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就业景气指数及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5120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就业景气指数及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武汉就业景气指数及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武汉就业景气指数及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武汉就业景气指数及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武汉就业景气指数及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就业景气指数及分析报告.docx

《武汉就业景气指数及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就业景气指数及分析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就业景气指数及分析报告.docx

武汉就业景气指数及分析报告

2016年武汉就业景气指数及分析报告

(2017年3月)

2016年,武汉就业景气指数109.94。

就业扩张能力指数107.58;

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景气指数107.92;

大众创业景气指数114.25;

就业质量景气指数108.54;

重点人群就业景气指数113.05;

就业服务与环境景气指数114.2。

图1:

2016年武汉市就业景气指数及六个支撑指数情况

一、总体来看,2016年武汉就业景气指数相比于2015年有所减弱,但仍处于较为稳定的区间;年度内4个季度就业景气指数呈现出先抑后扬的态势

2016年,武汉市遭遇了近年来最为严峻的开局形势,在开局不利和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全市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工作,积极鼓励创新创业,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和就业的稳定,相比于2015年,2016年就业景气指数从111.85下降至109.94,虽有所减弱,但仍处于稳定区,接近扩张区。

从当年来看,1-4季度的就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08.73、108.69、109.84和109.94,呈现出先抑后扬的态势(如图2)。

支撑景气指数的大众创业、重点人群就业、就业服务与环境等3个分项景气指数均处于扩张区;就业扩张能力、人力资源市场运行以及就业质量3个分项景气指数处于稳定区(如图1)。

虽然与2015年相比,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社零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对稳定就业造成了一定压力,但总体来看,2016年的就业局势仍然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全市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图2:

武汉市2016年全年就业景气指数走势图

图3:

近几年武汉就业景气指数走势图

二、具体分析,新产业新业态、大项目大企业以及创新创业对就业的拉动力不断加大,市场供求趋于平衡,就业政策深入落实,重点人群就业率持续增长,就业质量继续提升;但小微企业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人岗匹配率不高,吸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力度还不够,“双创”扶持资金不足、层次不高,大学生群体对薪酬的满意度偏低,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6年,从支撑就业景气指数的六个分项指数来看,武汉市就业形势呈现出如下六个特征。

(一)新产业、新业态特别是大项目、大企业就业活力凸显,但小微企业就业压力持续加大

2016年就业扩张能力指数为107.58,相比2015年的108.65稍有下降,仍处于稳定区较高区间。

201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达1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2.94%,是近20年来最好水平。

在供给侧改革和创新改革试验的大环境下,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对就业的拉动明显增强。

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岗位需求占比由2015年的62.2%上升至62.9%,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由2015年的71.9%上升至75.7%。

对全市391家企业监测的结果显示,企业就业人数的增量也主要来自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同比增长17.61%。

“互联网+”新型服务领域、创意设计、网络约车、电子商务、快递业等新领域、新业态成为就业的新渠道,灵活就业的群体在壮大。

从享受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的人数看,2016年全市共有8.31万人,比2015年(7.87万人)增加了5.68%,反映出有更多的劳动者选择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实现灵活就业。

与新产业、新领域形成对比的是,传统产业、实体经济等发展较为困难,重点产业对全市支撑点力度减弱,造成了一些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监测显示,2016年失业率达到4.0%,为历年来最高水平,尤其是制造业减员幅度达到7.46%,且受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影响,去产能下岗分流人员增多,我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较上年增长26.05%。

大项目大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也拉动和扩大了就业。

2016年以来,国家存储器基地、格力智能装备产业园、金龙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华星光电T3、东风雷诺整车、东风格拉特变速箱等项目正式投产,全市13条轨道交通线同步推进建设,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骨干企业增势强劲,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和大批从业人员。

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运营相对困难,人员流失相对较多。

从今年监测情况看,大、中、小型企业就业人数都在减少,但小微企业减员幅度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且企业规模与净减员幅度呈明显反比关系,反映出当前我市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更大。

在小微企业已成为就业主渠道的今天,小微企业就业压力的加大也是整体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重要反映。

表1:

2015-2016年武汉市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

增长率

2015年

2016年

地区生产总值

%

8.8

7.8

全社会固定投资

%

10.3

-2.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11.6

1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12

10.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9.5

9.1

表2:

武汉市2015年与2016年就业创业重点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单位

2015年

2016年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08

2.94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8.8

18.1

武汉户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

万人

5.09

5.05

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市场主体

万户

12.95

14.3

新增创业人数

万人

2.73

2.66

创业带动就业人数

万人

12.07

12.83

(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趋于平衡,但供求双方总量均有所下滑,人岗匹配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2016年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景气指数为107.92,相比2015年的111.76有所下滑,处于稳定区较高区间。

