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复习要点整理.docx
《《药物毒理学》复习要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毒理学》复习要点整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物毒理学》复习要点整理
《药物毒理学》复习要点整理许华老师部分
1、药物毒理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中毒机制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也是药理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是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是毒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是一门与药学、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密切相关和交叉的药学边缘学科。
2、毒物:
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3、终毒物:
指与内源靶分子(如受体、酶、DNA、微丝蛋白、脂质)反应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环境、启动结构和(或)功能而表现出毒性的物质。
4、治疗指数:
药物的LD50和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therapeuticindex,TI),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TI=LD50/ED50此值越大越安全。
但仅仅用TI来判断两个药物的安全性并完全可靠
5、毒性反应:
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对机体的危害性的反应。
如异烟肼-肝损伤;氯霉素-灰婴综合征等.
6、毒代动力学:
运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地研究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及其特点,进而探讨药物毒性发生和发展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7、半数致死量LD50:
指动物单次大剂量给药或在24小时内接受多次大剂量受试药物后,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8、安全范围:
LD5和ED95的比值,称作安全范围。
MOS=LD5/ED9越大越安全
9、最大耐受量(MTD):
指动物单次大剂量给药或在24小时内接受多次大剂量受试药物后,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给药量的试验。
10、停药反应:
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时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反跳现象”(原病复发或加重)及“停药症状”(病人出现一些原来疾病没有的症状)。
11、镇痛剂肾病:
Analgesicnephropathy,AN,指由于长期滥用或大剂量使用非甾体镇痛药物,所引起的慢性小管间质损害和(或)肾乳头坏死,此种疾病被称为镇痛剂肾病。
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消炎痛、阿司匹林等。
12.中和抗体:
(neutralizingantibody):
是指能中和抗原生物学活性的抗体。
如rhbFGF连续给药15d后,在大鼠的rhbFGF3个剂量组中均可检测出抗rhbFGF抗体,这种抗体具有抑制rhbFGF促进NIH3T3细胞增殖的作用。
二、简答题
1.毒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
(1).描述性毒理学:
对某化合物/药物的毒性鉴定。
(2).机理毒理学:
通过式验,阐明化学物/药物产生毒性的细胞或组织的生理生化改变,确定并阐明对肌体产生毒性的机制。
(3).应用毒理学该领域基于描述性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并通过系统的毒性研究,确定某受试物是否具有毒性,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
2.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指导药物合成
(3)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4)减少因毒性导致的新药研发失败
3药物特异质反应和变态反应的区别(特点)?
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
某些作为半抗原(hapten)的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与内源性蛋白结合为抗原并激发抗体产生(称为致敏)。
当再度与该化学物质或结构类似物质接触时,引发抗原抗体反应,产生过敏反应症状。
过敏反应损害表现多种多样,轻者仅有皮肤症状,重者休克,甚至死亡。
如青霉素过敏反应.
特点:
a)反应及轻重因药因人而异
b)反应性质与药物固有的效应及所用剂量无关
c)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指由遗传所决定的特异性体质对某种毒物的异常反应性。
特点:
a)与药物的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
b)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
药理拮抗药解救可能有效
4.简述药物导致毒性作用的四个作用步骤
(1)药物到达靶组织
(2)与靶器官相互作用
(3)细胞功能失调导致的毒性
(4)修复不全或错误修复
5.药物(毒物)在组织中的储存部位有哪些?
举例说明。
(1)、血浆蛋白作为贮存库:
甲苯磺丁脲、华法林
(2)、肝和肾作为贮存库:
金属离子镉、铅,有机酸类
(3)、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
如硫喷妥、DDT
(4)、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如四环素、氟喹诺酮类等
6、肝毒物按照其毒性机制可为哪几类?
