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4633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管理信息系统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管理信息系统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管理信息系统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管理信息系统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系统资料整理.docx

《管理信息系统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资料整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信息系统资料整理.docx

管理信息系统资料整理

1、信息的定义:

“构成一定含义的一组数据就称为信息”。

“信息是用于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界进行相互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

关于信息有两点应该明确:

(1)信息在客观上可以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现实情况(某一时刻的状态特征);

(2)信息在主观上是可以接受、利用的,并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

2、信息与数据的联系与区别

数据的联系和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信息和数据都是对客观事实及其运动状态的反映。

􀂙数据是客观的,是事物的表示形式;信息是主观的,信息是数据所表达的内容,是数据的内涵,它取决于人们的主观需求,并对人们的决策有潜在的价值或影响。

􀂙数据可以转化为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的过程称为处理。

信息是由处理系统加工过的数据。

􀂙数据经过处理后,其表现形式仍然是数据。

但其表现形式与处理之前的数据有所不同。

处理数据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更好的对数据进行解释。

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才能成为信息。

(2)数据是信息的载体和表示,信息是数据在特定场合下的具体含义。

􀂙信息不随载体的性质而改变,即信息与载体性质无关;

􀂙数据的具体形式却取决于载体的性质,即数据在不同的介质上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3)信息和数据可以互相转化。

数据和信息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某一种情况下得到的信息,到了另一种情况也许就变成了数据。

3、信息的特征

信息具有如下一般特征:

(1)事实性。

信息的事实性要求信息必须是真实的、正确的和准确的。

(2)时效性。

信息的时效性是指从信息源发出信息,经过接收、加工、传递、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

(3)不完全性。

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有限,所以关于客观事实的信息是不可能全部得到的。

(4)等级性。

与管理层次相对应,可将信息分为三个层次:

即战略级、战术级和作业级信息。

战略级、战术级和作业级的信息特征比较,见表1-3所示。

(5)价值性。

(6)变换性。

(7)共享性。

信息的共享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多次被不同的用户所使用而本身并不会被消耗。

4、系统的定义

系统:

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部件(又称要素或元素)结合而成

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由定义可以看出:

任何系统的存在,都有三个必要条件:

部件(要素或元素)、功能和目标。

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就要求一定的功能,功能是做某项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依靠一定的部件来实现的。

系统的含义-1:

(1)系统由若干部件(要素)组成。

(2)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结构:

是指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秩序,是各要素之间在时间或空间上排列和组合的具体形式。

􀂙结构也是系统之间相互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3)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功能是系统存在的社会理由。

可以认为,没有功能的系统是不存在的。

5、系统的特征

(1)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最重要的特性,是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系统的整体性表现为整体功能性。

(2)目的性。

􀂾目的,是指系统运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系统的目的是其存在和运动的理由,它受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

(3)相关性。

相关性:

是指系统内的各个部分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关性则说明这些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4)层次性。

层次性:

是由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种种差异,使系统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

(5)环境适应性。

环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更为复杂的系统。

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把环境的输入进行加工处理后,转换为输出,再送回到环境中,来影响环境。

6、

(1)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网络、以及其它办公设备为基本信息处理手段和传输工具,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存储、使用、更新和维护,为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的三要素是:

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

7、企业资源计划的定义

8、数据文件的三个层次:

文件、记录、数据项

数据项:

是具有确定逻辑意义(即可描述信息内容)的数据的最小单位。

记录:

是具有一定关系的数据项的一个有序集合。

文件:

是同类记录的有序集合。

9、数据库系统:

是一种采用数据库技术,具有管理数据库功能,由硬件、软件、数据库和各类人员组成的计算机系统。

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集成化、数据共享、数据的独立性、最小的数据冗余度,避免了数据的不一致性,可以实施安全性保护,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以发现故障和恢复正常状态,有利于实施标准化等特点。

10、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数据库系统由计算机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用户构成。

