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名词解释总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5153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心名词解释总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普心名词解释总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普心名词解释总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普心名词解释总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普心名词解释总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心名词解释总整理.docx

《普心名词解释总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心名词解释总整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心名词解释总整理.docx

普心名词解释总整理

聲明:

本篇請勿讓往生看到,不然我又要被罵,另外,這些名詞解釋是我以前大一的時候,所做的筆記,將課本上一些重要的名詞解釋,收錄至此,由於原書為學富出版的心理學,因此內容多少與其他版本有所出入,僅供參考!

如果有未收錄的解釋名詞,請自行翻查心理學辭典,不便之處敬請見諒,謝謝!

第一章 心理學的本質

心理學的界定:

行為與心智歷程的科學研究。

心理學的觀點:

心理分析觀點、行為觀點、認知觀點、現象學觀點、生物觀點。

心理學的方法:

產生假設、實驗法、相關法、觀察法。

第二章 行為生物的基礎

神經元:

感覺神經元、中介神經元、運動神經元。

神經元組成:

細胞體、樹突、軸突。

神經衝動傳送至突觸末端,會釋放神經傳導素

人類的神經系統分為:

中樞神經系統、週邊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系統:

下達戒嚴命令,使內臟處於警戒及動員狀態。

副交感神經系統:

下達解嚴命令,使內臟處於恢復、休息、保存能量的狀態。

下視丘:

維持身體恆定狀態,維持水分、血糖、體溫、血壓的恆定狀態。

邊緣系統有兩個最重要的組織-海馬迴、杏仁核。

海馬迴:

與長期記憶的建立有關。

杏仁核:

在情緒的記憶和引發,扮演決定性的角色,與攻擊行為有關。

額葉:

控制運動的進行、注意力的轉移、規劃未來、擬定計畫、評估結果、設定目標。

頂葉:

處理輸入的感覺訊息。

顳葉:

處理聽覺的訊息。

枕葉:

對視覺訊息進行深入的分析處理。

胼胝體:

串聯左、右半腦,會將某一半腦得知的訊息,傳送至另一個半腦。

第三章 心智與行為發展

Erikson的八階理論:

 第一階-信賴與不信任 0~1歲

 第二階-自主對羞恥與懷疑 1~3歲

 第三階-主動對罪惡感 3~6歲

 第四階-勤奮對自卑 6歲到青春期

 第五階-自我認同對認同混淆 青春期之後

 第六階-親密對孤立 成年期

 第七階-生產與停滯 中年期

 第八階-圓滿與絕望 老年期

同化:

以既有的認知基礎,去適應新的情境。

調適:

改變既有的認知,去適應新的環境。

感覺動作期:

0~2歲發展出物體恆存概念,具備將物體轉化為心理表徵的心智能力,並出現延宕模仿。

運思前期:

2~7歲使用語言,具備初步的分類概念,對想像遊戲感興趣。

具體運思期:

7~11歲具備質量守恆概念,能同時處理幾個不同的面向,將具體事物轉化成心像。

形式運思期:

11歲以後脫離具像化的依賴,使用邏輯思考。

學習語言途徑:

學習論者觀點─語言發展,遵循其他行為相同的法則,模仿、制約、增強。

 先天論觀點-人類先天具備語言習得機制。

互動論者觀點-先天生物基礎和後天學習都很重要。

第四章 感覺與知覺

感覺閾=絕對閾:

外界刺激的物理能量必須超越某個最小值,方能被感覺器官所感知。

差異閾=恰辨差:

讓刺激接受者清楚區辨兩刺激的最小能量差異值。

心理物理函數:

用來描述物理刺激強度與心理感覺強度對應關係的函數。

費希納定律:

每增加一個差異閾的刺激能量所喚起的心理主觀感覺增量是相同的。

辨識:

指我們能辨認出刺激所代表的意義及內容。

定位:

確認刺激來源的空間方位。

知覺歷程三特徵:

有選擇性、有組織性、有恆常性。

注意:

我們僅能選擇性的去處理部份的輸入內容,而抑制其他的訊息。

自動化:

不管當時我們正注意何種訊息,都會不自主的將注意力轉移至該刺激上。

我們稱此不能抑制自動喚起的知覺立成為知覺的自動化。

群聚組織原則=完形組織原則:

我們將空間中那些元素是為同一個集合或群組的原則。

接近律:

傾向將空間中較接近的元素組合在一起的原則。

相似律:

將相同顏色或形狀的圖形元素視為同一個集合。

封閉律:

將可以圍成封閉圖形的元素視為同一個群組。

連結律:

將平滑連續的線段視為一個集合。

大小恆常性:

儘管物體距離改變,而仍能對物體維持相同大小知覺的能力。

方位恆常性:

物體不會因為觀看者的方位改變而傾斜的現象。

知覺恆常性:

同一件物體在不同情境下,仍能對其保持相同的知覺狀態。

形狀恆常性:

同一件物體觀察角度不同,仍能知道這些影像是同一物體。

費希納定律:

每增加一個差異閾的刺激能量,所喚起心理主觀感覺的增量是相同的。

第五章 意識與意識狀態

意識-對自身目前狀態的覺察。

意識依覺察內容的不同,分為三個層次:

1.基礎層次覺察-針對內、外刺激的覺察。

2.第二層次覺察-對我們覺察事物的反省。

3.最高層次覺察-覺察到自己是一位有覺察能力的個體。

意識的類別-無意識、前意識、潛意識。

無意識歷程-係指內外在的刺激訊息會影響到身體或心理的活動,而不會被覺察或意識到。

前意識歷程-是指某些訊息的內容,當下仍無法容易被覺察或提取。

潛意識歷程-有些訊息存在於意識之中,會引發個體的極度焦慮不安,個體可能會透過某些心

      理歷程,將這些訊息壓抑起來。

意識與無意識分離-係指一個人雖然主觀上無法覺察或回憶到刺激的內容,但其行為表現卻像

         一個能夠意識到刺激的人。

例如:

盲視、半側忽視、失憶症(近事失憶)。

意識的功能-使一個人具有控制環境的能力,進而能夠達成目標。

REM-快速動眼期。

NREM-非快速動眼期。

睡眠失常可分為兩種-睡眠異常和類睡症。

睡眠異常可分為四種-失眠、憂鬱性過眠症、嗜睡症(突發性睡眠症)、睡眠窒息。

憂鬱性過眠症-可能是由於REM睡眠的驅動力增加所致。

類睡症-夢遊、說夢話、磨牙…等。

夢境分為兩個層面-隱性夢境(屬於潛意識)和顯性夢境(屬於半意識)。

催眠的特徵-主動性反應減低、注意力窄化、舊記憶的還原、知覺扭曲與幻覺、催眠後遺忘常

      常發生。

開放式的靜坐冥想-是指靜坐時,心中不預作任何期待,完全以一種純然空無的心態,去迎接

  任何進入心靈的新經驗。

專注式靜坐冥想-是指靜坐時心無旁鶩,將意識活動專注於眼前一個目的物,排除環境中一切外在刺激的干擾,已達到暫時忘卻自我、一切煩惱、外在世界的超脫境界。

耐藥性-需要更多藥劑,才能產生相同的生理及行為效果。

興奮劑-能夠為中樞神經灌注精力,如:

尼古丁、咖啡因。

古柯鹼-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阻斷腎上腺素的自然破壞,使得使用這種神經傳導物質的神經

    突觸更加活動。

安非他命-釋放神經傳導物腎上腺素而產生。

抑制劑-減緩或壓抑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如:

酒精、鴉片。

酒精-會影響和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判斷與控制。

鴉片-衍生物有海洛因、嗎啡、可待因,自然或合成的鴉片劑都被稱為麻醉劑。

迷幻藥-是一種能夠產生幻覺的物質,能夠改變我們經驗到的內在或外在世界的感覺和知覺。

第六章 學習歷程

學習三歷程:

正統條件化(古典制約)、操作條件化、認知因素(社會學習)。

學習要件:

(1)行為的改變必須是基於經驗的影響。

(2)行為的改變必須是相當持久而穩定的現象。

學習歷程的典型表現是行為隨著時間而漸次改變。

走路依靠骨骼與肌肉,也依賴腦部相關神經的指揮,天生具有這些能力,也尚待相關的生理、心理機制的成熟,才能表現出來。

正統條件化:

CS與US配對,引起UR。

無條件刺激(US):

不需其他條件,即可引發特定反應。

無條件反應(UR):

無條件刺激所引發的反應。

條件刺激(CS):

特定條件下,中性刺激才能引發他們原先不能引發的反應。

條件反應(CR):

CS所引發的反應。

前向條件化:

CS仙出現,US稍後出現。

前向條件化分兩類:

1.延宕條件化:

US在CS消失前出現。

2.痕跡條件化:

US在CS消失後出現。

同時條件化:

CS與US同時出現的條件化程序。

後向條件化:

US先於CS出現的條件化程序。

學習效果:

延宕條件化、痕跡條件化>同時條件化>後向條件化

條件反應消除程序:

CS單獨出現。

自然恢復:

被消除的條件反應,休息一段時間後再度出現。

刺激類化:

由類似刺激引發條件反應。

辨別學習=刺激的辨別:

辨別類似的刺激,給予不同的反應,將不適當的類化反應去除或抑制。

慾求條件化:

給受試者所慾求的刺激。

嫌惡條件化:

給受試者嫌惡的刺激。

條件化的情緒反應 CER

操作條件化:

給予受試者自由學習情境,由受試者操作它的環境。

固定比率時制:

依反應次數,按固定比率給予強化。

固定時距時制:

依固定時間間隔給予強化。

變動比率時制:

按反應次數給予強化,但比率不固定。

變動時距時制:

按時距強化,但強化間隔時距是變動的。

以上四種強化時制稱為間歇時制或部分強化時制。

間歇強化>連續強化

逃離學習:

在學習程序中,使受試者學會逃離反應。

迴避學習:

在學習程序中,使受試者學會迴避反應。

行為的型塑:

依循操作條件化的基本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的方式。

條件化強化物=次級強化物:

經由條件化才能獲得強化能力的強化物。

條件化強化物比原級強化物重要:

因為它們常常和好幾種原級強化物有關。

感覺的前條件化:

認知歷程在階段二的條件化程序之前就已經發生。

第七章 記憶歷程與記憶系統

人類的記憶系統分為長期記憶系統和短期記憶系統,主要證據來自於兩方面:

實驗室的證據與

腦傷病人的觀察。

記憶系統除了長期記憶系統和短期記憶系統的劃分外,記憶系統還有一個比較沒有爭議的次系

  統-感覺記憶系統。

感覺記憶系統:

感覺記憶是指外界的訊息進入感覺系統後,感覺系統會將他們做極短暫的保留,

  以便於進一步的處理。

感覺記憶:

目前以影像記憶與回音記憶,有較多的研究結果。

短期記憶的特徵:

短期記憶讓妳保有適當的心智組態,讓妳的注意力適當的擺在某些資訊上,

  同時又不受不相干的資訊干擾,以便能高效率地對應當下的環境。

短期記憶只是為了配合當前需要,臨時編組起來的資訊集合,他的內容包括那些當下引起妳注

  意的外來訊息,以及從長期記憶系統中提取的相關訊息。

短期記憶容量:

大約是7±2個項目,這是所謂的即時記憶廣度。

長期記憶的特徵:

長期記憶系統的特色在於,記得久、且記得多。

長期記憶系統包含三個子系統:

程序記憶系統、語意記憶系統、情節記憶系統。

儲存一般性知

  識的是語意記憶系統,儲存個人經歷的則是情節記憶系統。

程序記憶系統是個獨立系統。

情節記憶提取需要依靠提取線索。

第八章 思考與語言

認知心理學家將人腦視為一個精巧的符號運作系統,此系統中的符號是各種心理的表徵。

有意識的心智運作歷程領域-概念、推理、問題解決、判斷、決策。

有意識的推理歷程-人類心智的重要特徵之一是,我們能就各種命題進行有意識的推理,以便

  獲得有效、可信、可能成立的結論。

推理區分為二種-演繹推理、歸納推理。

演繹上有效的推論-推論所依循的規則是正確的演繹邏輯法則。

歸納上堅強的推論-不依循演繹邏輯法則,但有足夠理由相信。

演繹推理-講究推論的邏輯型式。

第九章 動機情緒與壓力調適

動機-係指激起或引導行為達成某特定目的的原因。

動機可分為三類-生存動機、社會動機、好奇動機。

誘因-喚起個體動機的外在刺激。

破壞下視丘側部(LH)會拒絕進食,稱為LH症候群。

破壞下視丘復內側(VMH)會瘋狂進食,然後不再過度進食,維持在該水準之上,稱為

  VMH症候群。

情緒組成包含四要件-認知評估、生理反應、表情反應、行為動機。

認知評估-是指對刺激內容的意義進行分析、解釋與推論。

生理反應-特別是自主神經系統的反應。

表情反應-包括面部及肢體的表情反應。

認知的調整模式主張,心情是個體對環境危險或安全評估的指標。

壓力係指三個不同的歷程表現:

1.環境中具有威脅性或傷害性的刺激事件(此即壓力源)。

2.個體評估內再資源而無順利的處理此一壓力源,故個體得去做適應性的行為反應來面

   對它(此即壓力評估)。

3.反應會表現在個體生理、行為、情緒或認知的四種層面上(此即壓力反應)。

急性壓力-緊急需要面對處理的。

慢性壓力-長期對抗面對的。

一般適應症候群-當個體面對壓力源,會盡量使自己維持或再獲得生理或心理上的恆常性。

一般適應症候群(GAS)包括三階段-個體的警覺階段、抗拒階段、耗竭階段。

壓力調節變項-壓力反應種類中可以改變壓力所帶來的衝擊之變項。

認知評估是一種主要的調節變項。

3C-挑戰、承諾、控制。

壓力的因應有三種-一般的因應方式、認知的因應策略、社會支持。

一般的因應方式主要有兩種:

1.問題導向的因應方式-直接去面對問題為目標。

2.情緒焦點的因應方式-減輕伴隨壓力而生的不舒服感受為目標。

問題導向因應方式-係指改變壓力源或透過直接的問題解決活動,來改變自己與壓力源之間的關係。

問題導向的因應方式,常用在有形、知道解決策略的可控制型壓力源。

情緒焦點的因應方式-是指透過可以使情緒覺得不錯的活動來改變自己,但沒有改變壓力源。

情緒焦點的因應方式,常用在無形、相對而言較不可控制型壓力源。

用認知來因應壓力主要有兩種方式:

1.對壓力事件的重新評估。

2.重新分析及重構對壓力的反應。

內在對話-自己對自己所說的話語。

認知策略中,因應壓力的方式是建立知覺控制。

第十章 能力與測量

信度:

重複實施同一測驗或複本測驗,其個別離均差分數繼續保留相當一致的程度,能夠得到

   相同一致的測驗結果,是最好的心理測驗必備特性,稱之為信度。

效度:

是指測驗分數的正確性或確實性,一種測驗能夠測量到他所想要測量特質之程度。

多因素論:

語文理解、語文流暢性、數字、空間、聯想記憶、知覺速度、推理能力。

三元智力理論:

致力英包含三個次理論-成分次理論、經驗次理論、情境次理論。

 成分次理論:

主要內在心理機制有三種-

1.後設成分:

解決問題時,所做的計畫、監控、評估的歷程。

2.表現成分:

執行作業歷程。

3.知識獲得成分:

解決問題時,解讀結合和比較訊息的歷程。

   

第十一章 人格及其測量

對人格的解釋

特質論:

強調個別差異源自個人行為傾向(特質)的強度或數目多寡的不同。

特質具有持久而

  穩定的特性,此外對個人的行為有一般性、一致性的影響。

Eysenck的理論:

透過分析人格量表而提出兩個向度的人格結構理論:

內向性-外向性,情緒不

  穩定-穩定。

外向性指的是善於社交的、衝動的;內向性是害羞的、小心謹慎的。

情緒不

  穩定-穩定顧名思義是情緒性向度。

後來又增加第三個向度精神病,精神病向度指的是缺

  乏同理、敏感度低、缺乏情感。

五因素模式:

開放性、負責性、外向性、和悅性、情緒穩定性。

心裡分析論:

本我、自我、超我來描述人格結構。

本我-運作依循快樂原則;自我-遵循現實

  原則;超我-內化的社會道德與價值。

防衛機轉:

當面對本我與超我衝突時,個人會經驗到焦慮,防衛機轉是一種自發而無意識的反

  應,透過一種偽裝的方式表達衝動,以降低衝動所帶來的焦慮。

心理分析論的修正:

人格包含三種意識-意識的自我、個人潛意識、集體潛意識。

社會學習論和認知論:

社會學習論稱社會認知理論或稱認知社會理論。

其認為人格的發展和改

  變是學習和經驗的結果。

學習的種類可分為三種-正統條件化學習、操作條件化學習、觀

  察學習。

Rotter的社會學習理論:

其認為行為潛能在特定情境下,某一行為發生的機率。

這個機率由兩個

  變項所共同決定-預期、增強價值。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

其強調觀察學習對人格發展和改變的重要性。

學習不一定要透過直接

  經驗,僅是觀察他人便能學到新事物。

人格的發展是透過一個相互決定論的歷程,個人、

  行為、情境因素三者互相影響決定我們做什麼、想什麼。

Mischel的認知行為理論:

其認為相同的情境透過個人變項,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

他提出了五

  個重要的人格變項-能力、解碼策略與個人建構、預期、價值、自我調節系統與計畫。

能力:

每個人都擁有一組行為和認知技能。

解碼策略與個人建構:

每個人有其分類人際或物理事件的特有方式。

預期:

個人主觀估計特定情境下某種行為的結果發生的可能性。

價值:

個人對各種行為的結果賦予不同價值。

自我調節系統與計畫:

個人的標準和自我獎賞機制,擬定實際計畫以達成目標的能力。

Kelly的個人建構理論:

主張人就像科學家,經由對世界的觀察,而建立一套獨特的理論,每個人都有一套獨特的建構,人們會不斷的修正自己的建構,以提升預測力。

人本論:

主張現象的真實在於他們如何被知覺,對個人而言只有個人內在的參考架構或主觀

  世界才是真實的。

人本論強調自由意志和理性,基本動力是自我實現。

Rogers的以人為中心理論:

其相信所有的行為都是受到實現傾向所影響。

實現傾向是有機體天

生的傾向,以能夠維持或提升有機體的方式發展各種的能力。

第十二章 心理異常

焦慮症

廣泛性焦慮症:

主要症狀是持續地過度擔心、不安、憂慮。

恐懼症:

恐懼症者對某特定無害的情境或物體有著強烈非理性的害怕,DSM-Ⅳ將恐懼症分為

  三大類-單純恐懼症、社會恐懼症、懼曠症。

單純恐懼症:

是害怕特定的物品、動物、情境。

社會恐懼症:

是恐懼症常見的一種類型,患者持續非理性害怕處於被他人觀察的情境。

懼曠症:

極端害怕置身於逃脫不易或救援困難的公開場所,大多數懼曠症者同時伴隨有恐慌症。

恐慌症:

反覆出現不可預期的恐慌來襲,恐慌來襲時患者會經歷到崩潰性的恐懼及瀕臨死亡的

  感覺,伴隨著焦慮的生理症狀-呼吸急促、昏眩、心悸、顫抖、胸痛。

大約有三分之一到

  50%的恐慌症患者同時也有懼曠症。

強迫症:

主要症狀是強迫思考和強迫行為嚴重干擾患者日常生活。

強迫思考:

反覆出現揮之不去的念頭、意象、衝動。

強迫行為:

個人表現出重複、儀式化的固著行為以避免某種災難的發生。

通常所要避免的災難

  與患者的強迫思考有關。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當人們經歷重大創傷事件,有些人會持續反覆出現慘痛事件的經驗、

  影像、想法,這即是創傷後壓力障礙的主要特徵,其他相關症狀有短時間內呈現麻木、疏

  離、失去情緒反應、頭昏眼花、失去自我感、無法回想起有關的事情。

過度警覺、容易被

  驚嚇、當接觸相關事物時,不自主的覺得很痛苦。

焦慮症病因:

 

(1)生物觀點:

受遺傳因素的影響,"戰或逃"過度反應源自腦部調節此一反應機制的缺陷,

    特別是邊緣系統,神經傳導素正腎上腺素及血清張力素與之有關。

 

(2)行為論觀點:

其認為焦慮症的症狀是透過增強和制約而維持的。

恐懼的產生是正統條件化

    的結果。

 (3)認知論的觀點:

其認為思考的偏差或低估自己應付威脅的能力是焦慮症產生及維持的主要

    因素。

 (4)心理分析論的觀點:

焦慮症的症狀來自潛意識的衝突或害怕。

憂鬱症:

症狀-憂傷無望的感覺、胃口差、失眠(或嗜睡)、體力差、無法專心、對許多事情失

  去興趣。

躁鬱症:

憂鬱與狂躁期交互出現是躁鬱症的特徵,當處於狂躁期,精力充沛、多話、活動力強,

  僅有極少數人只有狂躁而無憂鬱期。

情感性疾病病因:

 

(1)生物觀點:

遺傳因素扮演重要角色,血清張力素及正腎上腺素兩種神經傳導物質與憂鬱症

   和躁鬱症的發生關係密切。

 

(2)認知的觀點:

認為憂鬱患者的負向思考型態使其對所處的世界抱持著灰色的看法。

Beck認

   為憂鬱症者有三種負向認知-對自我、對世界、對未來的負向思考,他稱之為認知三

   合體。

Beck描素五個系統性的邏輯思維謬誤-任意的推論、選擇性摘要、過度類化、

   誇大和低估、個人化。

Seligman認為憂鬱症者如同處於習得無助感,強調人們對事件

   的解釋方式影響他們的情緒感受。

認知的體質壓力模式:

即個人本身若有負向認知的傾向,遭遇到壓力事件,憂鬱症狀就很

容易產生。

 (3)心理分析的觀點:

認為不良的親子互動方式或兒童時期失去摯愛的親人是憂鬱症的根源。

精神分裂症:

依漸進-反應型向度分為1.反應型(激烈型),又稱第一類型精神分裂症。

2.漸進型,又稱第二類型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多種精神病的總稱,這類疾病涉及多種心理向度的混亂-思考、知覺、行為、語

  言、溝通、情緒。

精神分裂症者的思考混亂,表現在思考的組織與內容兩方面。

鬆散的聯

  想是精神分裂症者的主要症狀,其也會扭曲思考內容,出現妄想,常見的有支配妄想和被

  害妄想,知覺的障礙最典型的症狀則是幻覺-指缺乏外界刺激時的感覺經驗,幻聽是最常

  見的一種幻覺經驗。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1)生物觀點:

精神分裂症的發生,遺傳無疑扮演重要角色,神經傳導素方面,多巴胺假說-

   認為精神分裂症者腦中不同區域的多巴胺的量不平衡,中腦到邊緣系統和基底神經結

   多巴胺量過多,導致所謂的「正性症狀」;中腦到前大腦皮質的多巴胺量過少,引發「負

   性症狀」。

大腦結構異常也可能造成此結果,腦室擴大的現象,意味著大腦萎縮或退化,

   大腦萎縮在顳葉和額葉最為明顯,精神分裂症者有前額葉萎縮和細胞組成異常的現象。

 

(2)環境觀點:

環境壓力變項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家庭內的壓力,表達情緒指的是一種家人互動

   的模式,家庭成員的互動方式充滿敵意與批評,彼此的情緒互相涉入程度高。

第十三章 心理疾病的治療

心理分析治療法:

心理治療的目標是將潛意識的衝突帶到意識層面,頓悟指的就是這種對個人

心理歷程的理解。

心理分析藉由三種技巧引導個人產生治療上的變化-自由聯想、闡釋、

移情分析。

 自由聯想:

治療師鼓勵個案盡可能將自己感受到的、想到的、回憶到的、甚至是夢到的不

   加修飾毫無保留的說出來。

不適應行為既然反應潛意識的害怕或慾求,經由對害怕事

   物的聯想,也許可讓治療者與個案了解害怕的起因。

 闡釋:

心理治療的工作是協助個案用新的眼光理解自己過去的經驗,治療師通常要闡釋個

   人的行為,提出個人沒有覺察到的衝突與防衛,說明現在態度與過去事件的連結與聯

   想。

 移情分析:

情緒性頓悟,即個案在治療過程中,去面對並理解強烈的感受,透過對移情歷

   程的檢視,個案與治療師共同了解個案的潛意識衝突與防衛。

認知行為治療法:

認知行為治療取向將焦點放在特定問題的改變,大部分的認知行為治療師,

  根據行為主義及認知研究的學習原則來改變不適應行為,採取行為改變技術的治療師,通

常也採取改變認知的治療策略。

 敏感遞減法:

是讓個案處於抑制焦慮的狀態下,逐步面對他所懼怕的事物,以消去非理性的

   害怕反應。

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進行敏感遞減練習,此治療技巧稱為實景敏感遞減法。

 敏感遞減法用於治療多種焦慮症。

 洪水法:

讓個案直接面對他最害怕的事物無從逃避,此是治療單一恐懼症療效最好方法之一。

 代幣制度:

核心原則為增強想建立的行為和忽視不恰當的行為。

 模仿:

是個案藉由觀察及模仿治療者而學習適應行為的歷程。

模仿之所以有效,是因為觀看

   治療者行為,讓個案發覺治療者在令個案焦慮的情境下並未受到傷害,使他敢於接近令

他焦慮的事物。

 社交技巧訓練:

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下,能掌握適當的時機,說適當的話或做適當的事。

 認知治療-

  Ellis的理情治療法:

其目標是協助個人找出並改變不合理的假設。

  Beck的認知治療:

治療師的任務在幫助個案辨識他們的邏輯錯誤、挑戰思考的基本假設以

    及讓個案學會正確的方式解釋事件。

  Beck的認知治療開始時是用於治療憂鬱症,近些年也成功用於治療焦慮症。

人本治療法:

根據人本理論對人的觀點,認為在改變上,個案必須負起主要的責任,治療非常

重視此時此刻。

 以人為中心的治療法:

Rogers的治療觀點,協助個人改變,治療者必須是坦然讓自身的感覺

流露出來,必須能無條件的積極關懷個案,以及對個案有同理的瞭解。

以問題為中心取向:

有些治療者認為整合各家各派的折衷取向,可能最能有效解決複雜而多樣

的心理問題。

團體治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