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背内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4705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必背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医必背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医必背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医必背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医必背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必背内容.docx

《中医必背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必背内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必背内容.docx

中医必背内容

中医必背内容

阳明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疼痛,少阳经头痛―――两侧头痛,太阳经头痛―――后头痛连项背,厥阴经头痛―――巅顶痛,少阴经头痛―――头痛连齿,太阳明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疼痛,少阳经头痛―――两侧头痛,太阳经头痛―――后头痛连项背,厥阴经头痛―――巅顶痛,少阴经头痛―――头痛连齿,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阳明潮热(日晡潮热):

在日晡(下午3-5点)热势较高,属于胃肠燥热内结,阴虚潮热:

在午后和夜间低热。

由于阴虚阳亢而生热。

湿温潮热:

发热以午后明显,特点是身热不扬,为湿热内盛。

身热夜甚。

温病热入营血

221.反治属于:

治病求本。

222.用寒远寒属于:

因时制宜。

223.正治属于:

治病求本。

224.既病防变属于:

治未病。

225.虚人感冒应选用的方法是:

标本同治。

226.二便不利应选用的方法是:

急则治其标。

227.寒因寒用属于:

反治。

228.实则泻之属于:

正治。

229.热因热用属于:

反治。

230.热者寒之属于:

正治。

231.扶正法适用于:

虚证。

232.祛邪法适用于:

实证

222.221.反治属于:

治病求本。

223.222.用寒远寒属于:

因时制宜。

224.223.正治属于:

治病求本。

225.224.既病防变属于:

治未病。

226.225.虚人感冒应选用的方法是:

标本同治。

227.226.二便不利应选用的方法是:

急则治其标。

228.227.寒因寒用属于:

反治。

229.228.实则泻之属于:

正治。

230.229.热因热用属于:

反治。

231.230.热者寒之属于:

正治。

232.231.扶正法适用于:

虚证。

233.232.祛邪法适用于:

实证

234.199.“阴胜则阳病”的含义是:

阴邪为病,阳气受损。

200.“阳胜则阴病”的含义是:

阳热亢盛,阴液受损。

201.阴液不足,不能制阳为:

阴虚则热。

202.阳邪致病,导致阳偏盛为:

阳胜则热。

203.阳偏盛所导致的证候是:

实热证。

204.阳偏衰所导致的证候是:

虚寒证。

205.阴偏衰所形成的证候是:

虚热证。

206.阴偏盛所形成的证候是:

实寒证。

199.“阴胜则阳病”的含义是:

阴邪为病,阳气受损。

235.200.“阳胜则阴病”的含义是:

阳热亢盛,阴液受损。

236.201.阴液不足,不能制阳为:

阴虚则热。

237.202.阳邪致病,导致阳偏盛为:

阳胜则热。

238.203.阳偏盛所导致的证候是:

实热证。

239.204.阳偏衰所导致的证候是:

虚寒证。

240.205.阴偏衰所形成的证候是:

虚热证。

241.206.阴偏盛所形成的证候是:

实寒证。

242.181.可损伤心脾的因素是:

劳神过度。

243.182.可损伤脾胃的因素是:

过饱。

244.183.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邪气。

245.184.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是:

正气不足。

246.185.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证是:

虚实夹杂证。

247.186.邪气亢盛,正气不衰的证候是:

实证。

248.187.正气不足,邪气已尽,所形成的是:

虚证。

249.188.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是:

真实假虚证

250.脾为脏,属阴,喜燥而恶湿;胃为腑,属阳,喜润而恶燥。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跷脉的基本功能:

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

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251.胖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表示脾胃健旺;

252.胖而食少形盛气虚,表示脾虚痰湿

253.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

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瞳仁属肾,称为“水轮”

254.黑睛属肝,称为“风轮”;

255.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

256.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257.白睛属肺,称为“气轮”

258.瞳仁属肾,称为“水轮”

259.5.失神的表现是:

精神萎靡,两目晦暗。

6.得神的表现是:

面色荣润,目光精彩。

7.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

黄胖。

8.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

乍黄乍白。

9.肾精久耗者最常见:

面色黑而干焦。

10.瘀血证最常见:

面色青紫

260.5.失神的表现是:

精神萎靡,两目晦暗。

261.6.得神的表现是:

面色荣润,目光精彩。

262.7.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

黄胖。

263.8.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

乍黄乍白。

264.9.肾精久耗者最常见:

面色黑而干焦。

265.10.瘀血证最常见:

面色青紫

266.19.脏腑精气衰竭则:

肉消著骨。

20.中焦有火则:

形瘦食多。

21.瘫痪的特征是:

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22.痿证的特征是:

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

23.痹证的特征是:

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

267.19.脏腑精气衰竭则:

肉消著骨。

268.20.中焦有火则:

形瘦食多。

269.21.瘫痪的特征是:

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270.22.痿证的特征是:

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

271.23.痹证的特征是:

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

272.39.喜胜:

悲。

40.恐胜:

喜。

41.属于“火”的是:

喜。

42.属于“金”的是:

悲。

43.属于“水”的是:

耳。

44.属于“土”的是:

口。

45.属于“水”的是:

咸。

46.属于“木”的是:

酸。

47.属于“水”的是:

黑。

48.属于“金”的是:

白。

273.39.喜胜:

悲。

274.40.恐胜:

喜。

275.41.属于“火”的是:

喜。

276.42.属于“金”的是:

悲。

277.43.属于“水”的是:

耳。

278.44.属于“土”的是:

口。

279.45.属于“水”的是:

咸。

280.46.属于“木”的是:

酸。

281.47.属于“水”的是:

黑。

282.48.属于“金”的是:

白。

283.49.“君主之官”指:

心。

50.“将军之官”指:

肝。

52.“罢极之本”指:

肝。

53.“气之根”是指:

肾。

54.“气之主”是指:

肺。

55.“先天之本”是指:

肾。

56.“后天之本”是指:

脾。

57.“生气之源”指:

脾。

58.“主气之枢”指:

肺。

59.“生痰之源”指:

脾。

60.“贮痰之器”指:

肺。

284.49.“君主之官”指:

心。

285.50.“将军之官”指:

肝。

286.52.“罢极之本”指:

肝。

287.53.“气之根”是指:

肾。

288.54.“气之主”是指:

肺。

289.55.“先天之本”是指:

肾。

290.56.“后天之本”是指:

脾。

291.57.“生气之源”指:

脾。

292.58.“主气之枢”指:

肺。

293.59.“生痰之源”指:

脾。

294.60.“贮痰之器”指:

肺。

295.79.主治节的是:

肺。

80.主升清的是:

脾。

81.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

肾。

82.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是:

心。

83.心的功能为:

行血。

84.肝的功能为:

藏血。

85.肾的功能为:

纳气。

86.肺的功能为:

主气。

87.称为刚脏的是:

肝。

88.称为娇脏的是:

肺。

296.79.主治节的是:

肺。

297.80.主升清的是:

脾。

298.81.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

肾。

299.82.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是:

心。

300.83.心的功能为:

行血。

301.84.肝的功能为:

藏血。

302.85.肾的功能为:

纳气。

303.86.肺的功能为:

主气。

304.87.称为刚脏的是:

肝。

305.117.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是:

推动作用。

118.与血液运行有关的是:

推动作用。

119.精血转化依靠气的:

气化作用。

120.津液运行依靠气的:

推动作用。

121.肾所摄纳之气是指:

清气。

122.三焦所通行之气是指:

元气。

123.脉内的气是指:

营气。

124.脉外之气是指:

卫气。

125.宗气是:

积于胸中之气。

126.卫气是:

行于脉外之气。

127.脾肺共同化生的气是:

宗气。

128.肺所宣发的气是:

卫气。

129.生化血液的气是:

营气。

130.推动心脏搏动的气是:

宗气。

131.贯心脉的气是:

宗气。

132.推动生长发育的气是:

元气

306.133.治疗血虚时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

气能生血。

307.134.“气随血脱”的理论基础是:

血能载气。

308.135.“夺血者无汗”的理论基础是:

津血同源。

309.136.“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津能载气。

310.147.起于中焦的经脉是:

手太阴肺经。

148.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足少阳胆经。

149.别络的生理功能为:

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四肢的联系。

150.经别的生理功能为:

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151.冲脉的功能是: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152.跷脉的功能是: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311.153.太阳经病可见:

头项痛。

312.154.厥阴经病可见:

巅顶痛。

313.155.“十二经脉之海”是指:

冲脉。

314.156.约束纵行诸经的是:

带脉。

315.157.“阳脉之海”是:

督脉。

316.158.“阴脉之海”是:

任脉

317.159.最易导致“行痹”的邪气是:

风邪。

160.最易导致“着痹”的邪气是:

湿邪。

161.火热之邪致病可见:

狂躁妄动。

162.湿邪致病可见:

四肢困倦,胸闷呕恶。

163.其性凝滞者为:

寒邪。

164.其性粘滞者为:

湿邪。

165.致病后常先困脾的邪气是:

湿邪。

166.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燥邪。

167.寒邪的致病特点是:

易伤阳气。

168.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

易于伤肺。

169.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

开泄。

170.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

凝滞。

318.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319.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320.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321.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322.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323.脾为脏,属阴,喜燥而恶湿;胃为腑,属阳,喜润而恶燥。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跷脉的基本功能:

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

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324.181.可损伤心脾的因素是:

劳神过度。

325.182.可损伤脾胃的因素是:

过饱。

326.183.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邪气。

327.184.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是:

正气不足。

328.185.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证是:

虚实夹杂证。

329.186.邪气亢盛,正气不衰的证候是:

实证。

330.187.正气不足,邪气已尽,所形成的是:

虚证。

331.188.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是:

真实假虚证。

332.189.阴盛格阳证属于:

真寒假热证。

190.阳盛格阴证属于:

真热假寒证。

191.阳虚则寒出现:

虚寒证。

192.阳胜则热出现:

实热证。

193.阴虚则热可引起:

虚热证。

194.阴胜则寒可引起:

实寒证。

195.外感寒邪的病机是:

阴偏胜。

196.过食生冷的病机是:

阴偏胜。

197.邪热内盛可出现:

阳盛格阴。

198.阴寒内盛可出现:

阴胜则寒。

333.189.阴盛格阳证属于:

真寒假热证。

334.190.阳盛格阴证属于:

真热假寒证。

335.191.阳虚则寒出现:

虚寒证。

336.192.阳胜则热出现:

实热证。

337.193.阴虚则热可引起:

虚热证。

338.194.阴胜则寒可引起:

实寒证。

339.195.外感寒邪的病机是:

阴偏胜。

340.196.过食生冷的病机是:

阴偏胜。

341.197.邪热内盛可出现:

阳盛格阴。

342.198.阴寒内盛可出现:

阴胜则寒。

343.221.反治属于:

治病求本。

222.用寒远寒属于:

因时制宜。

223.正治属于:

治病求本。

224.既病防变属于:

治未病。

225.虚人感冒应选用的方法是:

标本同治。

226.二便不利应选用的方法是:

急则治其标。

227.寒因寒用属于:

反治。

228.实则泻之属于:

正治。

229.热因热用属于:

反治。

230.热者寒之属于:

正治。

231.扶正法适用于:

虚证。

232.祛邪法适用于:

实证。

344.35.耳流白脓为:

缠耳。

345.36.耳流臭脓为:

耳疳

346.88.称为娇脏的是:

肺。

347.37.气阴两亏,虚火上浮,可见:

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

38.肺胃热毒壅盛可见:

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

39.肺胃热毒伤阴重证可见:

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复生。

348.40.肾在舌分属部位是:

舌根。

349.41.心肺在舌分属部位是:

舌尖

350.42.湿热内阻可见:

舌苔黄厚腻。

43.痰饮水湿内停可见:

舌苔水滑。

44.胃阴耗损,胃气虚弱:

舌苔剥。

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属:

脾肾阳虚。

46.舌瘦薄、色淡者多属:

气血两虚。

47.提示胃气大伤,胃阴枯竭为:

舌光无苔。

48.提示正气渐复为:

舌苔由厚变薄。

49.舌苔由薄转厚为:

邪气入里。

50.舌苔厚腻骤然消退为:

胃气绝。

51.胃之气阴两伤可见:

镜面舌。

52.湿热可见:

黄腻苔。

53.热盛津伤可见:

燥苔。

54.瘟毒内盛可见:

粉白苔

351.55.湿病化热,津液暴伤可见:

苔白糙裂。

352.56.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

绛舌薄白苔。

353.57.气营两燔的舌象:

绛舌黄白苔。

354.58.里热挟湿的舌象是:

红舌苍老滑苔

355.63.疹的特点是:

高出于皮肤,摸之碍手。

64.斑的特点是:

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

65.湿疹的病机是:

风湿热留于肌肤。

66.缠腰火丹的病机是:

肝火妄动,湿热薰蒸皮肤。

67.隐疹的病机是:

营血虚,风中经络。

68.小儿指纹紫为:

内热。

69.小儿指纹色淡为:

虚证。

70.热扰心神则见:

谵语。

71.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则见:

郑语。

72.太息表明:

肝气郁结。

73.呃逆表明:

胃气上逆。

74.实热证则:

咳吐粘痰黄水。

75.虚寒证则:

咳吐清水痰涎。

76.胃阴虚则:

干呕。

77.食滞则:

呕吐酸腐。

356.63.疹的特点是:

高出于皮肤,摸之碍手。

357.64.斑的特点是:

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

358.65.湿疹的病机是:

风湿热留于肌肤。

359.66.缠腰火丹的病机是:

肝火妄动,湿热薰蒸皮肤。

360.67.隐疹的病机是:

营血虚,风中经络。

361.68.小儿指纹紫为:

内热。

362.69.小儿指纹色淡为:

虚证。

363.70.热扰心神则见:

谵语。

364.71.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则见:

郑语。

365.72.太息表明:

肝气郁结。

366.73.呃逆表明:

胃气上逆。

367.74.实热证则:

咳吐粘痰黄水。

368.75.虚寒证则:

咳吐清水痰涎。

369.76.胃阴虚则:

干呕。

370.77.食滞则:

呕吐酸腐。

371.咳声不扬,咯痰黄稠不易出者,属肺热咳嗽;咳声清脆,痰少而粘,难于咯出者,属燥热咳嗽咳声重浊,痰液稀白者,属风寒咳嗽;咳声紧闷,痰白滑量多,易咯出者,属湿痰咳嗽;咳声低微,咳出白沫者,属肺虚咳嗽寒痰色白清稀热痰色黄质稠风痰清稀有泡沫湿痰色白量多燥痰量少而粘寒痰色白清稀热痰色黄质稠风痰清稀有泡沫湿痰色白量多燥痰量少而粘小儿指纹色鲜红为外感表证;色紫红为热证

372.78.呼吸困难,短促急迫为:

喘。

373.79.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者为:

短气。

374.80.喘息气粗,声高息涌为:

实喘。

375.81.咳嗽胸闷,纳呆,泛恶,头晕目眩,苔腻脉滑者为:

痰饮。

376.82.湿温特点是:

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377.83.阳明实热特点是:

日晡热甚,汗出大便干结。

378.84.阴虚火旺则:

午后低热。

379.85.湿热交阻则:

身热不扬。

380.86.阳虚可致:

自汗。

381.87.阴虚可致:

盗汗。

382.88.里热亢盛则:

蒸蒸汗出。

383.89.气血运行不周则:

半身汗出

384.90.头顶痛属:

厥阴经。

91.前额痛属:

阳明经。

92.有形实邪闭阻气机为:

绞痛。

93.湿邪困遏气机为:

重痛。

94.真心痛的诊断依据是:

胸痛持续不解,面色青灰。

95.肺痈的诊断依据是:

胸痛而咳吐脓血。

96.肺痈为:

胸痛、身热、咳吐脓血腥臭痰。

97.肺阴虚为:

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

98.肝火炽盛可致:

胁肋灼痛,面红目赤。

99.肝气郁结可致:

胁胀痛,太息易怒。

100.胃脘冷痛多因:

寒邪犯胃。

101.胃脘隐痛多因:

胃阴虚。

脾胃虚寒

385.90.头顶痛属:

厥阴经。

386.91.前额痛属:

阳明经。

387.92.有形实邪闭阻气机为:

绞痛。

388.93.湿邪困遏气机为:

重痛。

389.94.真心痛的诊断依据是:

胸痛持续不解,面色青灰。

390.95.肺痈的诊断依据是:

胸痛而咳吐脓血。

391.96.肺痈为:

胸痛、身热、咳吐脓血腥臭痰。

392.97.肺阴虚为:

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

393.98.肝火炽盛可致:

胁肋灼痛,面红目赤。

394.99.肝气郁结可致:

胁胀痛,太息易怒。

395.100.胃脘冷痛多因:

寒邪犯胃。

396.101.胃脘隐痛多因:

胃阴虚。

脾胃虚寒

397.112.迟脉为:

脉来一息不足四至。

113.代脉为: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

114.结脉为:

脉来一止,止无定数。

115.虚脉见于:

气血两虚。

116.微脉见于:

阳气衰微。

117.濡脉与弱脉不同处是:

部位。

118.短脉与动脉不同处是:

流利度。

119.促脉与疾脉不同处是:

节律。

120.浮脉与散脉不同处是:

力度。

121.实脉的脉象是:

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122.洪脉的脉象是:

状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123.滑脉的脉象是:

脉来流利,应指圆滑。

124.突然大出血时多见:

浮大中空。

125.长期慢性出血,而致气血不足可见:

浮而细软。

126.气血耗散,脏腑精气欲脱可见:

浮大无根,按之消失。

127.浮脉可见:

脉象轻按即得。

128.实脉可见:

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398.129.肝郁化火多见:

弦数脉。

399.130.气分热盛多见:

洪数脉。

400.131.内热食积多见:

滑数脉。

401.132.肝火夹痰为:

弦滑脉。

402.133.阳明热盛为:

洪数脉。

403.134.寒凝血瘀为:

沉涩脉。

404.135.表证挟痰为:

浮滑脉。

405.136.虚脉的脉象是: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406.137.芤脉的脉象是: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407.138.滑脉的脉象是:

流利圆滑如珠走盘。

408.139.数脉的脉象是:

脉来数一息五至以上。

409.140.濡脉的脉象为:

浮而细软。

410.141.细脉的脉象为:

脉形小而应指明显。

411.142.微脉的脉象为:

极细极软,若有若无。

412.143.疮疡阳证为:

高肿灼手,根盘紧束。

413.144.疮疡已成脓为:

按之边硬顶软,有波动感。

414.145.痞是:

心下满,按之柔软无压痛。

146.积是:

腹内有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

147.聚是:

肿块时聚时散,痛无定处。

148.症见恶寒发热,腹痛泄泻是:

表里同病。

149.症见恶寒发热交替出现是:

半表半里。

150.舌苔黄白相兼是:

由表入里。

151.实热证可见:

蒸蒸汗出。

152.亡阳证可见:

冷汗淋漓。

153.畏寒肢冷,少气乏力,舌淡嫩是:

虚寒证。

154.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缓是:

表虚证。

155.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是:

表实证。

156.外感寒邪出现恶寒发热为:

阴胜则寒。

157.久病体虚出现畏寒肢冷为:

阳虚则寒

415.156.外感寒邪出现恶寒发热为:

阴胜则寒。

416.157.久病体虚出现畏寒肢冷为:

阳虚则寒。

417.158.阴虚证可见:

口渴咽干多饮

418.159.温病热入营分可见:

渴不多饮。

419.160.热极似寒属:

转化。

420.161.寒极似热属:

真假。

421.162.阴阳两虚属:

同病。

422.164.属错杂关系为:

上热下寒。

423.165.属格拒关系为:

真寒假热。

424.166.表寒里热属:

错杂。

425.167.上盛下虚属:

错杂。

426.168.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属:

同病。

427.169.邪实为主、正虚为次者是:

实证夹虚。

428.170.正虚为主、实邪为次者是:

虚证夹实。

429.171.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者是:

虚实并重。

430.190.伤暑的临床表现为:

身热多汗,口渴喜饮,倦怠乏力,小便赤短,脉濡数。

191.阴虚证可见:

口渴多饮192.瘀血证可见:

但欲漱水不欲咽。

193.突然大出血时多见:

脉浮大中空。

194.长期慢性出血者多见:

脉浮而柔细。

195.胸胁胀痛,咳唾更甚是:

饮停于胸胁。

196.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是:

饮停于肺。

197.瘀血证时,面部颜色可见:

黑色、青色。

198.水湿内停时,面部颜色可见:

黄色、黑色。

199.血虚的病机是:

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

200.血瘀的病机是:

血液循行不畅或停滞。

201.气随血脱者为:

大量出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淋漓,脉微欲绝。

202.气不摄血者为:

面色淡白,而无华气短乏力,漏下不止,舌淡,脉细弱。

203.气滞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

胸胁胀闷窜痛,胁下痞块,剌痛拒按,舌紫暗,脉涩。

204.气血两虚的临床表现可有:

眩晕,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

205.气虚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

面色暗晦,身倦乏力,剌痛拒按,舌淡暗,脉沉涩

431.220.肺热壅盛为:

咳嗽气喘,咯痰黄稠。

432.221.肺痈为:

咳嗽胸痛,咯吐脓血脓臭痰。

433.222.燥邪犯肺为:

咳嗽,痰少粘稠难咯。

434.223.小便混浊如米泔多属:

中气下陷。

435.224.黄疸色晦暗如烟薰多属:

寒湿困脾。

436.225.阴挺多属:

中气下陷。

437.226.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胸闷纳呆者多因:

湿邪困脾。

438.227.头面浮肿,继而遍及全身,恶风发热者多因:

风水相搏。

439.228.女子宫寒不孕是:

肾阳虚。

29.男子滑精早泄是:

肾气不固。

440.230.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是:

肾精虚。

441.231.肝气郁结的诊断依据是:

胸胁胀痛而走窜。

442.232.胸痹的诊断依据是:

胸痛彻背时作时休。

443.233.痰热蕴肺的诊断依据是:

胸痛而咳吐脓血痰。

444.234.头晕昏沉,胸闷,苔腻脉滑的病机是:

痰湿内阻。

445.235.头晕胀痛,头重足飘的病机是:

肝阳上亢。

446.236.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的病机是:

气血两虚。

237.肝气上逆则:

目眩。

38.胃气上逆则:

恶心呕吐。

239.脾胃湿热可见:

眼睑红肿湿烂。

240.心火可见:

目眦赤。

241.痫证的病机为:

肝风挟痰。

242.狂证的病机为:

痰火扰心。

243.脾胃气虚可见:

244.肝郁乘脾可见:

大便时干时稀。

245.脾胃湿热可见:

黄腻苔。

246.胃之气阴两伤可见:

花剥苔。

247.消谷善饥见于:

胃火亢盛。

248.饥不欲食见于:

胃阴不足。

249.心阳虚的临床表现有:

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畏冷肢凉、舌淡胖,脉微细。

250.心阴虚的临床表现有:

以上都不是。

251.瘀阻心脉为:

痛如针剌、舌质紫暗。

252.阴寒凝滞心脉为:

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缓,畏寒肢冷。

253.热邪壅肺为:

发热胸痛,咳吐脓血。

254.肺阴虚为:

咳嗽无痰,盗汗颧红。

255.肺气虚为:

咳喘无力,气短音怯。

256.痰湿阻肺为:

咳嗽气喘,痰易咯量多。

257.燥邪犯肺为:

咳嗽,痰少粘稠难咯。

258.热邪壅肺为:

发热胸痛,咳吐脓痰。

259.风热犯肺为:

咳嗽痰稠色黄,恶风发热。

260.胃寒证可见:

胃脘冷痛。

261.胃热证可见:

胃脘灼痛。

262.食滞胃脘可见:

脘腹胀满,嗳腐吞酸。

263.中气虚弱可见:

便溏纳差,腹胀乏力。

264.肝气犯胃呕吐可见:

脘胁胀满,脉沉弦。

265.食滞胃脘为:

脘腹胀痛,厌食,呕吐酸腐食臭。

266.寒湿困脾为:

脘腹痞闷胀痛,口淡不渴,头身困重。

267.中气下陷为:

食入则胀,脘腹重坠。

268.胃阴不足为:

脘痞隐痛,饥不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