(1)计算机系统:

指用于数据库管理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系统。

(2)数据库:

是组织中基于计算机的数据资源的集合。

既包括存放实际数据的物理数据库,也包括存放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数据库。

数据库概念的两个主要目标:

减少数据冗余和获得数据独立性。

数据冗余:

是指数据的重复,即同样的数据存储在很多个文件中,或相同数据在同一个文件中出现多次。

数据独立性:

是指在对数据结构进行修改时,不必修改处理该数据的应用程序。

数据独立性是通过把数据说明放入与程序分离的表和数据字典中来实现的。

数据字典:

是数据库中的一个术语,它在数据库中存储数据的定义,数据库受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控制。

(3)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专门用于管理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软件。

DBMS通常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数据描述语言(DDL)。

数据操作语言(DML)。

其他管理和控制程序。

11、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就是要在组织目标及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考虑企业管理环境和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影响,对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进行合理安排,确定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结构关系,制定出信息系统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制定出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关键任务和主要内容。

12、诺兰的六阶段模型

时期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

阶段初级中级高级

时代面向计算机应用面向信息资源管理

诺兰阶段模型还指出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六种增长要素:

计算机硬软资源、应用方式、计划控制、MIS在组织中的地位、领导模式和用户意识。

诺兰认为,六阶段模型是一个信息系统应用发展的规律,各个阶段一般不能超越。

诺兰模型对企业制定MIS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企业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指导理论之一。

13、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是一种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MIS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

是把企业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的全过程。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基本思想:

信息支持企业运行。

通过自上而下地识别系统目标、企业过程和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自下而上地设计管理信息系统。

BSP的基本出发点是必须让企业的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的目标,让信息系统战略表达出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性的信息,并且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即能适应这些变化)。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作用:

(1)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2)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14、U/C矩阵的作用:

15、

(1)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开发人员在初步调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借助快速的软件建造工具,在限定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方法,开发出一个功能并不十分完善的但可实际运行的系统,即原型。

在原型的运行过程中,根据用户对系统的评价,对原型进行修改、扩充、变更和完善,最终即可形成实际系统。

(2)原型法的工作流程

利用原型法开发MIS大致经过以下步骤:

确定用户的基本要求

开发出一个原型系统

使用和评价原型

修改原型

交付产品

(3)原型法的优缺点

优点:

贯彻“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容易被用户接收;

周期短,费用少;

原型法用工具开发,不仅能很快形成原型,而且使用方便、灵活,修改容易,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开发时间,降低成本。

缺点:

不适合大系统开发;

开发工具要求高;

文档不规范。

(4)原型法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在某银行计划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中,利用原型法进行系统开发的主要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初步设计

系统模型的确定

系统模型的实现

用户审核

系统维护与评价

16、MIS分析的任务:

在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在对系统进行初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分析;进一步详细调查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系统化分析,利用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来描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17、管理业务流程调查:

是顺着原系统的信息流动的过程逐步地进行,内容包括各环节的业务处理、信息来源、处理方法、计算方法、信息流的去向、信息提供的时间和形态(报告、单据、屏幕显示等)。

管理业务流程图:

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

它用规定的符号及连线来表示某个具体业务处理过程。

18、数据流程调查:

以需求调查的基础资料和所有业务流程图为依据而进行的分析工作。

它把数据在组织内部的流动情况抽象地独立出来,舍去组织机构、信息载体、处理工作、物资、材料等,单从数据流动过程来考察实际业务的数据处理模式。

数据流程图(DataFlowDiagram,简称DFD):

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关于DFD的说明:

在DFD中不涉及硬件、软件、数据结构、处理的细节与文件组织,只是用一种图形以及与图形相关的注释来表示系统的逻辑功能。

数据流程分析的目的:

发现和解决数据流程中的问题。

比如,数据流程不畅、前后数据不匹配、数据处理过程不合理等问题

DFD的特征:

抽象性和概括性。

抽象性表现在它完全舍去了具体的物质,只剩下数据的流动、加工处理和存储;概括性是指它可以把系统中的各种不同业务处理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使用数据流程图的好处:

使用数据流程图进行系统逻辑关系的设计,可以帮助人们摆脱一些实际因素和物理因素的限制,从流程本身的合理性出发进行思考,找出支持业务进程的合理结构。

便于信息技术人员了解企业的业务进程,也便于业务人员了解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是系统分析人员与各层次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进行交流的有力工具。

DFD中的基本符号有以下四种:

外部实体、数据流(DataFlow)、处理、数据存储

DFD的绘制方法:

DFD是分解复杂信息系统的一个基本手段。

通常绘制的数据流程图是分层次的。

绘制DFD应遵循的原则:

“由外向内,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关于绘制DFD的说明:

DFD分解或细化都是以处理环节的分解为中心的,因而是否分解要针对各个处理逻辑逐一进行分析。

19、数据字典(DataDictionary,DD):

是在DFD的基础上,对DFD中的各个元素进行详细的定义与描述,起到对DFD进行补充说明的作用。

数据字典的组成:

DD的内容主要是对DFD中数据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

说明:

单独的DFD和单独的DD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即DFD配以DD,才可以从图形和文件两个方面对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

20、决策树:

是用来表示逻辑判断问题的一种工具。

它用“树图形式”来描述一个处理逻辑,即用“树”来表达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处理,比用语言的方式更直观。

决策树的结构:

决策树的左端为树根,从左向右依次排列各种条件,左边的条件比右边的优先考虑,根据每个条件的取值不同,树可以产生很多分支,各分支最右端(即树梢)为不同的条件下采用的行动(或策略)。

21、数据的动态特征分析

数据的属性按动态特性可分为以下三类:

固定值属性、固定个体变动属性、随机变动属性

22、系统分析报告:

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成果,它反映了这一阶段调查分析的全部情况,是下一阶段设计和实现系统的纲领性文件。

23、系统设计的任务:

就是利用系统分析的成果,对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科学合理地物理模型的设计。

也就是说,根据新系统的逻辑功能,考虑组织的实际条件,进行各种具体设计,设计出一个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实施的方案。

解决系统“怎么做”的问题。

24、代码:

是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

为了便于处理,一般用数字、字母或它们的组合来表示。

代码的种类

1、顺序码:

又称系列码,是一种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的编码。

2、区间码:

是把代码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代码中的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的意义。

3、助记码:

用文字、数字或文字加数字来描述,其特点是,可以通过联想帮助记忆。

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

为了保证代码输入的正确性,在代码设计结构中原代码的基础上,另外加上一个校验位,使它成为代码的一个组成部分。

校验位是根据事先规定的数学方法及代码体计算出来。

当代码输入计算机后,计算机会用与校验位计算相同的数学方法,按输入的代码数字计算出校验位。

并将它与输入的校验位进行比较,用来检验输入是否有错。

加权取余法:

确定校验位的步骤:

将代码(Ci)的各位乘以权因子(Pi),求出各位的积:

C1P1,C2P2,……CnPn

求出各位积之和:

S=C1P1+C2P2+……+CnPn

用模M除和S,求出余数(R)即R=mod(S,M)

把余数R作为校验位。

权因子的选取:

通常以提高出错发现率为基础,常见的如下所示:

几何级数:

1,2,4,8,16,32,……

算术级数:

1,2,3,4,5,6,7,……

质数:

1,3,5,7,13,17,……

有规律的数:

1,3,7,1,3,7,1,3,7,……

模的选取:

一般可取10,11,13等。

1.算术级数法。

【例1】原代码:

12345

各乘以权:

65432

乘积求和:

6+10+12+12+10=50

以11为模去除乘积之和,把得到的余数作为校验码:

50/11=4……6

因此,带校验位的代码为:

123456

2.几何级数法

【例2】原代码:

12345

乘以权数:

3216842

乘积之和:

32+32+24+16+10=114

以11为模去除乘积之和,把得到的余数作为校验码为:

114/11=10……4

因此代码为123454

3.质数法

【例3】原代码:

12345

乘以权数:

1713753

乘积之和:

17+26+21+20+15=99

以11为模去除乘积之和,把得到的余数作为校验码:

99/11=9……0

因此代码为:

123450

校验:

如果把上面的代码12345输入计算机时输入成了13245时,计算机求出其校验位是6而不是0,则二者不一致,说明输入的数据有错,并给出提示。

25、模块化:

把一个信息系统设计成若干模块的方法称为模块化。

其目的就是把一个较大的、复杂的系统划分成若干相对简单的、功能单一的功能模块,便于实现、便于管理和维护。

模块化的特点:

各个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分别加以设计实现;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信息交换、调用关系)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说明。

各模块在这些关系的约束下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完成系统的功能。

26、按文件的用途分类。

(1)主文件。

主要存放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

(2)处理文件(表7-2):

又称为事务文件。

包含了对主文件进行更新的全部数据。

(3)工作文件:

(4)周转文件:

用来存放具有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

(5)其他文件:

27、概念模型:

是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是对现实客观事物的抽象或描述。

或者说,概念模型是对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抽象或描述。

28、E-R图是概念模型的图形表示方法,E-R图提供了表示实体、属性和联系的方法和图形符号。

E-R模型建立的过程:

在模型设计中:

(1)根据分析阶段收集的材料,利用分类、聚集、概括等方法抽象出实体,并一一命名;

(2)根据实体的属性描述其间的各种联系。

(3)根据上面的分析给出E-R图。

E-R图的组成:

在E-R图中有四个基本成分:

矩形——表示实体,椭圆——表示实体的属性,

菱形——表示实体之间的联系,无向边——将各属性连接到其所属的实体,并且,用无向边将矩形和菱形连接起来,在边上注明是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联系。

具体画图的例子略(见课件第七章第三节)

29、关系模型:

用二维表结构来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关系数据模型,简称关系模型。

30、数据库设计:

就是在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库的过程。

数据库设计主要依据系统分析阶段的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对信息系统中数据存储方式、结构、内容进行设计。

31、将E-R模型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的规则:

(1)每一个实体集对应一个关系模式。

实体名作为关系名,实体的属性作为对应关系的属性。

(2)实体之间的联系一般对应一个关系名,不带属性的联系可以去掉。

(3)实体和联系中关键字对应的属性在关系模式中仍作为关键字。

32、数据输入设备的选择

数据输入就是把源数据转变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格式的过程。

输入设计应先确定输入设备的类型和输入介质,目前常用的输入设备有以下几种:

键盘——磁盘输入装置

光电阅读机:

光符号读入器、扫描仪

终端输入:

在线方式与主机联系。

输入设备的选择:

33、程序设计的目标

对于MIS这样的大型应用程序,其设计要求往往首先强调程序的可维护性、可靠性和可理解性,然后才是它的效率。

1、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

程序的可维护性:

是指程序各部分相互独立,没有调用子程序以外的其它数据关联;是要求程序系统模块化和局部化,某一部分的更改不会影响其他部分。

2、可靠性(reliability)

程序的可靠性:

即程序在多次反复使用过程中不失败的概率。

程序的可靠性只能在调试时严格把关(特别是委托别人编程时)来保证编程工作的质量。

3、可理解性(可读性readability)

程序的可理解性:

即程序不仅要求逻辑正确,计算机能够执行,而且应当层次清楚,结构清晰,没有太多复杂的技巧,便于阅读和理解。

4、效率

程序的效率:

是指程序能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资源。

5、健壮性(robustness)

程序的健壮性:

是指系统对错误操作、错误数据输入能予以识别与禁止的能力,不会因为错误操作、错误数据输入及硬件故障而造成系统崩溃。

这是系统长期平稳运行的基本前提。

34、程序调试:

就是在计算机上用各种可能的数据和操作条件反复地对程序进行试运行,以此来发现错误。

发现的错误越多,说明调试的收效越大,越成功。

35、代码测试:

又称为结构测试,通常采用“白盒法”,这种方法是把程序看作一个透明的白盒子按照程序的逻辑路径及过程进行测试,检查它可能出现的错误(即测试时,要已知源程序中的每一个语句组成)。

36、程序的功能测试:

就是面向程序的应用环境,把程序看作一个“黑盒子”,认为程序只要满足应用功能上的需求,就是可行的。

“黑盒法”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只是根据程序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对被测试程序的功能进行测试,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来判断程序是否有错。

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发现以下几类错误:

(1)程序是否有不正确的或遗漏的功能;

(2)在接口上,输入能否被正确地接受,能否输出正确的结果;

(3)是否有数据结构错误或外部信息访问错误;

(4)性能上是否能够满足要求;

(5)是否具有初始化或终止错误。

37、系统的切换的三种功能方法

信息系统切换的方式通常有三种:

直接切换、并行切换和试点过渡切换等。

(1)直接切换:

直接切换:

就是先确定切换时间,到该时间时直接用新系统代替老系统,即在此时间,老系统停止运行,新系统投入运行。

直接切换的优点是:

切换时的成本费用较小。

缺点:

风险较大,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全局混乱。

(2)并行切换:

并行切换:

就是新老系统有一个并行运行期,即在新系统投入运行时,老系统并不停止运行,而是与新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对照两者的输出(运行结果),利用老系统对新系统进行检验。

并行切换一般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

以新系统作业为正式作业,原系统作校核用。

第二步:

停止原系统的运行。

并行切换的优点是:

风险小。

缺点是成本费用高,因为要并行运行新、老两个系统,所以费用高。

并行切换方式一般适用于重要的信息系统。

(3)试点过渡法(又称逐步转换法)

试点过度法:

是先选用新系统的某一部分(如某个子系统)代替老系统作为试点,逐步地代替整个老系统。

38、项目管理:

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的条件约束下,对项目的任务、资源和成本进行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及管理的过程。

39、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具体包括系统的运行管理、系统的维护、系统文档管理、系统的安全与保密。

(1)系统的运行管理

信息系统运行阶段管理的目的是使信息系统在一个预期的时间内正常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产生其应有的效益。

运行管理的具体内容:

就是进行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运行情况有正常、不正常与无法运行等几种。

系统运行的记录有自动记录和书面记录两种形式。

(2)系统的维护

信息系统的维护:

从系统投入运行开始,一直延续到被更好的新系统替代为止,维护的目的是使信息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内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信息系统维护的具体内容包括系统的日常维护、系统的应急维护和系统的适应性维护。

1、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

系统的日常维护:

是指定时对指定内容重复进行的有关数据与硬件的维护,是系统应急维护与适应性维护的基础。

2、系统的应急维护

信息系统的应急维护:

是指应对外部突发性事件内部隐患爆发而采取的预防措施和系统遭受损害后的紧急处置和恢复工作。

外部突发事件:

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连锁波及等;

内部隐患:

主要包括系统缺陷、误操作和有意破坏等,因其爆发的突然性而同属于突发事件。

3、系统的适应性维护

系统的适应性维护:

是指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及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对系统进行的调整、修改与扩充等。

系统的适应性维护是一项长期性的有计划的工作,并以系统运行情况记录与日常维护记录为基础。

40、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s,DSS):

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41、决策支持系统最基本的构成

决策支持系统(DSS)由人机交互子系统(部件)(ManMachineInterface)、模型库系统(ModelBaseSystem)和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三个部件组成的。

三个部件相互配合,形成DSS的三角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