求人倍率为1.30,与2016年前三季度基本持平,与2015年(1.37)相比有所下降,表明供大于求的状况有所改善,人岗匹配率有小幅提高。

但监测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人数和岗位需求数分别为14.23万人和18.49万人,相比2015年的18.8万人和25.8万人,同比下降24.3%和28.3%,下降幅度均超过两成,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招工减少和人员流失很大。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环境下,企业用工普遍较往年更加谨慎,有的压缩用人,有的减少储备岗位,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招工的频率也相应减少。

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企业招聘成功率和市场求职成功率均不超过50%,“招工难”“就业难”同时存在,尤其是阶段性、季节性招工难、用工难矛盾凸显,年底依然有四成以上调查企业反映存在不同程度的招工难,一半以上的调查企业存在岗位空缺,空岗率达到2.42%,制造业的空岗率接近3%。

图4:

2015-2016年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与求职人数情况

(三)创新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但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创新创业的层次还有待提高

2016年大众创业景气指数为114.25,相比2015年的113.89略有提高,处于扩张区。

全年新增工商登记市场主体14.3万户,新增创业人数2.66万人,带动就业人数达12.83万人,即1人创业带动4.8人就业,较2015年增加0.2人,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在全市范围内,创谷、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速推进,完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1000万平方米,全市孵化器数量达到220家,国家级孵化器25家,在孵企业近9000家,建成各类众创空间120余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35家,建成大学生创业特区73家,全部驻满,初步形成高校密集的鲁巷、街道口2个连片创业街区。

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创业扶持政策落实也取得新进展,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5亿元,同比增长4.77%,组织创业培训1.2万人,累计举办青桐汇45期,为众多大学生创业项目搭建平台、吸引天使投资机构,服务创新创业者达24235人次。

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达1600人,与往年相比有较大幅度提升,全市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达2100余家。

武汉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项目大赛、江夏区首届创新创业大赛等成功举办,也营造了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由于创业项目数量增长很快,企业经营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创业担保贷款、创业扶持基金、创业补贴等尚无法满足企业创新创业的资金需求。

同时武汉市的风险投资基金相对较少,大多数产业投资基金都将资本投向了成熟产业,众多创业项目仍然得不到充分支持,企业成长较慢,创业成功率不高。

另外,与深圳等地相比,在武汉生存型创业较多,技术类、新业态等创业仍有待加强,创业对就业的拉动也有待加强。

(四)就业质量有所提升,特别是工资薪酬等收入增幅加快,但大学生群体对薪酬的满意度仍然偏低

2016年就业质量指数为108.54,相比2015年107.86有所提高,处于稳定区较高区间。

工资、薪酬等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加快,薪酬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以及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劳动维权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我市开启了由政府、企业、职工共同制定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新模式,据统计,全年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订立集体合同的企业有4.69万家,涉及人数69.68万人,和2015年(3.85万家、62.6万人)相比,企业数及涉及人数分别增加了21.9%和11.3%。

今年,市场调查的大学生薪酬满意度为28%,与去年同期相比满意度有所改善,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就业者对薪酬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

目前武汉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在扩大,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直接决定人才去留的关键环节还有待改进。

表3:

2015-2016年武汉市就业质量情况

指标

单位

2015年

2016年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幅

%

9.2

9.4

人力资源市场调查薪酬增幅

%

8.4

8.7

职工工作环境满意度

83

84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

%

98

98

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

92

92

职工劳动维权调查满意度

100

96

职工薪酬调查满意度

大学生

25

28

农民工

57

58

在岗工作一年以内的员工

70

71

在岗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

56

57

制造业

41

42

服务业

37

40

(五)重点人群就业率持续增长,但吸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力度还需加大

2016年重点人群就业景气指数为113.05,相比2015年的112.96有所提高,处于扩张区。

2016年,我市共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29万人,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68%,相比2015年的不到50%有大幅提升,特别是“就业援助月”、“为百姓送岗位社区行”等专项活动颇有成效,直接帮助近3000名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积极开展“春风行动”,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举办专场招聘会198场,推荐8.5万人实现就业。

近几年来,外来务工人员都保持在每年8%左右的增速。

这反映出武汉市用工环境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越来越接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2016年,应届大学生留汉人数达到15万,数量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与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武汉市对大学生吸引力还不强。

近期,武汉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提出5年内留住100万大学生的目标,加大大学生就业工作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适合大学生职业成长的岗位,任重而道远。

(六)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但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6年就业服务与环境景气指数为114.2,相比2015年的113.7有所提高,处于扩张区。

2016年,就业政策落实力度持续加大,全面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全市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制定完善了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和资金扶持、就业培训补贴、职介补贴等10个配套操作办法。

