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支模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5071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支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支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支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支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支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支模方案.docx

《高支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支模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支模方案.docx

高支模方案

一、编制说明

捷美商务中心工程一层、裙楼部分模板及1区与3区交接处中空内庭模板支设高度较大,特根据有关规定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编制此高支摸方案。

二、拟采用的施工方案

主要工程部位

模板支设高度

主要梁板截面

模板支设方案

1区

负一层

4.80m(-4.80m~±0.00m)

主梁600×600;

综合分析各处需作高支模考虑的主要梁板混凝土截面尺寸,拟采用如下支模方案:

模板支撑系统采用18厚多层板,50*100木枋,φ48*3.5钢管组成满堂脚手架,板底钢管间距1.2m;架高1.7M,纵横两个方向设置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夹角在45º~60º之间,梁底木枋间距按20CM施工,板底木枋间距则采用25CM,架体底部必须按要求加好纵横扫地杆。

受力计算详见第六章《高支模结构计算书》。

一层

6.00m(±0.00~6.00m)

主梁600×600;次梁200×600;

(1~6/F~E-3050)(5~6/B~F)

10.8m(±0.00m~10.80m)

主梁600×600;次梁200×600;

二层~四层

4.80m

主梁600×600;次梁200×600;

5~6/F~B

9.60m(10.80m~20.40m)

主梁600×600;次梁200×600;

2区

负一层

4.80m(-4.80m~±0.00m)

主梁200×600;

一层

6.00m(±0.00~6.00m)

主梁600×600、300×1500;

(Ld~Lb-4300/L3~L7)

10.8m(-4.80m~6.00m)

(A~Lf/L3~L5)

9.60m(6.00m~15.60m)

主梁600×600

3区

负一层

4.80m(-4.80m~±0.00m)

主梁300×600;

一层

6.00m(±0.00~6.00m)

主梁300×600,次梁200×500

(L9~L12+3800/Lm~L1-2800)

10.80m(±0.00~10.80m)

主梁600×600;

6~L9/Lm~Li

(±0.00m~10.80m)(10.80m~20.40m)

主梁600×600

6~L9/Li~Lh

(±0.00m~20.40m)

主梁600×600

4区

负一层

4.80m(-4.80m~±0.00m)

主梁300×600,次梁200×500

内满堂架平面布置示意图及内满堂架立面布置示意图如下:

满堂架立面示意图

三、施工准备

1、材料准备

(1)细读施工图,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各类构件的数量及规格,为绘制配模图作好准备。

(2)进场的木枋要经检验合格,对部分弯曲的木枋要用平刨机刨平,并保证木枋的横截面高度误差控制在2mm内。

(3)进场的钢管要调直,并根据现场实际楼层高度选择进场钢管的高度,配可调支座。

进场的扣件及时清洗,更换锈蚀或滑丝的螺杆。

2、施工工作面准备

(1)轴线和细部线测放完毕,办理完复核手续。

(2)对偏位柱筋调整到位。

(3)对前一层施工中的施工误差或错误进行检查,并出具处理措施。

3、施工人员教育准备

(1)安全教育

a.进场人员先必须经过项目安全员、主管工长、劳资员及保卫组织的项目安全常识系统教育,并建立相应的档案资料。

b.现场施工队伍分派给工长并分配到工作面后,应由项目主管工长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及特点作安全技术交底,并形成相应记录。

安全技术交底应有针对性,能针对施工过程中阶段性出现的特定性的安全问题及隐患作出明确交底。

(2)技术教育

a.通过项目技术负责人及主管工长、内业、劳资参与的入场技术教育,施工班组应对项目的质量要求,有共性的质量通病的过程预防有感性认识。

b.在施工工作面的第一阶段作业展开后,项目技术负责人、主管工长应在现场对一些具体的施工节点处理及质量通病的预防处理措施作现场交底,并形成记录。

工长负责贯彻实施、落实到底。

四、超高模板工程施工方法

1、基线复核及细部线测放

(1)测量员根据建筑物的控制线测放完轴线后,主管工长应做以下三种复核:

首先,复核轴线与控制线间的关系是否正确,其次,复核控制线上下层间是否吻合,最后,复核边梁轴线与下一层的边梁轴线是否吻合,偏差是否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2)在基线复核正确无误后,才能进行细部线的测放。

细部线测放时需有工长现场指导及跟班复查。

(3)柱模线弹好后,应在外围20cm处弹出参考线,以利于支模后的模板位置校核。

2、模板的配置及发放

(1)梁支模方式采用侧模包底模的的方式,故梁侧模与底模均同梁标注尺寸。

绘制配模图:

参考模板模数与梁板净空尺寸,对梁板进行组合配模,以求最大限度的保证材料使用率,减少浪费。

(2)配模采用专人,并设置专门的木工车间,采用合金钢锯片配模,保证锯路的平直。

配置成型的模板需用手电刨将锯口边缘刨平整、光滑,以保证模板拼接时的接缝严密、不漏浆。

模板配置完毕后应分类堆放,并做好标识。

(3)模板半成品投入使用时,实行按量配额发放制度,做到材料出入有记录。

最大限度减少浪费。

3、钢管架搭设

(1)钢管使用前要调直,保证支模的平整度。

(2)钢管支模架的搭设应根据轴线统一规划,为保证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观感,本工程要求钢管立杆纵横应通线,水平杆应高低一致。

立杆在梁两侧的间距可适当缩小。

(3)支模架搭设注意事项:

a.必须使用合格材料,在回填土地基上支模时,应保证地基夯实平整。

b.间距必须按方案进行,不能加大间距,立杆必须在同一垂直线,水平方向纵横成线。

梁底加密钢管的位置和尺寸必须按照方案进行。

c.立杆底部支承结构必须具有支承上层荷载的能力。

立柱底部应设置木垫板,禁止使用砖及脆性材料铺垫。

如遇底层无混凝土面时,为保证地基土夯填密实,需铺垫模板或木枋增大立杆接触面积,木板至少为0.3m×0.4m(大于0.12m2),保证无沉降。

d.必须设水平支撑和剪刀撑。

①剪刀撑应纵横两个方向设置。

②剪刀撑顺主梁方向搭设,两个剪刀撑中留一个空挡。

③剪刀撑也应在每跨布置,保证6m×6m范围内一个。

④每组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夹角在45º~60º之间。

⑤剪刀撑斜杆应尽量与立杆进行连接,底部斜杆的下端应置于垫板上,严禁悬空。

⑥剪刀撑斜杆的连接均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0.5M,设置2个旋转扣件。

e.搭设架子必须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按50%错开接头,所有立杆必须落地,不得在水平杆上加悬空立杆。

f.扫地杆必须按要求进行搭设,两根立杆之间的扫地杆下面必须垫至少一个木枋和木楔,并使之直接承重。

同时,木枋和木楔下面必须垫木板或木枋,至少为0.05平方米。

g.根据层高选择立杆,并配以可调支座来调节高度,水平杆必须扣接在立杆上,不得相互扣接,扣件螺帽一定要拧紧。

h.立杆竖接和水平杆横接一定要采用直角扣件,保证竖向传力和水平观感。

i.增设扫地杆时,应尽量将扫地杆置于混凝土梁或其他混凝土结构上。

j.加密斜撑,将端头斜撑在混凝土底板或基梁上,增强整体抗变形能力,必要时,搭设支模钢珩架提高支模架抗挠曲能力。

4、模板支设

(1)施工顺序

梁底板模→一边梁侧板模→平台模→扎筋→封另一侧模。

(2)梁底板模支设

a.梁底板模支设时,必须通线,保证梁底平顺。

b.梁底板模标高要严格按设计标高控制。

c.梁底板模支设时要严格按要求起拱。

d.梁底板模接缝应在木枋上面,避免漏浆。

e.梁底木枋中心间距控制在20cm.。

f.在梁底模板1/3处设置一块长约40cm的小板,作为模板快拆体系回顶板。

(3)侧模支设

a.梁侧模板接头宜留在梁中,利于加固。

b.梁侧模板接口应平顺、严密。

c.梁侧模与底模拼缝应严密,不漏浆。

d.梁侧模板支设时,上口应通线,保证侧模垂直度。

e.处理好梁柱接头:

梁侧模相拼接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出拆模的先后顺序,再确定其相交及叠合方式。

(4)平台模板支设

a.平台模板是在梁侧模通线后及垂直度检查无误后开始铺设。

b.平台模板铺设之前应先检查侧模是否加固到位。

c.平台模板使用前应进行对角线拉尺检查模板是否方正,保证模板拼接时的严密。

d.平台模板使用前应进行规格检查,并将尺寸(长、宽及厚度)有偏差的模板划分成大、小类别使用,保证拼缝的严密。

e.平台模板铺设应特别注意与侧模拼接的拼缝的严密。

f.模板拼接时,相邻两块模板高低差不得大于2mm,拼缝宽度不得大于2mm。

(5)梁模加固

a.梁截面高度大于800mm时,应采用对拉螺杆加固,至少两道,螺杆间距500mm;

b.梁截面高度大于600mm低于800mm时,设一道螺杆,并用斜撑加固。

低于600mm时,使用一道斜撑加固;

c.斜撑加固应注意:

梁侧模拼缝处应用斜撑撑牢。

梁侧模背枋接头处或端头必须用斜撑撑牢,且侧模背枋端头间距不得大于100mm。

斜撑间距不得大于600mm,斜撑必须有足够的刚度。

外边梁与柱模交接处应加密支撑,杜绝用铁丝拉固。

梁侧模锁口枋应与侧模上口平齐,为平台模的加固创造有利条件。

模板验收通过后,应在梁底模块板下增顶快拆立柱。

(6)板模加固

a.板模底木枋间距应控制在20cm。

b.每块板平台木枋截面高度应一致。

c.木枋底部水平承重钢管必须用顶托顶紧,杜绝无承重钢管支模或将木枋的一端支撑在侧模背枋上。

d.平台模应控制好承重木枋在靠梁侧模处悬挑长度。

(7)节点加固

a.梁柱接头:

梁侧模与柱边模交接时,应在接缝处用木枋加固,木枋下端应作为柱模背枋至少用两道柱箍夹紧。

b.柱模接头:

柱模接头处应用木枋过度,该处对拉螺杆间距适当缩小。

c.梁梁、梁柱模板直接处转角节点外应用竖枋缩紧,再用侧模背枋端部将竖枋顶紧,保证转角节点受力。

5、模板拆除

(1)模板拆除前,主管工长必须向作业班组进行书面的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包括拆模时间、拆模顺序、拆模要求、模板堆放位置等。

(2)平台结构模板拆除时,主管工长必须书面申请,接到拆模通知单后方可拆模。

(3)模板拆除顺序

模板拆除顺序与安装顺序相反,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先拆纵墙模板后拆横墙模板,先拆外墙模板,再拆内墙模板。

(4)模板拆除要点

a.柱模板:

常温下,砼浇筑后8小时或砼达到终凝后,即可松动连接螺栓,一般10小时后可成组拆除,吊走柱模板。

冬季施工时,柱、剪力墙砼强度达4MPa及以上,才允许拆除模板。

b.墙模:

剪力墙混凝土强度达4MPa及以上时,才允许拆除模板。

墙模板拆除时先拆除墙内对拉螺栓,再松动斜支撑,轻轻撬击模板使模板与混凝土面脱离。

拆模时,操作人员应站在安全处,以免发生安全事故,待该段模板全部拆除后,方准将模板、配件、支架等运出堆放。

c.顶板模板及梁底模板拆除:

现场制作同条件试块,以试块的试压结果判定是否可以拆模。

参见下表:

结构类型

结构跨度(m)

