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新课改循共性规律探究诗歌意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4300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新课改循共性规律探究诗歌意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复习新课改循共性规律探究诗歌意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复习新课改循共性规律探究诗歌意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复习新课改循共性规律探究诗歌意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复习新课改循共性规律探究诗歌意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新课改循共性规律探究诗歌意旨.docx

《高考语文复习新课改循共性规律探究诗歌意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新课改循共性规律探究诗歌意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新课改循共性规律探究诗歌意旨.docx

高考语文复习新课改循共性规律探究诗歌意旨

增分方案第二步类分题材——循共性规律探究诗歌意旨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同小异。

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地把握该首诗的感情基调。

平时学习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则可“由一类诗,通一首诗”,即先从内容入手,尝试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的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该诗大致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根据题材分类,古代诗歌大致分为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即事(景)抒怀诗等七种类型。

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大致的分类,有些诗歌可以同时化为两类。

比如边塞征战诗中有很多羁旅思乡的杰作,如唐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很多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这类诗都属于即事(景)抒怀诗的范畴。

题材

(一) 怀古咏史诗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怀古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共性规律]

1.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2.常见意象

①前代的都城:

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②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

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

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④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

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

⑤其他:

吴钩、《后庭花》。

3.常见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4.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5.语言特点: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鉴赏技巧]

1.弄清史实

题材具有很强的历史性,首先就要对诗歌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当然,诗歌的注释,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一步。

2.体会意图

诗人创作一定有现实的原因,也会有其创作目的。

如杜甫就经历了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有家难归,国家堪忧。

因此,他的诗作多写百姓之苦以及社会之黑暗等,其创作意图就很容易捕捉到。

[读懂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

汉寿城,朗州古城。

②刍狗:

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

③石麟:

贵族墓前的石兽。

④华表:

宫殿及墓地等作标志与装饰用的石柱。

⑤才:

隐约。

⑥东瀛变:

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东瀛,东海。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榛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地增添了景中的生气。

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景象。

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法观点,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

解析:

选B B项,“极大地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错。

牧童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田地荒芜;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的景物。

由此可见没有增添任何生气。

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长满荆榛。

田里的牧童烧着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经过雷电轰击,高擎入天的华表已经半毁;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仅可勉强辨认。

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题材

(二) 托物言志诗

——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托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

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托物言志诗有三种:

一是借物以自况,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理想追求、经历处境,这样的咏物诗均是托物言志;二是借物表达对他人他事的看法,是借物以抒怀;三是借物来说明一个道理,是借物寓理,如骆宾王的《咏蝉》、王安石的《梅花》、虞世南的《蝉》、郑燮的《竹石》。

[共性规律]

1.常见标题

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2.常见意象

咏物诗的对象一般是单纯的某物(松竹梅兰、虫鱼鸟兽),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3.常见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4.常用技法

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5.语言特点:

含蓄隐喻

[鉴赏技巧]

1.抓住“物”的形象特征

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

2.理解“物”寄托的思想情感

一般来说,咏物诗中寄托的思想情感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

[读懂训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莎 衣①

杨 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③紫绶金章④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 ①莎衣:

即蓑衣。

②杨朴:

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

犹纵使,即使。

④紫绶金章:

指高级的官爵。

紫绶,系印钮的紫色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

“绿”“蓝”写色彩鲜明,“软”“柔”点明质地轻柔。

B.“倚船吟钓正相宜”,作者认为在船上,一边吟诗一边钓鱼,这是最合适的搭配,塑造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渔翁形象。

C.颔联中“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D.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解析:

选B B项,应为“软绿柔蓝著胜衣”和“倚船吟钓”最搭配,而非“一边吟诗一边钓鱼”最搭配。

那绿蓝相间、轻柔软绵的蓑衣,穿起来胜过锦衣,正适宜靠在船边吟诗、钓鱼。

在芦苇婆娑的影子里,在烟雾迷蒙中,我披着蓑衣,看雨洒湖面,闻荷花飘香,随意躺卧,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在酒家喝醉后,狂放不羁,甩脱蓑衣;在晚晴时,脱掉蓑衣,乱堆在渔舍中,是多么自在洒脱啊。

任凭那紫绶金印如何珍贵,却休想用它来换取我的蓑衣。

题材(三) 山水田园诗

——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我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

[共性规律]

1.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2.常见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3.常用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

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4.语言特点

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绚丽、浅显、明快、清新、简练生动、简洁淡雅等。

[读懂训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阙 题

刘眘虚[注]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 刘眘(shèn)虚:

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

英年早逝。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出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解析:

选D D项,“淡淡的忧伤”错,应是“喜悦之情”。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藏着读书堂。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时,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题材(四) 送别怀人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类诗歌的感情有的是谢别之意,如李白的《赠汪伦》;有的是离愁之感,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劝勉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依依不舍之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共性规律]

1.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2.常见意象

“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具体可分为4类。

①空间意象:

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

②时间意象:

日暮、月夜、清晨、秋。

③环境意象:

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

④乐曲意象:

《阳关曲》《骊歌》。

3.常见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4.常用技法

①修辞方面:

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

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5.语言特点

语深情切,缠绵哀伤,洒脱狂放。

[读懂训练]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吴仲俊

吴锡畴

背人春事①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

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楝花风。

诗联锻炼微吟里,豪气施行半醉中。

此去相逢堪几度,别怀作恶②老来同。

[注] ①春事:

春意,春天的景象。

②作恶:

指忧郁不快。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具象入笔,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B.颔联中“未干”既指桑叶上的雨水未干,也指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整夜流泪,此时泪水未干的情景。

C.颈联从前两联对景物的描写中跳出,侧重写人,“微吟”“半醉”等词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情态。

D.全诗在结构安排上富有章法,“起”“承”“转”“合”四部分层次清晰,其中第三联成功实现由景到人的转换。

解析:

选B B项,“宿霭未干桑叶雨”的意思是昨夜的露水落在桑叶上,今晨还未干,表现了暮春的特点,不是表现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流泪到天明的情景。

春天已渐渐离人远去,如同向东流逝的水,盛开的百花已次第凋零。

昨夜的露水落在桑叶上,今晨还未干;楝花开时,人们穿起了薄薄的罗纱衣,享受着初夏的风。

在轻轻地吟咏中,不断地推敲锤炼诗句;在半醉的酒意中,展示出自己的豪气。

与你这一别,来日还能有几次相逢?

人们在离别时的情怀,总是忧郁不快的,即便是年老也是如此。

题材(五) 羁旅思乡诗

——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此类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共性规律]

1.常见标题

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次”“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2.常见意象

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叶落、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3.常见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4.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③侧面落笔。

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5.语言特点

①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

②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

③浑厚悲凉,如杜甫的《登高》《旅夜书怀》。

④深沉委婉,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读懂训练]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玉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秋空如洗,秋色如画,描写了秋天雨后初晴的美丽景色,表现出了一种欢快的情感。

B.临水人家竹篱茅舍,岸边酒旗迎风轻扬,远处烟村错错落落,一丝温暖慰藉油然而生,一缕乡思也由心底萌生。

C.“凤楼”借指家中的妻子,此句写路远人遥,视线难及,回头凝望,也是徒劳,点明“乡心”的具体内涵。

D.最后四句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全从实处着笔,身未经而心先想,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

解析:

选D D项,“全从实处着笔”错误,这四句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全部是虚写。

秋雨初晴时,青山红树分外明丽。

行走的道路猛然转陡,怀疑没有了道路。

忽然看见有临水而居的人家。

竹子篱笆、茅草房屋,沙岸边酒旗招展,远处烟村错错落落。

内心凄凉只因为思乡情感升起。

离家中妻子太远,纵然回头凝望也是徒劳。

今夜不知道在哪个旅馆住宿,听大雁一声声悲鸣,看残月半窗,满眼都是离别之人的泪水。

题材(六) 边塞征战诗

——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

因此,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大有帮助。

[共性规律]

1.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

①自然景物类:

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

②地理区域类:

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③战事器具类:

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

④乐曲类:

《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⑤人物类:

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3.常见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4.常用技法

①修辞方面:

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

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5.语言特点

雄壮豪迈、崇高壮美、委婉清丽,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读懂训练]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军中乐

刘克庄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

B.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骑马,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

C.同是军旅诗,陆游《关山月》中“戍楼刁斗催落月”侧面烘托人物,而“更阑酒醒山月落”则直接写人。

D.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过渡到特写镜头,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

解析:

选B B项,“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错。

诗歌描写的是身份高贵的将军不亲自骑马作战,只是一次次地派兵赶往险要之地驻守。

军营指挥部外,到处都是守卫,警戒森严,上万人守护着帐门。

门内身份高贵的将军不亲自骑马作战,只是一次次地派兵赶往险要之地驻守。

自己却自大地说敌人畏惧自己,不敢来犯,因而整日畋猎饮酒。

直到更尽酒醒,月亮都落下去了,光是打赏乐女就花费彩缣百段。

却不知道军营中那些为边境安宁而流血的士卒,连买金疮药医治伤痛的钱都没有!

  

题材(七) 即事(景)抒怀诗

——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之景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

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共性规律]

1.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2.常见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

3.常见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4.常用技法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⑤对比(特别是这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比)。

(3)常用的抒情方法:

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鉴赏技巧]

1.了解诗人写的是什么事或眼前的什么景

即事(景)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或特定的景而生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或景。

2.体味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即事(景)抒怀诗不比叙事描写诗偏重于叙事、写景,其重点在于“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诗人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

3.分析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

在赏析即事(景)抒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或“景”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

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精雕细琢。

但是一些名作凭着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彰显出精湛的艺术技巧,赏析时要细细体会。

[读懂训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 诗

张 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 ①椒:

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之意。

②爇:

焚烧。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与“周回”来修饰“红炉”和“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

C.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

D.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豪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浓丽,不失为讽喻诗中的佳作。

解析:

选D D项,豪贵人家的宴饮不是虚写。

长安城大雪飘飞,冰天雪地,连鸟雀都躲藏起来寻不到踪迹。

那些豪门大户,在家里用椒末和泥涂抹墙壁,房间温暖芳香。

到处都放满了烧红的火炉和遮风保暖的罗幕。

歌女们温软的纤手弹奏着迷人的乐曲,姬妾们斟上一杯杯琼浆美酒。

室外雪花纷飞狂舞,室内人们也在醉歌狂舞,直至人疲身倦,一滴滴香汗从佳人们的脸上流淌下来。

这些豪富之家,怎会知道长安城内那些忍受饥饿寒冷的平民,他们的手脚都因受冻而皴裂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