举例药物。
按毒性机制分为:
1、体质依赖性肝毒物:
多见于药物,如磺胺、异烟肼。
2、真性肝毒物:
多见化学物,个别药物。
①直接肝毒物:
如抗肿瘤药等。
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膜、细胞器膜或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毒物,可导致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膜蛋白变形,使膜结构破坏,细胞死亡。
②间接肝毒物:
如乙醇、黄曲霉毒素等。
具有干扰细胞酶活性从而导致细胞内物质代谢紊乱的化学物,使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的化学物,进而导致肝毒性等。
如乙醇诱导甘油三酯合成酶合成,导致脂肪酸合成增多,出现脂肪肝。
7、药物性肝损伤类型有哪些?
(1).肝细胞死亡
(2).脂肪变性(3).胆汁瘀积
(4).肝纤维化与肝硬变(5).肝血管损伤(6).肿瘤
8、简述药物/毒物引起肝细胞坏死的机制有哪些?
举例药物。
1)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如CCl4、对乙酰氨基酚
2)与生物大分子结合:
如抗肿瘤药、对乙酰氨基酚、可卡因等。
3)免疫反应:
如氟烷类麻醉剂、利尿剂替尼酸、醋氨酚、呋喃坦丁等。
4)钙内环境平衡失调:
铅、镉等重金属
5)影响肝细胞呼吸链酶蛋白的合成:
如药物非阿尿苷、多种化学毒物。
6)损害细胞骨架:
如CCl4
9、常见的药源性血液病类型哪些?
1.再生障碍性贫血2.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3.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4.药源性溶血性贫血5.其它药物性血液病
10、药物肾损害机制主要有哪几方面?
(一)细胞毒作用
肾毒性药物可通过不同的机制,直接如影响线粒体功能,或影响溶酶体膜等,导致肾小管细胞膜的直接损伤而造成肾损害。
这种损害通常与药物剂量有关。
(二)免疫损害
药物(半抗原)+肾组织蛋白→全抗原→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或Ⅲ型变态反应)→肾小球或肾小管的损害
(三)降低肾血流量
非甾体抗炎药物能抑制肾脏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肾血流量,影响肾功能,严重时导致不可逆的肾毒性,称为“镇痛剂肾病”。
如该类药物引起的肾乳头坏死,可能和乳头部位慢性缺血继发肾血管收缩有关。
1953-年(欧美)非那西汀肾——2000多人肾功能衰竭
(四)机械性损害
难溶解的药物结晶,沉着在肾小管,引起肾损害。
如磺胺结晶引起的血尿。
12、生物药物的特殊性包括哪几方面?
(1)结构确证不完全性
(2)种属特异性(3)多功能性(4)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
三、论述题:
1、药物毒性作用包括哪些?
举例药物。
①毒性反应(toxicreaction)
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对机体的危害性的反应。
如异烟肼-肝损伤;氯霉素-灰婴综合征等.
②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
某些作为半抗原(hapten)的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与内源性蛋白结合为抗原并激发抗体产生(称为致敏)。
当再度与该化学物质或结构类似物质接触时,引发抗原抗体反应,产生过敏反应症状。
过敏反应损害表现多种多样,轻者仅有皮肤症状,重者休克,甚至死亡。
如青霉素过敏反应.
③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指由遗传所决定的特异性体质对某种毒物的异常反应性。
Ü如遗传性胆碱酯酶缺陷者:
琥珀酰胆碱毒性,持续的肌肉松弛和呼吸暂停
④致癌性(carcinogenesis):
属于长期用药产生的毒性,包括损伤遗传物质产生肿瘤及非遗传物质损伤途径产生肿瘤。
如化疗药物;还可以是迟发效应产生肿瘤如己烯雌酚……。
⑤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reproductiveanddevelopmentaltoxicity)
Ø生殖毒性:
对育龄人群用药后产生的对生殖系统及与生育相关的神经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
如精子卵子异常、不育不孕、流产等。
Ø发育毒性:
指药物对胚胎的直接影响(胚胎器官形成器及其他发育阶段)所导致的胎儿毒性。
如胎儿畸形、发育迟缓、功能异常、死亡。
如反应停、抗癫痫药物、抗过敏药、抗凝药等,可致胎儿畸形、流产、死亡。
⑥致突变与遗传毒性(mutagenesisandgenetictoxicity):
药物损伤遗传物质而发生突变作用,产生对人类本身(致癌毒性)及后代的影响(致畸毒性)。
如抗肿瘤药物。
2、终毒物是否与靶分子反应产生毒性取决哪些因素?
