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0204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docx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docx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

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

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

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

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

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

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期的年龄特征(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

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

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以上,1岁时,身高可

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

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胎内环境恒温比较安静黑暗寄生胎外环境变化声音光独立进行生命活动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

也不会。

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

能之多,令人惊讶。

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

下面简述一些。

吮反射。

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眨眼反射。

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

这是一种防御性

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怀抱反射。

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

抓握反射。

又称达尔文反射。

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

例如,给新生儿洗澡时,如果他的手掌偶然碰到了大人的衣服或洗澡盆边,他会紧紧地把碰着的东西抓住,用力才能把它扳开。

如果小棍碰到他的手掌,新生儿也立即紧握小棍。

这时,如果抽走小

棍,他会握得更紧。

当孩子双手握住棍棒时,大人甚至可以仅仅是拉住棍棒,就能把孩子

的身体带起来,让他直立。

巴宾斯基反射。

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

起大脚趾,伸开小趾。

这样,5个脚趾形成扇形。

迈步反射。

又称行走反射。

大人扶着新

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作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

调地交替走路。

游泳反射。

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

游泳的姿势。

如果让婴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

布金反射。

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

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

时,他会打呵欠。

儿童先天带来的本能动作有不同的性质。

有些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

护自己有现实意义。

如吸吮反射、觅食反射属于食物性无条件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属于防御性无条件反射。

另一些无条件反射,对新生儿的生存没有实际意义,它们在人类

进化的历史上,可能是有意义的。

例如,抓握反射,对于人类祖先需要爬树来保护和维持

生命的年代,可能有实际作用。

有许多天生带来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

相继消失。

如果过了一定年龄还继续出现,反而是婴儿发育不正常的症状。

例如,6个月

以后的婴儿,不再出现巴宾斯基反射,物体接触脚掌时,代之以脚趾向内弯起,而不是成

为扇形。

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即用以应答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每个孩子动作发展的顺序是遵循着客观规律的,每种基本动作发展的时间也大致相同。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比女口,满月的儿童受到痛刺激后,哭喊着全身乱动;3岁孩

子拿着笔认真画画时,不仅是手动,身体的动作、面部的动作也来帮忙。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

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

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

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

例如,婴儿学爬行,先是依靠着手臂匍匐爬行,然后才

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来爬行,即也服从“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椎)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

这种从身躯的中央部位再到远离

身躯中央的边缘部位的发展规律,即“远近规律”。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

粗大的动

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也就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走、跑、踢、走等。

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翻书、

穿珠子等。

从四肢动作来说,是臂和腿的动作先发展,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手和脚的动作。

比如,婴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物体,以后才会用手指去

拿东西。

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称为“大小规律”。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

比如,初

生婴儿已会用手紧握小棍,这是无意的、本能的动作,几个月后,婴儿才逐渐

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

学前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

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

有规律”。

(三)与心理发展关系密切的几种动作的发展

1•坐婴儿大约在6个月的时候就能坐。

孩子能坐,开阔其视野,接受更多的刺激。

另一方面,孩子能坐起来,使得其视线能自然落在自己的手上,有助于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

使手逐渐成为认识的工具。

2•爬婴儿在8个月左右就能爬。

爬行需要用手支撑,锻炼

了胸肌,对胸腔和呼吸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另夕卜,更为重要的是爬是婴儿最先掌握的自由

移动身体的动作。

研究表明,爬对婴儿的交往能力、警觉性情绪、空间知觉特别是深度知

觉等方面的发展均有益处。

由于能够自己移动身体,婴儿可以自己主动靠近其想接近的人

(如母亲)或物,而不是被动的等待,这样其独立性发展也较早。

3•手的动作手是人进

行活动的主要器官,也是人认识事物的重要器官。

婴儿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

和双手动作的发展相联系的。

手的动作从不灵活到灵活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

3〜4个月前

的婴儿,抓握物体还带有无条件反射的性质,即先天就有的抓握反射在这段时间里仍然影响

着儿童手的抓握动作。

这种抓握的特点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偶然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其次,手指

