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何克亮 教授 学习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4415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何克亮 教授 学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何克亮 教授 学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何克亮 教授 学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何克亮 教授 学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何克亮 教授 学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何克亮 教授 学习报告.docx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何克亮 教授 学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何克亮 教授 学习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何克亮 教授 学习报告.docx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何克亮教授学习报告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2011年11月11日)

何克亮

何克亮,现任省委讲师团副团长,教授。

长期从事干部理论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主编和参编著作教材20多部,发表论文60多篇,为省市县三级党委中心组和广大党员干部做过100多个专题的辅导报告,授课次数1300场以上,是省委组织部聘任的山东名师之一,是省委历次宣讲团成员,也是2007年中宣部表彰的全国首批5个优秀理论宣讲先进个人之一。

今天我是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的,我谈一谈个人学习六中全会的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仅供大家参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用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的问题。

在这之前,我们党曾经有两次中央全会研究过文化问题。

一次是1986年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一次是1996年的十四届六中全会。

这两次全会研究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也是息息相关的。

但是,那两次全会的侧重点是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地开展起来。

而这一次全会直接的主题就是文化,而且涉及到整个文化体制的改革,涉及到整个文化的发展。

中央在这次全会上,明确地提出了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在我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而且这次研究文化问题和过去站的角度不一样。

在讲到精神文明建设时,是从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精神文明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来考虑文化建设问题。

大家知道,十六大以后,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我们党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布局。

这次从总体布局的角度,来考虑怎样推动文化建设。

所以说,层次更高了,视野更广阔了。

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我们党文化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未来中国的文化发展道路、目标、方向,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具体战略任务。

因此说,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繁荣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央对这次六中全会精神的宣讲高度重视。

除中央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文件外,中宣部专门在北京举办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我参加了这个研讨班。

参加人员是各省的分管部长、讲师团长和部分理论处长。

与此同时,中央专门成立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

10月25日,在京西宾馆二楼会议室,举行了中央宣讲团成立动员会和中宣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开幕式。

当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都到会讲话。

李长春同志的讲话是一个半小时,他讲怎样把握六中全会精神,怎么搞好六中全会精神的宣讲。

过去历次中央全会宣讲团成立都是中宣部长讲话,这次是常委讲话,足见中央非常重视。

而且这次中央宣讲团的成员,要求必须是参加六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的核心成员。

16个人,基本上都是正部级干部。

其中还有黑龙江省的省委书记、安徽省的省长,他们都是参加文件起草的,这在过去是没有的。

还有发改委主任、工信部部长也都参与了,因为涉及到文化产业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问题。

中央宣讲团的宣讲是从10月28日开始的,在人民大会堂作了首场宣讲报告,到11月5日结束。

我们山东省是中央宣讲团成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于11月2日作了宣讲报告,姜异康书记主持报告会。

省委也专门成立了宣讲团,到全省十七市和部分企业宣讲。

今天是省委宣讲团首场宣讲,在德州、淄博、威海同时开始,到16日宣讲结束。

六中全会的地位非常重要,从中央到省委,都非常重视。

在刚刚结束的省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上,也专题研究了文化问题。

一方面研究怎样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六中全会精神,另一方面,进一步研究部署了山东省如何深化文化改革发展,如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

这次全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这个《意见》是指导我省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贯彻省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精神,落实省委提出的《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政治任务。

怎样把握六中全会的精神,我觉得,李长春同志的表述比较准确。

他说在宣讲的时候要做到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全面把握,突出重点”;第二句话叫做“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

根据李长春同志的要求,今天我讲两个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第二个问题,六中全会《决定》的几个亮点和重点。

第一个问题是规定动作,第二个问题是自选动作。

一、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文件上,一个是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二个文件是胡锦涛同志在六中全会上做的重要讲话,第三个文件是李长春同志在六中全会上,对《决定》所做的说明报告。

《决定》已经全文公开发表了,胡锦涛同志和李长春同志的讲话不公开发表,但是他们的讲话精神在报纸上也体现出来了。

我今天主要是讲《决定》,同时也结合胡锦涛同志和李长春同志的讲话内容。

全会的《决定》二万多字,内容丰富,涉及文化发展改革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从总体逻辑结构看,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决定》共分为九个部分,四大板块。

第一版块是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和重大意义。

第二版块是第二部分,主要是提出了今后我们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

这两部分也可以说是《决定》的总论。

《决定》的第三、四、五、六、七、八这六部分构成《决定》的第三版块,主要是根据第二版块里面提出的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六个方面的奋斗目标,来部署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六大任务,每个部分是一项大的任务,是相对于第二版块中的六个目标提出来的。