举例药物说明。
简述终毒物是否与靶分子反应产生毒性取决哪些因素?
药物对靶分子的毒性效应有那些?
举例说明
药物(毒物)与靶分子共价键结合后的作用特点是什么?
举例药物。
1)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类型2)靶分子的属性3)毒物/药物对靶分子的效应
四个作用步骤:
(一)药物到达靶组织
✹直接毒性作用如磺胺尿道结晶
✹药物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及其持续时间。
(二)与靶器官相互作用
✹毒物/药物与靶分子作用后产生毒性。
✹是否激发毒性,取决以下因素:
1)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类型:
(见教材)
非共价键结合:
药物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氢键与离子键的形成与靶分子作用。
如毒物与膜受体、细胞内受体、离子通道以及酶等靶分子的交互作用。
因为键能相对低,通常是可逆的或可解救。
例如:
筒箭毒碱和N2受体结合,中毒时可用新斯的明解救。
共价键结合:
抗肿瘤药物烷化剂如氮芥类、亚硝脲类、乙烯亚胺类等,一般以共价键与癌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DNA,RNA,酶等)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导致肿瘤细胞死亡,或对其它细胞发生毒性。
特点:
Ø根本上改变生物大分子
Ø具有不可逆性
Ø发挥高效和持续的治疗/毒性作用
去氢反应:
如对乙酰氨基酚的中间代谢物N-乙酰对位苯醌亚胺可通过从脂肪酸去氢而产生膜脂质过氧化降解,导致肝细胞膜的破坏。
电子转移:
非那西丁使血红蛋白氧化产生高铁血红蛋白。
酶促反应:
蓖麻蛋白导致和核蛋白体水解破坏;蛇毒含的水解酶可以造成组织损伤。
2)靶分子的属性(见教材)
所用内源性分子均是终毒物(如药物及其活性代谢物)的潜在作用靶点。
如酶、受体、蛋白、DNA等。
靶分子的反应性/空间构型
终毒物是否容易和靶分子结合,如黄曲霉素容易与DNA形成加成物,导致基因突变而产生致癌性。
靶分子的易感性
靶分子是否容易被终毒物所影响,某些线粒体酶如丙酮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等极易成为肾毒物的巯基结合靶点。
靶分子的关键功能
靶分子的关键功能决定其毒性大小,如甲氨喋呤与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引起骨髓、毛发、胃肠道等毒性。
3)毒物/药物对靶分子的毒性效应(见教材)
(1)功能紊乱:
如阿托品阻断M型胆碱受体→胆碱能功能紊乱---口干、尿潴留等
(2)结构破坏:
如阿霉素:
嵌入肿瘤细胞DNA双螺旋结构,与DNA分子形成加成物,破坏了DNA结构。
又如氮芥:
能与细胞骨架蛋白、DNA或DNA与蛋白形成交叉联接,通过交叉联结等使靶分子结构破坏。
(3)新抗原生成:
氟烷:
在肝药酶作用下转为三氟乙酰基+蛋白→全抗原→肝炎样综合征
(三)细胞功能失调导致的毒性(见教材)
(四)修复不全或错误修复(见教材)
3、药物毒代动力学的概念和研究目的是什么?