配合不当,拇指和其他四指方向一致,整只手弯起来,好像一个大钩子,无论什么物体,都是一把抓;另夕卜,手的动作不能同视线协调起来,看见眼前的物体,伸出手却抓不准。

4〜

5个月时,婴儿开始出现了手眼协调的动作。

也就是说婴儿在视觉引导下,能有目的地抓取

物体,说明视力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双手活动。

研究表明,婴儿的感觉器官和作为手的动作基础的触觉、运动觉的发展,主要是在视觉的参加下实现的,手眼协调动作,即看见东西并能抓住它,也就是说眼睛控制手的活动,并把手准确地伸向物体所在的方位,可以作

为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

手眼协调和坐的姿势有密切的关系。

坐起来时,婴儿的视线

往往自然落在自己的手上,并且容易使手的活动范围和视线范围相一致,因此,当婴儿学

会坐起来的时候,手眼动作就明显协调起来。

6个月后,大拇指的作用明显地发挥出来。

儿会把拇指放在物体的一边,其余四指放在另一边,这样不仅能把东西抓牢,而且可以按

照物体的不同形状、大小变换手的姿势。

也就是说出现了五指分工的动作,这样既有利于

认识物体的特点,又可以捡起以前大把抓”所不能拿起来的细小物体,精细动作开始出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手的动作日渐灵活,出现了双手的配合活动。

半岁后,婴儿会把物体从一只手倒向另一只手。

之前婴儿双手无法配合,左右手之间仿佛存在神秘的中线屏障”。

从6〜8个月开始,婴儿在同物体反复接触中,兴趣中心逐渐从自身的动作转移到动作的对

象。

这时他会将各种东西乱敲、乱撕或扔在地上,想以此来了解自己的动作能带来什么影响。

这实际上也是婴儿较早的有意识的探究活动。

这个年龄的儿童喜欢做重复的动作,出现重复连锁的动作。

例如,一个7个月的孩子,把盒子盖子拿下来,盖上去,又拿下来,

又盖上去,如此重复了24次。

这种现象不但说明他们对自己动作产生的效果发生了极大

的兴趣,而且可以说是他们认识事物因果关系的开始。

这些活动对于婴儿智能发育是非常

重要的。

二、婴儿心理的发展

对婴儿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婴儿与成人(指婴儿的照看者)的交往,即亲子交往。

(一)亲子关系与婴儿心理发展

1.亲子交往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一不能随生理发展而自然成熟,二不

能像小动物一样只依靠自身适应环境所取得的直接经验。

儿童的心理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

用中,汲取人类历史上积累的文化财富而发展起来的。

成人是文化的传播者,是文化的载

体,如果儿童不与成人交往,它的心理就很可能不能正常发展。

在婴儿发展中,母亲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母亲是它生理需要的满足者,也是婴儿与客观世界接触的中间人。

如果剥夺婴儿与母亲的交往,使其失去形成亲子关系的可能,会给儿童造成心理发展上的重

大损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婴儿失去与母亲的交往,也就失去了被爱和爱的权力。

而爱这种情感需要,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内部力量。

同时,爱与被爱的体验,会使

儿童产生一种安全感,失去它,儿童就会变得焦虑、烦躁、神经质,对这个世界产生恐惧。

②母亲是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婴儿虽然具有反映现实的感知能力,但如果没有母亲

抱他四处走动,没有母亲向他呈现各种刺激,婴儿所能接触的事物就会极其贫乏。

而丰富的感觉刺激,是婴儿心理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的精神营养。

③缺乏与成人的交往,婴儿

的环境就变成了没有应答性”的死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婴儿的自发行为(如微笑、发声、手舞足蹈等)由于得不到成人的任何反应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成人对儿童行为的反

应(应答)具有强化作用,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及时强化,婴儿活动的积极性就会丧失,而且会因自己的努力”毫无结果而丧失信心”,形成被动、退缩的行为模式。

可见母子交往是

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

2•婴儿交往行为的发展在亲子交往中,婴儿并不是完全被动

的。

由于本能,婴儿具有一定的交往手段。

因此,婴儿在亲子交往中是积极发动者、维持

者、促进者。

例如,新生儿有一种微笑反射,这是由身体内部的舒适状态引起的无条件反

射。

当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在母亲怀中莞尔一笑时,母亲怎能不为之感动,怜爱之情怎能不油

然而生呢?

