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84807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习题及答案.doc

《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习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习题及答案.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习题及答案.doc

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1.东:

游:

辩斗:

其:

故:

以:

始:

去:

日中:

初:

及:

则:

盘盂:

此:

沧沧凉凉:

探汤:

乎:

决:

孰:

汝:

知:

2.一词多义: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问其故

为其

孰为汝多知乎?

及其日中如探汤

3.古今异义:

⑴日中如探汤汤: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

5.下面两句话分别是直接引用句和间接引用句。

试将第一句改为间接引用句,第二句改为直接引用句

⑴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6.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7.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8.“孰为汝多知乎?

”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

这说明了什么?

9.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10.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

1.东:

往东游:

游学辩斗:

争辩,争论其:

代词,那,指代“辩斗”故:

原因

以:

认为始:

才、刚刚去:

距离日中:

正午初:

最开始则:

就、却

盘盂:

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此:

这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

探汤:

把手伸进热水里乎:

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决:

判断,裁决

孰:

谁知:

同“智”

2.一词多义为:

表示判断,是动词,说、认为

其:

那,代词,指代“辩斗”其:

它,代词,指代“日”

3.⑴汤:

古义:

热水;今义:

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⑵去:

古义:

离;今义:

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

(1)孔子不能做出判断。

(2)谁说你多智慧呢?

5.

(1)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6.孔子不能决也。

7.两小儿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触觉出发,因为判断太阳远近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所以得出了不同结论。

8.不能。

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9.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10.1)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我们应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我们要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4)说明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