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知识点免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4463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4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知识点免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比较文学知识点免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比较文学知识点免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比较文学知识点免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比较文学知识点免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知识点免费.docx

《比较文学知识点免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知识点免费.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文学知识点免费.docx

比较文学知识点免费

 

比较文学ComparativeLiterature

学科分类:

一级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

文艺学

汉语言文字学

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绪论

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定义)

究竟什么是比较文学,这是这一学科最基本的问题。

而恰恰是这个问题,可以说从这门学科诞生起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而且一直存在争议。

这其中的缘由是多方面的,包括:

1.它本身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具有动态性;

2.它的研究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展、变化,具有开放性;

3.它的研究者的思想观点,研究角度和范围各不相同,形成看法不一致。

除此以外更关键是对这一名称的“名”与“实”的理解,特别是这一名称中“比较”一词的真实含义。

“比较文学”这一名称是由法语译成相应的英语(ComparativeLiterature)以及其他语言的。

无论在西方语言还是在汉语中,这一术语的名与实确实存在着不甚切合之处,并未表达这一学科的真谛,而且容易引起误解。

这是由于:

其一,这里的“文学”指的是文学研究,而不是文学创作、文学现象。

所以,文学研究是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归属和基本属性,也是质的规定;

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是“比较”一词并不仅仅是通常所讲限于一般“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与方法”这一汉语词典中的意义,而是有其特定的含义。

它是一种观念、一种自觉意识。

通常讲的“比较”本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与人类认识史同样古老而悠久。

有比较就有鉴别,人类在具有识别事物的能力时,就已经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而且可以说一切研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比较,“思考就是比较——就是寻找异同点”。

在任何严肃的科学研究中,比较是无处不在。

同样,自有文学以来,比较就一直是文学研究中最普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如果认为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即比较+文学=比较文学,那就是一种误解,没有抓住比较文学中“比较”的真谛,也就看不出这一学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既然“比较”不是比较文学的独创,也不是比较文学所专有,也就是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那么什么是比较文学中“比较”一词的真实含义呢?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并不仅限于一般方法论上的意义,而是一种跨越性文学研究的观念,即文学研究的对象必须具备“跨越性”。

从地域观念上,是跨越民族的界限,从学科领域上,跨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

这就决定了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是一种跨界限的文学研究。

作为方法还包括考证、演绎、统计、对比等。

这样的文学研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只有当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感到在民族文学范围或文学本身范围内进行文学研究,不足以说明问题,不足以揭示文学的本质、发展规律,便要求打破这两种界限,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新的探索。

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名称虽然名不副实,但目前国际上仍在继续使用。

这是因为约定俗成,没有必要再去为它寻找什么新的名称。

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历史上争论曾经相当激烈,由此还形成不同的学派。

不同学派都以自己的理解对其下定义,定义之多,形形色色。

即使在我国也是如此,不同的教材,表述也不一致。

这种现象并不是毫无意义,反而促进学科的发展。

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随着人类的研究实践和认识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着的,因此对于学科的界定也应不断进行调整,以反映当前的实际。

不过这个问题涉及到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本身的理论建设,而且要从事理论研究,概念的界定又是不可缺少的,每一研究都需要构造自己的基点,需要人为的划界,这就构成了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悖论。

我们的教材采用了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比较文学”条目的界定: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这是一种描述性的且兼收并蓄的定义,主要说明了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及研究范围,但仍存在着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还有北京师范大学陈惇教授主编的《比较文学》教材的界定: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是独立的文学研究学科。

这一界定,简明扼要,直指要害,指明了比较文学的基本属性是“文学研究”,而本质特征是“跨越性”。

但这样的表述过于简单,具体仍需要做进一步说明。

一个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点的规定,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进来,表述得一清二楚。

总之对于一门学科的定义主要是从它的主体上,从它的基本精神上加以把握。

二、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和作用

比较文学以跨越性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文学研究是历史发展和文学研究自身演变的必然结果。

以往的文学研究,不论外国还是在中国,主要局限在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范围内,比较文学打破了民族、学科的界限,这比任何文学研究都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1.有助于研究视野的拓展和治学方法的改进

2.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

3.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中外文学史和文学理论

4.有助于促进各国文学和文化的联系与交流

3、比较学者的素养(比较文学的学科要求)