当然,严格说起来,这些本能反应并不是真正的交往。

交往是交往双方的协同活动,包括沟通信息、相互作用、相互理解、建立感情联结等内容。

而新生儿根本不理解

自身行为的含义,也不能对成人发出的交往信息作出应答。

所以还没有形成交往行为,但

这些本能反应在母子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婴儿交往行为的基础。

新生儿末期开始出现

明显的交往行为,我们称之为天真活跃反应”,即当成人的脸出现在婴儿视野中时,婴儿

马上停止活动,能与成人进行眼睛对话”即片刻的目光交流,并会微笑,手舞足蹈(这是

一种条件反射,成人的脸成为引起舒适感的刺激物)。

成人往往将其看作是婴儿发出的交往

信号,同时给予回应。

半岁左右,婴儿开始主动与成人交往。

当母亲不在时,儿童已能自觉地发出各种信号呼唤成人,其中最常用的手段是哭。

这时,儿童的啼哭并非因饥饿或身

体不适,只因无人理睬,妈妈只要把脸凑过来和他讲话,哭声就停止了。

半岁到一岁,交

往的愿望更加强烈,交往的行为更复杂,同时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一一依恋。

(二)婴儿认知情感的发展和言语发展的准备

婴儿有巨大的心理发展潜力,这种潜力是在与成人交往中被引发出来的。

其中出现最早,发

展最快,也是最先达到比较完善水平的是感知觉。

另一种出现较早,对后来的发展影响很大的心理现象就是情感。

儿童先天具有与生理需要相联的情绪反应。

新生儿末期,开始

出现与交往等社会性需要有关的情感,从此,儿童情感逐渐分化和复杂起来。

同时,在与

成人的交往中语言逐渐发展起来。

与成人交往的需要,往往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动力。

语言

首先是作为交往的工具,而不是思维的工具而出现的。

总之,婴儿期是心理初步发展的时

期,因而也是为以后的发展作准备,打基础的时期。

三、婴儿的教育

针对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父母与婴儿的照料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辨别婴儿发

出的各种信号”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

这是保持婴儿良好情绪状态的重要条件。

父母们必须细心,尽快了解孩子生理活动的规律,学会分辨他们用不同的哭声表达的不同要求,及时满足他们。

因为保持婴儿良好情绪状态是婴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和接受教育的基础。

2•多和孩子交往成人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事就不理他们,要和孩子面对面地讲话。

成人的笑脸和温柔的声音会使孩子愉快,并能促进

其视觉、听觉的发展,提高与人交往和说话的积极性。

3•鼓励和训练婴儿的动作要多给

他们自由活动的机会,依次发展各种动作,尤其要注意发展爬”的动作。

现在不少孩子不经

过爬就会走,这对心理发展是不利的。

同时,要提供机会发展婴儿手的动作。

4•培养婴儿

良好的行为习惯婴儿年龄小,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在生活实践中,成人如果坚持赞许好的行为,抑制不好的行为,儿童逐渐就会懂得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进而形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父母的行为态度会对婴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先学前期的年龄特征(第二节先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

1〜3岁称为先学前期,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在儿童在这时期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这些都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