毒物代谢动力学:
运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地研究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及其特点,进而探讨药物毒性发生和发展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
1、阐述机体与药物(在毒性剂量条件下)接触的强度和时间与药物毒性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明确引起毒性反应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
2、预测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器官(组织),并解释中毒机制。
3、明确是原形药物还是某种特定产物引起的毒性反应,以及毒性反应种属间的差异的关系。
4、探索毒性反应种属之间的差异,明确动物毒性剂量与临床剂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5、为临床前毒性研究的实验设计(如动物种属,试验剂量和用药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4、理解下图,叙述治疗指数(TI)评价药物安全性的可靠性如何。
如何更全面评价两种不同药物的毒性大小?
治疗指数(therapeuticindex,TI)
药物的LD50和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therapeuticindex,TI),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TI=LD50/ED50此值越大越安全。
但仅仅用TI来判断两个药物的安全性并完全可靠
安全范围
LD5和ED95的比值,称作安全范围。
MOS=LD5/ED95越大越安全
可靠安全系数
CSF=LD1/ED99
安全系数<1,说明有效剂量与致死量有重叠,是不安全的。
5.药物长期毒性试验检测的项目包括哪些?
设立恢复性观察的目的是什么?
检测指标
一般状况观察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尿液分析指标病理组织学检查指标心电图Ⅱ导联
恢复观察:
了解毒性反应的可逆程度和可能出现的延迟毒性。
研究生“药物毒理学”复习要点整理莫雪梅部分
第一章:
药物致癌作用
一..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的概念及列举一些例子
1、直接致癌物(directcarcinogen):
指进入机体后不需经代谢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作用而诱发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如大部分烷化剂和某些金属致癌物(铬、镍、砷等)等。
2、间接致癌物:
指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
如黄曲霉毒素、环孢素、硝基杂烷类等;
3.促癌物:
指此类物质本身并无致癌性,但它可与致癌物协同作用,诱发突变细胞克隆扩增,促进癌的发生,或在致癌物作用之后,反复作用于细胞,加速癌细胞发展成为癌瘤。
如:
佛波酯、巴豆油、煤焦油中的酚类、激素、卤代烃等。
二.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概念是什么?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包括哪六类?
1、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carcinogen):
大多数化学致癌物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最终导致癌变。
因其作用靶部位是机体的遗传物质,故称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2.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少数化学致癌物对遗传物质没有影响,其致癌作用机制主要为改变相关基因的转录与翻译,促进细胞的过度增殖。
因其并不直接作用于遗传物质,故称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或称为表观遗传性致癌物。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可分为六类
●
(1)促癌剂:
佛波酯(皮肤癌);苯巴比妥(肝癌);色氨酸和糖精(膀胱癌)。
●
(2)细胞毒物:
氮川三乙酸(肾肿瘤)
●(3)激素及内分泌干扰剂:
己烯雌酚(子代女性阴道腺癌);3-氨基三唑(甲状腺癌)
●(4)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环孢素
●(5)特殊固态物质:
石棉(胸膜间皮瘤、肺癌)
●(6)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
降血脂药氯贝丁酯、增塑剂二-2-乙基己基苯二甲酸酯
三.根据药物药理作用,致癌药物分为几大类?
