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视频内容的文本形式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5400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1视频内容的文本形式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61视频内容的文本形式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61视频内容的文本形式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61视频内容的文本形式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61视频内容的文本形式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1视频内容的文本形式1.docx

《61视频内容的文本形式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1视频内容的文本形式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1视频内容的文本形式1.docx

61视频内容的文本形式1

邓老师:

各位老师,大家好。

这个专题我们对物理2进行解读。

对物理2的解读按照物理1的模式,首先对物理2的模块进行解读,然后我们会给出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

希望通过对物理2的解读,让各位老师对共同必修2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下面我们先从课程标准说起。

廖老师:

在物理2这个模块中,一共包含三个主题。

它们分别是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本模块也属于共同必修模块,在这个模块中,学生通过学习机械能、曲线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等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体会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以及学习方法。

为后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赵老师:

我觉得解读课程标准不仅仅是从内容要求这方面去解读,还得从课程理念以及课程目标共同来解读标准。

例如,我们来看一下物理2关于功和功率的要求:

“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和功率。

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

”功和功率是物理学中与技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要理解这两个概念,还要求学生能够将这两个概念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物理教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科学概念进行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更好地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概念思考问题。

廖老师:

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中提到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具体体现。

赵老师:

是的。

从这里来看,我们理解标准就不仅仅是要理解其内容要求,还要全方位地理解课程的意义。

廖老师:

这些内容标准也渗透了课程的理念以及三维培养目标。

邓老师:

从这个理念当中我也看到了物理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比如,我们看到在教材中涉及到汽车牵引力做功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反映了刚才两位老师所说的、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用科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神奇,事实上,用物理去解决它的时候学生感觉到物理非常有用。

王老师:

刚才各位老师谈到了功和功率,在这一主题中还牵涉到机械能这个概念,像动能和重力势能这些概念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概念。

在课程标准中,对这些概念的要求是:

“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课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强调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另外,要求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及其表达式,会用公式做简单的计算。

廖老师:

在这个专题下,一共有六条标准。

前面赵老师谈了功和功率,王老师谈到动能定理以及重力势能等相关的内容。

接下来还有三条标准,它们分别是机械能守恒的标准(这条标准要求达到理解),能量守恒的标准(希望学生了解能量守恒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最后一条标准是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让学生初步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邓老师:

通过刚才两位老师的介绍,可知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些不同。

比如说刚才赵老师谈到的功和功率,以及王老师说的动能、势能、动能定理以及机械能守恒,这是以前和知识、能力相关的内容。

课程标准中的不同之处在于廖老师刚才强调的“通过能量转换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到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师掌握这部分课标的内容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王老师:

廖老师,这里涉及到能量的问题,涉及到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这部分内容在3-3中也涉及到了,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也提到这个问题呢?

廖老师:

的确。

比如说该专题下第5和第6条标准分别涉及到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我们把这些内容设置在这里并不是要求学生去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我们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全体学生在学习物理2这个模块后,有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意识,达到这样的要求及就可以了。

赵老师:

我们在设计课程时有很多模式。

一种模式是以学科概念的逻辑发展来构建课程,另一种既考虑学科概念的逻辑发展,又与其它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相结合。

比如有关能源能量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这里我们不要求学生去深入讨论有关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问题,只是希望学生能以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考虑能源的使用问题。

因此,学生的概念的发展以及概念间的衔接是不存在大的问题的。

廖老师:

这里不要考虑概念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可持续发展和STS理念的渗透,主要是课程时代性的一种体现。

当然,有的老师说“在3-3学生不是还要学吗,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里呢”?

因为选学3-3的只是部分同学,所以我们有意把这些重要的内容放在共同必修模块。

赵老师:

也就是说让学生学会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邓老师:

刚才我们对共同必修2模块的第一个二级主题“机械能和能源”进行了分析。

接下来,请三位老师继续给我们分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这个二级主题。

赵老师:

教师对抛体运动这条标准也有很多比较困惑、不理解的地方。

首先我们还是来看一下这条标准:

“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这里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一个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第二个是抛体运动。

对于抛体运动,没有具体的说明是平抛、斜抛还是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功,而核心是“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因此,在这里,高中物理新课程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不仅仅要强调对知识的掌握,还强调对科学方法的学习。

这条标准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去分析问题。

学生一旦学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问题,学生也就掌握了分析抛体运动的钥匙,学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分析有关斜抛、平抛的一些问题。

邓老师:

也就是说,这部分标准为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相当的弹性。

在物理1中“力的合成与分解”涉及到了平行四边形定则。

而这部分标准涉及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否与物理1有一定的衔接和融合呢?