第三版块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6个方面,部署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

第四大版块是第九部分,强调了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问题。

历次全会通过的文件的最后一部分都是关于组织领导问题,这是一个惯例。

从内容来看,我觉得应该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背景和重大意义

这个问题是在《决定》的第一部分阐述的。

有的同志认为背景、意义都是虚的。

但是,中央对于宣讲团提出的要求恰恰相反,这一部分是宣讲的重点。

李长春同志在六中全会上,对《决定》所做的说明讲话,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讲背景和意义的。

而且,他对宣讲的要求也是要把这一块讲透。

这个问题,《决定》在第一部分讲了五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讲了重视文化建设是我们党的传统。

中国共产党历来就是一个高度重视文化的党,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

“我们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

”“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要有新文化。

”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就是三个方面:

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建设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三者是并列的,是高度重视的。

而且,毛泽东同志还有形象的比喻,他说,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还要靠这“两杆子”。

这里的笔杆子,就是讲的意识形态,讲的文化。

而且,共产党最先是拿起了笔杆子。

中国共产党成立7年后,到了1927年南昌起义,才拿起了枪杆子。

共产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党,它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文化优势、宣传优势。

共产党没有钱,没有枪,有的就是文化思想。

建国以后,在毛泽东时代,对文化也是高度重视的。

我们建立一个新社会新中国,不是推翻一个旧政权就能完成的。

要完成对社会的全面改造,不光是对所有制的改造、社会制度的改造,更重要的是上层建筑领域中文化意识形态的改造。

党建立新社会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

这个新人,指的是文化思想是新的。

毛泽东时代是意识形态治国,包括他晚年搞的政治运动,也叫“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也一贯重视文化建设,只是提的角度不一样。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在1979年就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发展总体思路就是提出了两个文明全面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方针。

在他的指导下,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硬,全面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出了新的治国方略。

在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十五大以后,过了两年,在1999年,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形成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这个以德治国,讲的就是文化。

所以说,这是一脉相承的。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文化的建设、发展和文化改革,提出了很多的新思想。

一个就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来部署和对待文化问题。

这是一个总思路。

第二个方面,就是这些年来,我们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而且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发展思路。

就是把我们的文化分成两部分,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

公益性文化是由文化事业单位来承担的。

而经营性文化,是由文化产业来承担的,是面向市场的。

因此,我们党就形成了一个在文化发展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条腿走路的新思路。

我们现在文化体制的改革,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改革的。

所以说,重视文化建设,是我们党一个一贯的传统。

第二个层次是《决定》总结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我们过去在文化建设方面,往往是讲问题讲得多。

文化上比较乱,大家反应也比较强烈。

雒树刚部长在宣讲团第一场报告会上也讲到,文化问题,现在党内和社会上有两派,一派叫乌鸦派,就是光说不好的;一派叫喜鹊派,就是光说好的。

他说我们既不能当乌鸦,也不能当喜鹊。

李长春同志讲了十个字,讲得非常到位,他说“成绩要讲够,问题要讲透”。

不回避问题,但是也不能否定我们的成绩。

《决定》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文化建设的成就概括了“五大成就”。

这五大成就,我比较赞成雒树刚部长归纳的“五个一”。

第一个成就,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是我们党三十多年来在文化建设上最大的成就,这是理论创新。

第二个成就,形成了一个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个价值体系,最早是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

第三个成就,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大量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

文化发展的环境,进一步宽松。

第四个成就,就是形成了一个发展理念,创新了文化发展思路。

实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并举的发展思路。

第五项成就,就是形成了一个开放格局,就是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包括引进来、走出去。

第三个层次阐述了当今时代文化建设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要求全党全国大力提高文化自觉,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这在《决定》第一部分中是最重要的内容。

我在这里点点题,因为下面还要讲。

第四个层次是指出和分析了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是从现实问题方面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指出了文化建设存在的八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讲问题的篇幅不短于讲成就的篇幅,而且讲的都很到位,这也是中央实事求是的表现。

我们一般写总结的时候,都是成绩写的很长,最后讲问题的时候,三五句就完事了,而且各个单位的问题都差不多。

中央讲的这些问题是比较实在的,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个是全党,包括各地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重经济,轻文化,把经济建设看成“硬任务”,把文化建设看成“软任务”。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应该看到“文化软实力”并不“软”,它硬得很,是支持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支柱。

第二个问题,是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这一点,大家都有同感。

现在我们的社会上道德问题太突出,太不讲诚信。

现在吃东西,你敢吃什么?

