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名解和知识.docx
《局部解剖学名解和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名解和知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局部解剖学名解和知识
局部解剖学
标本考复习资料
颅顶软组织的层次结构,何为“头皮”。
从浅到深依次是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腱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其中前三层合称头皮。
腮腺的位置和毗邻,腮腺上端、前缘、下端穿出的结构。
穿经腮腺的结构。
位置毗邻:
外耳道前下方,上缘邻近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邻咬肌、下颌支、翼内肌后缘;后邻乳突、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
穿出结构:
前缘:
面N颧支、颊支、下颌支,面横血管,腮腺管。
上缘:
耳颞N,颞浅AV,面N颞支。
下缘:
面N下颌缘支、颈支,下颌后V
穿经结构:
纵行:
颈外A、下颌后V、颞浅AV、耳颞N。
横行:
上颌AV、面横AV、面N各支。
甲状腺的形态和毗邻。
甲状腺的动脉供应、静脉回流,在甲状腺手术时不要损伤哪些神经?
位置:
呈H形,分左右两叶及甲状腺峡,或有锥状叶。
两侧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颈部前外侧,上端达甲状软骨中部、下端至第六气管软骨;峡部位于第2~4气管软骨前方。
血液供应:
甲状腺上、下A、最上A(部分)
注意神经:
喉上N(结扎甲状腺上A要紧贴甲状腺上极),喉返N(结扎甲状腺下A要远离下极)
下颌下三角的境界和内容。
下颌骨下缘和二腹肌前后腹围成。
浅面:
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深筋膜浅层;深面:
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咽中缩肌。
内容:
下颌下腺及其导管、舌N、舌下N、面AV、舌AV,下颌下淋巴结。
颈动脉三角的边界及内容。
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肩胛舌骨肌上缘、二腹肌后腹。
浅面:
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深筋膜浅层;深面:
椎前筋膜;内侧:
咽侧壁及其筋膜。
内容:
颈内V及其属支、颈总A及其分支、舌下N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及颈外侧深淋巴结。
气管切开手术入路经过哪些层次?
切开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胸骨上间隙及其内的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间隙。
肋间血管、神经位于何处?
其相互排列顺序如何。
肋间后AV、肋间N的主干(上支)和它们在肋角处发出的下支分别沿肋沟和下位肋上缘前行,走行于肋间内肌和肋间最内肌之间,在肋沟处自上而下分别为V、A、N。
上纵隔分层及其内容
器官和结构可分为三层。
前层:
胸腺、头臂V、上腔V;中层:
主A弓及其分支、膈N、迷走N;后层:
气管食管胸导管。
何为肺根,肺根的毗邻。
肺根是出入肺门的主支气管、肺AV、支气管AV,淋巴管和N等结构的总称,表面被结缔组织包绕。
前到后:
VA支;上到下:
左A支V;右支AV。
毗邻:
左肺根:
主A弓、肺韧带、左膈N,左心包膈AV,胸主,左迷走N;右肺根:
奇V弓、肺韧带、右膈N,右心包膈AV,奇V,上腔V、右心房、心包部分,右迷走N。
后纵隔包括哪些结构?
(心包后壁和脊柱胸下部之间)
食管、迷走N、胸主A、奇V、半奇V、副半奇V、胸导管、胸交感干、纵隔后淋巴结。
何为腹直肌鞘和弓状线。
腹直肌鞘的构成。
腹直肌鞘是包绕腹直肌和椎状肌(可能)的纤维组织,由三块扁肌及腱膜组成:
前层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组成;后层是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组成。
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处,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伸向腹直肌前方,因此腹直肌在此形称游离的下缘,即为弓状线。
腹直肌鞘内容:
腹直肌、腹壁上下血管,7~11肋间、肋下神经血管。
腹股沟管的位置、组成(两口四壁)与内容。
鉴别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标志。
位置: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1.5cm处,与之平行,长约4~5cm。
内容: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髂腹股沟N、生殖股N生殖支。
鉴别斜疝与直疝标志:
可将腹壁下动脉作为其标志,腹壁下动脉是腹股沟三角和腹股沟管深环的分界结构。
在其外侧(腹股沟韧带上方)突出的疝为腹股沟斜疝、在其内侧突出的疝为直疝。
腹股沟三角的境界和临床意义。
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A、腹股沟韧带围成。
意义:
薄弱处、腹股沟浅环、鉴别疝。
肝的位置,肝门内通过的结构。
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通过肝门结构:
左右肝管、肝门V左右支、肝固有A左右支、淋巴管和N;第二肝门:
肝左、中间、右静脉出肝。
胆囊的位置,如何寻找它的动脉。
胆囊底的体表投影部位。
位置:
位于肝脏面的胆囊窝内,其下面有腹膜覆盖。
胆囊A常位于胆囊三角内,起自肝后A,该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围成。
胆囊底体表投影:
右锁骨中线或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的交点处。
胃的位置,何谓胃床,胃的血液供应。
位置:
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少部分位于腹上区;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一腰椎下缘右侧。
血液供应:
胃左右A、胃网膜左右A、胃短A、胃后A(可能),V与同名A伴行均汇入肝门V。
胃床: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
脾的位置和相关的韧带。
位置:
左季肋区肋弓深侧,第9~11肋的前方。
韧带:
胃脾、膈脾、脾肾、脾结肠韧带
十二指肠的位置和分部,与胰头的关系。
位置:
位于胃和空场之间,除始末两端外均在腹膜后间隙,紧贴第1~3腰椎右前方。
分部:
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
与胰头关系:
称C形包绕胰头,上部下方、降部内侧、水平部上方、升部右侧为胰头。
阑尾的位置,手术时依据什么寻找阑尾?