廖老师:

是有这样的一个问题。

教师们对抛体运动的整体提出还是有些迷惑。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斜抛是否要求。

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斜抛是不要求的,包括现在的考纲也是不要求斜抛的。

但在课程标准里,上抛下抛、平抛斜抛作为一个整体的抛体运动提出来,似乎涵盖了斜抛。

我们提出斜抛,主要是认为斜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平抛则是一种很特殊的运动。

因此,为了加强物理和生产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论,联系并解释生活现象,我们把斜抛涵盖进去。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想以前那样有繁琐的数学计算,更多地还是希望学生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用以解释斜抛、平抛、上、下抛等相关的运动。

赵老师:

这里有一个问题,让学生去解有关斜抛的很复杂的问题,若陷入到解复杂的数学问题上去,就与课程设计的宗旨相矛盾、相背离。

王老师:

斜抛运动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并不要求学生去进行复杂的计算。

但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习惯于教给学生一些公式,比如说射程的公式、射高的公式,这就会给教学增加难度,就会带来学时不够等问题。

廖老师:

这个问题也要因具体情况而灵活机动。

假设你的教学对象有这样的能力而且课时也是允许的,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也是可以的。

但目前大家都在反映课时紧、压力大、负担重的情况,像这样的负担就应该酌情剪掉。

邓老师:

刚才几位老师谈到了抛体运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运动,日常生活中还有比较常见的一种运动在课标中也有体现——圆周运动。

王老师:

在日常生活当中,圆周运动也是很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

在圆周运动当中,匀速圆周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

课标对匀速圆周运动的要求是:

“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

知道向心加速度。

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分析生产生活中的离心现象”。

正像刚才老师们所提到的,物理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

例如,匀速圆周运动与前面讲过的直线运动的描述不同。

在描述匀速圆周运功时,需要一些新的、特殊的物理量来进行描述,用到了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这些概念。

这些概念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用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工具。

在对匀速圆周运动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匀速圆周运动在不同的时刻,其速度方向是不同的。

方向不同就是一种变速曲线运动,就会引出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学生在理解这个概念时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讲解时就要特别注意。

邓老师:

这部分的讲解是否应该更多地跟生产生活相联系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学习的快乐和意义呢?

王老师:

对。

在课标中指出让学生用这些知识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这些例子是很多的,比如说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

邓老师:

比如说汽车拐弯时也体现了向心力的问题。

廖老师:

比如说还有冰上芭蕾。

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双人的芭蕾表演,这里面也有圆周运动。

除此之外,还有农村的土磨,也能在某种程度上物理学的道理。

邓老师:

刚才我们讨论的是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物理2这个模块中还有一条二级主题“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三位老师可以给我们对这部分的课标进行解读吗?

廖老师:

关于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含两大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与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的,另一部分是相对论和量子论。

首先我们来看看与万有引力相关的条目:

“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从这个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仅要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而且对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由于万有引力定律与生产生活联系带来的成就也是需要学生理解的。

除此之外,关于宇宙速度,要求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要求学生会计算。

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学生知道就可以了。

和以前的教学大纲对比,可以看出在原教学大纲中,相关的条目是这样界定的:

万有引力定律,B类,到理解的层面。

而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这两个知识点是在A类,也就是了解的层面。

对比一下,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显然更宽泛一些。

不仅仅要求知识点,还要求“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赵老师:

现在的课程标准在以前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

老师们还有一个困惑,首先还是让我们看看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中有两条讲述相对论和量子论的问题。

这部分内容为什么会放在物理2呢?