各举3个或以上例子。
1、解热镇痛药:
吲哚美辛、保泰松(白血病)、非那西丁(膀胱癌)、阿司匹林(膀胱癌)等。
2、激素:
甲睾酮、美雄酮、庚酸睾酮(肝癌);同化激素(如:
苯丙酸诺龙、司坦唑醇-肝癌);枸橼酸氯米芬(卵巢癌);黄体酮(宫颈癌);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使用雌激素,易患子宫内膜癌;己烯雌酚(子代女性阴道癌);
3、抗肿瘤药:
甲氨蝶呤(肾癌和乳腺癌)、环磷酰胺(膀胱癌、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氟尿嘧啶、氮芥、苯丁酸氮芥、阿霉素等。
4、免疫抑制药:
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环孢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可发生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宫颈癌、鳞癌等。
5、其他药物:
苯妥英(孕期服用,新生儿患神经纤维母细胞瘤);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液状石蜡(胃肠肿瘤);利血平(乳腺癌);异烟肼(可促使寻常性狼疮向癌症发展,此类患者禁用);右旋糖酐铁注射给药,可能致注射部位软组织肉瘤,贫血患者避免使用。
第二章:
药物生殖和发育毒性
一:
药物生殖和发育毒性的概念
•药物可对以上过程单个或多个阶段产生影响,造成生殖过程损害性后果。
研究药物对生殖过程的影响及其规律的学科,称为生殖毒理学;相应的评价方法,称为药物生殖毒性试验;
•药物生殖毒性,除与生殖系统直接相关外,还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
•发育毒性学:
着重关注母体给药后,药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及其规律,包括胚胎在器官发生期接触药物后,引起出生后永久性结构或功能畸形;相应评价方法称为药物的致畸性试验;
二:
掌握药物致畸敏感期
药物致畸敏感期
•可引起畸形的最敏感阶段是胚胎的器官形成期:
在人类约为怀孕的前3个月;在大鼠约为怀孕后第6~15天;
•孕期3个月后,药物通常不会引起胚胎结构永久性畸形;但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分化延续至出生后,药物可引起这些系统损伤,出现功能受损;
三:
掌握发育毒性常用的术语。
1、致畸性指胚胎在器官发育期接触药物后,能造成永久性结构或功能畸形。
2、致畸剂具有致畸性并使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增加的物质。
3、胚胎毒性指药物对胚胎的选择毒性作用;在一定剂量下,仅对胚胎有毒而对母体无毒性作用;可表现为所有对胚胎生存生长不利的毒性作用;如:
胚胎死亡、生长迟缓、畸形等;但胚胎毒性不一定产生畸形。
4、胚胎毒物具有胚胎毒性的物质;不一定是致畸剂。
5、母体毒性指对怀孕动物的毒性。
6、致畸指数指药物等对母体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最小致畸量之比;应根据临床剂量与出现致畸作用剂量之间的安全系数大小考虑。
四:
掌握药物致畸作用的常见机制,以及能例出一些相应的致畸剂。
1、组织形成受阻-沙立度胺(孕妇妊娠第6~7周服用,引发四肢畸形);
2、干预组织发育的严格时空关系-异维A酸
3、颅面骨异常、四肢改变及生长学习障碍-苯妥英(乙内酰脲类药)、丙戊酸等抗癫痫药
4、与致癌相关的致畸剂:
己烯雌酚:
5、其他致畸剂如:
锂盐、四环素族、氨基蝶呤、香豆素类抗凝血药;白消安和环磷酰胺等。
第三章:
药物遗传毒性
一.药物遗传毒性的概念
药物遗传毒性:
指药物引起生物细胞基因组分子结构特异改变或使遗传信息发生变化的有害效应。
二:
掌握致突变后作用的后果。
(一)、体细胞突变的后果
1.致癌:
最受关注;
2.胚胎细胞发生突变:
可能导致畸胎等发育毒性(但有约20%畸胎与亲代生殖细胞突变有关);
3.与动脉硬化相关;
4.细胞衰老:
老化;
(二)、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
1.遗传病:
先天愚型,血友病,白化病2.影响遗传负荷,3.生殖毒性;
三:
掌握常见具有致突变作用的药物例子。
(1)某些抗肿瘤药物:
如:
氮芥、环磷酰胺、噻替派、丝裂霉素C等可造成染色体的断裂;
(2)抗癫痫药苯妥英钠:
可使病人淋巴细胞多倍体比例增高;
(3)治疗血吸虫病药:
呋喃丙胺能诱发大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
(4)治疗阴道滴虫的甲硝唑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5)治疗糖尿病药氯丙磺脲(处方药,会与多种药物起反应,老年糖尿病人不宜服用),能诱发糖尿病病人染色体畸变和染色单体互换;
第四章: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一:
掌握免疫系统概念及免疫系统基本组成部分。
免疫系统:
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抵御病原体和外来物质侵袭而进化形成的复杂防御体系。
免疫系统:
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分子组成,散布于全身各处;
(一)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
(二)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T细胞、B细胞、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免疫辅佐细胞: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提呈抗原)等;
(三)免疫分子:
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
二:
掌握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药物诱发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应答可发展为免疫性疾病,包括以下三大类:
(一)药物引起免疫抑制;
(二)药物引起超敏反应;
(三)药物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三:
药物引发的超敏反应主要包括拿些类型?