比较文学是一门涉及面广的国际性学科,从事比较文学需要广阔、扎实、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缜密的思辨能力、敏锐一定感受力,尤其是对文学没的领悟力。

这就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训练,具备学科规范和要求:

1.应掌握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即要有明确的学科意识

2.应尽可能地熟悉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

3.应具备比较身后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

4.应努力掌握多种语言

5.应了解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乃至正果文化领域的知识。

第一编比较文学的历史和性质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虽然它历史不长,但发展异常迅猛。

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不同的学派,目前的研究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

不过,在学科形成之前,比较文学经过了长久的孕育过程。

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罗马。

以后不同时期都有带有比较文学性质的文学研究,但由于缺乏自觉的理论意识,还不能称为具有学科性质的比较文学。

真正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直到19世纪末才正式诞生,它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诞生

一、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打破了封建社会闭关自守的状态,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经济和商业的联系与往来,而且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这一点,《共产党宣言》作了明确的阐述: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存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这一表述言简意赅说明了比较文学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根源。

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促进了各国文学交流和文学的比较研究。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掀起了一场全欧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既有规模空前的文化交流,又有对文学民族根源的追寻。

由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学都无法独立于整个欧洲文学之外,作家和学者在研究文学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比较的方法。

如被称为“世界比较文学的先驱者”,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1766—1817)在她的两部著作《论文学》(1800)《论德国》(1809)中,把欧洲文学分为南、北两种类型,认为两种类型的不同与欧洲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法国和德国两国文学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每一个民族都必须成为别的民族的向导。

……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竭诚欢迎外来的思想”的观点。

斯达尔夫人的研究和思想对法国比较文学起了开拓性的作用。

3.19世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关联学科的出现,给文学研究带来启发。

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进化论和实证主义的传播,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兴起了各种比较研究,形成了各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关联学科,如比较解剖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法学、比较生理学等。

这些新学科、新观念,启发人们从整体性,相互关联的角度来认识欧洲各国的文学。

实际上比较文学这一名称就是受到当时兴起的各种比较研究的启发。

2、“比较文学”的萌芽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的是两个不出名的法国教师,他们编选了一部各国文学选集,取名《比较文学教程》,于1818年出版。

虽然这部选集只是简单地把古典文学和法英等国的一些作品的片段收集在一起,并不是真正的比较研究,但却第一次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一名称,而且开始了对不同民族的文学的系统的关注。

1827年至1830年,法国学者维尔曼(1790—1870)在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讲授“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等内容,并把自己在182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称为《比较文学研究》。

1830年,安贝尔继维尔曼之后,在巴黎大学开设“各国比较文学史”讲座,受到广泛欢迎。

他们的工作使“比较文学”这一名称得到广泛传播。

但是他们的工作同样缺乏系统的理论,只能祘是比较文学的萌芽。

3、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比较文学学科才正式诞生,其标志是:

1.理论著作的出版

2.高校课程和机构的设置

3.国际会议的召开

这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的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

2.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

3.70年代以后。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学派。

1、法国学派

法国是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的中心。

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兴起和确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法国比较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人物是巴登斯贝格(1871—1958),他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力图以具体可靠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写了许多重要的论著,而且还创建了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1830),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评论》(1921),主持出版了比较文学丛书。

他的工作是法国比较文学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特色,并取得了国际的公认。

后来就有所谓“法国学派”之称。

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1871—1948)。

他于1931年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和历史。

他把比较文学视同历史科学,认为比较文学应研究国与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关系,找出文学影响的途径,还主张以一国的作品作为解释另一国作品的出发点,进行实施联系的考证,认为: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词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的。

梵·第根还第一次把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三个范畴,并在这个意义上规定:

“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问题,是一切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比较文学”研究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总体文学”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凡是超出两国之间的二元关系的问题,即属于总体文学。

在这里,梵·第根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及其“经过路线”,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影响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他强调要作“精细和准确的考据”,而排斥审美批评和鉴赏在比较文学的作用。

这一点后来受到批评,但他为比较文学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为法国学派作出贡献的还有卡雷(1887—1958)和基亚(1921—)。

卡雷在理论上继承了前辈的观点,把研究国家间文学上的事实联系作为比较文学的目标,但他更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

他给比较文学下的定义是: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在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家、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这个定义代表了法国学派的基本主张和特征,把比较文学同文学史研究结合起来。