在研制课程标准时,我们共同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由于高中物理课程强调选择性,有很多同学学完物理2之后就要分别选修物理1系列、2系列或者3系列。

选修1系列和2系列的学生就没有机会再接触到现代物理学的内容了。

廖老师:

因为全体学生更多学的是经典物理的内容。

相对论和量子论在后续的选修模块中也有,比如说选修3-4,有相对论的深入的内容。

量子论在选修3-5中又有更多的内容涉及到。

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他们不会选学3-4、3-5。

这部分同学就对近代物理的内容几乎不了解。

所以我们把现代物理学的内容放在这里的主要考虑是希望学生不仅了解经典物理的内容,而且对近代物理也有初步的了解。

邓老师:

刚才我们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物理2进行了解读。

接下来我们要从教材的角度对物理2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以几套不同版本的教材为例,来谈谈教材是如何体现物理2的特点的。

赵老师:

教材怎么体现课程标准的特点呢?

不同教材的编写者有不同的设计。

在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物理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一套教材的结构:

第一章功和功率

第二章能的转化和守恒

第三章抛体运动

第四章匀速圆周运动

第五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第六章相对论和量子论

另外一套教材的结构是这样的:

第五章曲线运动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从这两套教材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的发展是不一样的。

为了深入讨论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是如何思考的,我们首先进入一个章节进行深入分析。

下面我们就来看有关抛体运动这一章在编写时编写者是怎么考虑的。

有关抛体运动,课标的要求是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强调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材是怎样处理这一段内容的呢?

在这套教材中是用一章的篇幅来处理抛体运动的,分为四节来讨论。

首先是一个导入,接下来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接下来是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再接着是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第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首先讲述运动的独立性。

为了使学生对运动的独立性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以复习开始,先让学生复习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以及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又通过实验对运动的独立性有感性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方法的掌握是有一个过程的,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在这里没有直接去讲述平抛运动与斜抛运动,而是以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分为竖直上抛运动和竖直下抛运动)作为一节来展开,学生对竖直的上抛与下抛有深入的认识。

在此基础之上,讲述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的讲述仍然是在实验和理论两个层面来展开。

首先通过实验展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解的频闪照相,让学生有形象的认识。

在此基础之上,讲述有关平抛运动的规律,该规律是用运动的分解的方式来阐述的。

接下来的第四节讲述的是斜抛运动。

斜抛运动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

在这一节中,用运动场上的一些典型的运动,如投铅球、投铁饼以及投掷标枪等作为引入。

然后再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探究有关射程、射高与初速度的关系问题。

有关斜抛运动,不同教材的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

另外一套教材通过数学分析的方法,推出斜抛物体的射程、射高和初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关系。

还有一套教材希望通过推导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让学生尝试推导斜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因此,不同的教材在有关斜抛问题的处理上是有一些差异的。

教师可以相互参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取舍。

廖老师:

刚刚赵老师说的第一个版本的教材的设计采取了由易到难的方法。

开始是竖直方向上的上抛下抛,学生比较好掌握。

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也是很好掌握的。

接下来是平抛,平抛是在竖直上抛、下抛的基础上再考虑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平抛稍微复杂一点。

斜抛有一定的角度,它不再是以水平方向的初速度抛出。

所以第一本教材的设计是由易到难。

这种设计比较适合学生掌握。

刚刚赵老师在讲到斜抛的内容时,比较了不同的版本。

这些版本都各有特点。

老师们可以参考这些版本,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有选择的采取某种教学设计,以此完成斜抛的教学。

赵老师:

也就是说,有关斜抛的深入的程度,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有所选择。

廖老师:

但一定不要走进“深挖洞、钻牛角尖”的误区,使我们的课时都花在这上面,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赵老师:

总的来说,这一章还是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很重要的。

邓老师:

这也是和课程标准的描述和要求是紧密相关的。

王老师:

看来不同的教材编写者对知识的呈现和设计是不同的。

比如在动能和动能定理这一节中,不同的版本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有一套教材在对动能进行介绍时,非常注重学生的体验,设计了一个迷你小实验。