按设计的砼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计

≤2

50%

2,≤8

75%

8

100%

≤8

75%

8

100%

悬臂构件

≤2

75%

2

100%

注:

“设计的砼强度标准值”系指与设计砼强度等级相应的砼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拆除模板时应将可调螺旋旋向下退100mm,使龙骨与板脱离,先拆龙骨,再取顶板模。

拆除时人站在钢管架下,待顶板上木料拆完后,再拆钢管架。

拆除大跨度梁板模时,宜先从跨中开始,分别拆向两端。

当局部有砼吸附或粘接模板时,可在模板下口接点处用撬棍松动,禁止敲击模板。

拆模时不要用力过猛,拆下来的材料要及时运走,整理拆下后的模板及时清理干净,板模应涂刷水性脱模剂,按规格分类堆放整齐。

d.楼梯模板底板拆除同顶板模板,为保护楼梯踏步角,楼梯踏步侧模拆除时间同底板模板。

五、模板支撑系统结构计算书

本工程为框架结构,考虑到各区梁、板、柱截面尺寸及模板支设高度,拟定模板支撑系统的结构设计

主梁断面尺寸为600×600,次梁断面尺寸为200×500,板厚为150mm,支撑采用50*100木枋,φ48*3.5钢管组成满堂脚手架,钢管架立杆间距为1.2M(梁底另加钢管间距1.2),架高1.7M,模板为18mm厚多层板,梁底木枋间距为20CM,板底木枋间距为25CM。

见图第二节拟采用的施工方案。

1、主梁验算

(1)主梁的荷载(取跨中)

自重:

梁:

0.6*0.6*1.2*24=10.368KN

板:

(0.60*2+0.6*2-0.6)*0.12*1.2*24=6.22KN

施工荷载:

2.5KN/m2

1.2*(0.6*2+0.6*2)*2.5=7.2KN

模板及支撑自重:

按750N/m2计,1.2*(0.6*2+0.6*2)*750=2.16KN

在主梁梁中受力区域(含三根钢管)内,施工荷载为:

1.2*(10.368+6.22+2.16)+1.4*7.2=32.5776KN

(2)立杆验算

每根钢管受力为:

N=32.5776/3=10.86KN

钢管为Φ48*3.5,

截面面积A=π*(d2-r2)/4=π*(482-412)/4=489mm2

半径i=√d24+r2=15.8mm

由于水平拉杆间距为1.70M,故取L=1.70m。

钢管抗弯、抗拉强度设计值f=205N/mm2

(3)内力计算

强度F=N/A=10.86*103/489=22.21Mpa<[f]=f/r0=205/3=68.3MPa

稳定性λ=L/i=1700/15.8=107.6<[150]查表φ=0.56

δ=N/(φA)=17.42*103/(0.56*489)=63.61Mpa

(4)扣件抗滑移

直角扣件的抗滑承载力为8.0KN,上三扣件后承载力满足要求(3*8>17.42KN)。

(5)立杆底部处理

部分地基处于现场土方上,地基承载钢管下所垫木枋或木板面积取S=0.1m2。

取地基承载力f0=120kPa(承载力达不到要求时可加大垫板面积)。

现场施工时设扫地杆,扫地杆下加木楔(一根钢管周围有四个木楔),木楔直接承重,木楔下垫木枋或模板,其面积为D=0.05m2;同时,整体钢管架形如珩架,结构整体受力。

F=N÷{S+(D/2)*4}

=(17.42*103)÷{0.10+(0.05/2)*4}

=54.44(kPa)

<f0=120Kpa满足。

2、次梁验算

次梁截面尺寸比主梁小,而梁底钢管间距比主梁更密。

显然,不失一般性,只要主梁满足要求,次梁亦能满足要求。

3、结论

①支撑系统强度和稳定性能满足要求。

②地基承载力F<f0=120Kpa。

满足。

4、梁底木枋间距计算

q

考虑到连续梁比简支梁受力有利,将梁底底模的连续梁结构简化为简支梁,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此处仅对主梁进行验算。

