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学高考历史 史观史料史论 专题训练九.docx
《实验中学高考历史 史观史料史论 专题训练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中学高考历史 史观史料史论 专题训练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中学高考历史史观史料史论专题训练九
专项训练九全球史观
一、选择题(25小题,共75分)
1.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
“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C从材料信息可知,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欧洲“疆界”的变动,创造了世界的奇迹。
这里的“奇迹”是指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故选C。
2.(2015·天津卷·4)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
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C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运入欧洲茶叶数量大量增加,使茶叶价格下降,一般民众养成饮茶习惯,生活质量提高。
故选C。
3.下面是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表(单位:
英镑)。
年份
1843
1844
1845
从英国进口
1456180
2303619
2394827
生丝出口量
17870000
101250000
132200000
对表格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对外贸易中中国占主导地位
B.列强资本输出冲击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农村商品经济发达
C。
市场是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材料可以概括为:
从1843年至1845年,中国工业品的进口量和原材料出口量剧增。
A项错误,缺乏信息支持;B项错误,列强集中资本输出发生于19世纪末;C项正确,中国出口原材料,进口工业成品,日益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D项错误,属于偷换论题,材料和选项所指不同。
故选C。
4.(2015·天津卷·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小人物书写大历史。
河北邢台的农民在陕甘蒙等地从事皮毛贩运,导致农民从事非农业生产。
可以看出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是不低的。
故选C。
5.(2015·四川卷·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
“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
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D中国晚清时期,办理与外国事物的人极为缺乏,“殆鲜其人”、“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就是人才缺乏、不通洋务的证据。
故选D。
6.下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之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A.《南京条约》之后
B.《北京条约》之后
C.《马关条约》之后
D.《辛丑条约》之后
C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首条声明尊重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事实上“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奉行国际共管体系,形成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根据时间判断,应该选C。
7.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
……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
”这表明()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C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
战争与疾病经常是相伴而生的,病菌则会随着快速的交通而迅速蔓延,从而加重疫情。
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故选C。
8.(2015·四川卷·12)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
该图可以反映出()
A.冷战格局的扩展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美苏的直接对抗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A朝鲜半岛分裂,是美苏全球争霸、冷战对峙的结果。
根据地图中板门店及停战分界线判断,朝鲜半岛问题与冷战格局相关。
故选A。
9.(2015·广东卷·23)一位学者说:
“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
”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马歇尔计划
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D.《布雷顿森林协定》
D材料是一个历史结论,要求根据这一结论所含信息,判断对应的事实。
根据所学,很容易判断,答案为D,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地位。
10.(2015·江苏卷·20)“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
”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C在两极格局为主导的世界,发展中国家逐步发展起来,他们团结起来,反对霸权主义,有利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故选C。
11.右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
它表明()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A。
图片表明,中美贸易呈现由升-降-升的过程,呈现波折。
A项正确,中美关系的曲折是影响中美贸易的关键因素;B项错误,始终一词与图片信息不符;C项错误,1977年呈下降状态;D项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选A。
12.表1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国家类型
时间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52%
42%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B。
从表格信息来看,从1980年至1996年,各种类型的国家进出口依存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A项错误,依存度增加,说明国际贸易有所发展;B项正确,依存度能体现各国之间相互联系更加密切,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C项错误,属于偷换论题,材料和选项所指不同;D项属于缺乏针对性,偷换论题。
故选B。
13.“亚太经合组织既包括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特有的“APEC方式”:
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在集体制定的共同目标指引下,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努力。
”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成员之间差异明显,互补性强B.合作方式灵活多样,自主自愿
C.经济论坛性组织,具有强制性D.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互结合
C。
该题考查史料的准确概括能力。
材料从三个方面揭示了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
差异性、多样性、灵活性。
A项表述正确,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B项材料中有直接的信息支持;C项错误看,“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努力”,可见不具有强制性;D项正确,有直接信息支持。
故选C。
14.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经济全球化”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其中前后对应正确的是()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开始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
B
成立欧共体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C
成立亚太经合组织
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D
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标志着北美地区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C。
该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
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货币体系;B项错误,欧共体目的在于成员国之间实现自由贸易,货币统一是欧盟建立时期的重要举措;C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松散的官方论坛,其通过的决议对成员国没有约束力。
D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仅仅是加强经济合作;欧盟是经济与政治双重合作。
故选C。
15.冷战结束以后,民族问题重新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说:
“随着经济的跨国化,特别是金融市场以及工业生产的跨国化,民族国家的政府今天越来越发现,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自己不得不忍受诸如失业率持续上涨,少数群体不断被边缘化这样的后果。
”哈贝马斯的观点说明了()
A.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竞争不断增强
B.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解民族争端
C.经济全球化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D.跨国公司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强大
C材料中“民族国家的政府……的后果”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自身深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国家主权受到全球化经济活动的侵蚀。
A、B、D三项不符合材料观点。
16.1993年,全世界最受关注的100部影片中有88部是美国片;两家美国组织和两家欧洲组织控制了全球范围的新闻收集和新闻传播。
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霸权挑战B.文化输出成为经济增长点
C.文化价值观已出现同化趋势D.舆论宣传得到了各国重视
A现代传媒与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题干含义也即西方媒体在世界媒体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利用电影、新闻等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加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和侵略,选择A项。
B项错误,文化输出并非从本质上进行的分析;C项错误,虽然今天文明交流频繁深入,但是文明依然是多元的;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
