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4233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国新闻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国新闻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国新闻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国新闻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史.docx

《中国新闻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史.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新闻史.docx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木铎:

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

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

“开元杂报”: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

“敦煌进奏院状”: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

(1)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内容上:

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

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

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定本制度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小报: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关于小报的最早的记载,以及《朝野类要》的中说法。

民间报房:

明代中叶以后,首都北京等地的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主要工作是传抄和发行邸报,此外还从事报录。

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临时编印的时事小本等活动。

明代邸报:

在形式上有了重大发展,开始采用活字印刷(公元1638年宋祯十一年开始)

《万历邸钞》:

是一种明代万历朝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的旧抄本,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抄》:

是明代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

《急选报》: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

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8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揭帖:

近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在明末起义农民反抗官军围剿的斗争中运用得很多。

旗报:

渊源于古代的露布。

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的军民阅览。

牌报:

是一种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形状大小和书写形式没有统一的规定。

报房京报:

随着士大夫和市民们新闻需求的增加,明末就出现了无官报之名而有官报之实的报房京报。

民间报房出的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

最终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完全被淘汰。

特点:

①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②是邸报的翻版;③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

辕门抄:

清朝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住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域,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唐代成为新闻诞生的原因:

①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②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③传播工具如:

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唐代驿运发达。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

1、根据是:

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

B、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

2、唐代具备了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

A、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

B、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椟在内的简椟,也有帛和纸。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马礼逊:

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

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

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

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

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米怜:

1813年伦敦布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传教工作。

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任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编。

他是位出色的宣称家,主张文章要通俗简短,1822年病逝。

《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麦都思创办、主编。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郭立士曾说:

“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

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楚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

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

《新闻纸略论》。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共6种,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共17种。

鸦片战争前:

《蜜蜂华报》(葡萄牙文周刊),1822年9月12日,澳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也是时间最长的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香港公报》创刊于1841年。

鸦片战争后:

香港出现最早的报纸:

《香港钞报》。

《中国之友》,澳门、创办一周后迁往香港,台仁特主编。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

台仁特曾被捕入狱。

《德臣报》,又译为《中国邮报》。

肖瑞德和德臣创办,历时129年,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孖剌报》,莫罗创办。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遐迩贯珍》:

创刊于1853年8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

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香港船头货价纸》:

香港孖剌报馆创办的一种商业周刊,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之后脱离《孖剌报》常年岗位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

《北华捷报》:

上海第一家报刊。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后定为《字林西报》,重视新闻,在中国许多边远地区也聘有通讯员,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1951年3月31日停刊,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

现完整保存在上海。

上海最早的教会报刊:

《六合丛报》。

《万国公报》:

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教会新报》林乐知创办、主编。

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的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

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

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诬蔑孙中山。

它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实质上是说中国如果变成英国殖民地将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处。

林乐知:

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生活40多年,最早外国人在华的“中国通”之一。

后回到国受到了总统接见,美国人称他为“在华传播种子的人”。

外国人在上海办的最早的中文商业报刊:

《上海新报》,伍德主编。

《申报》的创办和它早期新闻业务的特点是什么?

答: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

一是发表政论文章。

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

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四是经营副业:

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

1876年《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

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

;③编印画报。

1877年《申报》出版了《瀛寰画报》。

;④印书,开办点石斋书局,翻印出版图书。

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1893年丹福士,张叔和创办了《新闻报》。

1882年《字林沪报》一个报业新时代的开始。

,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京津泰晤士报》:

1894年在天津创刊的英文报,由英商天津印刷公司创办是一份反映天津英租界公布局观点的报纸,在旅华是外侨中有“外国人在华北的圣经”之称。

《中西见闻录》:

在北京的英美等国的传教士发起成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以帮助华人“增广见闻,扩充智虑”并于1872年,在北京创办机关刊物《中西见闻录》,是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化报纸,突破了外人后从事在华办报活动的最后一个。

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简述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简述鸦片战争后外人办的中文刊物的业务情况。

简述鸦片战争后上海外报发展情况。

简述鸦片战争后香港报纸发展情况。

简述鸦片战争前后广州报纸发展情况。

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

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

1,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2,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

