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4489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docx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docx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

分层达标·训练

【基础达标】

1.(2012·南京学业水平检测)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

“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D.郡国并行制

2.范仲淹于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并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

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判负责监督

B.文官管理地方行政

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3.(2012·福州学业水平检测)中国古代创立的一种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评价有①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一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B.行省制C.内阁制D.封国制

4.(2012·福州学业水平检测)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5.(2012·广州高一检测)宋太祖曾说: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

”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后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形成重文轻武局面B.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

C.造成官僚机构庞大D.导致对外战争的失利

6.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这一制度是指()

A.郡县制B.科举制

C.察举制D.行省制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2012·北京模拟)刘邦认为:

“(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分封制B.分封诸侯王

C.颁布推恩令D.设置尚书令

2.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

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由此可见,元代行省()

A.为了管理地方

B.为了地方自治

C.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D.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

3.(2012·南昌模拟)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

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直隶省

4.“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其实质是()

A.防止藩镇割据B.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C.削弱相权D.防止陈桥兵变的再现

5.(2012·长沙模拟)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八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二人道亲亲也。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礼记·大传》

材料三关于设郡的数目,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

但新近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中,出现了“洞庭郡”的文字记载。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的制度的主张是“千古创论”。

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

材料四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周王实行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什么。

周王手下的诸侯有什么权利和义务?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早期的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的特征怎样?

(3)材料三中王国维和李贽所提到的是秦朝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如何?

(4)材料四是哪个朝代的中央机构的设置?

这个中央机构特点是什么?

【备选习题】

1.(2012·南京模拟)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

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

“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

——《国史大纲》

材料二唐朝科举考生主要有两种:

一是朝廷所设的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及各地州、县学馆的学生;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

另外,现任官员也可参加,一般是品级较低的官员。

唐代科举以进士科最受人羡慕,也最难考。

由于唐朝宰相多是进士出身,就更提高了其身价。

……不过科举制度一直遭到守旧官僚的反对。

但科举制度受到了广大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他们整日埋头苦读,幻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唐朝诗人赵嘏说: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引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四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

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中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引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官职任用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与之相比,汉代的选官标准有什么进步?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科举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3)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概括材料三中的四幅图片都反映了哪些现象?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以及西方人为什么推崇科举制度?

 

答案解析

【基础达标】

1.【解析】选D。

材料的意思是汉朝学习和借鉴了周秦的政治制度,并且有矫正前世弊端的举措,依据所学知识汉初实行的这一制度是郡国并行制度。

2.【解析】选D。

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北宋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同时设通判进行监督,故A、B正确;为加强皇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军权,故D错误。

3.【解析】选B。

依据题干信息“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是指行省制。

4.【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中书、门下和尚书分管决策、审议和执行。

5.【解析】选D。

本题考查提取材料并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解题的能力。

材料中“儒臣”和“武臣”关系的认识说明A、B正确;而选派“儒臣”的同时又设通判监督之,造成官吏机构庞大,故C正确;而D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中对“兵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的后果,不是题干中措施的后果,故D符合题意。

6.【解析】选B。

科举考试把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它使“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也“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能力提升】

1.【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解题的能力。

刘邦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实行分封制,没有同姓的辅佐和拱卫。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在推行郡县制、逐一剪除异姓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故B符合题意要求。

A、C、D不是刘邦的政治举措。

2.【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解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信息“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可知其主要是地方的行政管理机构,而不是军事机构,B、D不符合史实,排除。

3.【解析】选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下设六部,各司其职,由材料中“掌管国家财政大权”可以判断其供职的部门是尚书省。

【规律方法】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古代政治两个方面的趋势:

一是明确行政分工,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分散相权,强化皇权。

后者更为突出,因为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分别体现了相权的一部分,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变式备选】(2012·佛山模拟)某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是这样描述的:

将中枢权力分解为三个部分,三者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这项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度

【解析】选C。

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只有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符合“三者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互为补充”这三个条件。

B项为选官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D项为地方行政制度。

4.【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宋代吸取前朝教训,削弱地方,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员,防止武将专权,又设通判,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5.【解析】选C。

材料表明进士在任官前出身平民及贫寒家庭的占多数,这说明科举考试能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应用的能力。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1)题通过材料中信息“姬姓之国”等可判断为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回答其权利义务;第

(2)题通过材料中信息“尊祖”、“敬宗”可判断其为宗法制,其“特征”的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第(3)题通过材料中信息“郡”、“李斯推行的制度”可知是郡县制,其“历史作用”的总结应从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角度作答;第(4)题通过材料四可知应为唐朝三省六部制,对其“特点”的把握应结合图示中体现的关系回答。

答案:

(1)制度:

分封制。

权利:

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

军赋、力役、朝贡、朝觐。

(2)制度:

宗法制。

特征: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制度:

郡县制。

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4)朝代:

唐朝。

特点:

三省六部制,各部门相互牵制和协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备选习题】

1.【解析】选C。

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历了自身发展变化的过程,其中在西汉时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因此结合C项中“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可以判断C项符合题意。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材料提取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1)题结合材料信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可知其途径为世袭,“汉代的选官标准”应结合其选官制度“察举制”分析。

(2)题“特点”的回答通过材料中“考生来源”、“进士科”的地位、“支持者与反对者”的角度分析。

第(3)题“现象”的概括紧扣材料中图片信息进行回答。

第(4)题的回答应立足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并从“人才的选拔”、“公平的竞争环境”等角度思考。

答案:

(1)世袭。

注重品行和才学。

(答“孝廉”、“贤能”亦可)

(2)科举参与面广,主要阶层是地主阶级;进士科最为重要,选拔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官员;为中小地主阶级提高政治地位开辟道路,因而遭到守旧官僚(或答士族地主)的反对。

(3)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仍然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科举仍然是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为此有些人不择手段,明清科举制度逐渐腐朽,脱离实际。

(4)科举制度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起到了一定的选拔人才的作用,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中华民族、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现代选拔制度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