17.(2015·浙江卷·23)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C1945年12月27日,世界银行在布雷顿森林会议后正式宣告成立。
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一开始世界银行的目的是帮助欧洲国家和日本在二战后的重建,此外它应该辅助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
世界银行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无关。
故选C。
18.(2015·全国Ⅱ卷·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C二战后至苏联解体,美苏关系基本决定世界的走向,二者进行了非常有力量的较量。
国家间的竞争,始终是综合实力的竞争。
故选C。
19.2014年,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上诉机构报告。
WT0上诉机构裁定中国稀土出口政策违规。
同时在世贸规则部分条款的法律解释上支持了中方的上诉请求。
这说明()
A.公平的世界贸易秩序业已建立
B.美国等大国操纵着世贸组织
C.世贸组织具有仲裁国际贸易争端的职能
D.中国加入世贸不利于产品出口
C。
材料主旨是:
世界贸易组织裁定中方违规的同时在部分法律解释上支持了中方。
A项错误,WTO的宗旨是自由贸易,这是总体目标和方向,目前只能说是该秩序正在建立;B项错误,世贸组织在部分内容上支持了中方,并未完全反应美日等国的主张;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报告,裁定案件。
D项错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扩大出口,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故选C。
20.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
“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
C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作了如下阐释:
“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这种阐释突出反映了三点: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②把握了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了交往在人类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③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不是某个局部地区,而是整个人类的生活圈。
因此,两位历史学家阐释的是整体史观。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
2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
“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
题干材料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其中第二分句采用了条件复句。
条件复句强调条件的重要性。
因而材料可以概括为:
要运用全球史观来分析历史。
A项错误,与题干第一分句的信息相反;B类似;C错误,偷换论题,材料讲史观,选项讲方法,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所指不同;D项正确。
故选D。
2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A材料的“它”指的是整个世界。
这则材料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可以概括为:
科技特别是政治理念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A项正确,来自英国的机车、美国的汽船和《独立宣言》等的影响力跨出了国界,走向了世界。
B项错误,属于偷换论题,材料谈科技与观念的交流与扩展,选项讲工业革命的影响;C项与主旨不符,且违背了全面性原则,未能涵盖机车和《共产党宣言》;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侧重点在于后者,而非前者。
故选A。
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
材料是摘编,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句群。
第一分句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转折关系强调后一信息“一体化的起源”。
第二分句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强调原因的重要性,即“全球化”,综合起来,该材料可以概括为:
20世纪全球化成为主流,人们必须有全球意识。
A项错误,偷换概念;B项错误,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C项与题干关键信息“全球化”、“一体化”相吻合。
D项与题干第一分句的信息“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相矛盾,且不是材料的主旨。
故选C。
24.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以为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B题干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强调原因的重要。
即从整体上观察世界。
A项错误,与材料主旨不同;B正确,符合题干要求;C项错误,与材料主旨不同;D项错误,材料中缺乏相关信息支持。
故选B。
25.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峰会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B.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
C.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D.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A。
题干材料提供了三则史实,选项呈现的是历史结论。
该题考查的是史论结合能力,重点是史实与结论是否匹配。
A项正确,多边外交是指有两个以上主体的外交活动。
B项错误,合作而非结盟。
C项错误,朝核六方会谈的成员国包括美日韩,它们都是发达国家。
D项错误,三个史实中只有上海合作组织与结论吻合,其他两个史实指的是会谈、峰会,是合作而非合作组织。
故选A。
二、非选择题(1小题,共25分)
26.(2015·山东卷·40)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
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十七、十八世界欧洲主要国家
第三章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第四章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法兰西第一帝国维也纳会议
第二编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历史著述对英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
(3)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试题分析
英国是第一个抵达现代世界入口的国家,从不同角度认识英国在世界发展史中的地位,能够丰富并深化我们对英国的认识,并从中获得教益。
三本历史著述分别从文明史观、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三个角度对英国在世界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充分肯定。
1.文明史观
材料一中克劳利认为,英国在十八、九世纪分别以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工业革命获得优势地位,尤其是工业革命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角度看,人类文明可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英国的“光荣革命”以及随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促进了人类政治文明从封建时代向现代社会迈进。
而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更是开启了世界工业化进程,带动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
2.革命史观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由刘宗绪先生主编的《世界近代史》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率先在英国取得了成功,震撼了欧洲大陆的旧秩序,kaipi9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从目录看,刘宗绪先生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而对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关注不够,这是典型的阶级斗争史观。
3.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发展是一个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将1500年前后的历史视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从各地区孤立的状态走向联系紧密的一个整体。
在第三编中,他着重介绍了在日益联系紧密的世界中,英国在西方获得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从问题设计来看,第1问着重考查考生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2问则要求考生运用比较方法指出英国在世界史中的不同地位。
刘宗绪先生持革命史观,高度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认为英国在西方主导地位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3问要求考生运用全球史观的角度来探究西方主导地位确立的过程。
运用全球史观分析问题时切忌孤立地看待西方的发展,应该把东西方联系起来。
西方获得优势地位,一是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率先开展,占了先机;二是东方对西方的哺养作用。
殖民制度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登上了历史舞台,掠夺自东方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原始资本,不断扩大的东方市场,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动的前提条件;而在东方哺养下不断强大的西方列强,运用军事实力对外疯狂拓殖,把亚非拉国家变成它们的原料产地、市场和投资场所,最终形成了西方主导世界、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参考答案
(1)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
(2)前者强调英国革命的开创性,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后者也承认英国革命的重要性,但只是把它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
(3)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
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西方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都领先于世界),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的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西方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亚非拉很多地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