一般位于右髂窝内,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汇合点,为手术中定找阑尾的根据。
大肠有几部分,结肠有哪三大特征?
大肠是消化道的下段,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
结肠三大特征:
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肾的位置,出入肾门的结构及其排列。
位置:
位于脊柱两侧,贴腹后壁,由于肝脏右叶,右肾略低于左肾。
右肾上端平12胸椎上缘、下端平第3腰椎体;左肾上端平11胸椎,下端平第2腰椎下缘。
左侧12肋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右侧斜过右肾后面上部,两肾门相对,上极相距较近。
肾门出入:
前到后V、A、肾盂,上到下:
A、V、肾盂,另外还有淋巴管、N出入。
名词解释完整版
1.掌腱膜palmaraponeurosis:
掌长肌腱越过屈肌支持带浅面后,腱纤维分散紧密连接于手掌深筋膜浅层的中部,使该部特别发达,甚为坚韧,形成有光泽的腱膜性纤维组织膜,称为掌腱膜。
其远侧部纵行纤维分成4束,分别止于2~5指的腱纤维鞘和侧副韧带。
2.鼻烟壶anatomicalsnuffbox:
位于手背外侧部的浅凹。
其桡侧界为姆长展肌腱和姆短伸肌腱;尺侧界为姆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
其内有桡动脉通过。
临床意义:
(1)在鼻烟壶内可以触及桡动脉搏动;
(2)当手舟骨骨折时,此窝因肿胀而消失,并有压痛;(3)此处是切开姆伸肌腱鞘、结扎桡动脉的合理途径。
3.肱骨肌管humeromusculartunnel:
又称桡神经管,为肱三头肌的三个头与肱骨的桡神经沟围成的管道,内有绕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
此管自内上向外下绕肱骨干后外侧面;上口由肱三头肌内、外侧头和肱骨围成,在大圆肌和背阔肌下方;下口在肱肌和肱桡肌之间的深处,约在肱骨中、下1/3交界处的外侧。
4.腕管carpalcanal:
位于腕掌侧面的深部,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
内有9条肌腱及其腱鞘(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其屈肌总腱鞘、1条姆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位于两个腱鞘之间的正中神经。
临床意义:
当腕管内正中神经受损,可产生“腕管综合症”。
5.屈肌支持带flexorretinaculum:
位于腕掌侧韧带远侧深面,又名腕横韧带(transversecarpalligament),是厚而坚韧的结缔组织扁带增厚。
其尺侧端附于豌豆骨和钩骨沟;桡侧端附于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结节。
6.肘后三角:
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者,在肘关节伸直时,成一条直线;当肘关节屈为直角时,三者构成尖朝向远端的等腰三角形,称为肘后三角。
7.肘窝cubitalfossa:
肘窝位于肘前区深部,为尖朝远外侧的三角形凹陷。
上界是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下外侧界是肱桡肌;下内侧界是旋前圆肌;顶有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底是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
内容与排列:
自内向外侧依次为正中神经、肱血管、肱二头肌腱、前壁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及其浅深支。
其中肱二头肌腱是寻找血管神经的标志。
8.掌浅弓superficialpalmararch:
由尺动脉终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方,指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蚓状肌的浅面,掌浅弓凸向远端,并发出分支伸直手指。
其分支:
(1)指掌侧总动脉3条,在指蹼间隙,再分为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相邻两指的相对缘;
(2)小指尺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小指尺侧。
9.腋淋巴结:
分布于腋静脉及其属支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淋巴结,按分布可以分为五群:
(1)外侧淋巴结,沿腋静脉远端排列,引流上肢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
(2)胸肌淋巴结,位于胸外侧血管周围,引流胸外侧壁、乳房外侧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3)肩胛下淋巴结,沿肩胛下血管排列,引流背部、肩部和胸后壁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4)中央淋巴结,在腋窝底的脂肪组织中,引流上上述三群淋巴结的输出管,流注尖淋巴结;(5)尖淋巴结,沿腋静脉近端排列,引流上述四群淋巴结的输出管,锁骨下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
临床意义:
当乳腺癌手术切除腋淋巴结时,应注意保护其附近的神经,如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等,一旦损伤会致前锯肌和背阔肌瘫痪。
10.Hunter氏管(收肌管adductorcanal):
位于股中1/3段的的前内侧面,缝匠肌、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三者间的管状间隙,长15~17cm,其横断面呈三角形。
其前壁是大收肌腱板、缝匠肌;外侧壁是股内侧肌;后壁是大收肌和长收肌;向上通股三角;向下通腘窝。
内容物:
前方是股神经的隐神经和股内侧肌支;中间是股动脉;后方是股静脉、淋巴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股三角和腘窝炎症可由收肌管蔓延。
11.股三角femoraltriangle:
股三角位于股前区上1/3部,为底向上、尖向下的倒三角形凹陷。
上界是腹股沟韧带,外下界是缝匠肌,内下界是长收肌内侧缘,前壁是阔筋膜,膜后壁是髂腰肌、耻骨肌及其筋膜。
内容物:
从外向内有股神经、股鞘及其内容(股鞘被纤维隔分为3个腔,外侧是股动脉,中间为股静脉,内侧形成股管)。