这是法国学派一个重要特点。

基亚于195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论著,也代表了法国学派的观点,他的定义是: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国际关系的媒介(书和人),然后是体裁、主题、作家、思想动向和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

总之,法国学派的特点,一是把比较文学同文学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将比较文学规定为文学史的一支;二是在方法上崇尚考证,强调事实联系。

这也带来了这个学派的缺陷:

1.研究始终局限在西欧文化体系范围之内;

2.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探讨;

3.在考证中常常流露法国文学优于其他国家的文学的民族沙文主义。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法国学派以其丰硕的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的科学价值,是比较文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确立了它的地位。

2、美国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比较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比较文学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但各国的比较文学理论并不一致。

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美国学派的崛起。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

美国学者韦勒克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对法国学派进行了言辞尖锐的发言,一是批评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狭隘性,提出限定比较文学只注意作品本身以外的东西,只研究来源和影响、原因和结果,这只能说是研究文学的“外贸”;二是批评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方法,认为这种方法除了说明某个作家知道和阅读了另一个作家的作品之外,不可能为作品提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反对法国学派把美学评价排除在比较文学之外,提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既是文学作品,那就不能无视它作为艺术的价值和品质,“必须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即文学的艺术本质这个美学中心问题”;三是批评法国学派把文学研究变成一种文化记账,这违背了比较文学的初衷而陷入了民族主义和文化扩张主义的泥潭。

会上韦勒克提出必须对比较文学的方向“彻底加以调整”。

他的发言,对法国学派的批评切中要害,震惊了西方比较文学界,但本身也不无偏颇之处。

教堂山会议后,在与法国学派论战期间,美国学者更致力于理论建树,更明确、系统地阐明自己的比较文学观。

他们认为,比较文学除了研究具有直接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外,还必须研究哪些超越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的异同,即“平行研究”,还提倡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即“跨学科研究”。

美国学者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中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全面集中代表了美国学派的观点: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这个定义突出了两点:

一是将比较文学定位于文学研究而不是史料研究;二是提出了文学与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这样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作为对法国学派的反拨,美国学派还要求比较文学应注意文学的内部关系,注重文学的美学含义和文学批评的美学原则,以纠正法国学派只考证事实而忽视文学特征的倾向,但美国学派也有自身的缺陷,即自身理论建设不够细密。

它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也可能导致这一学科的消失。

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态度与美国当时的国情有关,也是比较文学研究深入的结果。

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的转折点。

法美两国学者的争论促使他们各自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出现了双方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的局面。

带来比较文学理论的更趋成熟,学科获得了新的活力。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比较文学出现了一种融合的趋势。

3、俄苏学派

也就是在教堂山会议前后,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另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苏联比较文学的“复苏”。

俄苏的比较文学研究起步并不晚。

早在19世纪末,以维谢洛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比较文艺学研究。

他们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阐明文学的发展如何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并在俄国作品与西方作品之间进行了比较研究。

故成为“历史比较学派”。

十月革命后,苏联文艺界对比较文学持否定态度,将它作为资产阶级文艺学的反动流派。

到60年代,苏联文艺政策相对宽松,比较文学被误解的状况得到改变,并开始复苏。

苏联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日尔蒙斯基(1891—1971)。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了前辈的学说,提出了比较文学是“历史类型学”研究观点与方法。

认为,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所以,影响与接受都不是随意的主观的,而是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的支配。

苏联学派将比较文艺学取代比较文学,即将比较文学纳入文艺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把比较文学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

1976年,日尔蒙斯基为《苏联大百科全书》撰写了“比较文学”条目,给比较文学的定义是: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的文学联系和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学艺术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文学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自各民族间文化和文学的接触;相应地区分为:

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类似和文学联系与影响。

两者通常相互为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这个定义突出的是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无论是“类型学的类似”,还是“文学的联系与影响”,社会历史因素都起决定作用。

俄苏学派的特点,一是坚持历史类型学研究的传统,侧重在文学现象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二是在实践中较早注意到东方文学和东西方文学的比较,扩大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空间。

但是他们不认为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立学科。

苏联比较文学复兴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比较文学不仅在研究实践领域有了新的重大开拓,而且在地理领域上也有新的开拓。