因此可以说,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是在这个时期才逐渐齐全的。

一、动作的发展

1〜3岁的儿童和1岁前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动作增多、熟练和复杂化。

其中明显的成就

是学会独立行走,初步学会使用工具和做游戏。

1•身体动作1岁左右,儿童开始学习

独立行走。

刚开始独自走路时,还走不稳,步子显得很僵硬,头向前,前脚掌着地,走得

特别快,经常跌跤。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

①身体各部分比例同成人不同,头重脚

轻,导致走路时难以保持平衡。

②骨骼、肌肉发育比较嫩弱,骨组织不坚硬,肌肉力量较

差,还不能有力地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姿势。

③神经系统协调动作的能力尚未发育完善,全

身动作不能协调一致。

刚开始学步的孩子常把两臂张开,有时甚至横着走,以保持身体平

衡。

孩子学会自由走动,同时也发展了全身的各种动作。

1岁半的孩子可以走上楼梯。

2

岁左右,孩子学会了双脚原地跳和原地站立踢球,学会了跑和攀登,并且很少跌跤。

2岁

左右的孩子,动作虽然仍不够灵活,但是活动的积极性却非常高。

以后,孩子又陆续学会越过小障碍,单独上下楼梯,双脚学小兔向前跳。

到了3岁时,还

学会了独脚跳等比较复杂的动作。

这些动作的发展,使儿童得到了解放。

他们可以自由地

进行活动,从而大大开阔了视野,扩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心理的发展。

2.手的动作1岁时,手逐渐灵活,能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采取适当的动作。

1岁半以后孩子逐渐把物体当

工具”来使用,也是就说儿童不再只是敲敲打打,而会恰当的使用,如:

用杯子喝水,用勺吃饭等,开始了活动的萌芽。

2岁以后,开始学着自己穿脱衣服、系扣子、洗手、用筷子吃饭等。

可以说,这是人一生中开始使用工具”(用具)的年龄。

二、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期间出现了许多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

1.语言的形成随着与成人的交往日益发展,婴儿主要的交际工具

――身体接触、表情等渐渐显得不太适用了,而言语交际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

这种变化

促进了先学前儿童言语的迅速发展。

如果说,婴儿期是掌握本族语言的准备期,那么,先

学前期则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在短短的两三年里,儿童不仅能理解成人对他说的

话,而且能够运用口语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还能根据成人的言语指示调节自

己的行为。

言语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了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概括性的发展。

2•思维的萌

芽思维是高级的认知活动,是智力的核心。

先学前儿童的思维在实物活动中出现了,使他们的整个心理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它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已基本形成,同时也引起原有的低级认识过程的质变:

知觉不再单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也开始反映

事物的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解性的”知觉,即思维指导下的知觉;记忆的理解

性增强了,有意性也出现了;情绪情感逐渐深刻;意志行动产生了;儿童的心理开始具有

最初的系统性。

但先学前儿童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不开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

动作,具有直觉行动性。

3.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

态度。

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人”与我”、物”与我”

的比较中,逐渐认识到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与作为主体的自己之间的区别,从而从而形成

对自己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透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

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

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幼儿期的年龄特征(第三节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

学前儿童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活动(操作和摆弄物体)和与人交往的活动。

活动本身不是心理,但是它和心理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离不开活动的。

儿童的

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幼儿期的主要活动

是游戏。

一、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游戏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由于

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的某

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

但是幼儿年龄小,由于受到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

可能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这也就是说,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需

要同从事这些活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游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

活动方式。

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

是促进其认知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游戏中蕴涵着大量的学习。

例如,儿童在搭积木、玩

沙箱等建筑游戏中,能够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各种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获得初步的物理经

验,认识到只有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楼房”才能站稳。

游戏时,儿童的

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

游戏所表现的往往是幼儿经历过的事情,

为了正确、确切地表现某些事物,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回忆以往的知识经验。

特别是在规则

游戏中,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去记住某些游戏规则,这就促进了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的发展。

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

幼儿在共同确定游戏主

题、构思情节、制作道具”等一系列活动中,总是在积极思考,不断解决问题,这样,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游戏以想象为前提,同时又不断增进想象的目的性,并促使

它朝着创造想象的方向发展。

3•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以角色自

居,力图像扮演的人物那样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幼儿必须站在所扮演的人物的角度上,

去想象其可能的行为。

因此,在游戏中幼儿逐渐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有利于儿童去

自我中心。

4•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由于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

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马努依连科的实

验发现:

幼儿在游戏条件下(哨兵站岗)坚持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仅仅按照成人的

要求而站立的时间(见表3-3-1)。

表3-3-1幼儿在不同条件下保持姿势的时间年龄(岁)

在实验室条件下在游戏条件下

4〜55〜66〜7

41”2'55”11'

4'17〃9'15〃12'

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儿童在游戏中可以随心所欲,他们的行为

必须受游戏规则的约束。

这种约束不是外加的,而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调节。

因此,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

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

如两排相等

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

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

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

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

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

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

在正

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

倾向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

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

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

了。

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

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

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

性的基础或雏形。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

各有不同。

三、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

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

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

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而适应的关键,

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

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

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一一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

情绪性强,

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

高兴时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