各举一些药物例子。
(一)I型超敏反应:
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特点:
反应迅速,消退也快,一般仅造成功能紊乱而不引起组织损伤;
诱发药物:
各种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苯佐卡因、普鲁卡因、高分子量的蛋白类制剂和疫苗等;
(二)II型超敏反应:
又称细胞溶解型变态反应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
诱发药物:
保泰松(治疗关节炎)、吲哚美辛(治疗关节炎及止痛)、安乃近(紧急退热药,一般不做首选用药)、非那西丁、异烟肼等;
(三)III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注射抗原(如:
狂犬病疫苗、胰岛素、青霉素等)后,局部可出现水肿、出血、坏死等炎症反应;
(四)IV型超敏反应:
又称迟发性变态反应,由T细胞介导
诱发药物:
磺胺(治疗细菌性感染,易起药疹)、青霉素(无皮肤制剂)等;
第五章:
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
一:
掌握药物对内分泌系统毒性作用的类型及常见药物
(一)药物对甲状腺的毒性作用
可致甲状腺功能紊乱的常见药物:
胺碘酮;聚维酮碘;锂剂;干扰素α;其它药物;
(二)药物对肾上腺毒性作用
1.促激素源性萎缩;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2.损伤性萎缩;米托坦
3.肾上腺髓质增生;尼古丁
(三)药物对性腺的毒性作用
一些农药、烷化剂、避孕药等能使睾丸和卵巢发生功能障碍和病理变化
(四)药物对下丘脑及垂体的毒性作用
(1)降钙素(降低血钙水平)、咖啡因、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等能引起大鼠垂体瘤;
(2)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3)氯丙嗪(抗精神病)
(五)药物对胰腺的毒性作用
1、药物对胰岛的毒性作用典型药物:
链脲佐菌素(STZ),四氧嘧啶
2、引起药源性高血糖症
(1)抑制胰岛素的生物合成或分泌:
如抗肿瘤药门冬酰胺酶(抑制胰岛素分子中门冬酰胺残基,使胰岛素生成受抑)、二氮嗪(降压药)、噻嗪类利尿剂等;
(2)诱导胰岛素抵抗或影响胰岛素在靶组织利用:
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和奥氮平、糖皮质激素药物(氢化可的松等)、β受体阻滞剂(降压药美托洛尔等);
第六章:
中药毒理学
一.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
中药毒理学的含义是什么?
1、在本草文献中毒有4个意义:
①药物的总称,如《景岳全书》云“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其为毒药”;
②药物的偏性,如明代张景岳认为: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
药物的偏性:
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的统称。
③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药物偏性的大小和作用的强弱,提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④药物的毒副作用。
中药毒性在本草文献总体含义:
毒性即为偏性(药性);以偏纠偏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用之得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用之不当则可毒害机体。
2、现代中药毒理学是研究对生物体的损害及其毒性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中药现代化要抓好现代药物和中药双重特性研究,让中药具备现代药物必须有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同时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复杂体系的特征。
中药毒性的内涵应包括单味药毒性和配伍后的毒性两方面。
中药毒理学:
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损害及其毒性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二、中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举例说明)?
1、毒性反应:
急性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