战后的比较文学实现了全球性拓展,向着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大大迈进了一步。

第三节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它是在近代中西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大潮中,在欧洲比较文学的直接影响下兴起的,经历了求索、引进等阶段,后来与俄苏学派相似,由沉寂转向复兴。

1、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

与西方比较文学的纯学术性不同,中国比较文学是在国家面临民族危机,学者们为了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过程中诞生的。

它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戊戌变法前后,那时许多有识之士有感于民族危亡至深重,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实行改革,寻找国家、民族的出路,于是大量引进所谓“西学”,即西方的科学和学术思想,随即引起一场激烈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在这一冲突中,中国学术界的比较意识开始萌生。

黄遵宪、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王国维,早期的鲁迅和陈独秀等,皆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

严复的《论世变指亟》。

林纾的翻译。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以上先驱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就是对文学的阐述往往与社会、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

2、中国比较文学第一次兴起

“五四”运动前后,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打开了中国文学界的视野。

比较文学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传入中国。

不少大学都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

到了30年代,比较文学出现了新的势头。

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于1937年翻译出版,另有一批学者如陈寅恪、吴宓、周作人、茅盾、郑振铎、朱光潜、闻一多、梁宗岱、陈铨等或在大学里开设课程,或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实践,展示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实绩。

中国的这些学者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不约而同地把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放在中心地位。

但从3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进入长期战乱,那时,学术界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到哪些与祖国命运联系更加直接、更为密切的方面,而较少注意比较文学这样一种纯学术的学科。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闭的状况,文化交流无法广泛开展,另一方面受苏联的影响,比较文学遭到冷落,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了沉寂。

3、中国比较文学再度兴起

比较文学在中华大地再度兴起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台港地区开始的。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时期的到来,改革开放,为中国比较文学带来了复苏的新春。

从1978年开始,不断有学者呼吁开展比较文学研究。

1979年,学者钱钟书的专著《管锥编》出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以后比较文学的研究掀起了热潮。

1981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会,1985年在深圳成立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至此,中国比较文学已具有独立的组织形式和学科意识。

中国比较文学向着全面和深入方向发展,队伍不断扩大,并且开始步入国际论坛,成为国际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中国比较文学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

1.兼收并蓄。

中国比较文学对国外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都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并运用在具体研究中,而且在理论建构上也是建立在国外比较文学理论的接受上,不断吸收国际比较文学的前沿成果,显示了一种宽容的风格。

2.跨文化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比较文学一开始就意识到中西文化的隔绝和差异,采用跨文化的视野研究中外文学关系,找出中西文化差异之后,强调文化整合而不是对抗,即“和而不同”。

提倡异质文化的互相沟通和对话。

3.双向阐发。

“阐发法”作为比较文学的一种方法,原本是1976年由台湾学者提出的。

这是一种运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对中国文学的研究。

80年代后,大陆学者对这一方法进行了修订、补充,提出“双向阐发”,即不仅用西方是文学理论阐发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中国的文学理论阐发西方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

这种双向阐发的基本精神是平等和对话。

中国比较文学也有不足,主要是缺乏原创性的理论建构,理论来源主要是外国的,即对外国的借鉴和总和,少有自己的新见。

即使是阐发研究有存在弊端,就是它实质上是一种求同研究,相对忽视了中西文学的差异。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东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成为国际比较文学关注的中心。

这给中国比较文学带来了发展契机,也是比较文学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第四节比较文学兴盛的世纪特征

当今世界的“全球意识”的形成为比较文学的兴盛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

1、科技革命与时空感的变化

20世纪以来,高科技的发展和更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也为比较文学的兴盛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1.空间意识的强化。

2.历史意识的萎缩。

二、全球化时代一体化与多元化

20世纪以来,世界面临一体化和民族化的关系问题。

随着经济、科技的全球一体化的加快,国际交往空前频繁,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处于对抗中的同化过程之中。

1.世界的趋同性增加

2.多元文化的共存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其研究范围在不断拓展,研究对象也曾出现争论和分歧。

但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范围还是有基本的界定,这是学科定位的前提。

第一节比较文学与相关概念

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前提是界分与它密切相关的三个概念,并弄清它们与比较文学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概念分别是:

民族文学、世界文学和总体文学。

1、民族文学(nationalliterature)

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文化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在英语中nationa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