12.股环femoralring:
股管上口称股环,呈卵圆形。
其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是股管向上通腹腔的通道,并被覆股环隔和腹膜,形成股凹。
当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经股环穿股管由隐静脉裂孔突出形成股疝。
13.踝管malleolarcanal:
由屈肌支持带与跟骨内侧面、内踝围成的管状结构。
屈肌支持带深面发出三个纤维隔,形成四个骨纤维性管。
从前向后依次容纳:
(1)胫骨后肌腱及其腱鞘;
(2)趾长屈肌腱及其腱鞘;(3)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4)足母长屈肌腱及其腱鞘。
临床意义:
踝管是小腿后区与足底的重要通道,感染时可借踝管相互蔓延。
某种原因压迫踝管内容物会形成“踝管综合症”。
14.梨状肌下孔:
梨状肌穿坐骨大孔与其下缘间形成梨状肌下孔。
穿行结构:
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静脉、阴部内动脉和阴部神经8大结构。
15.股管femoralcanal:
股鞘内侧腔形成股管,为漏斗状的筋膜间隙,长1~1.5cm,内有腹股沟深淋巴结、淋巴管和脂肪。
股管的境界:
上口为股环;下端为盲端;前壁从上到下为腹股沟韧带、隐静脉裂孔镰状缘上端和筛筋膜,后壁为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壁为腔隙韧带和股鞘内侧壁,外侧壁是股静脉内侧纤的维隔。
16.股鞘femoralsheath:
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伸,包绕股动静脉上段的筋膜鞘。
呈漏斗形,长3~4cm,向下与股血管的外膜融合成血管鞘。
鞘内有两条纵行的纤维隔,把股鞘分为3个腔,外侧腔容纳股动脉,中间腔容纳股静脉,内侧形成股管。
17.腘窝poplitealfossa:
位于膝关节后方的菱形凹陷(一顶一底四壁)。
腘窝上外界为股二头肌肌腱,上内界主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和下外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顶部为腘筋膜,底部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
腘窝的内容由浅入深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外上界有腓总神经。
18.肌腔隙lacunamusculorum:
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分隔成内侧部和外侧部,外侧为肌腔隙。
前届为腹股沟韧带外侧部,后界为髂骨,内侧为髂耻弓。
内有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通过。
临床意义:
患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经此腔隙扩散至大腿根部,并可能刺激股神经产生相应症状。
19.血管腔隙lacunavasorum:
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分隔成内侧部和外侧部,内侧为血管腔隙。
前届为腹股沟韧带内侧部,后界为耻骨肌筋膜、耻骨梳韧带,内侧为腔隙韧带,外侧为髂耻弓。
有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脉、股静脉、生殖股神经股支和淋巴管通过。
20.隐静脉裂孔saphenoushiatus:
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扩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
其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
裂孔外缘锐利,上端位于耻骨结节并与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相续;下端与耻骨肌筋膜相续。
其形状呈镰状,因此又称为镰缘。
21.腮腺床:
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四对脑神经(IX~XII),共同形成腮腺床。
22.头皮:
覆盖在颅顶的软组织,由浅入深依次是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其中前三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被合称为头皮。
23.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space:
位于下颌支和翼内肌之间,与咬肌间隙仅隔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记相通。
前邻颊肌,后为腮腺。
此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静脉通过。
临床意义:
下牙槽神经阻塞,即注射麻醉药液于此间隙,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24.腮腺鞘:
腮腺咬肌筋膜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延续,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腮腺鞘有以下特点:
(1)与腮腺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将其分隔称许多小叶;因此腮腺化脓形成多个散在小脓灶,排脓时应注意引流每一个脓腔。
(2)腮腺鞘浅层致密,而深层薄弱且不完整,在茎突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部经此与咽旁间隙和翼下颌间隙相通;故腮腺化脓时,易穿过深层,形成咽旁脓肿。
25.翼点pterion:
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额、顶、颞、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
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到暴力击打易发生骨折,伴有动脉断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26.剑肋角xiphocostalangle:
剑突于肋弓构成剑肋角,左侧剑肋角是心包穿刺常用进针部位之一。