梁板自重

10.368÷1.2m=8.64N/m

6.22÷1.2m=5.18KN/m

施工荷载

2.5*(0.60*2+0.6*2)*1.0=6KN/m

则q=1.2(10.236+5.18)+1.4*6=26.899KN/m

而[M]=бWz=20*(600*152/6)(N·mm)

其中б=20N/mm2

Wz=bh2/6

b=600mm,h=15mm

∴M=1/8ql2=1/8*26.899*L2(N·mm)

1/8*26.899*l2≤20*600*152/6

l2≤(20*600*152*8)/6/26.899=133829.7

l≤365mm

现场施工时l取200mm,满足。

六、超高脚手架质量保证措施

1、建立沉降观测控制网,定期(每4天进行观测一次)观察沉降情况。

观测点沿轴线方向设置,间距30M,控制观测点设在梁底钢管上,各观测点形成观测网。

钢管脚手架搭设完成和浇筑砼前后必须进行观测。

对观测资料进行对比,作为判断支架、梁底模板是否下沉的依据。

2、对地基进行反复碾压处理,增大地基承载力。

3、在扫地杆下加木楔回顶,增大与地基接触面,更加均匀受力;设置纵横剪刀撑,加强整体稳定性,减少不均匀下沉。

同时对立杆局部(如梁底、主次梁交接处等)加密。

4、在支撑系统上部设可调快拆头,对局部下沉的模板进行回调顶紧。

5、梁板砼浇筑完成后、砼初凝之前,应及时跟踪观测,如有较大的沉降,可用千斤顶系统配合可调支座和可调顶托进行回顶,同时在架子下沉部位,局部加钢管支撑,在扫地杆下加木楔,防止支撑系统进一步下沉,控制变形在最小程度。

6、严格按规范和规定进行作业,加强检查,对不合要求的情况及时进行整改。

七、安全文明施工注意事项

1、一般安全施工注意事项

拆模施工时必须遵守项目的各项安全制度和安全规定。

(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带安全帽。

不准从高空向下抛掷物体。

(2)严禁现场嬉戏、酒后上班。

(3)外架边缘及高空作业必须佩带安全带。

(4)拆模时,必须设置明显的警戒标志,周边防护应及时到位。

(5)拆模时,应注意立足点的安全与稳定,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模板拆除工作,注意操作层不能站人。

(6)余材及较重工具不能随意堆放在钢管架上,必须堆放在专用平台上。

(7)不准穿拖鞋和高跟鞋上班,或将其他鞋作拖鞋用上班。

(8)不准私接电源,用电找电工。

2、文明施工注意事项

(1)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必须分类堆放在指定地点。

(2)材料使用完毕后,余材要及时清理并运至下一工作面或指定地方归堆。

(3)工作面交验时,应及时清理锯沫、碎板等杂材。

(4)支模层下的散板、铁钉、钢管、扣件等材料要及时清理,并避免混凝土污染。

(5)工程完毕后,所有材料应堆放在指定地点。

3、针对泵送砼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我项目砼施工时主要采用泵送,施工时必须遵守我项目的各项安全制度,如安全用电,正确佩带安全帽带等;同时,竖向泵管必须加固好。

首先必须在水平面用钢管进行定位,还必须与柱子进行连接(尽量选择靠近柱子的地方向上输送砼),为保证在水平面不位移,要求在竖向每3米加固一道。

由于弯头泵管处受到的水平推力最大,要求在弯头泵管处,每40CM加固一道,至少加固三道;同时,采用地锚对弯头泵管进行加固,以减小水平推力的作用。

水平泵管也应按每4米进行固定,或者架在四脚马凳上,防止左右摆动使泵管管卡松脱(管卡必须拧紧确保不松脱)。

施工时应派人经常检查泵管是否松脱,满堂架体是否发生过大的摇晃等,如有不安全隐患,应立即采取措施,保障安全生产。

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应严禁集中堆放混凝土,以免过载造成楼板塌陷。

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