喝牛奶,里面有三聚氰胺;吃油条,是地沟油炸的。

整个社会诚信、道德的缺失非常严重。

这是文化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

第三个突出问题是舆论引导能力不足。

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下降,控制力更是下降。

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新兴的网络文化,我们怎么引导?

现在还没有很好的路子。

现在政府在网络上一说话,网民就群起而攻之。

网络文化怎样加强舆论引导,怎样加强管理,这是个新的挑战。

另外,还有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带来舆论引导不力的问题。

第四方面的问题是我们的文化发展不够繁荣。

包括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文化体制跟不上文化发展的要求,文化人才队伍不足等等。

第五个比较突出的方面,是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够。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

在古代,曾经有很强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唐朝时,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达到了最高点。

但是现在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只能说是弱势文化,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

所以我们对国际的影响力是很有限的。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拿什么去影响人家?

我们在国外办了好几百个孔子学院,给人家送孔子像。

孔子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他不代表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什么?

我们自己也不清楚。

所以,中央对存在的问题,讲得很到位,也很实际。

第五个层次阐明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这一段提出了几个很重要的观点,这几个观点你要把握了,这个意义你就了解了。

强调了“五个观点”、“三个关系”。

这“五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这个表述非常鲜明,对党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第二个观点是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个观点是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这个观点很重要。

因为过去我们一讲社会主义的时候,往往总是从物质上来讲。

包括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里面讲的社会主义本质,也没有涉及到文化。

邓小平当时讲,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他讲的全是经济的事。

中央现在讲的社会主义本质,不但在经济上要体现出它的本质来,更重要的在精神文化上要体现出它的意识形态本质。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也不可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把它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四个观点是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过去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也有误区。

过去我们认为什么是现代化啊?

四个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

一点文化的事没有,都是生产力方面的事情。

好像只要生产力发达了,我们就实现现代化了。

中央这次讲了,没有文化的大发展,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难的,最根本的还是人的现代化。

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文化素质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央把这个问题点得也很到位。

第五个观点是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确定的。

中国要想在国际上真正确立自己的大国地位,首先要是一个对外有文化影响力的国家,才能确立自己的大国地位。

你仅仅经济上发达,仅仅对外输出产品,你成不了大国。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直到现在也广为流传,广为引证。

大体意思是说,中国还不是个大国。

因为它只能对外输出商品,它还不能对外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所以中国不是个大国。

这个话我觉得讲的很到位。

中国要确立自己的大国地位,现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经济问题。

经济的大国地位,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我们能做到。

但是文化大国的地位,那就很难说什么时候能达到了,难度就更大了。

中华民族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崛起。

中央这几个重要观点很到位。

把这几个观点把握好、理解好,对我们认识文化的重要性是很有帮助的。

“三个关系”是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五个观点”和“三个关系”,我们就充分认识到了《决定》所说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二)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要方针

《决定》的第二部分,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全会精神的灵魂和精髓,是今后文化建设的总纲领。

在《决定》的九个部分中,这一部分文字几乎是最短的,但地位最重要。

毛泽东时代经常提一句话,叫抓纲治国。

毛主席引用了一个成语,叫纲举目张。

那么整个《决定》的“纲”就是第二部分,其他后面的具体工作部署那是“目”。

所以说把握和理解六中全会精神,关键是把这个“纲”理解透彻。

至于那些任务怎么做,那是由各个不同的部门去研究,去落实的。

比如说,搞网络建设,有专门搞网络管理的具体部门落实,剧团不用管这个事情。

但是不管你是搞网络的,还是演戏的,还是写作的,你对这个“纲”要了解,因为它是给文化建设定思路、定方向、定目标、定原则的。

这个是每个人都要了解,每个部门都要了解的。

《决定》中指导思想这一块,一共200多个字,不到300个字。

但是,它是整个《决定》的一个精髓。

有个成语叫画龙点睛,如果说把整个《决定》比作一条龙的话,第二部分的第一个自然段就是这条龙的眼睛。

指导思想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也就是确定了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有人说这一大段不都是一些套话吗,整天说这些事情,它有什么实际意义啊?

应该说,官话也好,套话也好,好像是没有实际意义。

但是,像这样的官话、套话,它绝对是有实际意义的。

你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你这个党举什么旗啊?

旗帜都不鲜明,还能干什么事啊?