就业帮扶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培训补贴、稳岗补贴等规模也在逐步加大。

2016年,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及其从业人员数量相较于2015年都将近翻一番,但劳动者对就业政策和服务的满意度几乎没有变化(如表4),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层次和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

表4:

2015-2016年就业服务与环境景气指标完成情况

分类

指标

单位

2015年

2016年

就业创业培训

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增幅

%

12.86

12.86

政策资金扶持

就业补助资金预算额

亿元

16.06

就业补助资金实际支出额

亿元

15.59

15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设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

403

786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总数

11811

21500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帮助实现就业人数

万人

77.1

45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用人单位数

万家

5.36

3.1

创业扶持

当期创业担保贷款金额增幅

%

-3.6

就业帮扶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增幅

%

4.9

5.8

就业政策环境满意度调查

就业政策调查满意度

%

90

90

就业服务调查满意度

%

82

82

 

三、确保武汉就业景气度,必须持续强化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大双创工作扶持力度,完善就业政策和服务,促进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

2016年,虽然我市就业景气指数总体保持在稳定区内,其中有3个支撑指数处于扩张区,3个支撑指数处于稳定区。

但经济下行压力对就业拉动有所减弱;招才引智工作步伐仍需加快;新经济新业态总体实力还需增强;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进一步拓宽就业空间

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新经济新业态对就业拉动的效果十分明显。

下阶段,要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创造就业新领域。

积极探索和创新监管方式,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加快发展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通过放宽市场准入等优化环境,促进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鼓励发展家庭手工业,创造更多居家灵活就业机会。

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不断拓展服务业发展广度和深度,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门槛低的家政护理等生活性服务业。

扩大市场准入范围,落实降税减负等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带动更多就业。

(二)加大对双创工作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

武汉作为全国五大双创基地之一,是区域创新创业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下阶段要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创谷”建设,加快打造大学生创业街区园区、环高校创新带,鼓励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在汉创新创业。

搭建新型研发机构、新型孵化器、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公租房、人才公寓,支持举办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加强我市创业导师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创业导师进孵化基地、进高校、进创业学院等活动,定期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健全创业产业链,打造全国低成本创新创业中心,让武汉成为更多科研人员的创业家园、创新乐园。

积极支持和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力度大、就业带动力强的创业项目,积极出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认定和管理服务办法,研究出台《武汉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积极推进创业担保贷款工作,逐步完善城市社保制度,解决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三)完善就业制度和政策措施,促进创业就业稳步发展

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对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引导、调配,提高劳动力资源社会配置效率。

扎实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引导地方和企业分类施策,稳妥有序地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

鼓励企业内部挖潜,采取灵活工时、培训转岗等方式消化安置,支持有技术、有能力的职工走出企业就业创业。

探索建立就业人才预警社会发布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就业人才储备制度,努力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落实拓宽技能人才发展上升通道的实施意见,启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推进技工院校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加快培养符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技能人才。

创新职业培训政策,探索实行以结果管理取代过程管理的培训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符合超大城市特征的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列单、劳动者选单、政府买单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

启动大龄困难人群就业“护航”行动,做好“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工作,积极促进困难人员就业。

(四)加大招才引智和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创新创业的规模和层次

青年是国家复兴的希望,同样也是城市发展的希望。

深化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加快集聚一批世界顶级产业科学家、创新就业领军人才和投资人,努力打造国际人才高地。

探索建立体现行业特点的高校、科研机构薪酬调查比较制度,加快出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酬管理办法,积极完善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

“刻意人为”留住大学生,积极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创业引领计划,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积极创新出台一系列大学生留汉举措,不断开展“就业创业服务校园行”活动,加大大学生就业培训补贴政策宣传力度,搭建我市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定单、定向、定岗式培训。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多渠道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针对就业主力人群的90后年轻人,要指导企业方面进一步转变用人思路,积极提高薪资待遇、缩短工作时间、改善工作环境、塑造企业文化,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逐步促进更多人才了解武汉、亲近武汉、留在武汉、干在武汉,增强武汉的城市活力。

(五)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再上新台阶

积极打造就业服务品牌,增强就业工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我市大学生资源众多,但是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服务机构较少,下一步要加快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完善,打造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将各类生源信息、招聘信息、企业动态、政策解读、指导培训等资源纳入其中,引导企业空缺岗位与大学生资源有效对接,形成武汉大学生就业服务品牌。

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成果。

加大就业宣传力度,实行就业政策清单化,编印就业政策指南,创新宣传手段和形式,提升宣传效果。

借助公共就业服务平台、“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各种大众传媒以及多种交通设施,不断扩大就业政策宣传力度以及覆盖面。

充分发挥“线上辅助线下”作用,打造现场招聘、微信招聘、网络招聘相结合的立体化招聘服务模式。

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同步开展省级和国家级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