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轩在向其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一系列新闻思想:

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的论文《日报》提出“通民隐”、“达民情”的主张。

林则徐,现代有人说他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

《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用名)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

《昭文新报》:

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9月改名《彙报》,以求政治上的庇护,实际产权未变。

后于1857年再次改名为《益报》.广州中国人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述报》。

《循环日报》:

1874年、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王韬:

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

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弢园文录外编》:

是我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作者王韬。

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

《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受到具有威信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出版3个月后,由于和上海《万国公报》重名,而改名《中外纪闻》。

京师强学会成立后,在1895年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汪大燮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是维新派北方的代表。

《中外纪闻》:

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中外纪闻》特点:

1:

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维新派南方的代表。

梁启超:

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如:

《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

《时务报》:

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

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

(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

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1.7万份。

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新文体”:

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③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

起于王韬,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

《时务报》的影响:

《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万份,最高达1.7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

《知新报》。

澳门创办,由康有为胞弟康广仁任总经理。

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

湖南的《湘学新报》、《湘学报》、《湘报》(主要撰稿人:

唐才常、谭嗣同)唐才常主编。

《湘学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在长沙创办、唐才常、陈为镒先后主编。

唐才常:

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报人。

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事前暴露,被张之洞逮捕并立即杀害。

《国闻报》:

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它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

1897年严复创办,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但它“尤以通外情为要务”。

在副刊《国闻汇编》上发表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该文提出“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严复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国闻报》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

首先,它以“通外情为要务”;其次,讲究办报的策略;再次,消息迅速,稿源茂盛。

我国第一次出现的报刊:

《指南报》最早的消闲小报,上海。

《农学报》、《算学报》最早的专业性科技报刊,上海。

1898年康同薇和李惠仙等在上海创办《女学报》是我国最早由妇女主编,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

《官书局报》:

清廷成立的官书局所出版的官报,是清政府公开发行新式官报之始,也上清末新闻法制建设起步的标志。

维新派报刊思想:

(1)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的办报主张。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早期的维新派的办报思想主要来自于王韬,郑观应,陈炽等人。

康有为的“通时务”、“知新政”是和变法维新相连的;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中把报纸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还将其比作人的耳目、喉舌;谭嗣同提出报纸就是民史民口,更有民主民权和言论自由的色彩,这些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范畴。

早期维新派还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2)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办报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办报,新闻思想有所转变,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用”。

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

1.戊戌变法时期,随着办报实践的增多,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志士对报刊的认识不断深化。

其中阐述最多的仍是报刊对于国家的积极作用,他们将报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为“通”。

可从三方面论述:

第一,维新派极力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西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

重视报刊传播信息和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作用。

第二,强调并利用了报刊的开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终把开民智作为报纸的主要任务之一。

第三,重视并自觉的运用了报刊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

2.对报刊性质的认识超出了早期维新派人士的程度。

维新派已经把办报视为为民众的当然权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

3.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

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国外办报的同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新闻理论对他的新闻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

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用”。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

1,“宗旨定而高”。

2,“思想新而正”。

3,“材料富二当”。

4.“报事确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

报馆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要素:

一曰常识;二曰真诚;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节制。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

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法和煽动法。

梁启超这时的新闻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新闻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此时他的新闻思想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鉴。

维新派办报活动的作用与贡献

作用:

①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维新派通过报刊陈述当前中国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愤怒地谴责了列强的种种恶劣行径,发出了建设一个强盛,独立的新中国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抵御侵略,振兴中华的爱国、激情。

②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维新报刊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西学和西方情况,热情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使广大知识分子的头脑为之一震,思想得到解放。

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各地维新派新团体的报刊活动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获得了一大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仁人志士的支援和支持,对变法起到了很大帮助。

主要贡献还有:

①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②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③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新文体”是怎样形成的?

有何特点?

“新文体”: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在日本办起了《新民丛报》,他的报刊政论在原来的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也更加减少,人称“新民体”。

“新文体”的形成:

起于王韬,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日报》:

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办,孙中山选择香港作为办报的基地。

陈少白主编,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