27.锁胸筋膜clavipetoralfascia:
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的筋膜,称为锁胸筋膜。
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和胸外侧神经穿出该筋膜,分布于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该筋膜入腋腔,分别注入腋静脉和腋淋巴结。
手术切开锁胸筋膜,应注意保护胸外侧神经,以免引起胸大、小肌瘫痪。
28.肋膈隐窝costodiaphragmaticrecess:
在壁胸膜反折处,即使深吸气,肺也不能深入其间,这些部位是胸膜隐窝。
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成半环形的肋膈隐窝,该隐窝在平静呼吸时深度约5cm,是胸膜腔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29.肺根rootoflung:
肺门位于肺纵隔面中部,为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的部位,肺门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
肺根内结构排列自前向后为VA支、自上而下左为A支V、右为支AV,前方有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后方有迷走神经,下方有肺韧带,后上方有奇静脉弓(右)或主动脉弓(左)。
30.胸腺三角:
两侧胸膜前界在第2~4胸肋关节高度靠拢,上段和下段彼此分开,形成上、下两个三角形无胸膜区。
上区称胸腺区或胸腺三角,内有胸腺;下区称为心包区,内有心包和心。
31.食管上三角:
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食管上三角,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份。
32.食管下三角:
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食管下三角,内有食管下份。
33.动脉导管三角triangleofductusarteriosus:
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肺左动脉围成动脉导管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动脉导管三角是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34.腹直肌鞘sheathofrectusabdominis:
腹直肌鞘是包绕腹直肌和椎状肌的纤维组织,由三块扁肌及腱膜组成,腹壁上下血管在内行走、分支并相互吻合。
鞘分前、后两层,前层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组成;后层是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组成。
*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处,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伸向腹直肌前方,因此腹直肌在此形称游离的下缘,即为弓状线。
35.腹股沟管inguinalcanal:
是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由腹膜外间隙斜穿腹前外侧壁至皮下,而形成的一个潜在性裂隙,是腹前外侧壁的重要结构和薄弱部分。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1.5cm处,并与之平行,长约4~5cm,有两口四壁。
36.腹股沟镰inguinalfalx(联合腱conjoinedtendon):
在腹直肌下部的外侧缘附近,腹横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肌腱相互融合,形成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部分人以两肌结合而非腱性融合,可称联合肌。
37.Hesselbach三角(腹股沟三角inguinaltriangle):
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
三角区内无腹肌,腹横筋膜又比较薄弱,加之腹股沟管浅环也位于此区,因此是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部位。
38.Calot三角(胆囊三角):
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脏面三者围成。
胆囊动脉于Calot三角内起自肝右动脉,临床上常作为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39.肝胰壶腹hepatopancreaticampulla(Vater壶腹):
十二指肠壁段斜穿十二指肠降部中份的后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后略呈膨大,形成肝胰壶腹,又称Vater壶腹。
其周围及附近有括约肌并向肠腔内突出,使十二指肠粘膜隆起,形成十二指肠大乳头。
肝胰壶腹借乳头小孔开口于十二指肠腔。
40.肾筋膜renalfascia(Gerota筋膜):
肾的被膜有三层,自外向内依次是肾筋膜、脂肪囊和纤维囊。
肾筋膜质较坚韧,分前后两层(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两层筋膜从前、后方包绕肾和肾上腺。
肾筋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纤维束,穿过脂肪囊与纤维囊相连,对肾有一定固定作用。
由于肾筋膜下端完全开放,当肾壁肌薄弱、周围脂肪减少或有内脏下垂时,肾可以向下移动,形成肾下垂或游走肾。
如果发生肾积脓或有肾周围炎时,脓液可以延肾筋膜向下蔓延。
41.胃床stomachbed: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42.McBurney点(麦氏点):
阑尾一般位于右髂窝内,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汇合点。
其体表投影在脐至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
也可以用左右髂前上棘的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Lanz点(兰氏点)。
43.听诊三角:
听诊三角由斜方肌外下缘、肩胛骨脊柱缘和背阔肌上缘围成,是听诊背部呼吸音最清晰的部位。