这不是一般的套话,是实实在在的话。

但是在这个《决定》里面,对指导方针的提法和十七大以来的提法还是有区别的。

区别就是增加了两个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大家知道,十七大以来,我们写文件都怎么写啊?

我们各级党委作报告的时候,怎么写啊?

一开始的第一句话,“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任何文件开头都讲这三句话。

但是这一次加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为什么要加这一块?

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源,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如果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来谈社会主义文化,那么这个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层是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这就是“四个以”: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第三层是文化建设的总任务。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些话听起来也不是新话。

“三个面向”是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提出来的。

本来叫“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一次中央把它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提出来了。

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发展是开放的、包容的、不断创新的。

后面这句话“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义论》中首次提出的。

到了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当中,又进一步强调了这个问题。

这都不是新提法,现在只是后面加了个社会主义文化。

毛主席说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里加上一个社会主义文化。

这些文化是给我们定任务的。

到底我们这个文化是为了谁?

我们文化创造是为谁服务的?

是让谁看的?

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很好的解决。

第四层是文化建设的总目标。

这就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部分是最新的一部分,前面这些话都是为这个文化强国做铺垫的。

最终这个目标是什么呢?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应该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六中全会的一大亮点,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在北京中宣部的研讨班上,我们讨论发言的时候,很多同志都提文化强国,说有多么多么的重要。

我说我们这个提法不仅是我们党第一次,也不仅是我们国家第一次,也是全世界第一次。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我们国家这个语言的表达方式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

因为按照国际上的惯例,一般不使用“强国”这个词,而是使用“大国”这个词。

日本和韩国曾提出“文化立国”的概念,好像也没有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表述。

可以说,建设文化强国,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

大国里面本身已经包含强国的意思了。

像美国,如果它说我要成为什么什么强国。

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不是美国要搞霸权啊。

人家避讳这个事情,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提,要建设经济强国,或要建设文化强国等等。

他们只有大国的概念,没有强国的概念。

所以我就开玩笑说,这是世界第一次。

这些年我们老把大国和强国的概念分开。

经济大国要建成经济强国,文化大国要建成文化强国。

这主要是从各地、各市、各省形成的一种语言风格。

比如山东省,我们要从经济大省变成经济强省,我们要从文化资源大省变成文化强省,“大”和“强”是分开的。

吴官正当省委书记的时候,提出了“大而强,富而美”。

这只是我们国内这些年形成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世界上是不能通行的,世界上不使用“强国”概念,只使用“大国”概念。

中央为什么要提出文化强国呢?

李长春同志的讲话当中也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迄今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区的任务和目标。

既然下边都提了,中央再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这个是倒着来的,不是上面先提出来,下面呼应。

而是下面都提出来了,上面自然而然地也要提。

对这个事情没有必要渲染得太多,因为它最主要的作用是干什么呢?

最主要的作用是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的。

在目前来说,它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

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中央反复讲,我们说建设文化强国没有时间表,没有人提什么时候建成,也不可能说什么时候建成。

它是一个长远的历史任务和长远目标。

胡锦涛同志和李长春同志都反复强调这个问题。

不要和我们搞建设一样,弄出个目标来,多少年实现,搞大跃进。

我们要朝着文化强国这个方向前进。

就像共产主义一样,我们要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什么时候实现啊?

谁也说不准。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什么时候建成啊?

中央说了没有时间表。

所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定要客观,一定不要太具体化了。

越具体化了,越难做到。

文化强国和经济强国不一样。

经济强国可以用一些数字来表示,经济强省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经济可以数量化。

但是,文化不好用数字来表示,只有文化产业能用数字来表示。

但是文化产业严格来说也属于经济范畴,它是文化生产力,还是经济。

真正的以精神状态存在的文化,无法用数字来表示。

文化是一种软的、不可量化的东西,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说很难定标准。

李长春同志还讲到一个观点,我也很赞成。

他说,文化强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什么是相对概念啊?

就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它是人家说了算的。

中国是不是文化强国,不是中国人自己说了算的。

你自己说我建成文化强国了,那个不算数。

什么算数啊?

只有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认为你中国的文化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这个时候你才是文化强国。

所以它是一个相对概念,它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

中国文化确实水平很高,对世界有了影响力了,你才算个文化强国。

什么时候能到这一步啊?

不可能有个时间表。

经济强国经过一代人、两代人能够达到。

文化强国就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问题了。

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我估计我们在座的这些人能看到的不是很多。

所以这个口号是一个长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