用球的碰撞让学生感受动能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动能与速度有什么关系。

这样设计的效果比较好,学生在理解概念时,先有感性的认识。

另一套教材的处理方法也有可取之处。

先从牛顿第二定律入手,结合运动学的公式,通过推导得出

的表达式,然后向学生介绍这个表达式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就是动能的表达式。

这种方式也是可以的。

不同的版本在处理这些内容时,都有作者独特的考虑。

廖老师:

刚刚赵老师和王老师分别谈到了物理2模块的两个核心内容,一个是抛体运动,另一个是动能、动能定理。

物理2中还有一个核心内容,万有引力定律,在各个版本里都有很好的展示,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个版本。

在该版本中,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安排在第5章,章名是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这一章的内容由三节构成:

第一节,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测定;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第三节,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

这三节内容有一个很精彩的导入——从嫦娥奔月到“阿波罗”上天。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导入,激发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兴趣。

由这样的一个导入引出后面的第一节内容。

首先看第一节,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测定。

这一节的内容的第一个段标——行星运动的规律,也就是行星是怎样运动的,展示的是开普勒三定律。

后面设计了一个信息窗,在信息窗的内容里做了铺垫,说明把行星的运动近似看成圆周运动是可以的。

第二个段标是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出现了公式,而且也有一个简单的计算。

通过“拓展一步”把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呈现出来,但这里其实不一定要求学生知道这个推导过程,只要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就可以了。

万有引力定律得出后,引力常量并不知道是多大,其应用是谈不上的。

所以后面就有了第三个段标——引力常量的测定及其意义。

通过卡文迪许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

引力常量测定出以后,万有引力定律就有了应用的价值,由此可以测出天体的质量。

所以卡文迪许被后人称为“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体现的课程标准是“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

在第二节的内容里,主要展示的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凸显了两个重要的应用。

一个是人造卫星上天,另一个是预测未知天体。

通过这两个应用的展示,体现出的课程标准是“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的要求在这一节里都有展示。

接下来是第三节的内容——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通过古希腊人的探索、文艺复兴的撞击、牛顿的大综合、对太空的探索四个段标来展示。

这一节的内容体现的课程标准是“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通过实例,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体会经典力学创立的价值与意义”。

这就是由三节内容构成的一章的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在这一章里,更强调的是物理学的应用,尤其是在空间技术上的应用。

老师们在教学时,也非常注意这方面的体现,这是很好的。

邓老师:

刚才几位老师谈到了几套不同版本的教材。

虽然说物理2的二级主题只有三个,但是不同教材在这三个二级主题上的处理是不同的,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

即使是同一个主题,也有不同的章节甚至是不同的节数。

这就涉及到教学课时的问题。

教学课时是实验区教师一个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这里有几份来自实验区的教学计划,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赵老师:

我们先来看一下海南省的一份教学计划。

这是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的教学计划。

这份教学计划是高一年级的。

它采用的周学时数是3。

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在高一年级要完成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任务。

其中,在高一上学期,要完成必修1的任务。

但是从整个教学计划的设计来看,它的内容包括了章节的教学,复习与测试等内容。

具体地讲,在第1周到第3周的时间,完成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的教学,其中包括了新课教学、测试、月考及讲评等内容。

第4周到第7周,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期间有“十一”黄金周的休息。

第8周到第10周,讲的是第四章“相互作用”。

第11周是中段考。

第12周到第14周是第五章“力与平衡”。

第15周到第18周讲的是第六章“力与运动”。

第19周是运动会、艺术节。

第20周是期末总复习,第21周是期末考试。

这就是高一上学期的安排。

我们再来看高一下学期的安排,涉及物理2的内容。

第1周讲抛体运动的第一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第2周讲抛体运动的第二节“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和第三节“平抛运动”。

第3周讲的是斜抛运动。

也就是说抛体运动用了三周来讲述。

第4、5周讲的是匀速圆周运动。

第6周讲的是离心运动,第7周到第9周讲的是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第10周讲的是功和功率。

第11周是中段考,第12周是五一黄金周。

从第13周到第16周讲的是功与能及能量守恒。

第17周是能的转化与守恒的复习与单元测试。

18-19周讲述的是第六章——相对论和量子论初步。

第20周是期末总复习,第21周是期末考试。

这就是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的教学计划表。

王老师:

我这里有一个海南华侨中学的教学计划表,其周学时数也是3。

在第一学期安排了必修1的学习内容,而且还把必修2第一章也讲了。

在第二学期除了讲完必修2以外,又把3-1的内容讲了一部分。

从教学的整体安排来看,复习、习题课是每章都涉及,而且占了两个课时。

再加上期中考试的一周时间和期末考试的一周时间。

廖老师:

我们收集的案例还不太全面。

这两份教学计划是海南省的,由罗基明老师传过来的。

除此之外,其它实验省的教学计划还有不同的类型。

无论是哪种类型,总体来讲,刚才赵老师讲的这份计划和王老师讲的计划都有超课时的现象。

按照我们制定的教学计划,周学时数为4,一个学期讲两本书。

一个模块40个学时,其中36个学时作为教学用,4个学时作为模块考试用,教育部的教学计划是这样设置的。

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们反映课时不够。

比如像刚刚的这两个案例,都说明他们是实事求是地报出了他们对周学时的设计。

我觉得这是可以进一步讨论的。

刚刚说的是一些案例。

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老师专门做了调查,调查者是福州教育学院的院长高山老师。

他对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五个实验省涉及到1420个高中物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调查结果。

其中的一个结果展示的是高中物理课程各模块的周学时安排,涉及到高中物理课程12个模块的周学时安排。

因为我们这里只讨论物理1、物理2,所以侧重物理1、物理2的周学时安排。

我们来看看物理1,物理1这个模块上一学期周学时为3的占52.1%,周学时为4的占36%,其它的(周学时为2或大于4)占得比例很小。

物理2这个模块周学时为3的占51.3%,周学时为4的占38.1%。

所以从统计结果来看,海南的两个教学计划和大部分的中学老师设计的周学时是相似的。

赵老师:

现在模块一样,通常的情况下,周学时是3。

廖老师:

这是目前实验区的现状。

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都是在超课时地实施新课程教学。

大部分的老师用的是周学时为3,用一个学期讲完物理1,或者物理2。

课时在具体教学中是怎样分布的呢?

我们来看一看。

下面的调查是主题性的调查。

每一本教材都有绪论。

针对这几个实验省的老师对绪论的处理,我们来看一看调查结果。

从结果来看,在处理绪论时,用于习题课的时间是没有的,大部分的比例是用1节课来处理绪论,其比例是69%。

再来看“运动的描述”,因为各个版本进入物理内容时,都是以“运动的描述”开始的。

我们来看看“运动的描述”的课时安排。

从实际的教学课时来看,周学时为3节的占50%。

实际上习题课的课时占1节课的为46.2%,占2节课的为30.8%。

所以,3个课时里有相当的一部分作为习题课。

我们再来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课时安排,结果和上面相似。

周学时为3节、4节、5节、6节的都有相应的比例。

习题课的课时占2节课的为51.3%,除此之外,还有占3节、4节作为习题课的。

从“相互作用”的课时安排也可以看出,实际的课时安排的是4节课,但有两节课作为实际的习题课。

以下还分别有动能、动能定理,万有引力定律,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每个主题的调查。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都有超课时的情况,都是把相当的一部分时间用到习题课中去。

赵老师:

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时间之中,习题课占有很大的比例。

邓老师:

这可能也是因为老师们非常重视高考的评价所导致的。

廖老师:

的确。

课时不够这个现象是比较凸显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几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是国家的教学计划,国家的教学计划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个检验的过程。

我们需要研究和进一步的调查,以此对下一轮的修改提供参考。

另一个层面是教材编写者,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标准有了很多创新和拓展,这种拓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拓展了内容,所以教材编写者需要思考。

接下来就是教师需要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会有现实需求的,比如说,各式各样的压力,最凸显的就是高考的压力。

迫使老师们不放心,一再地把这些内容挖深挖透,这也使教学时间不够。

而且,国家制定教学计划时不会针对我们的应试来制定教学计划。

所以关于课时紧的问题,应该从多个层面来思考。

作为一线的老师,应该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