44.腰下三角inferiorlumbartriangle:
腰下三角由髂嵴、腹外斜肌后缘、背阔肌下缘围成,意义:
腹后壁的又一薄弱区可形成腰疝,盲肠后位阑尾炎时此区会有压痛。
局解头面颈胸腹标本复习【高端大气上档次带答案版】
【辨认头部结构】头皮、帽状腱膜、颅骨外膜、咬肌、颞肌、腮腺、腮腺管、颞浅动脉、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面动脉、面静脉、眶上神经血管束、眶下神经血管束、颏神经血管束、面神经颞支、面神经颧支、面神经颊支、面神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面横血管
颅顶软组织的层次结构,何谓“头皮”。
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5层:
1皮肤:
厚而致密,血管和淋巴管丰富,含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疖jie肿、皮脂腺囊肿好发。
2浅筋膜:
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隔使皮肤与深层的帽状腱膜紧连,将脂肪组织分隔成许多小格,内有神经、血管。
感染时,疼痛剧烈;创伤后出血多,需压迫或缝合止血。
3帽状腱膜:
坚韧致密。
前连额肌,后连枕肌,两侧续于颞筋膜浅层。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又称腱膜下间隙,由连于帽状腱膜和骨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头皮撕脱多自此层分离。
间隙内积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
腱膜下间隙内有导静脉穿过,并经板障静脉与硬脑膜静脉窦相通;此间隙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蔓延颅内,故此层为“危险区”。
5骨膜:
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与颅顶各骨表面疏松相连,在骨缝处结合紧密。
骨膜下感染或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
头皮的概念皮肤、浅筋膜与帽状腱膜紧密相连难以分离,合称头皮。
腮腺的位置和毗邻,腮腺上端、前缘、下端穿出的结构。
穿经腮腺的结构。
腮腺床的概念。
腮腺位置:
位于外耳道前下方。
其上缘邻近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邻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后邻乳突前缘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腮腺的毗邻及上端、前缘、下端穿出的结构:
1前缘:
贴于咬肌表面,自上而下有面神经颧支、面横血管、面神经颊支上主支、腮腺管、面神经颊支下主支穿出。
2上缘:
邻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后面,自后向前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及面神经颞支穿出。
3下端:
有面神经下颌缘支、颈支及下颌后静脉穿出。
4后缘:
邻乳突、二腹肌后腹及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5外面(浅面):
有腮腺浅淋巴结、耳大神经末梢。
6后内面(深面):
邻乳突、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茎突及其诸肌及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后4对脑神经(9-12)
穿经腮腺的结构:
纵行穿经腮腺的结构:
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和耳颞神经。
横行穿经腮腺的结构:
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的分支。
穿经腮腺的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
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和耳颞神经
腮腺床腮腺深面毗邻的颈内A、颈内V和后4对脑N(舌咽、迷走、副、舌下)共同形成
颞下窝的组成和内容。
颞下窝的范围:
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
内容:
包括翼内肌、翼外肌、翼静脉丛(位于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由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组成,最后汇合成上颌静脉)、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平下颌颈处起自颈外动脉,经下颌颈深面→颞下窝→翼上颌裂→翼腭窝。
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三段,即下颌段、翼肌段和翼腭窝段。
分支:
下牙槽动脉、脑膜中动脉、眶下动脉)、下颌神经及其分支(行程:
从卵圆孔穿出→颞下窝,位于翼外肌深面。
主要分支:
有咀嚼肌神经、颊神经、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
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咬肌间隙——位置:
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窄间隙。
内容:
有自下颌切迹进入此隙的咬肌血管、神经。
毗邻:
此隙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为腮腺。
临床意义:
第三磨牙周炎、牙槽脓肿和下颌骨骨髓炎等牙源性感染易扩散至该间隙。
翼下颌间隙——位置:
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的间隙。
内容:
内有舌神经、下牙槽血管和下牙槽神经等。
毗邻:
前邻颊肌,后邻腮腺。
临床意义:
①将麻醉药注入此间隙内可进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②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颞区的层次结构。
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