮度值是画面的平均亮度值,不代表某一景物亮度的局部,因此拍摄中还要考虑景物的亮度分布,有目的地照顾画面中主体物的亮度并以主体物的亮度值确定曝光。

只有这样,才能使计量结果符合画面效果,并且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另外一种亮度测光表就是专门用来计量亮度用的窄角测光表,如前面所列举的索利格光点测光表,计量受角为1°角。

它的最大特点是避免了普通型亮度测光表因计量受角过大影响了对被摄对象的准确控制。

它可以对被摄对象进行局部计量,直接指向主体物,计量出它的实际亮度值,以此做为确定曝光组合的依据。

在摄影实践中,还会经常遇到一些景物亮度间距较大的场景,感光材料的宽容度容纳不了大范围的亮度差,这时如用普通型测光表计量,就可能形成不是创作者主观要表现的那些效果。

因为这一亮度值是平均亮度值,不能代表主体物的亮度或者不是创作者想要表现的那一亮度范围。

这时,如果采用1°角测光表,就可以对被摄体进行分别计量,根据景物间的亮度差有目的地进行调整,或直接按照创作者主观要表现的区域亮度确定曝光。

这样既可以照顾到主体物有较好的表现,又不至于使其它景物失去应有的层次。

第三节 亮度计量的测光方法

  亮度计量需要根据物体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以便使画面内容达到准确的曝光。

  

(一)机位测量法

  机位测量法就是在机器的位置把测光表或摄像机的镜头直接对准被摄体进行计量。

这种计量方法多用于远全景的表现,因为远全景画面都包括较大的范围,注重表现景物的规模、气势,对景物的细部要求不十分严格,因此,按机位计量所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